"

對於一個挑戰半馬的跑渣來說,什麼最重要?

跑下來,活下去。

01.

去年五月,一哥們兒說,野三坡有個半程馬拉松,報名就能免費遊景區。

懷著薅羊毛的心情,我在開賽前十天報了名,並在三天後意識到一個問題:半程馬拉松到底有多長?

——這是我的第一個21.0975公里。在這之前,我跑過的最長距離是6公里,還是在跑步機上。

讓我們先從馬拉松說起。

馬拉松一般指全程馬拉松,傳說起源於公元前490年的波斯雅典之戰。雅典軍隊在馬拉松平原獲勝後,擅跑的傳令兵菲迪皮茨一路飛奔,成功傳回捷報後力竭而亡,從此成為希臘人的英雄。

2000多年後,在雅典舉辦的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將馬拉松確定為正式項目。42.195,傳說中菲迪皮茨雙腿跑過的公里數,最終成為這一耐力運動的標準距離。

如今,全程馬拉松(Full Marathon)之下又分支出半程馬拉松(Half Marathon)、四分馬拉松(Quarter Marathon)。據資深跑友提示,三者之間的難度係數遠非距離的簡單疊加,每一次進階,都需要體力、耐力乃至意志力成幾何倍數的增長。

菜鳥“跑三個半6公里就ok”的幼稚想法自此不攻而破。初體驗來的猝不及防:跑完第一個6公里我就接近體力透支,最終半走半跑,勉強在關門時間內完成了比賽。

感謝主辦方。如果不是每隔幾百米就有年輕英俊的志願者小朋友站在路邊,豎著大拇指熱情大喊“小姐姐加油”,讓人不得不用殘存的一點自尊和體能顛上幾步作為迴應,我很可能一路默默爬到終點,或者萬念俱灰直接跳上收容車。

不過,這也意味著,既然我這種體育渣(是不擅長任何運動、每一次體測都瑟瑟發抖的真渣)都可以在半走半跑的狀態下安全完賽,那麼半程馬拉松這項比賽,門檻真的不高。

比如我見過組隊參加的阿姨,在每一個公里牌下歡樂合影、一路活躍互動猶如聯歡會;我也見過比我還菜的姐妹,緊盯3小時的“兔子”(馬拉松比賽中的官方配速員),勻速前行不肯快進一步;還有身著logo隊服,一路捧著音箱喊著口號品牌力MAX的大型隊伍;我暗自揣測,像我這種以“野三坡一日遊”為目的的薅羊毛型選手,大概也不在少數。

“完賽”這件事,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一般來說,能在日常訓練中保證5公里的跑量,並在比賽前跑下來15公里的選手,基本都可以比較輕鬆地跑完半馬;雖然不值得提倡,但我身邊缺乏訓練經驗,又“偏要勉強”並最終完賽的菜鳥,數目也很可觀。

這是令人痛苦也愉悅的過程。像菲迪皮茨一樣,總有一口氣支撐著你,這口氣可能是“我軍勝利”,可能是“小姐姐加油”,也可能是“跑完就能免費遊景區”。唯一不同的是,到達目標後,我們還得活下去。

最悲傷的消息是,景區最後也沒去成。畢竟衝過終點線之後數日,我都是個舉步蹣跚的殘疾人。

02.

幾個月之後,我又去太原跑了一場。

原因居然是“中籤了”。據忽悠我參賽的朋友說,中籤不易,雙雙中籤更是難上加難。彼時我嗤之以鼻,但不久後經歷了蘇馬、杭馬、廣馬全面折戟,我才意識到,中籤這件事的長期性、艱鉅性和複雜性,不亞於菜鳥跑下一個半馬。

馬拉松的鄙視鏈是從賽事等級劃分就開始的。田聯認證的金牌、銀牌類賽事組織相對完善,報名者眾,通常要通過抽籤獲取名額,中籤率大多不容樂觀。

比如,2018年北馬大眾選手的中籤率只有10%,杭馬半馬的中籤率只有22%,而隱藏其中的,還有大量的友情贊助名額。

條條大路通羅馬。我見過的“強行中籤”方式主要有:參加徵文、評論求點贊、轉發朋友圈,或者更加簡單粗暴:購買某品牌的某款運動裝備,就可以獲得“贈送”的一枚直通名額。當然,還有不少媒體、公關、品牌行業的相關跑友,不動聲色就穩穩站在了起跑線上。


"

對於一個挑戰半馬的跑渣來說,什麼最重要?

跑下來,活下去。

01.

去年五月,一哥們兒說,野三坡有個半程馬拉松,報名就能免費遊景區。

懷著薅羊毛的心情,我在開賽前十天報了名,並在三天後意識到一個問題:半程馬拉松到底有多長?

——這是我的第一個21.0975公里。在這之前,我跑過的最長距離是6公里,還是在跑步機上。

讓我們先從馬拉松說起。

馬拉松一般指全程馬拉松,傳說起源於公元前490年的波斯雅典之戰。雅典軍隊在馬拉松平原獲勝後,擅跑的傳令兵菲迪皮茨一路飛奔,成功傳回捷報後力竭而亡,從此成為希臘人的英雄。

2000多年後,在雅典舉辦的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將馬拉松確定為正式項目。42.195,傳說中菲迪皮茨雙腿跑過的公里數,最終成為這一耐力運動的標準距離。

如今,全程馬拉松(Full Marathon)之下又分支出半程馬拉松(Half Marathon)、四分馬拉松(Quarter Marathon)。據資深跑友提示,三者之間的難度係數遠非距離的簡單疊加,每一次進階,都需要體力、耐力乃至意志力成幾何倍數的增長。

菜鳥“跑三個半6公里就ok”的幼稚想法自此不攻而破。初體驗來的猝不及防:跑完第一個6公里我就接近體力透支,最終半走半跑,勉強在關門時間內完成了比賽。

感謝主辦方。如果不是每隔幾百米就有年輕英俊的志願者小朋友站在路邊,豎著大拇指熱情大喊“小姐姐加油”,讓人不得不用殘存的一點自尊和體能顛上幾步作為迴應,我很可能一路默默爬到終點,或者萬念俱灰直接跳上收容車。

不過,這也意味著,既然我這種體育渣(是不擅長任何運動、每一次體測都瑟瑟發抖的真渣)都可以在半走半跑的狀態下安全完賽,那麼半程馬拉松這項比賽,門檻真的不高。

比如我見過組隊參加的阿姨,在每一個公里牌下歡樂合影、一路活躍互動猶如聯歡會;我也見過比我還菜的姐妹,緊盯3小時的“兔子”(馬拉松比賽中的官方配速員),勻速前行不肯快進一步;還有身著logo隊服,一路捧著音箱喊著口號品牌力MAX的大型隊伍;我暗自揣測,像我這種以“野三坡一日遊”為目的的薅羊毛型選手,大概也不在少數。

“完賽”這件事,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一般來說,能在日常訓練中保證5公里的跑量,並在比賽前跑下來15公里的選手,基本都可以比較輕鬆地跑完半馬;雖然不值得提倡,但我身邊缺乏訓練經驗,又“偏要勉強”並最終完賽的菜鳥,數目也很可觀。

這是令人痛苦也愉悅的過程。像菲迪皮茨一樣,總有一口氣支撐著你,這口氣可能是“我軍勝利”,可能是“小姐姐加油”,也可能是“跑完就能免費遊景區”。唯一不同的是,到達目標後,我們還得活下去。

最悲傷的消息是,景區最後也沒去成。畢竟衝過終點線之後數日,我都是個舉步蹣跚的殘疾人。

02.

幾個月之後,我又去太原跑了一場。

原因居然是“中籤了”。據忽悠我參賽的朋友說,中籤不易,雙雙中籤更是難上加難。彼時我嗤之以鼻,但不久後經歷了蘇馬、杭馬、廣馬全面折戟,我才意識到,中籤這件事的長期性、艱鉅性和複雜性,不亞於菜鳥跑下一個半馬。

馬拉松的鄙視鏈是從賽事等級劃分就開始的。田聯認證的金牌、銀牌類賽事組織相對完善,報名者眾,通常要通過抽籤獲取名額,中籤率大多不容樂觀。

比如,2018年北馬大眾選手的中籤率只有10%,杭馬半馬的中籤率只有22%,而隱藏其中的,還有大量的友情贊助名額。

條條大路通羅馬。我見過的“強行中籤”方式主要有:參加徵文、評論求點贊、轉發朋友圈,或者更加簡單粗暴:購買某品牌的某款運動裝備,就可以獲得“贈送”的一枚直通名額。當然,還有不少媒體、公關、品牌行業的相關跑友,不動聲色就穩穩站在了起跑線上。


半馬生存指南


上海國際馬拉松的慈善名額 圖片來源:上馬官網

跑圈外的人很難理解跑馬者的財政消耗。比如我經常被問到:還要交報名費?路費自己出?住宿也是自費?尤其是近年來諸多商界大佬加入跑圈,使得馬拉松成為許多人眼中中產階級裝B必備道具。

但以我潛伏北京某大型跑團長達一年的暗中觀察來看,絕大多數跑馬者都屬樸實無華的群眾階層,裝備黨也大多侷限在跑鞋、壓縮衣、運動手錶等基礎配件,耗資數百元至上千元不等,性價比絕對是考量關鍵。而每一次比賽,群裡都有很多跑友放棄高鐵,轉而買上一張夜間的綠皮車票,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跑馬成本。

因此,對於大多數非專業跑者而言,一場異地比賽的投入是否值得,絕不僅僅在於能否實現pb(personal best,最佳個人成績),而是集中風景、美食、競賽體驗等多重因素而進行的綜合考量。由此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一年1500多場、平均每天4.3場的馬拉松比賽[1],諸位跑友依舊盯緊規格高、風景好、組織靠譜的北馬、廣馬、杭馬、青馬等口碑賽事不放。

沒遭遇過bug的跑者不足以談比賽。今年我頭腦一熱跑了一個鄭開國際馬拉松,一個昌平搖滾馬拉松,前者組織混亂,參賽者差點在存包處發生踩踏;至於後者,除了收費高几乎再無亮點,山中的土坡跑道難度堪比越野,與此前撞大運中籤的北京半馬相比,這兩場比賽山寨如買家秀。


"

對於一個挑戰半馬的跑渣來說,什麼最重要?

跑下來,活下去。

01.

去年五月,一哥們兒說,野三坡有個半程馬拉松,報名就能免費遊景區。

懷著薅羊毛的心情,我在開賽前十天報了名,並在三天後意識到一個問題:半程馬拉松到底有多長?

——這是我的第一個21.0975公里。在這之前,我跑過的最長距離是6公里,還是在跑步機上。

讓我們先從馬拉松說起。

馬拉松一般指全程馬拉松,傳說起源於公元前490年的波斯雅典之戰。雅典軍隊在馬拉松平原獲勝後,擅跑的傳令兵菲迪皮茨一路飛奔,成功傳回捷報後力竭而亡,從此成為希臘人的英雄。

2000多年後,在雅典舉辦的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將馬拉松確定為正式項目。42.195,傳說中菲迪皮茨雙腿跑過的公里數,最終成為這一耐力運動的標準距離。

如今,全程馬拉松(Full Marathon)之下又分支出半程馬拉松(Half Marathon)、四分馬拉松(Quarter Marathon)。據資深跑友提示,三者之間的難度係數遠非距離的簡單疊加,每一次進階,都需要體力、耐力乃至意志力成幾何倍數的增長。

菜鳥“跑三個半6公里就ok”的幼稚想法自此不攻而破。初體驗來的猝不及防:跑完第一個6公里我就接近體力透支,最終半走半跑,勉強在關門時間內完成了比賽。

感謝主辦方。如果不是每隔幾百米就有年輕英俊的志願者小朋友站在路邊,豎著大拇指熱情大喊“小姐姐加油”,讓人不得不用殘存的一點自尊和體能顛上幾步作為迴應,我很可能一路默默爬到終點,或者萬念俱灰直接跳上收容車。

不過,這也意味著,既然我這種體育渣(是不擅長任何運動、每一次體測都瑟瑟發抖的真渣)都可以在半走半跑的狀態下安全完賽,那麼半程馬拉松這項比賽,門檻真的不高。

比如我見過組隊參加的阿姨,在每一個公里牌下歡樂合影、一路活躍互動猶如聯歡會;我也見過比我還菜的姐妹,緊盯3小時的“兔子”(馬拉松比賽中的官方配速員),勻速前行不肯快進一步;還有身著logo隊服,一路捧著音箱喊著口號品牌力MAX的大型隊伍;我暗自揣測,像我這種以“野三坡一日遊”為目的的薅羊毛型選手,大概也不在少數。

“完賽”這件事,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一般來說,能在日常訓練中保證5公里的跑量,並在比賽前跑下來15公里的選手,基本都可以比較輕鬆地跑完半馬;雖然不值得提倡,但我身邊缺乏訓練經驗,又“偏要勉強”並最終完賽的菜鳥,數目也很可觀。

這是令人痛苦也愉悅的過程。像菲迪皮茨一樣,總有一口氣支撐著你,這口氣可能是“我軍勝利”,可能是“小姐姐加油”,也可能是“跑完就能免費遊景區”。唯一不同的是,到達目標後,我們還得活下去。

最悲傷的消息是,景區最後也沒去成。畢竟衝過終點線之後數日,我都是個舉步蹣跚的殘疾人。

02.

幾個月之後,我又去太原跑了一場。

原因居然是“中籤了”。據忽悠我參賽的朋友說,中籤不易,雙雙中籤更是難上加難。彼時我嗤之以鼻,但不久後經歷了蘇馬、杭馬、廣馬全面折戟,我才意識到,中籤這件事的長期性、艱鉅性和複雜性,不亞於菜鳥跑下一個半馬。

馬拉松的鄙視鏈是從賽事等級劃分就開始的。田聯認證的金牌、銀牌類賽事組織相對完善,報名者眾,通常要通過抽籤獲取名額,中籤率大多不容樂觀。

比如,2018年北馬大眾選手的中籤率只有10%,杭馬半馬的中籤率只有22%,而隱藏其中的,還有大量的友情贊助名額。

條條大路通羅馬。我見過的“強行中籤”方式主要有:參加徵文、評論求點贊、轉發朋友圈,或者更加簡單粗暴:購買某品牌的某款運動裝備,就可以獲得“贈送”的一枚直通名額。當然,還有不少媒體、公關、品牌行業的相關跑友,不動聲色就穩穩站在了起跑線上。


半馬生存指南


上海國際馬拉松的慈善名額 圖片來源:上馬官網

跑圈外的人很難理解跑馬者的財政消耗。比如我經常被問到:還要交報名費?路費自己出?住宿也是自費?尤其是近年來諸多商界大佬加入跑圈,使得馬拉松成為許多人眼中中產階級裝B必備道具。

但以我潛伏北京某大型跑團長達一年的暗中觀察來看,絕大多數跑馬者都屬樸實無華的群眾階層,裝備黨也大多侷限在跑鞋、壓縮衣、運動手錶等基礎配件,耗資數百元至上千元不等,性價比絕對是考量關鍵。而每一次比賽,群裡都有很多跑友放棄高鐵,轉而買上一張夜間的綠皮車票,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跑馬成本。

因此,對於大多數非專業跑者而言,一場異地比賽的投入是否值得,絕不僅僅在於能否實現pb(personal best,最佳個人成績),而是集中風景、美食、競賽體驗等多重因素而進行的綜合考量。由此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一年1500多場、平均每天4.3場的馬拉松比賽[1],諸位跑友依舊盯緊規格高、風景好、組織靠譜的北馬、廣馬、杭馬、青馬等口碑賽事不放。

沒遭遇過bug的跑者不足以談比賽。今年我頭腦一熱跑了一個鄭開國際馬拉松,一個昌平搖滾馬拉松,前者組織混亂,參賽者差點在存包處發生踩踏;至於後者,除了收費高几乎再無亮點,山中的土坡跑道難度堪比越野,與此前撞大運中籤的北京半馬相比,這兩場比賽山寨如買家秀。


半馬生存指南


昌平搖滾馬拉松賽道海拔圖 圖片來源:賽事官網

比賽有風險,且跑且珍惜。

03.

讓我們回到跑步本身。

為什麼要跑步?

帶我入坑的哥們兒說,為了不成為肥胖中年油膩男;資深跑友說,上癮,一天不跑就不痛快;而我自己的官方說法是:作為一枚吃貨,我邁出的每一步都是為了吃得更安心。

我一直懷疑,在所有夜跑的人中,自己可能是最不愛跑步的一個。每一次出門前,我都要經過複雜且漫長的心理鬥爭,每一次pm2.5超過100或者天空飄起了小雨,都會讓我如釋重負,心安理得地甩下跑鞋臥倒在床。

但跑步帶來的痛快也是實實在在的。作為一個體育渣,我的求學生涯一直因這塊短板深受困擾,因為害怕拖後腿,幾乎所有團體運動項目都嚴重打擊過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而跑步是私人的,甚至是孤單的。只要你願意,就可以沒有同伴,沒有對手,沒有配合,它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對抗,你可以放心大膽地以個人專屬配速一路渣到底,無須對任何人負責。

所以我特別理解北京半馬時,一個平日相熟的師兄起跑時站在我身後也沒有言聲。賽後他說,跑步最享受的就是孤單,是一個人的喘息掙扎和堅持。


"

對於一個挑戰半馬的跑渣來說,什麼最重要?

跑下來,活下去。

01.

去年五月,一哥們兒說,野三坡有個半程馬拉松,報名就能免費遊景區。

懷著薅羊毛的心情,我在開賽前十天報了名,並在三天後意識到一個問題:半程馬拉松到底有多長?

——這是我的第一個21.0975公里。在這之前,我跑過的最長距離是6公里,還是在跑步機上。

讓我們先從馬拉松說起。

馬拉松一般指全程馬拉松,傳說起源於公元前490年的波斯雅典之戰。雅典軍隊在馬拉松平原獲勝後,擅跑的傳令兵菲迪皮茨一路飛奔,成功傳回捷報後力竭而亡,從此成為希臘人的英雄。

2000多年後,在雅典舉辦的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將馬拉松確定為正式項目。42.195,傳說中菲迪皮茨雙腿跑過的公里數,最終成為這一耐力運動的標準距離。

如今,全程馬拉松(Full Marathon)之下又分支出半程馬拉松(Half Marathon)、四分馬拉松(Quarter Marathon)。據資深跑友提示,三者之間的難度係數遠非距離的簡單疊加,每一次進階,都需要體力、耐力乃至意志力成幾何倍數的增長。

菜鳥“跑三個半6公里就ok”的幼稚想法自此不攻而破。初體驗來的猝不及防:跑完第一個6公里我就接近體力透支,最終半走半跑,勉強在關門時間內完成了比賽。

感謝主辦方。如果不是每隔幾百米就有年輕英俊的志願者小朋友站在路邊,豎著大拇指熱情大喊“小姐姐加油”,讓人不得不用殘存的一點自尊和體能顛上幾步作為迴應,我很可能一路默默爬到終點,或者萬念俱灰直接跳上收容車。

不過,這也意味著,既然我這種體育渣(是不擅長任何運動、每一次體測都瑟瑟發抖的真渣)都可以在半走半跑的狀態下安全完賽,那麼半程馬拉松這項比賽,門檻真的不高。

比如我見過組隊參加的阿姨,在每一個公里牌下歡樂合影、一路活躍互動猶如聯歡會;我也見過比我還菜的姐妹,緊盯3小時的“兔子”(馬拉松比賽中的官方配速員),勻速前行不肯快進一步;還有身著logo隊服,一路捧著音箱喊著口號品牌力MAX的大型隊伍;我暗自揣測,像我這種以“野三坡一日遊”為目的的薅羊毛型選手,大概也不在少數。

“完賽”這件事,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一般來說,能在日常訓練中保證5公里的跑量,並在比賽前跑下來15公里的選手,基本都可以比較輕鬆地跑完半馬;雖然不值得提倡,但我身邊缺乏訓練經驗,又“偏要勉強”並最終完賽的菜鳥,數目也很可觀。

這是令人痛苦也愉悅的過程。像菲迪皮茨一樣,總有一口氣支撐著你,這口氣可能是“我軍勝利”,可能是“小姐姐加油”,也可能是“跑完就能免費遊景區”。唯一不同的是,到達目標後,我們還得活下去。

最悲傷的消息是,景區最後也沒去成。畢竟衝過終點線之後數日,我都是個舉步蹣跚的殘疾人。

02.

幾個月之後,我又去太原跑了一場。

原因居然是“中籤了”。據忽悠我參賽的朋友說,中籤不易,雙雙中籤更是難上加難。彼時我嗤之以鼻,但不久後經歷了蘇馬、杭馬、廣馬全面折戟,我才意識到,中籤這件事的長期性、艱鉅性和複雜性,不亞於菜鳥跑下一個半馬。

馬拉松的鄙視鏈是從賽事等級劃分就開始的。田聯認證的金牌、銀牌類賽事組織相對完善,報名者眾,通常要通過抽籤獲取名額,中籤率大多不容樂觀。

比如,2018年北馬大眾選手的中籤率只有10%,杭馬半馬的中籤率只有22%,而隱藏其中的,還有大量的友情贊助名額。

條條大路通羅馬。我見過的“強行中籤”方式主要有:參加徵文、評論求點贊、轉發朋友圈,或者更加簡單粗暴:購買某品牌的某款運動裝備,就可以獲得“贈送”的一枚直通名額。當然,還有不少媒體、公關、品牌行業的相關跑友,不動聲色就穩穩站在了起跑線上。


半馬生存指南


上海國際馬拉松的慈善名額 圖片來源:上馬官網

跑圈外的人很難理解跑馬者的財政消耗。比如我經常被問到:還要交報名費?路費自己出?住宿也是自費?尤其是近年來諸多商界大佬加入跑圈,使得馬拉松成為許多人眼中中產階級裝B必備道具。

但以我潛伏北京某大型跑團長達一年的暗中觀察來看,絕大多數跑馬者都屬樸實無華的群眾階層,裝備黨也大多侷限在跑鞋、壓縮衣、運動手錶等基礎配件,耗資數百元至上千元不等,性價比絕對是考量關鍵。而每一次比賽,群裡都有很多跑友放棄高鐵,轉而買上一張夜間的綠皮車票,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跑馬成本。

因此,對於大多數非專業跑者而言,一場異地比賽的投入是否值得,絕不僅僅在於能否實現pb(personal best,最佳個人成績),而是集中風景、美食、競賽體驗等多重因素而進行的綜合考量。由此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一年1500多場、平均每天4.3場的馬拉松比賽[1],諸位跑友依舊盯緊規格高、風景好、組織靠譜的北馬、廣馬、杭馬、青馬等口碑賽事不放。

沒遭遇過bug的跑者不足以談比賽。今年我頭腦一熱跑了一個鄭開國際馬拉松,一個昌平搖滾馬拉松,前者組織混亂,參賽者差點在存包處發生踩踏;至於後者,除了收費高几乎再無亮點,山中的土坡跑道難度堪比越野,與此前撞大運中籤的北京半馬相比,這兩場比賽山寨如買家秀。


半馬生存指南


昌平搖滾馬拉松賽道海拔圖 圖片來源:賽事官網

比賽有風險,且跑且珍惜。

03.

讓我們回到跑步本身。

為什麼要跑步?

帶我入坑的哥們兒說,為了不成為肥胖中年油膩男;資深跑友說,上癮,一天不跑就不痛快;而我自己的官方說法是:作為一枚吃貨,我邁出的每一步都是為了吃得更安心。

我一直懷疑,在所有夜跑的人中,自己可能是最不愛跑步的一個。每一次出門前,我都要經過複雜且漫長的心理鬥爭,每一次pm2.5超過100或者天空飄起了小雨,都會讓我如釋重負,心安理得地甩下跑鞋臥倒在床。

但跑步帶來的痛快也是實實在在的。作為一個體育渣,我的求學生涯一直因這塊短板深受困擾,因為害怕拖後腿,幾乎所有團體運動項目都嚴重打擊過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而跑步是私人的,甚至是孤單的。只要你願意,就可以沒有同伴,沒有對手,沒有配合,它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對抗,你可以放心大膽地以個人專屬配速一路渣到底,無須對任何人負責。

所以我特別理解北京半馬時,一個平日相熟的師兄起跑時站在我身後也沒有言聲。賽後他說,跑步最享受的就是孤單,是一個人的喘息掙扎和堅持。


半馬生存指南


馬拉松跑者 圖片購自視覺中國

在這個人人熱衷抱團取暖的時代,名正言順的離群索居,獲得一段長達兩小時左右完整而安靜的獨處,或者就是這項運動最大的誘惑力。

村上春樹在這件事上很直接,他說:

希望一人獨處的念頭,始終不變地存於心中。所以一天跑一個小時,來確保只屬於自己的沉默的時間,對我的精神健康來說,成了具有重要意義的功課。至少在跑步時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談,不必聽任何人說話,只需眺望周圍的風光,凝視自己便可。這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寶貴時刻。[2]

而我,一個平常最恨人誇誇其談滔滔不絕的人,對這一點更是感同身受——除了“小姐姐加油”,幾乎沒有任何聲音可以打亂我(緩慢而穩定)的節奏。

04.


但我還是投靠了組織。

在朋友的推薦下,我加入了一個上千人的大型跑團,我所在的分舵就有500常駐人口。與諸多套路頻出魚龍混雜的微信群相比,跑團的群絕對算得上組織得力、紀律嚴明、純潔高效。

團長是每個跑團的靈魂人物。他們不僅成績突出,訓練有素,還特別具有奉獻精神。在我看來,管理一個500人的團隊不比治理一個小國輕鬆,比如每隔幾個月跑團就會製作一批團服,不時也會有公益項目或者報名福利分享。每到此時,就不免有斤斤計較或得了便宜還要賣乖的團友浮出水面,提出無腦或無理的各種要求。而在我潛伏的一年時間內,團長從未因此暴躁或翻臉。


"

對於一個挑戰半馬的跑渣來說,什麼最重要?

跑下來,活下去。

01.

去年五月,一哥們兒說,野三坡有個半程馬拉松,報名就能免費遊景區。

懷著薅羊毛的心情,我在開賽前十天報了名,並在三天後意識到一個問題:半程馬拉松到底有多長?

——這是我的第一個21.0975公里。在這之前,我跑過的最長距離是6公里,還是在跑步機上。

讓我們先從馬拉松說起。

馬拉松一般指全程馬拉松,傳說起源於公元前490年的波斯雅典之戰。雅典軍隊在馬拉松平原獲勝後,擅跑的傳令兵菲迪皮茨一路飛奔,成功傳回捷報後力竭而亡,從此成為希臘人的英雄。

2000多年後,在雅典舉辦的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將馬拉松確定為正式項目。42.195,傳說中菲迪皮茨雙腿跑過的公里數,最終成為這一耐力運動的標準距離。

如今,全程馬拉松(Full Marathon)之下又分支出半程馬拉松(Half Marathon)、四分馬拉松(Quarter Marathon)。據資深跑友提示,三者之間的難度係數遠非距離的簡單疊加,每一次進階,都需要體力、耐力乃至意志力成幾何倍數的增長。

菜鳥“跑三個半6公里就ok”的幼稚想法自此不攻而破。初體驗來的猝不及防:跑完第一個6公里我就接近體力透支,最終半走半跑,勉強在關門時間內完成了比賽。

感謝主辦方。如果不是每隔幾百米就有年輕英俊的志願者小朋友站在路邊,豎著大拇指熱情大喊“小姐姐加油”,讓人不得不用殘存的一點自尊和體能顛上幾步作為迴應,我很可能一路默默爬到終點,或者萬念俱灰直接跳上收容車。

不過,這也意味著,既然我這種體育渣(是不擅長任何運動、每一次體測都瑟瑟發抖的真渣)都可以在半走半跑的狀態下安全完賽,那麼半程馬拉松這項比賽,門檻真的不高。

比如我見過組隊參加的阿姨,在每一個公里牌下歡樂合影、一路活躍互動猶如聯歡會;我也見過比我還菜的姐妹,緊盯3小時的“兔子”(馬拉松比賽中的官方配速員),勻速前行不肯快進一步;還有身著logo隊服,一路捧著音箱喊著口號品牌力MAX的大型隊伍;我暗自揣測,像我這種以“野三坡一日遊”為目的的薅羊毛型選手,大概也不在少數。

“完賽”這件事,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一般來說,能在日常訓練中保證5公里的跑量,並在比賽前跑下來15公里的選手,基本都可以比較輕鬆地跑完半馬;雖然不值得提倡,但我身邊缺乏訓練經驗,又“偏要勉強”並最終完賽的菜鳥,數目也很可觀。

這是令人痛苦也愉悅的過程。像菲迪皮茨一樣,總有一口氣支撐著你,這口氣可能是“我軍勝利”,可能是“小姐姐加油”,也可能是“跑完就能免費遊景區”。唯一不同的是,到達目標後,我們還得活下去。

最悲傷的消息是,景區最後也沒去成。畢竟衝過終點線之後數日,我都是個舉步蹣跚的殘疾人。

02.

幾個月之後,我又去太原跑了一場。

原因居然是“中籤了”。據忽悠我參賽的朋友說,中籤不易,雙雙中籤更是難上加難。彼時我嗤之以鼻,但不久後經歷了蘇馬、杭馬、廣馬全面折戟,我才意識到,中籤這件事的長期性、艱鉅性和複雜性,不亞於菜鳥跑下一個半馬。

馬拉松的鄙視鏈是從賽事等級劃分就開始的。田聯認證的金牌、銀牌類賽事組織相對完善,報名者眾,通常要通過抽籤獲取名額,中籤率大多不容樂觀。

比如,2018年北馬大眾選手的中籤率只有10%,杭馬半馬的中籤率只有22%,而隱藏其中的,還有大量的友情贊助名額。

條條大路通羅馬。我見過的“強行中籤”方式主要有:參加徵文、評論求點贊、轉發朋友圈,或者更加簡單粗暴:購買某品牌的某款運動裝備,就可以獲得“贈送”的一枚直通名額。當然,還有不少媒體、公關、品牌行業的相關跑友,不動聲色就穩穩站在了起跑線上。


半馬生存指南


上海國際馬拉松的慈善名額 圖片來源:上馬官網

跑圈外的人很難理解跑馬者的財政消耗。比如我經常被問到:還要交報名費?路費自己出?住宿也是自費?尤其是近年來諸多商界大佬加入跑圈,使得馬拉松成為許多人眼中中產階級裝B必備道具。

但以我潛伏北京某大型跑團長達一年的暗中觀察來看,絕大多數跑馬者都屬樸實無華的群眾階層,裝備黨也大多侷限在跑鞋、壓縮衣、運動手錶等基礎配件,耗資數百元至上千元不等,性價比絕對是考量關鍵。而每一次比賽,群裡都有很多跑友放棄高鐵,轉而買上一張夜間的綠皮車票,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跑馬成本。

因此,對於大多數非專業跑者而言,一場異地比賽的投入是否值得,絕不僅僅在於能否實現pb(personal best,最佳個人成績),而是集中風景、美食、競賽體驗等多重因素而進行的綜合考量。由此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一年1500多場、平均每天4.3場的馬拉松比賽[1],諸位跑友依舊盯緊規格高、風景好、組織靠譜的北馬、廣馬、杭馬、青馬等口碑賽事不放。

沒遭遇過bug的跑者不足以談比賽。今年我頭腦一熱跑了一個鄭開國際馬拉松,一個昌平搖滾馬拉松,前者組織混亂,參賽者差點在存包處發生踩踏;至於後者,除了收費高几乎再無亮點,山中的土坡跑道難度堪比越野,與此前撞大運中籤的北京半馬相比,這兩場比賽山寨如買家秀。


半馬生存指南


昌平搖滾馬拉松賽道海拔圖 圖片來源:賽事官網

比賽有風險,且跑且珍惜。

03.

讓我們回到跑步本身。

為什麼要跑步?

帶我入坑的哥們兒說,為了不成為肥胖中年油膩男;資深跑友說,上癮,一天不跑就不痛快;而我自己的官方說法是:作為一枚吃貨,我邁出的每一步都是為了吃得更安心。

我一直懷疑,在所有夜跑的人中,自己可能是最不愛跑步的一個。每一次出門前,我都要經過複雜且漫長的心理鬥爭,每一次pm2.5超過100或者天空飄起了小雨,都會讓我如釋重負,心安理得地甩下跑鞋臥倒在床。

但跑步帶來的痛快也是實實在在的。作為一個體育渣,我的求學生涯一直因這塊短板深受困擾,因為害怕拖後腿,幾乎所有團體運動項目都嚴重打擊過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而跑步是私人的,甚至是孤單的。只要你願意,就可以沒有同伴,沒有對手,沒有配合,它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對抗,你可以放心大膽地以個人專屬配速一路渣到底,無須對任何人負責。

所以我特別理解北京半馬時,一個平日相熟的師兄起跑時站在我身後也沒有言聲。賽後他說,跑步最享受的就是孤單,是一個人的喘息掙扎和堅持。


半馬生存指南


馬拉松跑者 圖片購自視覺中國

在這個人人熱衷抱團取暖的時代,名正言順的離群索居,獲得一段長達兩小時左右完整而安靜的獨處,或者就是這項運動最大的誘惑力。

村上春樹在這件事上很直接,他說:

希望一人獨處的念頭,始終不變地存於心中。所以一天跑一個小時,來確保只屬於自己的沉默的時間,對我的精神健康來說,成了具有重要意義的功課。至少在跑步時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談,不必聽任何人說話,只需眺望周圍的風光,凝視自己便可。這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寶貴時刻。[2]

而我,一個平常最恨人誇誇其談滔滔不絕的人,對這一點更是感同身受——除了“小姐姐加油”,幾乎沒有任何聲音可以打亂我(緩慢而穩定)的節奏。

04.


但我還是投靠了組織。

在朋友的推薦下,我加入了一個上千人的大型跑團,我所在的分舵就有500常駐人口。與諸多套路頻出魚龍混雜的微信群相比,跑團的群絕對算得上組織得力、紀律嚴明、純潔高效。

團長是每個跑團的靈魂人物。他們不僅成績突出,訓練有素,還特別具有奉獻精神。在我看來,管理一個500人的團隊不比治理一個小國輕鬆,比如每隔幾個月跑團就會製作一批團服,不時也會有公益項目或者報名福利分享。每到此時,就不免有斤斤計較或得了便宜還要賣乖的團友浮出水面,提出無腦或無理的各種要求。而在我潛伏的一年時間內,團長從未因此暴躁或翻臉。


半馬生存指南

最新一期的跑團活動


在原則性問題上,管理者並不含糊。比如群裡只限於技術流和每日打卡,廣告、拉票等行為被嚴格禁止,從不參加每週例跑或者不報跑量不發言者,在一定時間後會被清理出群。

因此,對於一個跑渣來說,組織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第一時間獲得各類賽事活動信息,更讓我為了能在月底上報跑量時不至太過心虛,而不得不把鍛鍊堅持下來。

但打卡到群裡這一操作對我而言仍是巨大的心理挑戰。在以五分配速輕鬆跑二環的諸多大神面前,菜鳥能做的只有瑟瑟發抖,默默仰視。


"

對於一個挑戰半馬的跑渣來說,什麼最重要?

跑下來,活下去。

01.

去年五月,一哥們兒說,野三坡有個半程馬拉松,報名就能免費遊景區。

懷著薅羊毛的心情,我在開賽前十天報了名,並在三天後意識到一個問題:半程馬拉松到底有多長?

——這是我的第一個21.0975公里。在這之前,我跑過的最長距離是6公里,還是在跑步機上。

讓我們先從馬拉松說起。

馬拉松一般指全程馬拉松,傳說起源於公元前490年的波斯雅典之戰。雅典軍隊在馬拉松平原獲勝後,擅跑的傳令兵菲迪皮茨一路飛奔,成功傳回捷報後力竭而亡,從此成為希臘人的英雄。

2000多年後,在雅典舉辦的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將馬拉松確定為正式項目。42.195,傳說中菲迪皮茨雙腿跑過的公里數,最終成為這一耐力運動的標準距離。

如今,全程馬拉松(Full Marathon)之下又分支出半程馬拉松(Half Marathon)、四分馬拉松(Quarter Marathon)。據資深跑友提示,三者之間的難度係數遠非距離的簡單疊加,每一次進階,都需要體力、耐力乃至意志力成幾何倍數的增長。

菜鳥“跑三個半6公里就ok”的幼稚想法自此不攻而破。初體驗來的猝不及防:跑完第一個6公里我就接近體力透支,最終半走半跑,勉強在關門時間內完成了比賽。

感謝主辦方。如果不是每隔幾百米就有年輕英俊的志願者小朋友站在路邊,豎著大拇指熱情大喊“小姐姐加油”,讓人不得不用殘存的一點自尊和體能顛上幾步作為迴應,我很可能一路默默爬到終點,或者萬念俱灰直接跳上收容車。

不過,這也意味著,既然我這種體育渣(是不擅長任何運動、每一次體測都瑟瑟發抖的真渣)都可以在半走半跑的狀態下安全完賽,那麼半程馬拉松這項比賽,門檻真的不高。

比如我見過組隊參加的阿姨,在每一個公里牌下歡樂合影、一路活躍互動猶如聯歡會;我也見過比我還菜的姐妹,緊盯3小時的“兔子”(馬拉松比賽中的官方配速員),勻速前行不肯快進一步;還有身著logo隊服,一路捧著音箱喊著口號品牌力MAX的大型隊伍;我暗自揣測,像我這種以“野三坡一日遊”為目的的薅羊毛型選手,大概也不在少數。

“完賽”這件事,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一般來說,能在日常訓練中保證5公里的跑量,並在比賽前跑下來15公里的選手,基本都可以比較輕鬆地跑完半馬;雖然不值得提倡,但我身邊缺乏訓練經驗,又“偏要勉強”並最終完賽的菜鳥,數目也很可觀。

這是令人痛苦也愉悅的過程。像菲迪皮茨一樣,總有一口氣支撐著你,這口氣可能是“我軍勝利”,可能是“小姐姐加油”,也可能是“跑完就能免費遊景區”。唯一不同的是,到達目標後,我們還得活下去。

最悲傷的消息是,景區最後也沒去成。畢竟衝過終點線之後數日,我都是個舉步蹣跚的殘疾人。

02.

幾個月之後,我又去太原跑了一場。

原因居然是“中籤了”。據忽悠我參賽的朋友說,中籤不易,雙雙中籤更是難上加難。彼時我嗤之以鼻,但不久後經歷了蘇馬、杭馬、廣馬全面折戟,我才意識到,中籤這件事的長期性、艱鉅性和複雜性,不亞於菜鳥跑下一個半馬。

馬拉松的鄙視鏈是從賽事等級劃分就開始的。田聯認證的金牌、銀牌類賽事組織相對完善,報名者眾,通常要通過抽籤獲取名額,中籤率大多不容樂觀。

比如,2018年北馬大眾選手的中籤率只有10%,杭馬半馬的中籤率只有22%,而隱藏其中的,還有大量的友情贊助名額。

條條大路通羅馬。我見過的“強行中籤”方式主要有:參加徵文、評論求點贊、轉發朋友圈,或者更加簡單粗暴:購買某品牌的某款運動裝備,就可以獲得“贈送”的一枚直通名額。當然,還有不少媒體、公關、品牌行業的相關跑友,不動聲色就穩穩站在了起跑線上。


半馬生存指南


上海國際馬拉松的慈善名額 圖片來源:上馬官網

跑圈外的人很難理解跑馬者的財政消耗。比如我經常被問到:還要交報名費?路費自己出?住宿也是自費?尤其是近年來諸多商界大佬加入跑圈,使得馬拉松成為許多人眼中中產階級裝B必備道具。

但以我潛伏北京某大型跑團長達一年的暗中觀察來看,絕大多數跑馬者都屬樸實無華的群眾階層,裝備黨也大多侷限在跑鞋、壓縮衣、運動手錶等基礎配件,耗資數百元至上千元不等,性價比絕對是考量關鍵。而每一次比賽,群裡都有很多跑友放棄高鐵,轉而買上一張夜間的綠皮車票,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跑馬成本。

因此,對於大多數非專業跑者而言,一場異地比賽的投入是否值得,絕不僅僅在於能否實現pb(personal best,最佳個人成績),而是集中風景、美食、競賽體驗等多重因素而進行的綜合考量。由此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一年1500多場、平均每天4.3場的馬拉松比賽[1],諸位跑友依舊盯緊規格高、風景好、組織靠譜的北馬、廣馬、杭馬、青馬等口碑賽事不放。

沒遭遇過bug的跑者不足以談比賽。今年我頭腦一熱跑了一個鄭開國際馬拉松,一個昌平搖滾馬拉松,前者組織混亂,參賽者差點在存包處發生踩踏;至於後者,除了收費高几乎再無亮點,山中的土坡跑道難度堪比越野,與此前撞大運中籤的北京半馬相比,這兩場比賽山寨如買家秀。


半馬生存指南


昌平搖滾馬拉松賽道海拔圖 圖片來源:賽事官網

比賽有風險,且跑且珍惜。

03.

讓我們回到跑步本身。

為什麼要跑步?

帶我入坑的哥們兒說,為了不成為肥胖中年油膩男;資深跑友說,上癮,一天不跑就不痛快;而我自己的官方說法是:作為一枚吃貨,我邁出的每一步都是為了吃得更安心。

我一直懷疑,在所有夜跑的人中,自己可能是最不愛跑步的一個。每一次出門前,我都要經過複雜且漫長的心理鬥爭,每一次pm2.5超過100或者天空飄起了小雨,都會讓我如釋重負,心安理得地甩下跑鞋臥倒在床。

但跑步帶來的痛快也是實實在在的。作為一個體育渣,我的求學生涯一直因這塊短板深受困擾,因為害怕拖後腿,幾乎所有團體運動項目都嚴重打擊過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而跑步是私人的,甚至是孤單的。只要你願意,就可以沒有同伴,沒有對手,沒有配合,它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對抗,你可以放心大膽地以個人專屬配速一路渣到底,無須對任何人負責。

所以我特別理解北京半馬時,一個平日相熟的師兄起跑時站在我身後也沒有言聲。賽後他說,跑步最享受的就是孤單,是一個人的喘息掙扎和堅持。


半馬生存指南


馬拉松跑者 圖片購自視覺中國

在這個人人熱衷抱團取暖的時代,名正言順的離群索居,獲得一段長達兩小時左右完整而安靜的獨處,或者就是這項運動最大的誘惑力。

村上春樹在這件事上很直接,他說:

希望一人獨處的念頭,始終不變地存於心中。所以一天跑一個小時,來確保只屬於自己的沉默的時間,對我的精神健康來說,成了具有重要意義的功課。至少在跑步時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談,不必聽任何人說話,只需眺望周圍的風光,凝視自己便可。這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寶貴時刻。[2]

而我,一個平常最恨人誇誇其談滔滔不絕的人,對這一點更是感同身受——除了“小姐姐加油”,幾乎沒有任何聲音可以打亂我(緩慢而穩定)的節奏。

04.


但我還是投靠了組織。

在朋友的推薦下,我加入了一個上千人的大型跑團,我所在的分舵就有500常駐人口。與諸多套路頻出魚龍混雜的微信群相比,跑團的群絕對算得上組織得力、紀律嚴明、純潔高效。

團長是每個跑團的靈魂人物。他們不僅成績突出,訓練有素,還特別具有奉獻精神。在我看來,管理一個500人的團隊不比治理一個小國輕鬆,比如每隔幾個月跑團就會製作一批團服,不時也會有公益項目或者報名福利分享。每到此時,就不免有斤斤計較或得了便宜還要賣乖的團友浮出水面,提出無腦或無理的各種要求。而在我潛伏的一年時間內,團長從未因此暴躁或翻臉。


半馬生存指南

最新一期的跑團活動


在原則性問題上,管理者並不含糊。比如群裡只限於技術流和每日打卡,廣告、拉票等行為被嚴格禁止,從不參加每週例跑或者不報跑量不發言者,在一定時間後會被清理出群。

因此,對於一個跑渣來說,組織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第一時間獲得各類賽事活動信息,更讓我為了能在月底上報跑量時不至太過心虛,而不得不把鍛鍊堅持下來。

但打卡到群裡這一操作對我而言仍是巨大的心理挑戰。在以五分配速輕鬆跑二環的諸多大神面前,菜鳥能做的只有瑟瑟發抖,默默仰視。


半馬生存指南


跑團內經常出現的“大神打卡”


也有群體性爆發的時刻。不久前,團長和副團長扯了證,群內一片歡騰,興奮之情遠勝破了pb,單身狗參加例跑的熱情迅速高漲起來。當然,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並不屬跑馬必備福利。但跑步這件事,到底或多或少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比如我,雖然斷斷續續跑了一年體重依舊堅挺無變化,但半馬成績緩慢提升了20分鐘,終於不再徘徊在關門線附近;即便成績並不理想,這一年間我還是去了鄭州、太原、青島……並以跑馬為契機遊歷了博物館,吃了海鮮,看了大海;非常神奇的是,從前體檢時我的心率總是偏高,如今靜止心率居然穩定在60以下。

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知道有些事情是可以“偏要勉強”的。在總是讓人束手無策的荒誕人生面前,能找到一件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非常治癒。

不過,跑步於我而言,依舊是萬分痛苦的體驗;打開門走下樓梯那一瞬間,依舊需要巨大的勇氣;每一場半馬,支撐我堅持下來的祕訣依舊是:再跑20公里就可以發朋友圈了。

這條tips很靈。菜鳥們可以一試。

參考資料

[1].《2018中國馬拉松年度主報告》

[2].《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村上春樹著

*頭圖購自視覺中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