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士天冬、麥冬對藥介紹

天冬、麥冬二藥均屬於《中藥學》補陰藥的範疇,二者各有所長,臨床多同用。葉天士於二冬對藥應用頻繁,經驗獨到,頗具特色。蒐羅本草,闡述二冬對藥特點;整理葉案,探究葉氏運用二冬對藥經驗。

天冬為百合科植物天門冬的塊根,味甘、苦,性寒,歸心、肺、腎三經,具有養陰潤燥,生津止渴,補腎清肺的功效,用於肺燥咳嗽、頓咳黏痰、勞嗽虛喘、咽乾口渴、心煩失眠、內熱消渴、腸燥便祕等證。天冬為滋陰清熱的代表藥,《本草分經》謂其治“一切陰虛有火諸症”。天冬之用,含五行之理,蘊相生之意,《長沙藥解》言“水生於金,金清則水生,欲生腎水,必清肺金,清金而生水者,天冬是也”,天冬能補肺腎之陰,有金水相生之效;《藥籠小品》載“(天冬)補水,與地黃皆為補北濟南之品”,天冬能養腎陰清心熱,有補北濟南之能。天冬有補腎益髓強骨,祛風除溼通痺之功,故《神農本草經》謂之“主諸暴風溼偏痺,強骨髓”,臨床亦有將天冬用於風溼痺痛治療者。《本草易讀》載天冬能治“痰咳喘促之邪熱,消渴嗌幹之火熱,肺痿肺癰之熱毒,吐膿吐血之熱鬱”,強調其亦有消痰、解毒、排膿之功。至於天冬能否入心經,《本草經解》載天冬“得地寒涼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而山東中醫藥大學“九老”之周鳳梧老在天冬、麥冬對比中提出“麥冬與人蔘、五味子同用,能入心生脈(生脈散),而天冬無此作用(不能入心)”,天冬具有清心之能,這固然能證明天冬入心經,但其本身具有滋養腎陰功效,能夠補北濟南,故難以明確其是否入心經,但針對於腎陰虧虛導致的心繫疾病,天冬確有顯著療效。《中華藥典》(2015版)載其用量6~12g。

麥冬為百合科植物麥門冬的塊根,又名寸冬、野韭菜,味甘、微苦,性微寒,歸心、肺、胃三經,具有養陰益胃、潤肺清心、生津止渴的功效,用於肺燥咳嗽、虛勞咳嗽、乾咳咯血、喉痺咽痛、心煩失眠、心悸怔忡、腸燥便祕等證。麥冬能滋養胃陰,故《本草分經》稱其“胃經正藥”,《神農本草經》載麥冬“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麥冬主肺虛內傷,外感多不用,《藥籠小品》載“若肺有外邪,則不可用”。成都中醫藥大學張廷模教授認為麥冬長於利咽喉,陰虛肺燥咽喉不利,咽喉疼痛,經常使用麥冬。麥冬潤而不膩,功善清補,且性主降,故有下痰飲,清痰熱之能。陶弘景言“抽去心,不爾。令人煩”,提出麥冬去心而用,然後世少宗其法,觀葉氏醫案有去心用者,亦有不去心者。《中華藥典》(2015版)載其用量6~12g。

天冬、麥冬性味相同,功效相似,然二者亦各有所長。《長沙藥解》載“天冬潤澤寒涼,清金化水之力,十倍麥冬”,天冬養肺陰、滋腎陰之力,勝於麥冬;《本草求真》言“麥冬專入心肺,有類天冬,然麥冬甘味甚多,寒性差少。天冬所主在肺,而麥冬所主,則更在肺而在心,是以書載能消痰止嗽”。天冬、麥冬所入臟腑雖同,然各有側重,麥冬較天冬入心經,並有消痰飲之功效,治療痰飲咳嗽。北京中醫藥大學顏正華教授強調麥冬微寒,滋陰潤燥之力較天冬微差,然滋膩之性亦較小。

二冬配伍應用由來已久,歷代文獻二冬同用的方劑不勝枚舉。如《醫學心悟》治療上消的二冬湯(天冬、麥冬、花粉、黃芩、知母、甘草、人蔘、荷葉);《惠直堂經驗方》治療肺消的二冬湯(麥冬、天冬、茯苓、車前子);《古今醫徹》治肺火而喘之二冬湯(天冬、麥冬、款冬花、紫菀、桔梗、甘草、陳皮、川貝、百合、馬兜鈴、阿膠);《外科全生集》治口舌生疳,久患不愈之二冬散(天冬、麥冬、元參,制丸含化);《症因脈治》治燥熱咳嗽之二母二冬湯(天冬、麥冬、知母、貝母);《證治匯補》治咳嗽屬火盛水虧,痰涎腥穢,將成癰痿的加味二冬湯(天冬、麥冬、生地、熟地、款冬、桔梗、貝母、紫菀、茯苓、甘草、沙蔘、瓜蔞霜);《校注婦人良方》治療陰虛血少不寐的天王補心丹;《張氏醫通》治療肺胃燥熱,痰澀咳嗽的二冬膏;《醫方考》治療陰虛氣弱虛勞的人蔘固本丸等。(姚鵬宇 遼寧中醫藥大學)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搜索“私家健康先生"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件,只專注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