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家呂思清:天賦只是一個開始



4歲開始學小提琴,8歲被中央音樂學院破格錄取,11歲被選入英國梅紐因音樂學校,19歲又赴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深造。隨後,年紀輕輕就憑藉自身實力,躋身世界一流小提琴演奏家之列。如今,依然活躍在國內、國際的古典樂壇上。這就是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

呂思清,旅美小提琴家。第一位奪得國際小提琴藝術最高獎項之一——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金獎的東方人。

1969年生於山東青島,從小學習小提琴,1987年,獲得第三十四屆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的第一名。1990年,轉入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1992年,美國阿斯彭音樂節上,接連演出了4場。2002年6月,被授予美國新澤西州“傑出亞裔藝術成就獎”。

中央音樂學院破格錄取

被譽為“東方的帕格尼尼”


小提琴家呂思清:天賦只是一個開始



1969年,呂思清出生於青島一個熱愛音樂的家庭,他也是為數不多主動要求學琴的孩子。

“我應該是在媽媽肚子裡就接觸音樂了,因為我父母非常喜歡音樂,我兩個哥哥都學過音樂,”呂思清說,“2歲的時候,我會在吃飯時一邊哼小提琴曲調,一邊把筷子當作小提琴比劃著,到四歲半開始學小提琴。


呂思清的父親在一家科研單位做文字編輯工作,母親是一名護士。父母雖不是搞音樂的,但對音樂的熱愛超過了很多專業人士。他的大哥、二哥都是6歲左右開始學琴,因為沒有樂譜,父親四處找人去借,還不斷地給專業人士寫信索要,自己則每天在凌晨四五點起床抄譜。呂思清3歲時就學拉小提琴,到了4歲半,他有了一把屬於自己的琴。父親將教前兩個兒子積累下來的經驗用到了他身上,他也很爭氣。當週圍孩子都在沉迷於各種遊戲玩耍時,呂思清便一人呆在家裡,一遍又一遍拉著小提琴,有時他也羨慕別的孩子,但只要拉動琴絃,他就自動屏蔽外界一切。這個習慣被保留至今,每天他依舊會堅持練三到五個小時的小提琴。


小提琴家呂思清:天賦只是一個開始


(8歲參加中央音樂學院新生彙報演出)

不久,父親就跟不上呂思清進步的步伐,開始帶著兒子四處拜師學藝。後來,在上海音樂學院一位老師的建議下,呂思清的父親帶著呂思清一路北上,找到了中國音樂界元老、時任中央歌劇院書記的李凌,聽完呂思清的演奏後,李凌稱讚不已,認為他是個難得可貴的人才,於是又叫了中央音樂學院的幾位負責人,一同聽他拉琴。最終,1978年,他成為了中央音樂學院有史以來年齡最小的學生,從此走上了專業音樂之路。


小提琴家呂思清:天賦只是一個開始



3年後,呂思清又被選中赴英國梅紐因音樂學校學習。這裡是全世界有音樂才華的年輕人的聚集地,呂思清所在的班級有47名學生,只有七八名是中國人。陌生的環境帶給他的首先是物質上的衝擊,中央音樂學院裡只有食堂才有一臺電視,並且平時都被上鎖,而在梅紐因學校裡,電視隨處可見。此外還有文化的差異,對一個人全面素質的要求和培養都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87年,17歲的呂思清前往意大利參加第34屆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作為國際四大小提琴比賽之一,現場自然高手雲集,所有人共同目標是——奪取已經空缺了12年的金獎。

誰也沒想到經過3輪激烈角逐後,最終的獲得者是當時並不起眼的呂思清。他是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東方人,西方媒體一片驚歎聲,將他稱為“東方的帕格尼尼”。但在古典音樂尚未普及的國內,人們反應平平,呂思清的父母是從收音機裡得知了這個消息。

榮譽易讓人沉醉,多少天才折戟於此。但呂思清並未停止腳步,兩年後,他選擇赴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讀書,師從有“小提琴教母”之稱的德羅希·迪蕾。剛到學校時,呂思清感到有些受挫,“這個(同學)是什麼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名,那個是西貝柳斯第一名,這個又是什麼帕格尼尼,全是第一名,所以你這個根本就不是什麼了,一切就是等於說從零開始”。


但好在迪蕾老師教導有方,“她經常啟發我,很多時候你先不要受到作曲家或者是風格的約束,當然你是要在這個風格範圍內,但更多的是去思考你要表達什麼,你要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你要給人留下一種什麼樣的印象。”

這種個性的發揮、自信的展現對呂思清而言,受益匪淺。他還試圖去了解以往在中國並不熟悉的百老匯歌劇、芭蕾舞等多種藝術形式,這些看似與古典音樂無關,但思維視野的開闊性、文化的碰撞讓呂思清的音樂體驗如同交響樂一般日益豐富。

從茱莉亞音樂學院畢業後,呂思清開始了職業演奏家的生涯。藝術行業的競爭特別激烈,好樂團只要有一個空位置騰出,馬上就有數百人去報考。與他同時期出國的同學,面對“生存還是藝術”這個問題,很多轉了行。“在紐約的藝術之路上,我回頭看,只剩下了一把小提琴和我!”呂思清傷感地回憶。


直到1992年,美國阿斯彭音樂節上,呂思清接連演出了4場,盡情發揮自己的音樂才華,使得美國音樂界知道了一個叫呂思清的中國年輕小提琴家,很多樂團紛紛與他簽約。他開始全球巡演,琴聲遍佈世界著名的演出場所。

“天賦只是一個開始”

只有最努力、最自律的人才


在別人眼中,呂思清是被命運眷顧的寵兒,但很多和他一起走過的“天才少年”都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只有呂思清成為了少數的“倖存者”之一。“天賦是上天賜予的禮物,但天賦只是一個開始,要成功就一定要樹立正確的目標,並且要專注、自律,要有情感的投入,這樣得到的回報也是百分之百的”,呂思清說,“所有行業中最成功的人,一定是最努力、最自律的人。沒有專注的投入,即使有天賦也不可能成功。”

記者:除了勤學苦練,還有哪些方式可以讓天賦得以長久延續?

呂思清:很簡單,專注、自律、激情,這也不僅是搞音樂的專利,所有成功的人,處在金字塔尖的精英都需要這些特質,天分只是開始。不要愧對自己的才華,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人要對自己有要求。但學音樂不一定要成家,我們提倡音樂是高品質的生活方式,它可以讓你能用更多彩的眼光去看這豐富世界,像愛因斯坦小提琴拉得多好,相對論和他的音樂都有關係的,他的音樂啟迪了他科學方面的靈感。


記者:如何培養孩子們對古典藝術的興趣?

呂思清:藝術對一個人的整體素質和情商都很重要。在音樂天賦培養方面,小孩子應該得到全面的培養。音樂能開發智力,平衡左右腦的發展,還可以激發人的創造力,很多傑出人士都學過音樂或者特別喜歡音樂,最有名的就是愛因斯坦。我們經常說音樂是打開人的心靈的一扇窗戶,文字窮盡之處音樂才開始。通過學習音樂能夠更好地把孩子的想象力打開,讓他知道一切皆有可能,不要固守於陳舊的規矩和準則。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4000萬以上的琴童,雖然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會成為專業音樂工作者,但對每個人而言,通過學習音樂,把音樂和生活、音樂和文學、音樂和其他藝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生活的層次得到昇華,這才是最重要的。

記者:你練琴有什麼訣竅嗎?勤奮練習是讓天賦的火花得以長久的必備條件嗎?

呂思清:音樂最有魅力的是你付出多少,就會得到多少回饋。音樂的思想和情感是取之不盡的,勤奮練習,你才能找到探索的道路。練琴就像修行,一個是技術層面,一個是內心和思想層面,技術練習類似運動員訓練,荒廢訓練,再高的天賦也會泯然眾人,不訓練同樣也出不了成績。而思想和內心層面的練習,則是提升自己對音樂情感內涵的覺悟,要研究樂譜,要看繪畫、雕塑、文學,不斷充實自己,讓自己的音樂更有內涵和深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