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 文化 歷史 勝利退出演藝圈 勝利的嚮往 2019-09-08
"

"

淺談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

淺談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誕生在工人階級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年代,在那個時代,地球上有食不果腹的農民、工人,也有資本家、殖民地的土皇帝以及各個還處在封建社會的真正的皇帝,可以說當時的世界,一片混亂,五花八門的角色在同一個時代,演奏著他們的苦與樂。社會的主基調是赤裸裸的壓迫與被壓迫,壓迫與被壓迫階級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被壓迫階級急需一個指導他們進行革命的綱領,馬克思主義應運而生。馬克思主義對於壓迫階級的無情以及對受壓迫階級的同情,讓它迅速得到了廣大無產階級的認同,堅定的革命精神,讓無產階級在革命的道路上毫不動搖,直至奪取政權。因此我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兩個最根本的內容就是“革命精神”和“對弱勢群體的同情”。

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不崇尚革命的,因此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前,我們的知識分子想從浩如煙海的典籍中,找到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路徑,顯然是不可能的。惟有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精神,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態度,一經傳入中國,便讓中國的進步階級,如獲至寶,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堅決革命,才能擺脫壓迫和屈辱。於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在唯物主義的指導下,中國人民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打破一切迷信,實事求是的精神,讓世界以最真實的面貌展現在人們眼前,讓我們敢於挑戰一切威權和不平等,皇帝被我們拉下了馬,資本家被我們改造了,我們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一個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全面的階級鬥爭已經不存在了,馬克思主義是一門指導“革命”的科學理論,既然鬥爭不存在了,那馬克思主義是否失去了指導意義呢?顯然不是這樣的,歷史進程是由一個個矛盾組成的,每個時代都有其主要矛盾以及數不清的次要矛盾。只要有矛盾,就會有鬥爭,只要有鬥爭,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精神”就永遠有用武之地。當階級鬥爭是社會主要矛盾的時候,我們堅定不移的以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精神”作為指導,去搞階級鬥爭。當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成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時候,我們堅定的以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精神”作為指導,朝著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方向前進,奮鬥不止,自強不息,最終取得勝利!

因此某些人,“小富則安”的思想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精神”的,某些人是指哪些人,就是指那些被“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四風所侵蝕的人,缺乏了繼續前進動力的人。還有一些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人,就是不懂得同情弱勢群體的人。這些人是指哪些人,就是指那些被叢林法則所俘虜的人。這些人與共產黨人“除了人民利益,沒有其他任何特殊利益”的宗旨背道而馳。他們眼中只有爭權奪利,除了自己的利益,沒有黨和國家的利益,沒有人民的利益。

“革命精神”在我們的時代,可以理解為“奮鬥精神”。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可以理解為“堅定的人民立場”。這兩個內容對共產黨人來說缺一不可,而立場起著決定性的指導作用,立場決定為誰而奮鬥。這兩者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缺了一個都不能叫馬克思主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