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在瀘州

瀘州老窖 奢香 博物館 赤水河 作家文藝 2017-04-02

一、 戰友情濃

2017年3月5日至6日是一個難以忘懷的日子,原第13軍39師116團二營5連的老兵重逢在瀘州。

瀘州是我們的營地,是我們曾經戰鬥、生活過的地方,也是我們的第二故鄉。別後重逢也是我們老兵多年的期待。

我作為1974年12月入伍的5連一員老兵,帶著思念,帶著友情,帶著無比激動的心情,揹著早已準備好的行囊於3月2日從家鄉祖國大陸最南端徐聞出發,趕赴湛江與高州的鄧漢輝、劉增瑞戰友相匯一起跨上16:00湛江至重慶K872次列車於3月3日17:40到達重慶。在重慶,我們欣賞了重慶著名的解放碑,參觀了白公館、渣宰洞以及遊覽了千年古街磁器口,感受了紅巖精神和古街文化。3月4日中午,我們一行3人與重慶的邱興文戰友相約在重慶白公館大門口一起乘小車於下午5點鐘到達日夜思念的瀘州。

重逢在瀘州

重逢在瀘州

當天晚上對所有參加聚會的5連老兵來說是一個難忘的今宵。來自全國13省市的130多名戰友以及戰友家屬在瀘州唯逸酒店新華酒樓大廳歡聚一堂,舉行盛大的宴會。會上老指導員申家壽代表組委會對前來參加聚會的全體戰友以及戰友家屬致以熱烈的歡迎和親切的問候;原116團政委張志昌也應邀參加了宴會並對前來參加聚會的戰友以及戰友家屬表示熱烈的祝賀!

重逢在瀘州

重逢在瀘州

戰友久別重逢,相見恨晚,激動的心情無以言表,有說不完的心裡話,訴不完的離別情。宴會氣氛熱烈,舉杯暢飲,熱鬧非凡。

更讓人回味和銘記的是3月5日戰友相聚活動。活動以“深深戰友情·重逢在瀘州”為主題拉開序幕,先是在五味軒臺階處照集體相,留下開心的笑容,幸福的時刻,永恆記憶,然後是步行至警苑食廳舉行相聚大會。

重逢在瀘州

重逢在瀘州

活動精彩紛呈,高潮迭起,始終充滿著歡快喜悅的融融氣氛。會上李可永、趙遠祥、申家壽、張幫堂等老首長熱情洋溢的講話以及戰友代表謝志熙滿懷激情的發言博得了戰友們的陣陣掌聲,勾起了大家對那激情燃燒歲月的回憶。

作為一名老兵,誰都不會忘記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我們這批血氣方剛的小夥子,出自於對軍人的崇敬、出自於對祖國的熱愛,懷著夢想,小小的年紀就報名參軍,告別了父母、離開家鄉從祖國的大江南北走進綠色的軍營。火熱的軍旅生活鍛鍊了我們強壯的身體,錘鍊了我們堅韌剛強的意志,凝結了我們深厚的情誼,形成了我們淳樸謙遜的軍人氣質,以及美麗廣闊的胸懷。隨著歲月流逝,時過境遷、人到暮年,可誰又能想到在闊別幾十年之後的今天,我們再次歡聚在第二故鄉瀘州,真是戰友情深,老兵情濃,有緣千里來相會!

在會議大廳裡,我們唱著《打靶歸來》的軍旅歌曲,嘹亮的歌聲彷彿把我們帶回到當年的訓練場。當年,我們青春不悔,頂烈日,揮汗如雨,磨爬打滾,苦練殺敵本領;打靶歸來,我們豪情滿懷,排著整齊的隊形,邁著輕盈的步伐,在夕陽的映照下,在滿天的紅霞中,愉快地返回軍營……

重逢在瀘州

重逢在瀘州

老兵謝志熙、黃瑞東的“補帶大紅花”富有故事性的精彩表演,讓人心潮澎湃,激情滿懷。我雖然在部隊只有3年,沒有經歷過76·4工程、援藏施工、彭縣種田、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但看了“補帶大紅花”的生動表演,我似乎身臨其境。曾經上過中央電視臺的美女、李明的軍嫂子演唱的《血染的風彩》感人肺腑,催人淚下,讓人在腦海裡浮現出當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的情景,再現了共和國的旗幟上有我們血染的風彩。還有黃瑞東自作詞曲的演唱以及李清演唱的《駝鈴》更道出了戰友含淚式離別和期待佳訊的濃濃戰友情,令人為之動容!

二、故地重遊

5日下午前往奢香法治公園、團部舊址、老窯池、濱江路、百子圖廣場,尋訪當年曾經戰鬥生活過的故地,見證變化中的新瀘州。

朦朦的細雨阻擋不了我們的出行。我們首先來到位於瀘州主城區最大的開放式法治文化公園――奢香法治公園。這是一個以紀念奢香夫人為主題的新建公園。老兵胡新華似乎是個瀘州通,他向我們介紹,奢香夫人元末明初人,出生於四川瀘州市的古藺縣,攝理貴州宣慰使,通九驛、興漢學、教農耕,促進民族團結,積勞病故,。為了讓世人銘記奢香所做出了重大貢獻,瀘州市便在這裡建成了以紀念奢香夫人為主題的公園。

重逢在瀘州

走進奢香公園,雨過天晴,空氣新鮮,廣場上綠色的花圃點綴著色彩斑斕的花朵,穿過雕刻有農耕文化的五孔大門,沿臺階拾級而上到達公園最高位置的平臺,平臺上屹立著奢香夫人白色雕塑。雕像高大巍峨,雍容大氣,端莊柔和。站在雕像下,仰望奢香夫人的高大形象,我感慨無限,思緒萬千!

離開奢香公園,我們來到原116團舊址、也就是現工兵團所在地去尋芳當年的記憶。記得退伍以後,2005年參加116團重慶戰友聚會我回到瀘州來到這裡,團部的大門依舊。如今團部的大門變了,兩支稜角分明的長方體柱墩上貼有土紅色的瓷磚,顯得凝重、簡樸而又大方。走進團部大門,昔日通往團司令部辦公大樓大道兩旁的特務連、軍人服務社等建築不見了,團司令部辦公樓也被折除,當年的燈光球場、也就是我們常在那裡看球賽、看電影的地方,如今變成了訓練場,訓練場上長滿青青的小草,其北面為工兵團的辦公樓。值得慶幸和令人欣慰是我們團的“軍官訓練中心”沒有被拆除,依然屹立在訓練場之西。不過我在1978年3月退伍時好像“軍官訓練中心”還未建設。據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的老兵回憶說,當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的命令就是在這裡下達。“軍官訓練中心”記證了步兵116團的過去和工兵團的今天。站在訓練場的草坪上,心情頗感複雜,時間過去幾十年了,眼前的一切似乎熟悉而又感到陌生,讓人大有物換人非的感覺,頓生一番感悟,也表現出難以割捨之情。

老窯池也是我們這次老兵相聚要去的地方。記得當兵的時候,年輕的我那會喝酒?根本就不知道“中國第一窖”,更不知道其產地在瀘州。後來回到地方,有時陪伴朋友喝點酒,玩點酒文化,才知道“中國第一窖”在瀘州,但深感遺憾的是在瀘當兵時沒有喝到瀘州老窖酒!

老窯池位於瀘州市區三星街國窖廣場。曾以為老窯池是產酒的地方,誰知這裡也是國家4A旅遊景區。它擁有國家物質文化遺產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73國寶窖池群”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瀘州老窖酒傳統釀製技藝”雙國寶,是瀘州現存歷史最為悠久的釀酒作坊,是品味中國濃香型正宗白酒、探尋瀘州老窖“四百年老窖飄香,九十載金牌不倒”傳奇旅遊勝地。

瀘州老窖景區的靈魂是厚重的瀘酒文化。走進景區,豎立在我眼前的是一塊橢圓形的大石頭,上面鐫刻有第四屆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題寫的“中國第一窯”五個紅色大字。走過“中國第一窯”刻石,我們遊覽了酒史浮雕圖、幾百年沿用至今的瀘州老窖釀酒水源龍泉井。我用手機拍下酒史浮雕圖簡介文字圖片,打開一看酒史浮雕圖長79米,瀘州人也稱“吃酒圖”。“吃酒圖”反映了瀘州老窖歷史悠久。龍泉井位於翹角的龍泉亭內,水井用酷似傘子、也有點像“皇帝帽”的白色木蓋蓋著,井後豎立著刻有“龍泉井”三字石碑。據清嘉慶十二年《重修龍泉井碑》記載,瀘州很早以前就用龍泉井釀酒。以此泉水釀酒,醇香,濃郁,清冽甘爽,飲後脣齒留香。龍泉亭亭柱上有一副對聯:“水經龍泉成佳釀,風過瀘州帶酒香”。據載1983年12月28日,胡耀邦同志到瀘州視察。車到瀘州,一陣風過,酒香撲鼻而來,胡耀邦情不自禁地稱讚道:“酒香,好香呀!”陪同人員答道:“我們剛才過的地方叫小市,那裡有瀘州老窖酒廠的釀酒車間,大概是開窖了吧。”胡耀邦聽後連聲讚歎道:“酒城瀘州,果然名不虛傳,風過瀘州帶酒香呀。”(《瀘州日報》)這副對聯用胡耀邦的“風過瀘州帶酒香”成對道出了用龍泉水釀出的酒,只要瀘州起風,滿城都是酒香,一股股香味撲鼻而入,沁人心脾。

重逢在瀘州

隨著如織的遊人,吮吸著酒香,我們到了“中國第一窖”釀酒廠房。廠房很大,空間很寬。據導遊介紹,釀酒廠房為純手工釀製技藝生產現場,是我國建造最早,保存最好,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酒窖池。廠房內的窖池排列於車間內。看到車間裡的窖池以及大小缸等釀酒器具,釀酒升騰著的煙霧,以及釀酒工人的忙碌身影,我感嘆瀘州老窖釀酒技藝的博大精深、瀘州老窖的濃香正宗!

與釀酒廠房相鄰的是瀘州老窖博物館。瀘州老窖博物館酒史陳列室內無數實物圖片展示了瀘州老窖發展的悠久歷史;酒陳列室內陳列著各種包裝的酒不可勝數,可謂琳琅滿目,讓人應接不暇;在品賞廳內,盛放著大缽的、小罐的、瓶裝的老窖酒,以及排放著一排排的坐位,遊人可心情舒暢的坐在古色古香的椅子上,喝一杯“酒中泰斗”瀘州老窖,甘甜清冽滿口餘香,頓生醉意,飄飄欲仙!

重逢在瀘州

濱江路是瀘州一條最亮麗的景觀,瀘州人的得意之作。我們從老窯池走進濱江路。記得當年的瀘州,只有一條從小關門到沱江大橋的街道,酷似一個小城鎮。如今的瀘州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變大了,街道變多了。當年沿江一帶是堆放垃圾堆放棄土的地方,如今沿江北岸建起一條從第一長江大橋到第一沱江大橋的濱江路。濱江路上,高樓林立,食肆酒樓風生水起,空氣清新,垂楊依依,美麗如畫。

濱江路的盡頭是百子圖廣場。百子圖廣場位於沱江之濱,因擁有清代石刻“文王百子圖”而得名。站在百子圖廣場上,天飄零著細雨,撐起雨傘,眼下的下沉式的運動場和表演臺非常壯觀,抬頭仰望沱江對面,當年這裡隔江的對面曾經是我們火箭茼打靶的靶場,如今高樓林立,根本找不到當年的一點感覺,一切就是那麼的陌生。啊,昔日曾經戰鬥、生活過的瀘州似乎難於追尋,今日的瀘州永遠回不到過去的歲月!

三、感受習水土城

3月6日早上我們從瀘州趕往貴州習水土城。

習水位於貴州北部,地處川黔渝結合部;土城位於習水縣西部,赤水河中游,地處川黔兩省區域結合部。

一路走來,細雨朦朧,翠竹蒼蒼,清新的綠色彷彿在細雨中流動。經過2個多小時路程我們順利地到達習水土城。

土城是一個因航運而興的古鎮,歷史悠久,其建制歷史可以上溯到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距今2100餘年。土城鎮“濱播枕永,襟合帶瀘”,水陸交通方便,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毛主席指揮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出其兵也使這裡馳名中外。

習水土城,一座活著的土城、一座穿越時光的古鎮聖地!

在土城先參觀四渡赤水紀念館。這是一座具有黔北民居風格的建築,柔和簡樸。入口處上方嵌掛有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震題寫的“四渡赤水紀念館”館名。館門口左側安放著一門加農炮。紀念館分為序館、主館和輔館三大塊,設計頗費心思,內容非常豐富,翔實地再現了遵義會議後毛主席指揮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取得了戰略性轉移偉大勝利的光輝歷史,凸顯出紅軍長征四渡赤水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走在展館裡,凝視著一幅幅雕像, 一張張圖片 ,一件件實物 , 聲光電結合的場景展示,讓我們感受到革命先烈為了民族獨立、人民幸福頑強鬥爭的堅定信念,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人拋頭顱、灑熱血、視死如歸、艱苦奮鬥的偉大革命精神。

四渡赤水之戰,是紅軍長征中最精彩絕倫、馳名中外的軍事行動。毛主席曾稱此役是他平生得意之筆。

重逢在瀘州

雨後的土城長征街溼漉漉的。我們在宋窯餐廳吃完午餐後,接著遊覽千年古鎮土城。從四渡赤水紀念館右側進入,穿過一棟棟富有歷史感的老木板建築,便進入土城古鎮石板街。漫步在土城古鎮2.5公里長石板街上,清風悠悠,腳踏錯落有致的石板,一步一景,步換景移。街上,那參天古樹、小橋流水、層樓疊院、曲徑迴廊,猶如一幅幅美麗的風景畫,令人目醉神迷,還有那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如赤水河航運歷史博物館、赤水河鹽運文化陳列室、土城古鎮博物館、農耕文化博物館、“十八幫”文化體驗館……火神廟、範家大院以及客棧、老茶館、餐館、書吧等,讓人在悠然自得中感受到土城古鎮悠久的歷史文化。

在土城,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是土城“十八幫”文化。過去,土城石板街生存著鹽幫、船幫、馬幫、鐵幫、袍哥等共18個幫類。當年在水運交通發達的赤水河流一帶,土城“十八幫”不但控制著土城各個行業的商業進出,而且也給當時土城帶來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

重逢在瀘州

重逢在瀘州

蜿蜒曲折、高低起伏的土城古鎮石板街,歲月蹬踏出腳窩窩的石階鋪成的一條陡街,街坊點綴著一組組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雕像。這就是18個幫類的雕像群。這些雕像群形象生動地再現了當年土城石板街18個幫類的生活情景,給遊人帶來了土城18幫文化體驗和旅遊樂趣。此外,土城石板街的石板路、青磚黛瓦、馬頭牆、斑駁的門板、各家各戶掛在門樑邊的店號、灰瓦白牆上懸掛著的蓑衣斗笠草鞋、一串串的玉米棒,以及來來往往的腳步聲、石板街頭的叫賣聲、酒店裡吃酒划拳的吆喝聲、街坊小孩你追我趕的嘻戲聲、翅角牆頭黛瓦小鳥的吱喳聲,聲聲入耳,訴說著土城石板街曾經的滄海和今日的桑田。

土城古鎮不但有古樸典雅的風韻,而且點綴著的許多紅色歷史印記。在土城古老的石板街上還保留著毛澤東、周恩來住居、毛澤東四渡赤水陳列、朱德住居、朱德四渡赤水陳列、耿飈住居以及耿飈長征陳列室等等。走進一間間點綴著紅色記憶的住居、陳列室,品賞土城厚重的紅色文化,那紅色歲月的一幕幕潮水般地湧現在我的眼前,心中升騰著無限的敬意。想當年戰鬥硝煙瀰漫,如今日戰爭的烽火已經遠去,紅色記憶永存。願紅軍長征精神永放光芒!

重逢在瀘州

重逢在瀘州



作者簡介:

唐趙芳,廣東省徐聞縣人。大學本科畢業,湛江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中原現代書法研究會會員,蔡文姬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和“簽約作家”。喜歡弄文舞墨,以我之筆寫我之心。作品散見《貴州日報》《雲南日報》《廣州日報》《中國文學》《青海湖》《西部散文選刊》《作家報》等報刊雜誌。參加全國性比賽多次獲獎。獲“中國旅遊散文創作金牌作家”、“全國文學藝術精英人物”、“德藝雙馨優秀作家”稱號。出版論著《改革與發展研究》、遊記《一路風吟》、散文評論集《芳草閒談》。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