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唯一帶瀘字的縣,跟瀘州高度相似,而且曾經是代表瀘州'

"
"
瀘州唯一帶瀘字的縣,跟瀘州高度相似,而且曾經是代表瀘州

瀘州分為四縣三區,是九十年代後期的事情了,而在很長一段時間,瀘州除了沿襲古代江陽的稱謂,從民國開始一度被瀘縣代替為瀘州的總稱。新中國成立後,瀘州成為地級市之時,瀘縣被單獨劃分了出來,由於一直跟瀘州聯繫緊密,所以瀘縣是跟瀘州市最相似的一個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瀘縣。它得名的由來和部分主要場鎮的由來。

首先瀘縣得名的由來

以“瀘”為縣名,是沿襲瀘州之“瀘”,據說瀘州得名是因為在樑朝大同年間江陽郡曾遷徙治所到馬湖江口。

馬湖江是瀘水(今金沙江下游)的下游,故取瀘水為名。又因瀘水為黑色,“瀘”有黑水之義,故以瀘為名,其實更多因為瀘州,要改一個縣出來,自然是瀘縣,現在聽說瀘縣要劃成區,瀘川區,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雷聲大,雨點小,倒是希望瀘縣可以升級,不要問江陽沽酒客為什麼,莫名對瀘縣有好感。

"
瀘州唯一帶瀘字的縣,跟瀘州高度相似,而且曾經是代表瀘州

瀘州分為四縣三區,是九十年代後期的事情了,而在很長一段時間,瀘州除了沿襲古代江陽的稱謂,從民國開始一度被瀘縣代替為瀘州的總稱。新中國成立後,瀘州成為地級市之時,瀘縣被單獨劃分了出來,由於一直跟瀘州聯繫緊密,所以瀘縣是跟瀘州市最相似的一個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瀘縣。它得名的由來和部分主要場鎮的由來。

首先瀘縣得名的由來

以“瀘”為縣名,是沿襲瀘州之“瀘”,據說瀘州得名是因為在樑朝大同年間江陽郡曾遷徙治所到馬湖江口。

馬湖江是瀘水(今金沙江下游)的下游,故取瀘水為名。又因瀘水為黑色,“瀘”有黑水之義,故以瀘為名,其實更多因為瀘州,要改一個縣出來,自然是瀘縣,現在聽說瀘縣要劃成區,瀘川區,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雷聲大,雨點小,倒是希望瀘縣可以升級,不要問江陽沽酒客為什麼,莫名對瀘縣有好感。

瀘州唯一帶瀘字的縣,跟瀘州高度相似,而且曾經是代表瀘州

那麼關於目前瀘縣內主要場鎮的來歷情況又是怎麼樣呢?

按語:之前石洞、胡市、彌陀、通灘都曾經屬於瀘縣,不過現在被江陽區和龍馬潭區瓜分了,就不寫了。

兆雅

明朝永樂年間趙市鎮,清嘉慶年間改為趙雅鎮,後來為取祥瑞之兆,改名為兆雅鎮。民國23年(1934年)隸屬特兆鎮,次年分設兆雅鄉,1984年合新溪場改鄉為兆雅鎮。

牛灘

清嘉慶前已成集市,因建場於牛形山上,下臨瀨溪河灘而得名。1954年設牛灘鎮,1984年合鄉為鎮。特產是軟把梨,味甜內細,土產是“一姜、二麻、三甘蔗”。這是過去的東西,今天呢?反正江陽沽酒客目前孤陋寡聞,不看資料根本不知道,牛灘還有這些東西。

福集

位於瀨溪河、九曲河合流之處。明初就設有“驛店”,明朝永樂時叫“七裡市”,清乾隆年間設“福集公館”,因瀨溪河古名為“伏濟水”,以諧音稱今名。宣統二年(1910年),改稱福集場。民國23年(1934)建鎮,自古是瀘州通往成都大道的重要驛站,玉蟾山橫鎮東側,抗日戰爭前為北入瀘州必經之關隘,瀘隆公路建成改道山下後,才失其險要地位。中橫架瀨溪河上的惠濟橋,始建於明代,是瀘隆公路上最長的古橋。現在福集是瀘縣縣政府所在地,建設還可以吧,而且名勝古蹟也多。

"
瀘州唯一帶瀘字的縣,跟瀘州高度相似,而且曾經是代表瀘州

瀘州分為四縣三區,是九十年代後期的事情了,而在很長一段時間,瀘州除了沿襲古代江陽的稱謂,從民國開始一度被瀘縣代替為瀘州的總稱。新中國成立後,瀘州成為地級市之時,瀘縣被單獨劃分了出來,由於一直跟瀘州聯繫緊密,所以瀘縣是跟瀘州市最相似的一個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瀘縣。它得名的由來和部分主要場鎮的由來。

首先瀘縣得名的由來

以“瀘”為縣名,是沿襲瀘州之“瀘”,據說瀘州得名是因為在樑朝大同年間江陽郡曾遷徙治所到馬湖江口。

馬湖江是瀘水(今金沙江下游)的下游,故取瀘水為名。又因瀘水為黑色,“瀘”有黑水之義,故以瀘為名,其實更多因為瀘州,要改一個縣出來,自然是瀘縣,現在聽說瀘縣要劃成區,瀘川區,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雷聲大,雨點小,倒是希望瀘縣可以升級,不要問江陽沽酒客為什麼,莫名對瀘縣有好感。

瀘州唯一帶瀘字的縣,跟瀘州高度相似,而且曾經是代表瀘州

那麼關於目前瀘縣內主要場鎮的來歷情況又是怎麼樣呢?

按語:之前石洞、胡市、彌陀、通灘都曾經屬於瀘縣,不過現在被江陽區和龍馬潭區瓜分了,就不寫了。

兆雅

明朝永樂年間趙市鎮,清嘉慶年間改為趙雅鎮,後來為取祥瑞之兆,改名為兆雅鎮。民國23年(1934年)隸屬特兆鎮,次年分設兆雅鄉,1984年合新溪場改鄉為兆雅鎮。

牛灘

清嘉慶前已成集市,因建場於牛形山上,下臨瀨溪河灘而得名。1954年設牛灘鎮,1984年合鄉為鎮。特產是軟把梨,味甜內細,土產是“一姜、二麻、三甘蔗”。這是過去的東西,今天呢?反正江陽沽酒客目前孤陋寡聞,不看資料根本不知道,牛灘還有這些東西。

福集

位於瀨溪河、九曲河合流之處。明初就設有“驛店”,明朝永樂時叫“七裡市”,清乾隆年間設“福集公館”,因瀨溪河古名為“伏濟水”,以諧音稱今名。宣統二年(1910年),改稱福集場。民國23年(1934)建鎮,自古是瀘州通往成都大道的重要驛站,玉蟾山橫鎮東側,抗日戰爭前為北入瀘州必經之關隘,瀘隆公路建成改道山下後,才失其險要地位。中橫架瀨溪河上的惠濟橋,始建於明代,是瀘隆公路上最長的古橋。現在福集是瀘縣縣政府所在地,建設還可以吧,而且名勝古蹟也多。

瀘州唯一帶瀘字的縣,跟瀘州高度相似,而且曾經是代表瀘州

喻寺

該鎮系清初湖廣移民入川時,喻姓人於此插標占地後集資建廟,以姓取名喻家寺。清朝康熙中期建場時即以寺名為場名。民國24年(1935年)置鎮,有傳統的草蓆市場。今天已經沒有這個草蓆了。其他情況不詳。

嘉明

嘉明鎮自古以來是瀘縣北方門戶,瀘縣北部的交通要衝,因其地勢險要,歷來為縣之北部重鎮。明代就設公館,清朝雍正九年(1731)設巡檢司於此,民國以後幾經建鎮,後為嘉明鄉政府所在地。

"
瀘州唯一帶瀘字的縣,跟瀘州高度相似,而且曾經是代表瀘州

瀘州分為四縣三區,是九十年代後期的事情了,而在很長一段時間,瀘州除了沿襲古代江陽的稱謂,從民國開始一度被瀘縣代替為瀘州的總稱。新中國成立後,瀘州成為地級市之時,瀘縣被單獨劃分了出來,由於一直跟瀘州聯繫緊密,所以瀘縣是跟瀘州市最相似的一個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瀘縣。它得名的由來和部分主要場鎮的由來。

首先瀘縣得名的由來

以“瀘”為縣名,是沿襲瀘州之“瀘”,據說瀘州得名是因為在樑朝大同年間江陽郡曾遷徙治所到馬湖江口。

馬湖江是瀘水(今金沙江下游)的下游,故取瀘水為名。又因瀘水為黑色,“瀘”有黑水之義,故以瀘為名,其實更多因為瀘州,要改一個縣出來,自然是瀘縣,現在聽說瀘縣要劃成區,瀘川區,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雷聲大,雨點小,倒是希望瀘縣可以升級,不要問江陽沽酒客為什麼,莫名對瀘縣有好感。

瀘州唯一帶瀘字的縣,跟瀘州高度相似,而且曾經是代表瀘州

那麼關於目前瀘縣內主要場鎮的來歷情況又是怎麼樣呢?

按語:之前石洞、胡市、彌陀、通灘都曾經屬於瀘縣,不過現在被江陽區和龍馬潭區瓜分了,就不寫了。

兆雅

明朝永樂年間趙市鎮,清嘉慶年間改為趙雅鎮,後來為取祥瑞之兆,改名為兆雅鎮。民國23年(1934年)隸屬特兆鎮,次年分設兆雅鄉,1984年合新溪場改鄉為兆雅鎮。

牛灘

清嘉慶前已成集市,因建場於牛形山上,下臨瀨溪河灘而得名。1954年設牛灘鎮,1984年合鄉為鎮。特產是軟把梨,味甜內細,土產是“一姜、二麻、三甘蔗”。這是過去的東西,今天呢?反正江陽沽酒客目前孤陋寡聞,不看資料根本不知道,牛灘還有這些東西。

福集

位於瀨溪河、九曲河合流之處。明初就設有“驛店”,明朝永樂時叫“七裡市”,清乾隆年間設“福集公館”,因瀨溪河古名為“伏濟水”,以諧音稱今名。宣統二年(1910年),改稱福集場。民國23年(1934)建鎮,自古是瀘州通往成都大道的重要驛站,玉蟾山橫鎮東側,抗日戰爭前為北入瀘州必經之關隘,瀘隆公路建成改道山下後,才失其險要地位。中橫架瀨溪河上的惠濟橋,始建於明代,是瀘隆公路上最長的古橋。現在福集是瀘縣縣政府所在地,建設還可以吧,而且名勝古蹟也多。

瀘州唯一帶瀘字的縣,跟瀘州高度相似,而且曾經是代表瀘州

喻寺

該鎮系清初湖廣移民入川時,喻姓人於此插標占地後集資建廟,以姓取名喻家寺。清朝康熙中期建場時即以寺名為場名。民國24年(1935年)置鎮,有傳統的草蓆市場。今天已經沒有這個草蓆了。其他情況不詳。

嘉明

嘉明鎮自古以來是瀘縣北方門戶,瀘縣北部的交通要衝,因其地勢險要,歷來為縣之北部重鎮。明代就設公館,清朝雍正九年(1731)設巡檢司於此,民國以後幾經建鎮,後為嘉明鄉政府所在地。

瀘州唯一帶瀘字的縣,跟瀘州高度相似,而且曾經是代表瀘州

玄灘

該鎮古稱“懸灘子”,因鄰近有小溪,水從石灘下瀉懸巖丈餘而得名。清代曾改稱“元灘場”,是避那個康熙老兒的名諱,怪頭怪腦的,民國時期更名為“玄灘場”,民國23年(1934)設鎮。該鎮地當瀘(州)榮(昌)公路中段,系川東、川南之結合部,歷來商貿發達,集鎮繁榮,素有“白日場”之稱。今天玄灘其實比較有發展潛力吧,不過還得看看。

雲錦

因場南有山,海拔為502米,每逢春秋之交,彩雲在山巔縈繞,景色秀麗,宛如織錦,故名雲錦山,場依山名。雲錦場始建於清朝嘉慶以前,到清朝光緒年間已有二百多戶人家了。清末民初屬安賢鄉轄地,1934年,設雲石鎮,1935年將石馬劃出,設雲青鄉,轄青獅場,新中國成立後,才獨立設為雲錦鄉,一直為雲錦區區公所駐地。後改為雲錦鎮至今。

"
瀘州唯一帶瀘字的縣,跟瀘州高度相似,而且曾經是代表瀘州

瀘州分為四縣三區,是九十年代後期的事情了,而在很長一段時間,瀘州除了沿襲古代江陽的稱謂,從民國開始一度被瀘縣代替為瀘州的總稱。新中國成立後,瀘州成為地級市之時,瀘縣被單獨劃分了出來,由於一直跟瀘州聯繫緊密,所以瀘縣是跟瀘州市最相似的一個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瀘縣。它得名的由來和部分主要場鎮的由來。

首先瀘縣得名的由來

以“瀘”為縣名,是沿襲瀘州之“瀘”,據說瀘州得名是因為在樑朝大同年間江陽郡曾遷徙治所到馬湖江口。

馬湖江是瀘水(今金沙江下游)的下游,故取瀘水為名。又因瀘水為黑色,“瀘”有黑水之義,故以瀘為名,其實更多因為瀘州,要改一個縣出來,自然是瀘縣,現在聽說瀘縣要劃成區,瀘川區,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雷聲大,雨點小,倒是希望瀘縣可以升級,不要問江陽沽酒客為什麼,莫名對瀘縣有好感。

瀘州唯一帶瀘字的縣,跟瀘州高度相似,而且曾經是代表瀘州

那麼關於目前瀘縣內主要場鎮的來歷情況又是怎麼樣呢?

按語:之前石洞、胡市、彌陀、通灘都曾經屬於瀘縣,不過現在被江陽區和龍馬潭區瓜分了,就不寫了。

兆雅

明朝永樂年間趙市鎮,清嘉慶年間改為趙雅鎮,後來為取祥瑞之兆,改名為兆雅鎮。民國23年(1934年)隸屬特兆鎮,次年分設兆雅鄉,1984年合新溪場改鄉為兆雅鎮。

牛灘

清嘉慶前已成集市,因建場於牛形山上,下臨瀨溪河灘而得名。1954年設牛灘鎮,1984年合鄉為鎮。特產是軟把梨,味甜內細,土產是“一姜、二麻、三甘蔗”。這是過去的東西,今天呢?反正江陽沽酒客目前孤陋寡聞,不看資料根本不知道,牛灘還有這些東西。

福集

位於瀨溪河、九曲河合流之處。明初就設有“驛店”,明朝永樂時叫“七裡市”,清乾隆年間設“福集公館”,因瀨溪河古名為“伏濟水”,以諧音稱今名。宣統二年(1910年),改稱福集場。民國23年(1934)建鎮,自古是瀘州通往成都大道的重要驛站,玉蟾山橫鎮東側,抗日戰爭前為北入瀘州必經之關隘,瀘隆公路建成改道山下後,才失其險要地位。中橫架瀨溪河上的惠濟橋,始建於明代,是瀘隆公路上最長的古橋。現在福集是瀘縣縣政府所在地,建設還可以吧,而且名勝古蹟也多。

瀘州唯一帶瀘字的縣,跟瀘州高度相似,而且曾經是代表瀘州

喻寺

該鎮系清初湖廣移民入川時,喻姓人於此插標占地後集資建廟,以姓取名喻家寺。清朝康熙中期建場時即以寺名為場名。民國24年(1935年)置鎮,有傳統的草蓆市場。今天已經沒有這個草蓆了。其他情況不詳。

嘉明

嘉明鎮自古以來是瀘縣北方門戶,瀘縣北部的交通要衝,因其地勢險要,歷來為縣之北部重鎮。明代就設公館,清朝雍正九年(1731)設巡檢司於此,民國以後幾經建鎮,後為嘉明鄉政府所在地。

瀘州唯一帶瀘字的縣,跟瀘州高度相似,而且曾經是代表瀘州

玄灘

該鎮古稱“懸灘子”,因鄰近有小溪,水從石灘下瀉懸巖丈餘而得名。清代曾改稱“元灘場”,是避那個康熙老兒的名諱,怪頭怪腦的,民國時期更名為“玄灘場”,民國23年(1934)設鎮。該鎮地當瀘(州)榮(昌)公路中段,系川東、川南之結合部,歷來商貿發達,集鎮繁榮,素有“白日場”之稱。今天玄灘其實比較有發展潛力吧,不過還得看看。

雲錦

因場南有山,海拔為502米,每逢春秋之交,彩雲在山巔縈繞,景色秀麗,宛如織錦,故名雲錦山,場依山名。雲錦場始建於清朝嘉慶以前,到清朝光緒年間已有二百多戶人家了。清末民初屬安賢鄉轄地,1934年,設雲石鎮,1935年將石馬劃出,設雲青鄉,轄青獅場,新中國成立後,才獨立設為雲錦鄉,一直為雲錦區區公所駐地。後改為雲錦鎮至今。

瀘州唯一帶瀘字的縣,跟瀘州高度相似,而且曾經是代表瀘州

立石

明朝永樂年間名為立石市,設有立石馬驛,自古為瀘縣東北角的交通咽喉,因場後有石,巨大矗立,故名為立石站。清末此場已有三百戶左右居民,自古旅繁榮。1934年設立石鎮,轄立石、塗場。1935年將塗場劃出,改為立石鄉。民國時期,電影開始傳入瀘縣,該場為瀘縣境內最早的電影放映地。立石裡面的文物還不少,值得單獨介紹。

奇峰

原名永安寨,清嘉慶24年(1760年)建場,因位於山背上而得“騎峰場”之名,所建廟稱“騎峰寺”,又因場內外7個山峰,又名七峰場。清末,因場外山蜂景色秀麗。始易今名。清朝嘉慶年間已成集市,光緒時場上居民已達百戶以上,隸屬鱗現鄉,1934年改設奇峰鄉。如今都是鎮了。

"
瀘州唯一帶瀘字的縣,跟瀘州高度相似,而且曾經是代表瀘州

瀘州分為四縣三區,是九十年代後期的事情了,而在很長一段時間,瀘州除了沿襲古代江陽的稱謂,從民國開始一度被瀘縣代替為瀘州的總稱。新中國成立後,瀘州成為地級市之時,瀘縣被單獨劃分了出來,由於一直跟瀘州聯繫緊密,所以瀘縣是跟瀘州市最相似的一個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瀘縣。它得名的由來和部分主要場鎮的由來。

首先瀘縣得名的由來

以“瀘”為縣名,是沿襲瀘州之“瀘”,據說瀘州得名是因為在樑朝大同年間江陽郡曾遷徙治所到馬湖江口。

馬湖江是瀘水(今金沙江下游)的下游,故取瀘水為名。又因瀘水為黑色,“瀘”有黑水之義,故以瀘為名,其實更多因為瀘州,要改一個縣出來,自然是瀘縣,現在聽說瀘縣要劃成區,瀘川區,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雷聲大,雨點小,倒是希望瀘縣可以升級,不要問江陽沽酒客為什麼,莫名對瀘縣有好感。

瀘州唯一帶瀘字的縣,跟瀘州高度相似,而且曾經是代表瀘州

那麼關於目前瀘縣內主要場鎮的來歷情況又是怎麼樣呢?

按語:之前石洞、胡市、彌陀、通灘都曾經屬於瀘縣,不過現在被江陽區和龍馬潭區瓜分了,就不寫了。

兆雅

明朝永樂年間趙市鎮,清嘉慶年間改為趙雅鎮,後來為取祥瑞之兆,改名為兆雅鎮。民國23年(1934年)隸屬特兆鎮,次年分設兆雅鄉,1984年合新溪場改鄉為兆雅鎮。

牛灘

清嘉慶前已成集市,因建場於牛形山上,下臨瀨溪河灘而得名。1954年設牛灘鎮,1984年合鄉為鎮。特產是軟把梨,味甜內細,土產是“一姜、二麻、三甘蔗”。這是過去的東西,今天呢?反正江陽沽酒客目前孤陋寡聞,不看資料根本不知道,牛灘還有這些東西。

福集

位於瀨溪河、九曲河合流之處。明初就設有“驛店”,明朝永樂時叫“七裡市”,清乾隆年間設“福集公館”,因瀨溪河古名為“伏濟水”,以諧音稱今名。宣統二年(1910年),改稱福集場。民國23年(1934)建鎮,自古是瀘州通往成都大道的重要驛站,玉蟾山橫鎮東側,抗日戰爭前為北入瀘州必經之關隘,瀘隆公路建成改道山下後,才失其險要地位。中橫架瀨溪河上的惠濟橋,始建於明代,是瀘隆公路上最長的古橋。現在福集是瀘縣縣政府所在地,建設還可以吧,而且名勝古蹟也多。

瀘州唯一帶瀘字的縣,跟瀘州高度相似,而且曾經是代表瀘州

喻寺

該鎮系清初湖廣移民入川時,喻姓人於此插標占地後集資建廟,以姓取名喻家寺。清朝康熙中期建場時即以寺名為場名。民國24年(1935年)置鎮,有傳統的草蓆市場。今天已經沒有這個草蓆了。其他情況不詳。

嘉明

嘉明鎮自古以來是瀘縣北方門戶,瀘縣北部的交通要衝,因其地勢險要,歷來為縣之北部重鎮。明代就設公館,清朝雍正九年(1731)設巡檢司於此,民國以後幾經建鎮,後為嘉明鄉政府所在地。

瀘州唯一帶瀘字的縣,跟瀘州高度相似,而且曾經是代表瀘州

玄灘

該鎮古稱“懸灘子”,因鄰近有小溪,水從石灘下瀉懸巖丈餘而得名。清代曾改稱“元灘場”,是避那個康熙老兒的名諱,怪頭怪腦的,民國時期更名為“玄灘場”,民國23年(1934)設鎮。該鎮地當瀘(州)榮(昌)公路中段,系川東、川南之結合部,歷來商貿發達,集鎮繁榮,素有“白日場”之稱。今天玄灘其實比較有發展潛力吧,不過還得看看。

雲錦

因場南有山,海拔為502米,每逢春秋之交,彩雲在山巔縈繞,景色秀麗,宛如織錦,故名雲錦山,場依山名。雲錦場始建於清朝嘉慶以前,到清朝光緒年間已有二百多戶人家了。清末民初屬安賢鄉轄地,1934年,設雲石鎮,1935年將石馬劃出,設雲青鄉,轄青獅場,新中國成立後,才獨立設為雲錦鄉,一直為雲錦區區公所駐地。後改為雲錦鎮至今。

瀘州唯一帶瀘字的縣,跟瀘州高度相似,而且曾經是代表瀘州

立石

明朝永樂年間名為立石市,設有立石馬驛,自古為瀘縣東北角的交通咽喉,因場後有石,巨大矗立,故名為立石站。清末此場已有三百戶左右居民,自古旅繁榮。1934年設立石鎮,轄立石、塗場。1935年將塗場劃出,改為立石鄉。民國時期,電影開始傳入瀘縣,該場為瀘縣境內最早的電影放映地。立石裡面的文物還不少,值得單獨介紹。

奇峰

原名永安寨,清嘉慶24年(1760年)建場,因位於山背上而得“騎峰場”之名,所建廟稱“騎峰寺”,又因場內外7個山峰,又名七峰場。清末,因場外山蜂景色秀麗。始易今名。清朝嘉慶年間已成集市,光緒時場上居民已達百戶以上,隸屬鱗現鄉,1934年改設奇峰鄉。如今都是鎮了。

瀘州唯一帶瀘字的縣,跟瀘州高度相似,而且曾經是代表瀘州

說完了瀘縣的部分主要鎮,當然還有沒有說到的,但是江陽沽酒客認為,對一個地方的民俗文化了解,就是首先對它來歷的瞭解,知過去,通古今,才有好的未來,之前已經寫了龍馬潭區的情況,今天又寫了瀘縣,接下來其他縣區會繼續奉上,希望的請大家多關注,也歡迎留言補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