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洞賓的幾段精彩文字賞析

呂洞賓 紫柏真可 蜉蝣 木涵看世間 2019-07-01

《涵三語錄》是呂洞賓的弟子們記載呂祖說過的話。據說呂洞賓得道之後,經常以各種方式留下詩篇或者語言文字啟示後人,《涵三語錄》便是其中之一。

整個語錄便是呂洞賓的一個文集,裡面講了許多關於修身養性和為人處事的道理。

小編在讀了涵三語錄之後,感到裡面有許多文段寫得非常精彩,在這裡選出幾段來與大家分享。

呂洞賓的幾段精彩文字賞析

一、呂洞賓說如何靜心。

“聲靜不如身靜,身靜不如心靜。心靜則萬聲俱忘,心靜則萬籟俱寂。

若心不靜,即使其身趺坐終日,眾聲不聞,而此心已入萬聲中,莫能得片刻清靜矣。

故修道之士,先要修心。修心入手,正不在靜室,於群動之際,方能勉強作功夫,可以驗吾心動靜。

若修心者,不從眾動處下手,一味向靜處尋求,苟遇動時,則此心從前靜境,卻不知不覺失去。

況人生哪有靜日,正好於紛紜擾攘之中,默為靜擬。

至於日用飲食,只可隨緣度過,又勿著意經營,以致分亂道心可也。”

通過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呂祖認為修道之人,先要修心。修心的人在靜室求靜,還不算是成功。能在鬧中取靜,才算是真正的功夫。

同時他認為,對於修道之人來說,日用飲食只需要隨緣度過就可以了,不能著意經營,以免紛亂道心。

呂洞賓的幾段精彩文字賞析

二、多做善事,但不能貪圖善報。

“作善由心,作不善亦由心。心之為善,勿動果報;心之為不善,亦勿動果報。

蓋作果報,是作不善之根。如人行一善,或十善百善,私心計日:“天其有以報我乎?’如其不報,則以為作善無庸矣,而作善之心輟。

如人行一不善,或十不善、百不善,私心亦計之日:‘天將有以報我乎?'如其無報,則以為作不善無傷矣,而悔過之心輟。凡人慾為善,無以善為善。見以為善,其心必不善。所為善者,只在一心。”

這段話中,呂祖認為學道之人應該多做善事,但是做善事不能貪圖善報,如果為了得到善報才去做善事,本身就是一種不善。如果有人哪天做了善事,沒有得到善報,便因此停止了行善,是不對的。同理,如果做惡事當時沒有得到惡報,便繼續做惡,那也是不對的。大概呂祖也認為因果報應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吧!

呂洞賓的幾段精彩文字賞析

三、修道之人與芸芸眾生的區別。

“吾道以清靜虛無為本,以長生不死為急,以濟人利物為心,以逍遙自在為欲。

彼深山窮谷中,盡多慕此之人,惜乎未遇真師指點,徒虛歲月。

下此則濁界眾生,爭名於朝,爭利於市,汨沒於慾海之中,顛倒於愛河之內,明明畏死求生,忽忽貪財忘命。

放著一條正覺法門,而不知入,觀著一條方便捷徑,而不知行。真可訝也,真可憫也。”

在呂洞賓看來,許多隱居的修道之人沒有得到真師的指點,非常可惜。芸芸眾生沉溺於愛慾,整天爭名奪利,甚至貪財忘命,而不去追求長生不死的大道,這件事情讓他感到驚訝,也因此對眾生充滿了悲憫。

呂洞賓的幾段精彩文字賞析

四、呂洞賓的時空觀。

“人生天地間,不過一蜉蝣耳。匪獨凡人然,即往古來今,為仙為佛,亦無不然。

然生也有涯,而神無涯,以吾生視天地,吾生一蜉蝣;以吾神視天地,天地亦一蜉蝣。

噫!我視此蜉蝣,一日一生死,一日一變化,合之千萬年,皆此一生死,皆此一變化。

呂洞賓的幾段精彩文字賞析

人知蜉蝣生,不知蜉蝣死,人見蜉蝣死,不知蜉蝣化。我視此蜉蝣,天地同終始。”

在這段話中,與其他文人墨客一樣,呂洞賓也認為,無論是凡人的生命,還是仙佛的生命,在天地之間都像蜉蝣一樣短暫。

但不同的是,呂洞賓同時認為,仙佛的“神”(大概是元神吧)是不滅的,用“神”去看天地,天地也會有毀滅的一天,因此天地也不過是宇宙中的蜉蝣而已。

呂洞賓的幾段精彩文字賞析

好了,讀了呂洞賓的這幾段話,不知你又有什麼感想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