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神宗熙寧四年,蘇軾由於上書談論“王安石變法”的弊病,遭王安石責難,不久便被御史彈劾,被調到杭州做通判。

時年杭州大旱,蘇軾積極疏浚湖水、修築堤壩,自此西湖開浚、長堤臥波,不僅造福了萬代,“蘇堤春曉”也成為了“西湖十景”之首。

脫離朝廷複雜的派系鬥爭,來到美麗的西湖之畔,天性豁達的蘇軾寄情山水、養情明志,流連於湖光山色中,寫下了許多關於西湖的詩作,其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成為千古絕唱,西湖因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稱。

因為蘇軾,西湖的美被大大的人文化,至今西湖也是很多人首選的旅遊勝地。

"

宋神宗熙寧四年,蘇軾由於上書談論“王安石變法”的弊病,遭王安石責難,不久便被御史彈劾,被調到杭州做通判。

時年杭州大旱,蘇軾積極疏浚湖水、修築堤壩,自此西湖開浚、長堤臥波,不僅造福了萬代,“蘇堤春曉”也成為了“西湖十景”之首。

脫離朝廷複雜的派系鬥爭,來到美麗的西湖之畔,天性豁達的蘇軾寄情山水、養情明志,流連於湖光山色中,寫下了許多關於西湖的詩作,其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成為千古絕唱,西湖因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稱。

因為蘇軾,西湖的美被大大的人文化,至今西湖也是很多人首選的旅遊勝地。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細看蘇軾這一生,西湖所在的杭州只是一個短暫的停留地,其足跡遍及宋朝國土,北至河北定州,南至海南儋州,走遍的城市多達九十餘個,因為其“一生在路上”,許多人戲稱其為旅遊達人。

其實,蘇軾的旅行足跡,完全是由一張張朝廷調令指引的,早在西漢時期,漢武帝為了抑制地方勢力盤根錯節的裙帶關係,實行了一種異地為官制度,通俗解釋就是本地人不得在本地任高官。

此後,這種迴避制度貫穿了大部分朝代,及至宋朝,甚至要求迴避要以九百里為限,所謂“千里為官”,如果加上仕途不順,屢次被貶,那想不旅行都不成。

"

宋神宗熙寧四年,蘇軾由於上書談論“王安石變法”的弊病,遭王安石責難,不久便被御史彈劾,被調到杭州做通判。

時年杭州大旱,蘇軾積極疏浚湖水、修築堤壩,自此西湖開浚、長堤臥波,不僅造福了萬代,“蘇堤春曉”也成為了“西湖十景”之首。

脫離朝廷複雜的派系鬥爭,來到美麗的西湖之畔,天性豁達的蘇軾寄情山水、養情明志,流連於湖光山色中,寫下了許多關於西湖的詩作,其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成為千古絕唱,西湖因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稱。

因為蘇軾,西湖的美被大大的人文化,至今西湖也是很多人首選的旅遊勝地。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細看蘇軾這一生,西湖所在的杭州只是一個短暫的停留地,其足跡遍及宋朝國土,北至河北定州,南至海南儋州,走遍的城市多達九十餘個,因為其“一生在路上”,許多人戲稱其為旅遊達人。

其實,蘇軾的旅行足跡,完全是由一張張朝廷調令指引的,早在西漢時期,漢武帝為了抑制地方勢力盤根錯節的裙帶關係,實行了一種異地為官制度,通俗解釋就是本地人不得在本地任高官。

此後,這種迴避制度貫穿了大部分朝代,及至宋朝,甚至要求迴避要以九百里為限,所謂“千里為官”,如果加上仕途不順,屢次被貶,那想不旅行都不成。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一如蘇軾,在杭州通判任期結束後,被調到密州、徐州,那時“老夫聊發少年狂”,後被調任湖州,出了“烏臺詩案”,一下子又被貶到黃州,此時的蘇軾自嘲“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後來,他又被陸續調到登州、潁州、揚州、定州....最後被貶到了“天涯海角”,也就是海南島的儋州,千里旅行,只因宦海沉浮莫測。

所以說,蘇軾成為“旅行達人”完全是因為“貶官遊”,在古代,少之又少,可能有人會問那李白呢?

"

宋神宗熙寧四年,蘇軾由於上書談論“王安石變法”的弊病,遭王安石責難,不久便被御史彈劾,被調到杭州做通判。

時年杭州大旱,蘇軾積極疏浚湖水、修築堤壩,自此西湖開浚、長堤臥波,不僅造福了萬代,“蘇堤春曉”也成為了“西湖十景”之首。

脫離朝廷複雜的派系鬥爭,來到美麗的西湖之畔,天性豁達的蘇軾寄情山水、養情明志,流連於湖光山色中,寫下了許多關於西湖的詩作,其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成為千古絕唱,西湖因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稱。

因為蘇軾,西湖的美被大大的人文化,至今西湖也是很多人首選的旅遊勝地。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細看蘇軾這一生,西湖所在的杭州只是一個短暫的停留地,其足跡遍及宋朝國土,北至河北定州,南至海南儋州,走遍的城市多達九十餘個,因為其“一生在路上”,許多人戲稱其為旅遊達人。

其實,蘇軾的旅行足跡,完全是由一張張朝廷調令指引的,早在西漢時期,漢武帝為了抑制地方勢力盤根錯節的裙帶關係,實行了一種異地為官制度,通俗解釋就是本地人不得在本地任高官。

此後,這種迴避制度貫穿了大部分朝代,及至宋朝,甚至要求迴避要以九百里為限,所謂“千里為官”,如果加上仕途不順,屢次被貶,那想不旅行都不成。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一如蘇軾,在杭州通判任期結束後,被調到密州、徐州,那時“老夫聊發少年狂”,後被調任湖州,出了“烏臺詩案”,一下子又被貶到黃州,此時的蘇軾自嘲“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後來,他又被陸續調到登州、潁州、揚州、定州....最後被貶到了“天涯海角”,也就是海南島的儋州,千里旅行,只因宦海沉浮莫測。

所以說,蘇軾成為“旅行達人”完全是因為“貶官遊”,在古代,少之又少,可能有人會問那李白呢?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我們知道,隋唐時期,開創了科舉考試製度,庶族和寒門之子自此有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可能,唐朝科舉不僅對考生“詩筆”功力要求特別高,還保持著漢代以來的“望譽”風氣。

所謂“望譽”,就是考官評定考生成績,不僅看考生臨場發揮,還要看其平時的聲譽,如果能得到當朝權貴和文壇領袖推薦,那入仕很容易。

所以,想要文筆好,光閉門造車不行,得遊覽大好河山,激發靈感,同時也能結交貴人、展示才華,這樣就得旅行。

我們簡單看下李白一生的旅行足跡,出生在西域的李白有過長達十六年的漫遊,看過廬山的瀑布、揚州的煙花,遊遍祖國名山大川。

"

宋神宗熙寧四年,蘇軾由於上書談論“王安石變法”的弊病,遭王安石責難,不久便被御史彈劾,被調到杭州做通判。

時年杭州大旱,蘇軾積極疏浚湖水、修築堤壩,自此西湖開浚、長堤臥波,不僅造福了萬代,“蘇堤春曉”也成為了“西湖十景”之首。

脫離朝廷複雜的派系鬥爭,來到美麗的西湖之畔,天性豁達的蘇軾寄情山水、養情明志,流連於湖光山色中,寫下了許多關於西湖的詩作,其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成為千古絕唱,西湖因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稱。

因為蘇軾,西湖的美被大大的人文化,至今西湖也是很多人首選的旅遊勝地。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細看蘇軾這一生,西湖所在的杭州只是一個短暫的停留地,其足跡遍及宋朝國土,北至河北定州,南至海南儋州,走遍的城市多達九十餘個,因為其“一生在路上”,許多人戲稱其為旅遊達人。

其實,蘇軾的旅行足跡,完全是由一張張朝廷調令指引的,早在西漢時期,漢武帝為了抑制地方勢力盤根錯節的裙帶關係,實行了一種異地為官制度,通俗解釋就是本地人不得在本地任高官。

此後,這種迴避制度貫穿了大部分朝代,及至宋朝,甚至要求迴避要以九百里為限,所謂“千里為官”,如果加上仕途不順,屢次被貶,那想不旅行都不成。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一如蘇軾,在杭州通判任期結束後,被調到密州、徐州,那時“老夫聊發少年狂”,後被調任湖州,出了“烏臺詩案”,一下子又被貶到黃州,此時的蘇軾自嘲“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後來,他又被陸續調到登州、潁州、揚州、定州....最後被貶到了“天涯海角”,也就是海南島的儋州,千里旅行,只因宦海沉浮莫測。

所以說,蘇軾成為“旅行達人”完全是因為“貶官遊”,在古代,少之又少,可能有人會問那李白呢?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我們知道,隋唐時期,開創了科舉考試製度,庶族和寒門之子自此有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可能,唐朝科舉不僅對考生“詩筆”功力要求特別高,還保持著漢代以來的“望譽”風氣。

所謂“望譽”,就是考官評定考生成績,不僅看考生臨場發揮,還要看其平時的聲譽,如果能得到當朝權貴和文壇領袖推薦,那入仕很容易。

所以,想要文筆好,光閉門造車不行,得遊覽大好河山,激發靈感,同時也能結交貴人、展示才華,這樣就得旅行。

我們簡單看下李白一生的旅行足跡,出生在西域的李白有過長達十六年的漫遊,看過廬山的瀑布、揚州的煙花,遊遍祖國名山大川。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漫遊初期,李白曾投奔以愛養名士聞名的渝州刺史李邕,如遇伯樂,但李邕認為李白太過狂妄,態度冷淡,黯然離開的李白,後來在漫遊途中逐漸結交了杜甫、王昌齡、汪倫等名士。

在四十二歲那年,李白終於憑藉《蜀道難》得賀知章賞識,推薦給唐玄宗,自此才有了供奉翰林、貴妃醉酒、力士脫靴的故事。

與之類似,杜甫、孟浩然都曾在長途的漫遊中渴望求仕,無奈旅途荊棘,仕途亦坎坷,一場長途奔波,換來一腔壯志難酬。

"

宋神宗熙寧四年,蘇軾由於上書談論“王安石變法”的弊病,遭王安石責難,不久便被御史彈劾,被調到杭州做通判。

時年杭州大旱,蘇軾積極疏浚湖水、修築堤壩,自此西湖開浚、長堤臥波,不僅造福了萬代,“蘇堤春曉”也成為了“西湖十景”之首。

脫離朝廷複雜的派系鬥爭,來到美麗的西湖之畔,天性豁達的蘇軾寄情山水、養情明志,流連於湖光山色中,寫下了許多關於西湖的詩作,其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成為千古絕唱,西湖因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稱。

因為蘇軾,西湖的美被大大的人文化,至今西湖也是很多人首選的旅遊勝地。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細看蘇軾這一生,西湖所在的杭州只是一個短暫的停留地,其足跡遍及宋朝國土,北至河北定州,南至海南儋州,走遍的城市多達九十餘個,因為其“一生在路上”,許多人戲稱其為旅遊達人。

其實,蘇軾的旅行足跡,完全是由一張張朝廷調令指引的,早在西漢時期,漢武帝為了抑制地方勢力盤根錯節的裙帶關係,實行了一種異地為官制度,通俗解釋就是本地人不得在本地任高官。

此後,這種迴避制度貫穿了大部分朝代,及至宋朝,甚至要求迴避要以九百里為限,所謂“千里為官”,如果加上仕途不順,屢次被貶,那想不旅行都不成。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一如蘇軾,在杭州通判任期結束後,被調到密州、徐州,那時“老夫聊發少年狂”,後被調任湖州,出了“烏臺詩案”,一下子又被貶到黃州,此時的蘇軾自嘲“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後來,他又被陸續調到登州、潁州、揚州、定州....最後被貶到了“天涯海角”,也就是海南島的儋州,千里旅行,只因宦海沉浮莫測。

所以說,蘇軾成為“旅行達人”完全是因為“貶官遊”,在古代,少之又少,可能有人會問那李白呢?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我們知道,隋唐時期,開創了科舉考試製度,庶族和寒門之子自此有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可能,唐朝科舉不僅對考生“詩筆”功力要求特別高,還保持著漢代以來的“望譽”風氣。

所謂“望譽”,就是考官評定考生成績,不僅看考生臨場發揮,還要看其平時的聲譽,如果能得到當朝權貴和文壇領袖推薦,那入仕很容易。

所以,想要文筆好,光閉門造車不行,得遊覽大好河山,激發靈感,同時也能結交貴人、展示才華,這樣就得旅行。

我們簡單看下李白一生的旅行足跡,出生在西域的李白有過長達十六年的漫遊,看過廬山的瀑布、揚州的煙花,遊遍祖國名山大川。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漫遊初期,李白曾投奔以愛養名士聞名的渝州刺史李邕,如遇伯樂,但李邕認為李白太過狂妄,態度冷淡,黯然離開的李白,後來在漫遊途中逐漸結交了杜甫、王昌齡、汪倫等名士。

在四十二歲那年,李白終於憑藉《蜀道難》得賀知章賞識,推薦給唐玄宗,自此才有了供奉翰林、貴妃醉酒、力士脫靴的故事。

與之類似,杜甫、孟浩然都曾在長途的漫遊中渴望求仕,無奈旅途荊棘,仕途亦坎坷,一場長途奔波,換來一腔壯志難酬。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所以,古代旅行者的主體一類以文人墨客為主,他們投身自然、感嘆吟詠,藉以抒懷明志,也留下了眾多詩篇、遊記、畫作。

還有一類就是帝王權貴,這點不用多說,帝王巡遊大抵為治國選才、彰顯威儀,早在三皇五帝時期,皇帝擊敗炎帝后便巡遊天下,堯帝常巡遊四方、訪賢問能。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其稱帝的十一年間,共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巡遊,清康熙、乾隆分別六次南巡,閱兵祭陵、蠲賦恩賞、巡視河工是主責。

"

宋神宗熙寧四年,蘇軾由於上書談論“王安石變法”的弊病,遭王安石責難,不久便被御史彈劾,被調到杭州做通判。

時年杭州大旱,蘇軾積極疏浚湖水、修築堤壩,自此西湖開浚、長堤臥波,不僅造福了萬代,“蘇堤春曉”也成為了“西湖十景”之首。

脫離朝廷複雜的派系鬥爭,來到美麗的西湖之畔,天性豁達的蘇軾寄情山水、養情明志,流連於湖光山色中,寫下了許多關於西湖的詩作,其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成為千古絕唱,西湖因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稱。

因為蘇軾,西湖的美被大大的人文化,至今西湖也是很多人首選的旅遊勝地。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細看蘇軾這一生,西湖所在的杭州只是一個短暫的停留地,其足跡遍及宋朝國土,北至河北定州,南至海南儋州,走遍的城市多達九十餘個,因為其“一生在路上”,許多人戲稱其為旅遊達人。

其實,蘇軾的旅行足跡,完全是由一張張朝廷調令指引的,早在西漢時期,漢武帝為了抑制地方勢力盤根錯節的裙帶關係,實行了一種異地為官制度,通俗解釋就是本地人不得在本地任高官。

此後,這種迴避制度貫穿了大部分朝代,及至宋朝,甚至要求迴避要以九百里為限,所謂“千里為官”,如果加上仕途不順,屢次被貶,那想不旅行都不成。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一如蘇軾,在杭州通判任期結束後,被調到密州、徐州,那時“老夫聊發少年狂”,後被調任湖州,出了“烏臺詩案”,一下子又被貶到黃州,此時的蘇軾自嘲“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後來,他又被陸續調到登州、潁州、揚州、定州....最後被貶到了“天涯海角”,也就是海南島的儋州,千里旅行,只因宦海沉浮莫測。

所以說,蘇軾成為“旅行達人”完全是因為“貶官遊”,在古代,少之又少,可能有人會問那李白呢?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我們知道,隋唐時期,開創了科舉考試製度,庶族和寒門之子自此有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可能,唐朝科舉不僅對考生“詩筆”功力要求特別高,還保持著漢代以來的“望譽”風氣。

所謂“望譽”,就是考官評定考生成績,不僅看考生臨場發揮,還要看其平時的聲譽,如果能得到當朝權貴和文壇領袖推薦,那入仕很容易。

所以,想要文筆好,光閉門造車不行,得遊覽大好河山,激發靈感,同時也能結交貴人、展示才華,這樣就得旅行。

我們簡單看下李白一生的旅行足跡,出生在西域的李白有過長達十六年的漫遊,看過廬山的瀑布、揚州的煙花,遊遍祖國名山大川。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漫遊初期,李白曾投奔以愛養名士聞名的渝州刺史李邕,如遇伯樂,但李邕認為李白太過狂妄,態度冷淡,黯然離開的李白,後來在漫遊途中逐漸結交了杜甫、王昌齡、汪倫等名士。

在四十二歲那年,李白終於憑藉《蜀道難》得賀知章賞識,推薦給唐玄宗,自此才有了供奉翰林、貴妃醉酒、力士脫靴的故事。

與之類似,杜甫、孟浩然都曾在長途的漫遊中渴望求仕,無奈旅途荊棘,仕途亦坎坷,一場長途奔波,換來一腔壯志難酬。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所以,古代旅行者的主體一類以文人墨客為主,他們投身自然、感嘆吟詠,藉以抒懷明志,也留下了眾多詩篇、遊記、畫作。

還有一類就是帝王權貴,這點不用多說,帝王巡遊大抵為治國選才、彰顯威儀,早在三皇五帝時期,皇帝擊敗炎帝后便巡遊天下,堯帝常巡遊四方、訪賢問能。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其稱帝的十一年間,共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巡遊,清康熙、乾隆分別六次南巡,閱兵祭陵、蠲賦恩賞、巡視河工是主責。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而在古代,作為一名普通老百姓,除去流徙和逃難,能長途旅行的很少,一方面是普通人很難在歷史上留下文筆記錄,另一方面是由於古代特定的社會環境造成的。

首先,古語講:“父母在,不遠遊”,古時倡導子孫行孝悌之道,不得違親遠出,何況物離鄉貴、人離鄉賤,在家百日好,出門一時難,這些思想都限制了人出行的衝動。

另外,在農本社會,歷代封建王朝對百姓旅行都持抑制態度,“古之善政者,能防民之佚遊,使其從教”,比如設置嚴格的戶籍和裡甲制度,百姓不得隨意遷徙,出行需當地官府開具“節”、“符”“路引”,否則不能通過,以此阻止百姓流動,加強封建統治。

"

宋神宗熙寧四年,蘇軾由於上書談論“王安石變法”的弊病,遭王安石責難,不久便被御史彈劾,被調到杭州做通判。

時年杭州大旱,蘇軾積極疏浚湖水、修築堤壩,自此西湖開浚、長堤臥波,不僅造福了萬代,“蘇堤春曉”也成為了“西湖十景”之首。

脫離朝廷複雜的派系鬥爭,來到美麗的西湖之畔,天性豁達的蘇軾寄情山水、養情明志,流連於湖光山色中,寫下了許多關於西湖的詩作,其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成為千古絕唱,西湖因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稱。

因為蘇軾,西湖的美被大大的人文化,至今西湖也是很多人首選的旅遊勝地。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細看蘇軾這一生,西湖所在的杭州只是一個短暫的停留地,其足跡遍及宋朝國土,北至河北定州,南至海南儋州,走遍的城市多達九十餘個,因為其“一生在路上”,許多人戲稱其為旅遊達人。

其實,蘇軾的旅行足跡,完全是由一張張朝廷調令指引的,早在西漢時期,漢武帝為了抑制地方勢力盤根錯節的裙帶關係,實行了一種異地為官制度,通俗解釋就是本地人不得在本地任高官。

此後,這種迴避制度貫穿了大部分朝代,及至宋朝,甚至要求迴避要以九百里為限,所謂“千里為官”,如果加上仕途不順,屢次被貶,那想不旅行都不成。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一如蘇軾,在杭州通判任期結束後,被調到密州、徐州,那時“老夫聊發少年狂”,後被調任湖州,出了“烏臺詩案”,一下子又被貶到黃州,此時的蘇軾自嘲“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後來,他又被陸續調到登州、潁州、揚州、定州....最後被貶到了“天涯海角”,也就是海南島的儋州,千里旅行,只因宦海沉浮莫測。

所以說,蘇軾成為“旅行達人”完全是因為“貶官遊”,在古代,少之又少,可能有人會問那李白呢?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我們知道,隋唐時期,開創了科舉考試製度,庶族和寒門之子自此有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可能,唐朝科舉不僅對考生“詩筆”功力要求特別高,還保持著漢代以來的“望譽”風氣。

所謂“望譽”,就是考官評定考生成績,不僅看考生臨場發揮,還要看其平時的聲譽,如果能得到當朝權貴和文壇領袖推薦,那入仕很容易。

所以,想要文筆好,光閉門造車不行,得遊覽大好河山,激發靈感,同時也能結交貴人、展示才華,這樣就得旅行。

我們簡單看下李白一生的旅行足跡,出生在西域的李白有過長達十六年的漫遊,看過廬山的瀑布、揚州的煙花,遊遍祖國名山大川。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漫遊初期,李白曾投奔以愛養名士聞名的渝州刺史李邕,如遇伯樂,但李邕認為李白太過狂妄,態度冷淡,黯然離開的李白,後來在漫遊途中逐漸結交了杜甫、王昌齡、汪倫等名士。

在四十二歲那年,李白終於憑藉《蜀道難》得賀知章賞識,推薦給唐玄宗,自此才有了供奉翰林、貴妃醉酒、力士脫靴的故事。

與之類似,杜甫、孟浩然都曾在長途的漫遊中渴望求仕,無奈旅途荊棘,仕途亦坎坷,一場長途奔波,換來一腔壯志難酬。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所以,古代旅行者的主體一類以文人墨客為主,他們投身自然、感嘆吟詠,藉以抒懷明志,也留下了眾多詩篇、遊記、畫作。

還有一類就是帝王權貴,這點不用多說,帝王巡遊大抵為治國選才、彰顯威儀,早在三皇五帝時期,皇帝擊敗炎帝后便巡遊天下,堯帝常巡遊四方、訪賢問能。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其稱帝的十一年間,共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巡遊,清康熙、乾隆分別六次南巡,閱兵祭陵、蠲賦恩賞、巡視河工是主責。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而在古代,作為一名普通老百姓,除去流徙和逃難,能長途旅行的很少,一方面是普通人很難在歷史上留下文筆記錄,另一方面是由於古代特定的社會環境造成的。

首先,古語講:“父母在,不遠遊”,古時倡導子孫行孝悌之道,不得違親遠出,何況物離鄉貴、人離鄉賤,在家百日好,出門一時難,這些思想都限制了人出行的衝動。

另外,在農本社會,歷代封建王朝對百姓旅行都持抑制態度,“古之善政者,能防民之佚遊,使其從教”,比如設置嚴格的戶籍和裡甲制度,百姓不得隨意遷徙,出行需當地官府開具“節”、“符”“路引”,否則不能通過,以此阻止百姓流動,加強封建統治。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最後,我們現在出行有便捷的交通工具、隨時可以入住的各檔賓館,而古時發達的驛站只為官差衙役官使公事所用,平民百姓不能投宿,“商鞅變法”有一條就是廢止私營旅店,兩漢實行“關禁制度”,造成住宿難,此外無先進交通工具,能乘坐馬車和船隻的大多是有身份和財富的人,這也限制了普通人的出行。

也因此,普通人很難長途旅行,去郊外遊玩,參加祭祀和民俗活動居多。

說到這,可能有人想起徐霞客,這位“遊聖”一生遊歷三十餘年,不事生產,哪來的財力?明代《共山堂外記》記載,徐家曾是江南首富,在鼎盛時期,有良田四萬多畝,從南到北走完有五十里,所以在前期,徐霞客曾騎著馬,帶著僕人、挑夫上路,很是愜意。

"

宋神宗熙寧四年,蘇軾由於上書談論“王安石變法”的弊病,遭王安石責難,不久便被御史彈劾,被調到杭州做通判。

時年杭州大旱,蘇軾積極疏浚湖水、修築堤壩,自此西湖開浚、長堤臥波,不僅造福了萬代,“蘇堤春曉”也成為了“西湖十景”之首。

脫離朝廷複雜的派系鬥爭,來到美麗的西湖之畔,天性豁達的蘇軾寄情山水、養情明志,流連於湖光山色中,寫下了許多關於西湖的詩作,其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成為千古絕唱,西湖因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稱。

因為蘇軾,西湖的美被大大的人文化,至今西湖也是很多人首選的旅遊勝地。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細看蘇軾這一生,西湖所在的杭州只是一個短暫的停留地,其足跡遍及宋朝國土,北至河北定州,南至海南儋州,走遍的城市多達九十餘個,因為其“一生在路上”,許多人戲稱其為旅遊達人。

其實,蘇軾的旅行足跡,完全是由一張張朝廷調令指引的,早在西漢時期,漢武帝為了抑制地方勢力盤根錯節的裙帶關係,實行了一種異地為官制度,通俗解釋就是本地人不得在本地任高官。

此後,這種迴避制度貫穿了大部分朝代,及至宋朝,甚至要求迴避要以九百里為限,所謂“千里為官”,如果加上仕途不順,屢次被貶,那想不旅行都不成。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一如蘇軾,在杭州通判任期結束後,被調到密州、徐州,那時“老夫聊發少年狂”,後被調任湖州,出了“烏臺詩案”,一下子又被貶到黃州,此時的蘇軾自嘲“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後來,他又被陸續調到登州、潁州、揚州、定州....最後被貶到了“天涯海角”,也就是海南島的儋州,千里旅行,只因宦海沉浮莫測。

所以說,蘇軾成為“旅行達人”完全是因為“貶官遊”,在古代,少之又少,可能有人會問那李白呢?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我們知道,隋唐時期,開創了科舉考試製度,庶族和寒門之子自此有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可能,唐朝科舉不僅對考生“詩筆”功力要求特別高,還保持著漢代以來的“望譽”風氣。

所謂“望譽”,就是考官評定考生成績,不僅看考生臨場發揮,還要看其平時的聲譽,如果能得到當朝權貴和文壇領袖推薦,那入仕很容易。

所以,想要文筆好,光閉門造車不行,得遊覽大好河山,激發靈感,同時也能結交貴人、展示才華,這樣就得旅行。

我們簡單看下李白一生的旅行足跡,出生在西域的李白有過長達十六年的漫遊,看過廬山的瀑布、揚州的煙花,遊遍祖國名山大川。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漫遊初期,李白曾投奔以愛養名士聞名的渝州刺史李邕,如遇伯樂,但李邕認為李白太過狂妄,態度冷淡,黯然離開的李白,後來在漫遊途中逐漸結交了杜甫、王昌齡、汪倫等名士。

在四十二歲那年,李白終於憑藉《蜀道難》得賀知章賞識,推薦給唐玄宗,自此才有了供奉翰林、貴妃醉酒、力士脫靴的故事。

與之類似,杜甫、孟浩然都曾在長途的漫遊中渴望求仕,無奈旅途荊棘,仕途亦坎坷,一場長途奔波,換來一腔壯志難酬。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所以,古代旅行者的主體一類以文人墨客為主,他們投身自然、感嘆吟詠,藉以抒懷明志,也留下了眾多詩篇、遊記、畫作。

還有一類就是帝王權貴,這點不用多說,帝王巡遊大抵為治國選才、彰顯威儀,早在三皇五帝時期,皇帝擊敗炎帝后便巡遊天下,堯帝常巡遊四方、訪賢問能。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其稱帝的十一年間,共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巡遊,清康熙、乾隆分別六次南巡,閱兵祭陵、蠲賦恩賞、巡視河工是主責。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而在古代,作為一名普通老百姓,除去流徙和逃難,能長途旅行的很少,一方面是普通人很難在歷史上留下文筆記錄,另一方面是由於古代特定的社會環境造成的。

首先,古語講:“父母在,不遠遊”,古時倡導子孫行孝悌之道,不得違親遠出,何況物離鄉貴、人離鄉賤,在家百日好,出門一時難,這些思想都限制了人出行的衝動。

另外,在農本社會,歷代封建王朝對百姓旅行都持抑制態度,“古之善政者,能防民之佚遊,使其從教”,比如設置嚴格的戶籍和裡甲制度,百姓不得隨意遷徙,出行需當地官府開具“節”、“符”“路引”,否則不能通過,以此阻止百姓流動,加強封建統治。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最後,我們現在出行有便捷的交通工具、隨時可以入住的各檔賓館,而古時發達的驛站只為官差衙役官使公事所用,平民百姓不能投宿,“商鞅變法”有一條就是廢止私營旅店,兩漢實行“關禁制度”,造成住宿難,此外無先進交通工具,能乘坐馬車和船隻的大多是有身份和財富的人,這也限制了普通人的出行。

也因此,普通人很難長途旅行,去郊外遊玩,參加祭祀和民俗活動居多。

說到這,可能有人想起徐霞客,這位“遊聖”一生遊歷三十餘年,不事生產,哪來的財力?明代《共山堂外記》記載,徐家曾是江南首富,在鼎盛時期,有良田四萬多畝,從南到北走完有五十里,所以在前期,徐霞客曾騎著馬,帶著僕人、挑夫上路,很是愜意。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想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有多難?

可後期,隨著錢袋子的乾癟,徐霞客曾“暝則寢樹石之間,飢則啖草木之食”,甚至靠借錢和朋友資助旅行,但長期跋山涉水,也練就了一身本領,堪稱絕技。

據說徐霞客有一次登黃山,時值寒冬,陡崖結冰,他便以鐵杖在冰上鑿坑攀登,不亞於專業的戶外登山者。在千仞絕壁上沒有路時,便抓住藤條“亂墜而下”,遇強盜打劫,可以飛身入江、逆流而上,最牛的一次是在探祕廣西真仙岩石洞時,從一巨蟒身上跨過。

當然這估計是渲染誇張,徐霞客曾遇強盜被洗劫一空,後期因足疾無法行走,但充分反映了當時徐霞客旅行的艱難。

同時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只要有敢於冒險、不懼風塵、能拋世俗的勇氣,尤其在現在,來一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又是何難事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