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呂布與典韋,誰更勇猛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呂布是眾認的第一勇將。第五回有一特寫:“頭戴三叉束髮紫金冠,體掛西川紅錦百花袍,身披獸面吞頭連環鎧,腰繫勒甲玲瓏獅蠻帶,弓箭隨身,手持畫戟,坐下嘶風赤兔馬,果然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那麼,史書記載又如何呢?當時有無比他勇猛的將軍?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呂布與典韋,誰更勇猛

呂布之勇絕非杜撰。《三國志》稱他像咆哮的老虎一般勇猛,騎馬射箭技藝嫻熟,體力超過常人,被人喻作“飛將”。董卓進京後,怕自己被謀害,出入常叫呂布護衛,從一個側面也可印證其非凡的武功。

司徒王允因呂布是同鄉,又強壯勇健,也給予優厚的禮遇結交。陳宮更言“呂布壯士,善戰無前”,建議張邈迎至兗州,以坐觀天下形勢,待時局變化而稱雄於世。當然,“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才是最響亮的讚語。此話出自裴松之注引的《曹瞞傳》,不管它是否得到廣泛的公認,但江湖上無疑有著這麼一股強大的輿論。

雖然受到董卓的恩寵,甚至還結為父子,呂布卻於初平三年(192)親手刺死了對方——這是繼殺害幷州刺史丁原後再次弒主。據《英雄記》所載,呂布不久還投靠袁紹,但恃功而驕,目無諸將,令袁紹頗為戒備。

呂布也有所覺察,就請求離開,袁紹便遣甲士三十人相送。呂布假裝使人鼓箏,伺機離帳而去,眾甲士夜半前來砍殺,自然撲了空。袁紹次日知呂布未死,大為驚恐,趕緊關閉城門。呂布逃往河內郡,袁紹又令眾人追擊,但大家深感畏懼,竟無人敢逼近。當是時,袁紹是勢力最強的一方雄主,卻如此忌憚一個亡命之徒,以致人人缺乏追殺的膽量,可見呂奉先的巨大威懾力。

最充分展現呂布超人風範的,當數“轅門射戟”。建安元年(196),袁術麾下大將紀靈率三萬步騎兵進攻劉備,後者向呂布求救。呂布不願袖手旁觀,就帶著一千步兵、二百騎兵前往馳援。一千二百對三萬人馬,是多麼不成比例的量級!但紀靈卻被唬住了,全都收兵不敢再進攻。不過,呂布此番並非來打架,而是來勸架的。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呂布與典韋,誰更勇猛

他在小沛西南一里的地方安營,派人請紀靈等一起宴飲。呂布在席間表示,劉玄德是自己的兄弟,被你們所圍困,所以特來勸架。他令門候官在大營門邊舉起一隻戟,對大家說:“諸位看我射戟旁的小支,如果一箭射中,就應當撤軍離去;如果射不中,你們就留下決鬥。”隨後,他彎弓射戟,竟不偏不倚正中小支。

呂布實在是自信。試想在眾目注視之下,要隔著相當的距離一箭中的,可不能隨便吹牛。但他卻敢於將話說在前頭,並現場展示,這顯然需要非凡的功力,必須有十拿九穩的大概率。果然,呂布漂亮地射出了一箭,展現了讓紀靈之流大驚失色的神威。可以說,這是呂布一輩子最光芒四射的一幕。僅憑一戟一箭,而不費一兵一卒,他令一場惡戰消弭於無形。

如此呂布,誰與爭鋒?

史書記載同他在陣前拼殺的名將,只有郭汜。時值李傕、郭汜犯長安,呂布打開城門,帶兵靠近郭汜,對他說:讓士兵退下,我們之間決一勝負!兩人便獨自搏殺,呂布用長矛刺中對方。幸虧隨從騎兵趕緊來救,郭汜逃過了一劫,於是各自罷兵。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呂布與典韋,誰更勇猛

值得關注的是,呂布用矛,而非小說中的戟。呂、郭交鋒不見得激烈,但以呂布的江湖地位,主動提出單挑,可謂狠得不給自己留退路,從中可知他好鬥的脾性。

此外,夏侯惇也疑似與呂布交過手。興平元年(194),張邈反叛後迎接呂布,曹操家在-城,夏侯惇立即前去救援。正好與呂布相遇,雙方交戰。呂布先行撤退,又突然攻入濮陽,襲取了夏侯惇的軍用物資。在這一戰中,兩人是否曾捉對廝殺,從字面上難以判定,但呂布最後百分百佔了便宜。

說到與呂布交鋒,人們還會想起《三國演義》的猛張飛。在第五回的《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中,只見他“圓睜環眼,倒豎虎鬚,挺丈八蛇矛,飛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張飛與呂布“連鬥五十餘合,不分勝負”。

不僅如此,雙方更在第十六回“酣戰一百餘合,未見勝負”。而歷史上的呂布,也曾與張飛在下邳遭遇,可他那天顯得超然,只是穩坐城門之上,令步騎兵放火,最終大獲全勝。

在一百個人的眼裡,會有一百個呂布。可有一點是共同的,即他有著十足的驍勇。如果以馳騁中原的戰績而論,呂布固然常打敗仗,但在冷兵器時代一對一比拼,他應屬頂尖高手。那麼依據史料,有哪位三國英雄能不懼呂布,並在氣勢上將之壓倒呢?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呂布與典韋,誰更勇猛

曹操麾下的猛將典韋

典韋身材魁梧,膂力過人,愛好行俠仗義。他年輕時曾為朋友報仇殺人,出鬧市緩步而去,追趕來的幾百人不敢靠近。早年跟隨張邈,軍中的牙門旗又長又大,沒有人拿得動,他卻能單手豎起。典韋所持的雙戟分量驚人,軍中有語:“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如果說關羽八十二斤重的青龍偃月刀純屬虛構,對典韋兵器的兩句歌謠則出自正史。因此,用“力拔山兮氣蓋世”形容典韋,也毫不為過。

典韋與呂布未曾直接搏殺,但卻一度在戰場“零距離”。興平元年(194),曹操夜襲呂布在濮陽以西的駐軍,取勝後未等回撤,呂布救兵已至,於是三面交替激戰。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呂布與典韋,誰更勇猛

當是時,呂布親身搏殺,從清晨直到太陽偏西,雙方交戰數十次,戰況呈膠著狀態。曹操招募敢於衝鋒陷陣的壯士,典韋挺身而出,率領應募的幾十個人,都穿著兩層鎧甲,丟下盾牌,只持長矛大戟。此時西面戰情告急,敵方弓弩亂髮、箭矢如雨,典韋看都不看,對招募的士兵說:

“賊軍距離十步時,告訴我。”

士兵說:“十步了。”

又命令說:“距離五步時,再告訴我。”

士兵都害怕了,著急地喊道:“賊軍到了!”

典韋手持十幾支戟,突然大吼一聲衝出,所到處敵人無不應手而倒。可以說,這是三國具有英雄史詩般的場景。面對密集的雨箭,典韋獨步戰場,竟然見誰滅誰。呂布的軍隊毫無脾氣,不久便全線撤退了。[注1]正好天色已晚,曹操也領兵撤離。

[注1]《三國志·典韋傳》:“時布身自搏戰,自旦至日昳數十合,相持急。太祖募陷陣,韋先佔,將應募者數千人,皆重衣兩鎧,棄楯,但持長矛撩戟。時西面又急,韋進當之,賊弓弩亂髮,矢至如雨,韋不視,謂等人曰:‘虜來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懼,疾言:‘虜至矣!’韋手持十餘戟,大呼起,所抵無不應手倒者。布眾退。”

或許有人說,典韋雖然神勇,卻並沒有與呂布交鋒,自然難稱比對方勇猛。但分析呂布的個性,我們有理由認為,他在那一瞬間被典韋的氣勢震住了。呂布不同於一般將帥,上陣對殺是慣常之舉。有多處史料可作印證。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呂布與典韋,誰更勇猛

其一,袁紹與呂布曾在常山攻打張燕。對方有一萬多精兵、幾千騎兵。呂布經常騎著赤兔馬飛躍城牆、橫跨壕溝,與成廉、魏越等猛將一起衝擊敵陣,有時一天達三四回,每次都砍了敵人的首級返還。連續作戰十多天,終於打敗了張燕。可見,率若干輕騎奔襲,親手與敵將拼殺,對呂布絕非偶一為之,而是“一日或至三四”的家常便飯。

其二,據《英雄記》所載,高順曾勸諫呂布:將軍親自殺了董卓,威震遠方,只需安坐觀望,遠近自然畏服,所以不宜輕易出戰,萬一不能取勝,名氣將嚴重受損。可他並未聽從。由此反知呂布“戰必躬親”,已令麾下諸將覺得不太妥當。

其三,呂布被曹操圍困後,向袁術求援。因先前曾拒絕婚事,他擔心袁術不予發兵,便用絲綿將女兒裹住綁到馬上,乘夜親自送出城去。卻與曹操的守兵相遇,曹軍弓弩齊發,呂布不能通過,只能退回城中。這說明他慣於衝鋒在前,包括突圍送女兒結親,也絕不委託他人。

因此,在呂布銳氣正盛的濮陽之戰中,又怎能坐視典韋所向披靡?何況一開始他“身自搏戰”,近乎志在必得,為何在氣勢如虹的典韋面前退卻了?這一切都不可能有答案。尤其真實的戰場有別於小說,即使呂布主觀上想出馬,也勢必受到各種外部因素的制約。

但是,至少在典韋大顯神威的一刻,呂布卻一反常態隱身了!歷史沒有等到極度吸引眼球的超級對抗。而在這特定的時空,典韋顯然更勇猛,幾乎以一己之力為曹軍逆轉了戰局。

典韋的勇猛絕非偶然,他被陳壽比作“漢之樊噲”。曹操拜他為都尉,在左右制敵取勝。典韋不僅雄壯威武,所率領的士兵也都是千挑萬選的精兵,戰鬥時常率先攻陷敵陣。建安二年(197),張繡投降曹操。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呂布與典韋,誰更勇猛

在慶賀酒宴上,曹操起身敬酒,典韋手持大斧站在後面,斧刃直徑一尺。曹操每到一人面前,典韋就舉斧注視,張繡和他的將帥無人敢抬頭看他。後來,張繡恥於曹操納其嬸而反叛,並突襲曹營。曹操倉促逃離,留典韋在軍營門口迎戰。

敵人分散從其他門攻入,典韋部下十餘人拼死惡戰,全都以一當十。敵人越聚越多,典韋用長戟格鬥,一戟擊去,對方就有十多支長矛折斷。此後短兵相接,部下死傷殆盡,典韋也身受幾十處傷。他繼而用雙臂夾住兩敵迎擊,其他人嚇得不敢向前。典韋又衝上去搏鬥,一連殺死數人,最終重傷發作,睜眼大罵而亡。

這一場拼殺,是三國史上最慘烈的英雄之死。反觀呂布,在白門樓乖乖地繳械投降,竟還叫喊捆繩太緊,哀求小可鬆綁,終究求饒不成被縊殺,高下、強弱立判。

“勇者,氣也。氣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氣乃至焉。”典韋之勇猛,可謂滲透於血液、孕生於魂魄,是真正的由內而外。若說典韋壓倒了呂布,其憑藉的不是一身力氣,也不是一身武藝,而是一身從不退縮的英雄之氣。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呂布與典韋,誰更勇猛

正因如此,呂布的勇猛就徒有其表,難免在關鍵時刻顯形成了“紙老虎”。而同樣都死於非命,呂布是作為逐鹿中原的輸家,被勝利者梟首;典韋卻絲毫沒有失敗者的色彩,尤其是那份壯烈,分明傳遞著贏家所獨有的豪邁,折射出生命雖死、英魂不滅的大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