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與活力

馬克思主義 泰瑞·伊格頓 政治 經濟 光明網頭條號 2017-04-07

——評田鵬穎教授新作《馬克思不過時》

作者: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 顏曉峰

問世幾近170年的馬克思主義,是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還是至今仍然充滿生機與活力,這絕非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感情問題,而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學術問題。

2011年,西方頗具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之一伊格爾頓,以其《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的學術著作,積極迴應了這一嚴肅的學術問題,並向世人深刻地闡發了馬克思主義與當今世界的內在關聯,指出馬克思主義的使命尚未完成,馬克思主義是對的。但是,伊格爾頓著作所表達的十大問題,基本上關注的是馬克思主義的過去和現在,而對馬克思主義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還沒有一以貫之的邏輯思考。

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與活力

2016年10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了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田鵬穎教授的學術新作——《馬克思不過時》。該著作關注了伊格爾頓尚未關注的問題,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不是永恆真理,但仍與我們處於同一時代;馬克思出身於資產階級,但觀察和解決問題的基本立場是普通勞動者;馬克思曾經自認為是黑格爾的學生,但研究和創新的方法確是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變革,但沒有離開人類文明大道;馬克思不是算命先生,但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馬克思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但卻為人類探索真理開闢了道路。”作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學說是永遠開放的思想體系,實事求是是對馬克思主義本質的最高概括。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指出:“我們要以更加寬闊的眼界審視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實踐需要,堅持問題導向,堅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聆聽時代聲音,更加深入地推動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發展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開闢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作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始終佔據著人類理論、真理與道義的制高點,並著力從真、善、美三個基本維度進行了較為充分的論證。

一、“真”之維:馬克思(主義)以實事求是為本性

“真”,是實踐主體對客體之規律與邏輯的內在統一性把握,表徵為科學性、真理性認知活動。馬克思(主義)從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著眼,科學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以揭示真理性認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規律揭示了社會存在之真;人之存在的物質前提與精神前提規律、人之解放的物質解放與精神解放規律揭示了人之存在之真;資本主義社會以資本對勞動的掠奪為基本特徵、資本對勞動的掠奪必然以剩餘價值為中介、目的與主要內容的規律揭示了現實之真。因此,要認識社會現代性、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然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事物之存在及其內部聯繫探求事物發展的客觀性、規律性和可能性。同時作者還指出,要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來解決中國問題進而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與中國實踐創新相結合——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實之間的張力,推進馬克思主義現實化;把握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地域性張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把握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歷史性張力,推進馬克思主義當代化;把握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受眾性張力,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正是由於馬克思主義的本性中厚植實事求是之真,才歷久彌新並隨時間流逝而更加鮮活、更有活力、更具價值。

二、“善”之維:馬克思(主義)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價值旨歸

“善”,作為一種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人類實踐,體現著評價標準與價值指向。馬克思(主義)具有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立場上的鮮明政治立場,其全部理論都立足於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類解放與全面發展作為最高價值追求。可以說,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即為馬克思(主義)之善。作者總結道,馬克思(主義)在發現唯物史觀時,主張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在闡釋社會發展運動規律時主張人民革命得到整個世界,在論證自身哲學價值時主張哲學是勞動者的思想武器,在發現剩餘價值時主張工人、勞動者剝奪剝奪者是“物歸原主”。凡此種種,都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善念。同時,人類對於理想生活的追求源於自身意識具有指向建構未來的能力,人類構建指向未來的理想以實現自我價值源於人的類本性,這是人類自覺生活區別於動物本能生活的重要標誌之一。馬克思(主義)的理想追求在於能指引人類不斷衝破現實與理想的對立,為人類克服時代物慾的異化與奴役、實現自我解放提供理論武器,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善願。

三、“美”之維:馬克思(主義)以人類自由為終極追求

“美,就是人在創造性活動中所獲得的、所感受到的自由。” 人類描繪出的審美關照的世界雖可具象化為民強、國富、天下安的和諧景象,但究其本質,是發乎於人類本性的對自由的追求。馬克思指出,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運用於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 展現人類之美,需以勞動為基礎;追求人類之美,必以實現自由為途徑。人類要實現自由,就要使科學的客觀真理與主觀價值目標有機結合。綜上,美內在地包含著真與善,即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進而實現全體人民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跨越。作者特別就這一層面進行了論述。首先,馬克思(主義)確立了改變時代的主題,以科學的世界觀和徹底的社會革命論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使“思想的閃電”擊中“樸素的人民園地” 。其次,他(它)創新了改變世界的理論工具——徹底且嚴整的馬克思主義是構成世界各國工人運動的理論,為無產階級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思想利器,不斷強化了無產階級這個“物質武器”,進而為實現人類解放與自由而革命。再次,他(它)找到了開啟人類歷史祕境的鑰匙——唯物史觀,進一步闡釋改變世界的根源在於社會存在而非社會意識,改變世界的方法在於掌握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運動的規律,改變世界的路徑在於以社會革命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形態更迭,改變世界的力量在於凝聚廣大人民群眾。因此,馬克思(主義)在思想上歷史地引領了無產階級乃至全人類追求解放與自由的偉大事業,是人類追求自由、美好未來的智慧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馬克思主義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依然佔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 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所深刻揭示出的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客觀普遍規律,為人們觀察世界、分析問題提供了“偉大的認識工具”,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有力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實現人的徹底解放與自由全面發展為己任,反映了人類對未來理想社會的美好憧憬與嚮往;同時,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不僅致力於科學‘解釋世界’,而且致力於積極‘改變世界’”。 面對全球化時代複雜多變的世界局勢,人們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中依然能夠深切地體會到馬克思主義特有的思想理論魅力與社會實踐價值。馬克思(主義)不朽的生機與活力源於其實事求是之真、以人為本之善、追求自由之美的理論本性,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世界發展進程中非但不會“缺席”或是被“遮蔽”,而更加會以寬廣的胸懷、遠大的格局、科學的理論體系指導人類謀求自由全面發展的實踐。

因此,作者提出,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要增強研究“中國問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形態”的理論自信,在深入學習借鑑人類文明成果的同時,用中國的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解讀中國的實踐、中國的道路,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為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思想保證與智力支持。

當然,該著作仍有值得思考之處,如作者的選題立意源於對伊格爾頓的學術迴應,對其本人的學術背景便可進一步深入分析——這位西方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成長於已完成工業化與現代化且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他所秉承的英國新馬克思主義對“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有何批判、繼承與發展?等等。相信作者在今後的研究工作中能夠不斷完善與提升,使這個具有創造性的理論成果得到不斷豐富和發展。無論如何,讀完這本著作後,我們都能體會到馬克思主義非但沒有過時,而且會永葆生機與活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