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兵剷除呂后餘黨的齊王劉襄,作為劉邦長孫,為何不能繼承皇位?

呂雉 劉邦 劉璋 呂產 周勃 史學達人 2018-12-01

先說結論劉邦的孫子齊王劉襄之所以不能繼承皇位,就是因為他這個人太厲害了,一般皇帝厲害了,大臣們就要受氣。所以,手握重權的大臣不想讓劉襄當皇帝。這是他不能繼承皇位的主要原因。

下面我們說下,劉襄是怎麼個厲害法,大臣又是如何懼怕他,以及他是如何和皇帝的繼承人擦肩而過的?

在呂后執政的期間,劉邦的子孫被呂后打壓的沒有一點脾氣。劉邦的八個兒子在呂后死之前,更是死了六個,剩下的兩個,一個是代王劉恆,另一個是被呂后養大的,劉邦的私生子劉長。

這兩個人,在當時都比較老實,對呂后尊敬有加,也絕不干涉朝中的任何事情。這也就是呂后沒有動他們兩人的原因。同時這也意味著,劉邦兒子這一輩的人,基本上就算完蛋了。

再看劉邦孫子這邊,尤其是劉邦的長子劉肥的兒子,劉襄、劉章和劉興居這三兄弟,他們是比較有種的,繼承了劉邦的血性,他們對呂家想霸佔他們劉家的江山很是不滿。

起兵剷除呂后餘黨的齊王劉襄,作為劉邦長孫,為何不能繼承皇位?


當時,劉襄在齊地當齊王,他繼承了老爹劉肥的王位。劉章被呂后調到宮中去任官職去了,說白了,劉璋的身份和去都城做人質差不多少,不過,劉璋很會辦事,甚得呂后的歡心,他也被呂后重用了。

在呂后活著的時候,劉襄,劉璋因為懼怕呂后,他們是不敢亂來的,但是,他們已經商議好了,一旦呂后死了,那他們就會起兵,殺到都城剿滅姓呂的。

這件事他們也很容易辦到,畢竟劉璋在都城,可以作為劉襄的內應,一旦都城裡發生了什麼事情,他都可以很及時的告訴哥哥劉襄。

還有一個就是,劉邦死之前曾經和大臣們有一個白馬盟約,非劉氏不能稱王,這個是很深的人心的。

這些大臣在當時也是因為懼怕呂后的淫威,所以在呂后活著的時候,他們不敢反抗他,但是,一旦呂后死掉,就不好說了。

到了呂后真的死了,劉璋火速的把這件事傳遞給了劉襄,劉襄在齊地拉了一支隊伍,以剿滅亂臣賊子為由殺向了都城長安。

起兵剷除呂后餘黨的齊王劉襄,作為劉邦長孫,為何不能繼承皇位?


呂后臨死之前,把自己的侄子呂碌、呂產叫了過來,並且三番五次的叮囑他們,我死了之後,你們不要來給我弔唁。一定緊緊的抓住手中的軍權,一旦你們失去了軍權,整個呂家就要被滅族了。

當時,呂產和呂碌掌管著護衛都城安全的南北兩軍。

齊地的劉襄起兵的消息傳到了都城,呂產和呂碌要應對了,因為呂后死前叮囑過他們不能離開自己的軍隊,所以,這時候他們找來了開國功臣灌嬰帶著大軍外出去阻擊劉襄了。

此刻,另一夥功臣派宰相陳平和太尉周勃兩人也在一起商議,看看如何剿滅諸呂,還江山於劉氏。

但是,這時候陳平和周勃根本不知道灌嬰是呂氏一派的人,還是劉氏一派的。

反正,灌嬰帶了人馬就出發了,等灌嬰到了軍事重地滎陽之後,他就不走了,把軍隊駐紮在了這裡,然後,灌嬰派人聯繫齊王劉襄,你趕緊來,我們合軍一處,到都城裡去把姓呂的給滅了。

起兵剷除呂后餘黨的齊王劉襄,作為劉邦長孫,為何不能繼承皇位?


劉襄得到灌嬰的幫助,甚是高興真是天助我也,看來這次起義,肯定是可以成功的。於是,他們火速向長安趕來。

雖說劉襄他們的速度比較快,但是,都城裡陳平,周勃的速度更快。

陳平想通過酈商的兒子,去勸說呂碌放棄北軍的領導權。因為酈商的兒子了呂碌的關係比較好,再加上呂碌這個比較單純,很相信朋友不會出賣他,在聽了朋友的建議之後,呂碌開始搖擺不定了。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陳平又派了劉璋去幹掉呂產。此刻的呂產正帶著幾十人去挾持小皇帝呢,恰好碰到了劉璋,因為劉璋帶的人多,有備而來,就把呂產給殺了。

呂碌考慮來考慮去決定交出軍權,最後南北軍的調度權跑到了太尉周勃的手中,周勃帶著這些人,把姓呂的全部給抓了起來,殺了頭。

起兵剷除呂后餘黨的齊王劉襄,作為劉邦長孫,為何不能繼承皇位?


這時候劉襄和灌嬰還在趕往長安的路上,但是,現在的情況是諸呂已經誅滅了。肯定不能讓劉襄來長安了,萬一他真的來了,那麼這個皇帝的寶座肯定就是他的了。

陳平想了一個辦法,阻止劉襄前進的步伐,他讓劉璋去告訴大哥劉襄,諸呂已經被滅了,你們就回去吧。

沒想到就是這一句話,劉襄竟然真的回去了。

這時候在朝中掌握重權的宰相陳平,太尉周勃等人開始考慮選誰為皇帝了。

按照和劉邦血液關係的遠近,以及剿滅諸呂功勞的大小,這個皇帝的接班人,似乎是在劉邦的孫子劉襄以及劉璋等人中選,似乎更加合適。

但是,這兄弟二人,一個比一個猛,若是他們當上了皇帝,遭殃的肯定是大臣,所以,這兩個人就被排除了。

劉邦不是還有兩個兒子嘛,一個代王劉恆,一個劉長。

劉長肯定是不能選的,因為他是呂后養大的,和呂后多多少少是會有點感情的,而這幫功臣正是殺害呂后的凶手。劉長當皇帝對功臣不利。

退而求其次,代王劉恆這個人看上去比較老實,容易控制,那就選他為皇帝吧,就這樣劉恆被選舉為了大漢的皇帝,他就是漢文帝劉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