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與文化自信

為什麼選這個題目?因為在紅色文化問題上,有兩種不自信。一種是誤以為文化自信只能建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實際上排除了紅色文化,也就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紅色文化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另一種是一談起紅色文化就有些不自信,誤以為因為紅色文化是革命時期誕生的文化,而革命割斷了中華歷史文化傳承,現在我們成為執政黨了,要告別革命了。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按照這兩種觀點,不僅文化自信建立不起來,還會重蹈“復古主義”或“西方中心主義”的覆轍。

那麼,怎樣正確認識紅色文化與文化自信的關係呢?我以為至少要搞清楚三個問題。(一)什麼是紅色文化?紅色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究竟是什麼關係?(二)怎樣看待中國近代革命?它是中國社會內部矛盾合乎邏輯的發展,還是外來思想的“誤植”?中國近代革命有沒有割斷中華歷史文化發展?(三)怎樣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中的“自信”,主要是面向當代、面向未來的,還是面向過去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文化自信中到底處於什麼樣的地位,具有怎樣的相互關係?

下面,我就簡要地談一下對這三個問題的認識。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革命中構建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偉大創造。

紅色文化包括:五四精神、紅船精神、鐵軍和南昌起義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全民族偉大抗戰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新中國成立以後的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紅旗渠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等,是紅色文化的弘揚與延伸。

紅色文化有豐富多彩的內涵,但概括起來,至少有以下6個關鍵詞:理想信念;奮鬥犧牲;創新開路;不畏強敵;團結守紀;萬眾一心。

每一個關鍵詞,仔細研究,都是中華精神、中華文化的歷史傳承,也是革命創造、未來發展的薪火相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都體現著過去、現實、未來的貫通。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同樣不能割斷歷史,同樣不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割裂開來、對立起來。

為什麼會形成這種局面呢?道理很簡單,紅色文化的創造主體,不是別人,正是植根中華文化沃土、承載中華優秀文化歷史基因的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他們在改變歷史、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在繼續創造在當時來說最富於時代精神、代表中國未來的中華文化,即紅色文化。紅色文化不但使中華傳統文化賦予了時代的生命與活力,而且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思想文化歷史養料,提供著文化支撐。

二、怎樣看待中國近代革命?它是中國社會內部矛盾合乎規律的發展,還是外來思想的“誤植”?中國近代革命有沒有中斷中華歷史文化發展?

要正確看待中國近代革命,就必須對中國近代革命的全過程有一個完整的理解。應當說,中國近代革命是一個持續不斷、接力發展的過程,必須完整地看,不能只抓一點、不及其餘。中國近代革命的開端,是林則徐禁菸和三元里抗英,領導者是封建統治階層中的嚴禁派。隨後是太平天國起義,領導者是舊式農民領袖。然後是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領導者是封建統治階層中的洋務派和維新派。再往後是偉大的辛亥革命,領導者是孫中山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再往後是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領導者是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知識分子,其後期是中國工人階級走上政治舞臺。最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偉大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還發生了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這場革命中,蔣介石集團兩度參加到革命陣營之中,又兩度退出,最終喪失了革命的領導權。在這場革命的最高潮,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最後發展成為創建新中國的各革命階級的政治聯盟,其最高成就是召開新政協會議、聯合制定《共同綱領》和新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的組成。這一完整過程的主要部分,鐫刻在矗立於首都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一組浮雕上,值得每一箇中國人永遠懷念。所以,毛澤東在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撰寫碑文時,特意寫了一段充滿感情的話:“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可見,中國革命是合乎歷史邏輯的發展過程,其過程的完整性,在世界近代革命史上也是罕見的。儘管馬克思列寧主義來自於外國,但歷史證明,中國近代革命乃至中國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有馬克思主義作指導。而要正確地發揮這種指導作用,生吞活剝、全盤套用、教條主義不行,把它實用化、用實用主義來對待也不行,只有在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前提下,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解決中國的問題。

其次,中國近代革命的各個鏈條之間存在著一種互補、糾偏的內在邏輯關係,正是這種關係使得前一階段的歷史侷限性在後一階段或者得到部分彌補、部分糾正,或者得到根本性解決。這一過程,恰好顯現了唯物辯證法否定之否定規律。這種關係,在世界近代革命史上也是罕見的。

這裡只舉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例子。

人們一說到中國近代革命中斷了中華歷史文化發展,就舉出五四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作例子。其實,這一歷史侷限,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已經被糾正和彌補過來。正是在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同一篇講話裡,毛澤東同志鄭重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之後創建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叫做“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也就是說,這種文化既帶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的民族性,又富有“科學的、大眾的”時代精神。這就從根本上克服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侷限性,把中華文化的歷史向前推進了關鍵性的一大步。

為什麼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會出現文化取向上的偏差?根本原因在於這些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知識分子,受了西方文化和西方價值觀的影響。這種影響,表現在革命上,是批判封建文化專制主義,倡導人道主義的自由、平等、博愛,在當時具有很強的革命性和進步性。但在文化觀和價值觀上,卻又受到西學束縛,而對中華傳統文化採取了不分精華與糟粕的全盤否定態度,表現出很強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這種革命性和進步性,被中國共產黨人很好地弘揚了,表現為更加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和進步性。五四新文化運動所帶有的歷史侷限性,又被中國共產黨人很好地加以克服,表現為很好地解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

為什麼中國共產黨人能夠克服這種侷限性?原因有很多。根本原因是找到了馬克思主義真理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雖然產生於西方,並且以西學中的優秀思想作為自己的三大來源(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許多概念也源於西方語言,但這都不是本質。本質上,馬克思主義第一次科學揭示了自然界發展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人類思維發展規律,並把這三大規律第一次真正統一起來,使之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基礎之上,建立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基礎之上。這一本質特徵,使它在人類思想發展史上第一次實現了源於東西方文化又超越東西方文化的偉大超越,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科學指南。

正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形成了中國共產黨獨具民族特色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世界觀、方法論及其理論的話語表達體系,也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紅色文化,實現了紅色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統一、內在傳承、內在轉化創造,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藉助於紅色文化的當代傳承發展,並被賦予時代的生命力和創造活力。

三、怎樣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中的“自信”,主要是面向當代、面向未來的,還是面向過去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文化自信中到底處於什麼樣的地位,具有怎樣的相互關係?

道理說到這裡,結論應當是簡單的。

既然中華歷史文化發展,經過中國近代革命,以及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兩大歷史時期,始終沒有中斷,而且還獲得了時代化、大眾化的新生;既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紅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繼承弘揚、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獲得了當代的新生;那末我們當今所說的文化自信,自然是貫通古今,而絕非專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也就是說,要做到文化自信,既要有對自己的優秀文化的歷史形態的自信,也要有對自己的優秀文化的當代形態的自信,更要有對自己的優秀文化的未來發展以及在世界文化體系中的地位、作用、貢獻的自信。唯有這樣的文化自信,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唯有這樣的文化自信,才能健康地持久地支撐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既然如此,我們也就不難得到如下結論:構建文化自信,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離不開紅色文化,離不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三個“離不開”,是三者之間在文化自信體系中地位、作用、相互關係的質的規定性。由此決定了,三者不是對立關係,不是替代關係,而是三足鼎立的關係。同時,我們講文化自信,著眼的是中華文化的當代與未來。正因為如此,三者之中,又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紅色文化為底色(不忘初心,才能繼續前進),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底蘊,由此來構建“三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這就是我們的結論。

(作者李捷系求是雜誌社社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