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茶類,氧化程度不同是根本區別。綠茶之外,黃茶氧化程度最輕。蒙頂黃芽與君山銀針同為黃茶,外形差異很大。

蒙頂黃芽更黃,幹茶光溜溜的幾乎沒有絨毛,焦糖味明顯。低等級的君山銀針幾乎是綠茶了,高等級的更黃,滋味稍微比炒青綠茶甜潤,不可避免有青腥味。至於“黃大茶”君山毛尖之類的,奇怪的草味不能入口。

這些稀奇古怪的茶,你估計一種都沒有喝過~

▲蒙頂黃芽

“悶黃”耗時費力,做出來的黃茶又賣不出高價,偷工減料是難免的,滋味不如意也是難免的。

黃茶,今年沒喝過好的。

白茶喝得更多,散茶是精髓,餅茶是口糧。

今年喝過最驚豔的散茶是2015年春採製的白牡丹。它的樣子不如很多高級白牡丹好看,但是獨特的梅子香。我拆了一包放在自封袋,數月後轉化生成的香氣更難以形容,聞聞都會上癮。

不可控的感覺與意料之外的境遇,像極了生活。

這些稀奇古怪的茶,你估計一種都沒有喝過~

早上最喜歡喝紅茶,特別是正山小種。

“正山味”已經刻在腦袋裡,成了永久記憶,語言真沒辦法形容。無論是煙焙的,還是無煙,茶底茶湯都有這股的衝擊力。

正山小種裡有一道獨特的工藝叫“過紅鍋”。揉捻後氧化充分的茶葉要在高溫鐵鍋裡迅速翻炒一下,提香增味。這工藝只能手工,做出來的茶香氣和滋味都非常沉穩。

但我還是偏愛野茶,高揚,顯露,不藏著掖著。難以形容的味道,只能用“在桐木關原始森林行走”這種感覺來形容。

中庸之道多矣,缺的就是像伊卡洛斯那般高飛。

還喝了祁紅、滇紅、宜紅、臺紅、英紅……正山小種可以沸水泡,祁紅最好90度,滇紅冷泡最好,熱泡不超70度為宜。

冷泡/溫水泡滇紅是除了正山小種以外特徵最顯的味道。傳統工夫茶濃厚,不切斷的全芽茶甜醇,簡直是喝話梅湯

臺紅若用臺式工藝,在萎凋之後加了一道殺青,香氣逼近正山小種。加之以綠葉蟬叮咬過的葉片為原料,獨特的味道像是喝香檳

對,香檳。

不光是紅茶,只要以綠葉蟬叮咬過的葉片為原料,做成烏龍茶(稱作東方美人)、白茶,綠茶,湯色都清澈透亮,滋味都清新怡人。

綠葉蟬的副業是釀“香檳”吧。

綠茶喝過的種類最多。炒青、烘青、蒸青……外形奇怪——芽、針、瓜子、捲毛、扁條、黃豆,味道倒沒有明顯區別。

綠茶有一點點花香實在是太難了,可惜對顏值要求苛刻的宋徽宗沒嘗過其他五大茶類。他如果嚐了氧化後的茶,估計《大觀茶論》的很多內容要重寫。

蒸青的滋味最有特點。目前國內蒸青寥寥無幾,玉露級別的蒸青在湖北與河南還得見。恩施玉露最有名,源於清光緒年。河南新林玉露引進的是日本設備,近二十年的事了。

冷泡才能有果香,冷泡才能有果香,冷泡才能有果香——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沸水泡恩施玉露,只是一杯中規中矩的綠茶;70度泡,它就出類拔萃;冰水泡,脫胎換骨——苦澀全無,充盈檸檬香

帶果香的,水溫低一點為好。恩施玉露如此,滇紅也是。

烏龍茶喝得種類最多。鳳凰單叢、鐵觀音、黃金桂、巖茶等等……粵東人還做出了觀音韻單樅,看起來是鐵觀音,喝起來是單樅。本質還是以水仙茶樹鮮葉,在單樅工藝里加了一道包揉。

外形有點像文山包種,味道比梨山茶、金萱濃,回味就寡淡如水了。

還是更喜歡巖茶的厚。好的巖茶,厚而不重,味道“活”得很,泡到後面是一泓清泉般的甘甜。肉桂、大紅袍皆如此,水仙的茶湯膠質感更強,吳三地的老樅水仙茶湯簡直像糯米粥。大葉種做的巖茶用蓋碗泡,酸味過顯,用容量大的飄逸壺來泡更甜醇。

若是清香型,最好是純粹的花香。喜歡黃金桂超過所謂“清香型”鐵觀音,喜歡漳平水仙超過“蜜蘭香”鳳凰單叢。

這些稀奇古怪的茶,你估計一種都沒有喝過~

小巧玲瓏的漳平水仙,白棉紙包裝,外形與滋味一樣純淨。有人說,清香型的都是花香,都很清香。告訴你一個祕訣,頭幾泡以後再燜一下,不苦不澀的茶湯,沒有異味的茶底,才是真的純淨。

關注微信公眾號“見識茶業”,瞭解最全面的茶葉百科,買最乾淨的原產地茶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