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玳瑁島的邊防人

旅遊攻略 南海 漁業 農民 中國環境新聞 2017-04-14
守護玳瑁島的邊防人

3月24日,海南三亞西島社區群眾代表將一面印有“英勇滅火,心繫群眾”字樣的錦旗送到三亞邊防支隊西島邊防邊防派出所官兵手中,感謝官兵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及時撲滅2000多平米山林大火,挽回群眾生命財產損失,保護了海島的生態環境。

峰巒變島嶼,平地卷波濤。西島作為全國最大的熱帶海島,這裡氣候宜人、風光旖旎,因形似玳瑁,又盛產玳瑁,又被稱為玳瑁島。西島位於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全島面積2.8平方公里。西島不僅是風景優美,而且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自1952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在西島上駐軍,並將西島作為鞏固南海主權,防範、擊退敵機艦船的前沿陣地。1982年,戍邊衛國的口號再次響起,隸屬於廣東邊防總隊海南黎苗族自治州邊防支隊在西島上組建了首個邊防工作站。1988年海南公安邊防總隊掛牌成立,西島邊防派出所正式移交海南公安邊防總隊三亞邊防支隊管轄。34年來,一茬又一茬的守島官兵以島為家,守護島上村民及遊客的安全,保護海島和周邊海域的環境。

守島重任大於天

清澈的海水、潔白的沙灘、絢麗的珊瑚,一排排筆直的椰樹迎風招展,一群群斑斕的魚兒嬉戲玩耍,沙灘上游客熙熙攘攘,海島上空滑翔傘、觀光直升機來回呼嘯盤旋,場面熱鬧非凡。歷經十五分鐘的航行,筆者乘坐快艇登上了西島。

在遊客中心區,一座被精心裝飾的“熱帶”小木屋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兩椅一桌,外加一個手提醫藥箱和一個放滿救援工具的鐵皮櫃,走進去一看,一個既簡單又溫馨的警務室呈現在筆者眼前。“現在是旅遊旺季,從上午8點到中午12點都是遊客上島的高峰期。每天上島的遊客都在1萬人左右,客流量非常大,任務非常艱鉅。”西島邊防派出所值班官兵柳勇剛介紹。

“安全第一、遊玩第二。”說著柳勇剛將自制的《西島旅遊攻略及安全指針》小冊子分發給過往遊客。這是他利用駐島11年積累的經驗和知識編印出來的小冊子。上面不但有景點簡介、路線參考、服務站點,還詳細標明瞭景區各危險區域、注意事項以及報警電話、求救方式等內容。

“島嶼一面是風景迷人的沙灘海岸,一面卻是令人畏懼的懸崖礁石,因為地形複雜,所以在景區內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凡是看見有人手舉物件上下揮動,就表明該人需要幫助或者遇到險情。”說著柳勇剛拿起手中小冊子向筆者示範性地揮動了幾下。

島上游客那麼多,自然環境那麼複雜,你們的警力夠用嗎?

“雖然我們編制警力有限,但是島上的群眾就是我們的‘後備軍’。”說起景區警力轄區官兵徐陽信心滿滿。淡季景區遊客的日接待量在6000人左右,旺季可達到1萬二千餘人。如此龐大的遊客數量在島上活動,極易引發各類安全事故及糾紛隱患。為此,派出所通過走訪調查,將島上800多名居民納入了景區的治安防控網,擔負起景區治安管控任務。同時,依託海島網格化管理模式,將每個村小組設立為一個網格,網格長為第一責任人,直接對分管轄區官兵負責,通過借力用力,有效激活了景區網格化管控新模式。

“2016年9月16日,派出所接到群眾報警,有遊客在山頂遊玩時不慎跌跌落受傷,情況十分危及。”介紹中,徐陽指著遠處的一座懸崖回憶道。

從接警到召開搜救,派出所官兵僅用了6分鐘時間,就發動轄區近4百名群眾參與到搜救工作中,用了不到2個小時,就將遊客從懸崖峭壁中救出。

在景區的北側,一處年久失修的平樓引起了筆者的注意。隨行的柳勇剛告訴筆者,這就是1952年解放軍開始駐軍西島時修建的部隊營區,距今已有64年曆史。

時光荏苒,追溯到解放戰爭初期,這座海島有何軍事用意?

順著營區旁的一條小道直走,一個堅固厚實的水泥洞口進入了筆者的視線。“這是島上的防空洞。”柳勇剛介紹,全島約有十幾條防空洞,還有數不清的廢棄戰壕、碉堡、槍眼等軍事工事和設施。在海島的邊沿處還設有穿島而建的隱蔽艦艇洞庫,洞洞相連,洞中套洞,有些洞中還建有指揮使和營房,個別重要的洞口還設有百噸重的防彈大門,洞內自成一體,規模宏大,氣勢磅礴。

“不要以為我們這個島小,但是他的作用卻大得很,你看這張海島地圖。”說著副所長雍文甫將一副地圖擺在筆者眼前。

“解放初期,南海局勢動盪,充滿了各種不穩定因素。守住西島,不但可以防範敵人潛入偷襲,還可以遠征西沙、西轉北部灣,東闖七洲澤,所以西島當初就好比鎮守南海的‘定海神針’。”

說到這裡,官兵柳勇剛特意帶領筆者參觀了西島村委會的展覽館,館內一幅幅記錄抗戰歷史展板,讓筆者彷彿穿越到了抗戰年代。其中,有這麼一支隊伍讓筆者不禁豎然起敬,她們就是西島女子民兵連,西島的“靈魂”。

從1959成立之初,西島女子民兵在艱苦的條件下主動抗擊敵寇、擊退來襲,用生命和鮮血守住了祖國南大門。因表現突出,曾先後多次受到劉少奇、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羅瑞卿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外國首腦的接見,被譽為全國著名的民兵模範連隊。一部70時年代風靡全國的電影《海霞》就是西島女子民兵連的真實寫照。

如今,那些天真爛漫的花季少女變成了年近古稀的長者,但是她們的精神卻一代又一代地激勵著這裡的邊防官兵。

守護玳瑁島的邊防人

警民那段“不了情”

面積雖然只有2.68平方公里,但是島上卻住有4000多名居民,僅靠這10名不到的編制警力能將這上萬名的遊客和居民管好?

“整個島上的居民,沒有他不認識的,沒有他叫不出名字的,就連轄區的狗看到他都會拼命搖尾巴,和遇到親人一樣。”面對筆者的質疑,副所長雍文甫用手拍了拍坐在一旁的柳勇剛。

從2005年至今,柳勇剛多次放棄調離的機會,主動請纓紮根海島,這一守就是11年。守島的邊防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但他卻始終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2014年,因工作成績突出,柳勇剛榮立了個人三等功。2017年,他還獲評“最美三亞人”提名獎。對於島上的居民來說,柳勇剛更像是一張活名片,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別看我們這個島小,但事情卻多得很。”隨行的村委會書記曾毓用向筆者介紹。在冬季旅遊旺季,島上各種涉旅糾紛、鄰里糾紛、海上漁業糾紛,遊客走失、財物丟失、溺水、遇險等情況時有發生。派出所的官兵既要當好調解員、救助員、保管員,有時還要充當走失兒童的臨時保姆,一忙就是一整天。

“因為任務繁重,遇到春節、國慶、五一等重大節日,所有的官兵只能全員在崗在位,扮演好‘多面手’,當好群眾、遊客的‘守護神’。”

“事多人少,光靠蠻幹是不行的,要動腦筋,善於總結。”說著柳勇剛帶領筆者來到派出所檔案室。眼前一排排案件檔案材料映入筆者眼簾。

“這是2016年以來,我們調節處理各類矛盾糾紛的檔案材料。”

如何高效處理各類矛盾糾紛,我們的祕訣就是:打造集報警、醫療、投訴、工商、巡回法庭“五位一體”的景區警務室和推出“3+1矛盾糾紛合作調解工作法”。即邀請1名司法調解員、1名村民代表、1名村治保主任與官兵村官聯合走訪調解,與駐地人民法庭形成聯動,將“流動法庭”搬到景區內,搬到居民家中,形成化解矛盾糾紛合力。2016年來,該所接受群眾反映問題16個,現場排解15個,解決率達93.8%,調處各類矛盾糾紛52餘件,調解成功率達100%。

“我家是邊防派出所扶持起來的第一批愛民固邊‘農家樂’,現在已經經營十年多了,每年都能賺個10-20萬,比起以前出海打漁賺得更多更輕鬆了。”途經“漁家情”農家樂時,熱情的老闆麥上健向筆者介紹說,言語中洋溢著他滿滿的幸福感。

“沒有邊防官兵的幫助,我經營的海上漁排早被颱風吹散了。”回憶起2013年,強熱帶風暴“海燕”登陸西島時,邊防官兵冒著生命危險加固轉移漁排的情形,在一旁細心聆聽的漁排老闆蘇光順忍住不道出她與邊防官兵的那段警民情。

說話間,人群中又多了一對中年夫婦,他們沒有說話,只是一個勁地朝柳勇剛豎起大拇指,有時還會用手語地向我比劃著,好像要告訴我什麼。隨行的村委會書記曾毓用告訴筆者,那對中年夫婦都是聾啞人,是村裡的困難戶。為了解決他們的生活實際困難,邊防官兵與他們結成了幫扶對子。同時,轄區裡的孤寡老人、留守兒童、困難黨員都是邊防官兵的重點幫扶對象。定期開展送學習、送技術、送平安、送溫暖、送健康“五送”服務成了派出所官兵的一項常態化工作。

守護玳瑁島的邊防人

能吃苦到哪都是“天堂”

來到景區的人員密集區,一群群遊客正盡情享受著椰風海韻,筆者也被眼前的美景所折服。“不愧是人間天堂啊!要是能一輩子生活在這裡那該有多好!”幾名路過的遊客談開心地談論道。

這裡真的是人間天堂嗎?面對筆者的疑問,柳勇剛微笑地說:“只要能苦中作樂,到哪都是天堂。”

記得2005年,柳勇剛調上島的那一年,西島景區還處在開發階段,基礎設施落後,島上最缺的兩樣東西就是水和電。因為沒有自來水,島上的群眾只能挖井打水,自力更生。由於西島屬於典型的海水島,地下水鈣化物超標,很多村民因長期飲用井水而患上了結石病。那時侯的守島官兵們也流傳著這樣一句話“10個守島兵,8個得結石”。為了喝上健康水,官兵們只能藉助島上的運輸船進行定期補給。

說到用電問題,柳勇剛只是一臉苦笑。“白天只有村民來所辦理戶口時才會發電。一到晚上這裡就是一座伸手不見五指的孤島。

如今島上雖然通了水電,但是海島的特殊地理環境還是影響著每一位守島官兵。

走進派出所的廚房,一個大大的冰櫃尤為引人注目。打開冰櫃,裡面放滿了各種各樣的肉類和蔬菜,其中在冰櫃一個不顯眼的部位,放滿了火腿腸和罐頭。

就在筆者不解之時,站在一旁的派出所教導員龐德志道出了其中的祕密:“因為西島上百分之80%的食品均來自島外,考慮到交通不便,於是所裡便買了這臺大冰櫃當“糧倉”用。那些火腿腸和罐頭就是所裡的應急儲備糧,以備不時之需。”

“平時島上風浪大,遇到颱風天氣,就是一場災難。”說著,龐德志教員指著遠處山頂上一座被攔腰折斷的海防監控塔既感慨又無奈。

2013年11月,颱風“海燕”吹斷了海底電纜,島上連續停電數月,天氣異常悶熱,有時連續三四天停水。由於碼頭受損、船舶停航,官兵們10多天沒有吃過一棵新鮮青菜。在沒水、沒電、沒蔬菜的日子裡,那些罐頭、火腿便成了官兵的救命稻草。

官兵徐陽在島上生活了兩年多,最讓他內疚的一件事是2015年6月,五歲的女兒獨自在家時突發39度高燒,自己卻因碼頭船舶下班停運,而望洋興嘆。加之島上手機信號不穩定,情急之下,他一口氣跑到海拔200多米的牛王嶺山頂,電話求助鄰居幫忙,這才讓他懸著的心稍微平靜下來。每每回憶起這件事,徐陽的臉上總是寫滿了內疚和無奈。

“駐島最不方便的就是出行,每天只有在上午八點至下午五點半前才能搭乘景區的快艇上下島。”談起對島上生活的感受,官兵李智鵬從容地說道。

回憶起在島上的那幾年感情生活,李智鵬一臉苦笑:“那幾年,家裡先後給我介紹了幾個地方女青年,各方面都挺好,也聊得來,但是女孩子一上島、一下島就沒了下文。”為此,他苦惱了好一陣子。

“這些都是小事,最擔心的還是家人的不理解,這會影響到官兵的工作。慶幸的是,我們西島的警嫂和家屬們都特別能理解和支持我們的工作。”教導員龐德志望了望坐在一旁的柳勇剛。

“他在島上工作了十一年,因為工作原因已經連續5年沒能回家過年了,但是他的愛人卻默默地支持著他。去年春節,他愛人還特意帶著女兒專程從海口趕來上島陪他一起過大年。”

是什麼樣的一種力量讓西島的軍嫂和家屬們如此執著地守候和等待?又是什麼樣的一種力量讓守島的官兵義無反顧、無怨無悔地奉獻自己的青春,守護著這片淨土?

“那是西島女子民兵連的精神,西島的靈魂!”派出所所長陳恩靜堅定地回答道。

夕陽西下,一道霞光照在不遠處的宣傳欄上,“西島女子民兵聯”七個大字顯得特別耀眼,特別醒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