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這座新鎮,歷史卻可追溯到漢朝,讓我為你講述它的前世今生

中國的地大物博,地名是有重複,今天要說的這個瀘州江陽區的新鎮“方山鎮”全國還有另外兩個地方,河南省禹州市方山鎮和南京市江寧區方山鎮。

而瀘州的“方山鎮”則因為歷史悠久,佛教文化昌盛,在整個川南地區遠近聞名,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漢朝就以“江陽兒祠”聞名了。有數千年曆史。

方山鎮原名“石棚鎮”,2002年2月更名為方山鎮,但當地人還是習慣地稱它為石棚鎮。據相關史料記載,此鎮到目前為止經歷了12代人的變遷。方山鎮地處川南,長江之北,擁有12.5公里的江岸線。

前擁長江黃金水道,後靠方山風景名勝,高速公路與鐵路貫通南北,由北到南接壤華陽、況場、丹林、江北四鎮,與納溪城區、鄰玉鎮隔水相望。整個鎮子都處在住山環水繞之中,並以此特有的山水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代的方山人,成就了方山這個百年水養之鎮。

風管人丁水管財,茶是故鄉情味濃

瀘州這座新鎮,歷史卻可追溯到漢朝,讓我為你講述它的前世今生

方山鎮有小二型水庫白房子、臨江兩座,小型水庫山坪塘、石河堰150餘處,溪流四條。其中,臨江水庫位於該鎮龍華村,於1954年動工,1955年建成,屬小二型水庫。水庫為土質堤壩,壩高10.7米,總庫容28.4萬立方米,佔地85畝,集雨面積0.63平方公里,壩址以上主河道長05公里,流域呈羽毛狀,年平均徑流約400毫米。

談到水,就離不開說一說方山鎮的茶水文化。方山鎮曾有一個很出名的水碼頭,順長江穿瀘州到重慶、武漢、上海;逆流而上過納溪至宜賓達金沙江流域;平常渡口有船定時貫通長江南北兩岸。

來往船隻、旅客都會住這裡稍作停留、補給或者趕集採買的,但大多數時候,他們都是去茶館喝茶聊天。因為這兒流行一種說法“到了石棚要喝茶”。茶館沿石棚老街隨處可見,特別是碼頭茶館比比皆是。

長江從納溪順水而下到石棚鎮,有三道有名的天然石道,被分別稱為“頭脊樑”、“二脊樑”、“三脊樑”。

長江水經過這三道“脊樑”的阻擋後水勢變得異常澎湃,這水還來不及喘氣就又被河心的大中壩一分為二,然後近南岸那部分水繼續東流,而近北岸(方山鎮)的江水迅速東灌下沉入地勢陡峭的“虎背灣”,在溢流經過連纖子、白鶴灘、灰門兒石、(音,灰門兒:方格豆腐)烏龜石群在雷闢石附近匯合一條小溪,水勢也由此逐漸減緩下來。

瀘州這座新鎮,歷史卻可追溯到漢朝,讓我為你講述它的前世今生

因此,當地人都相信並認為長江水流到這兒時是被摔醒了的,而在此處取來的水便是最適合泡茶的。這就是所謂的“醒水泡茶回味甜,渾水泡茶人發顛”。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喝茶是方山人最古老的消遣方式之一,天南地北,吹牛嘮嗑享受自在人生。這裡的茶道文化跟功夫茶完全不同,自由山人的原始野趣。

喝茶,有的人講究不喝“頭泡”,要將初泡的那杯茶水倒掉,然後重新添水才開始喝;有的人偏愛“二酥茶”就是喝茶味被泡掉的差不多的淡味茶;更多的人看重的是茶的消暑、解渴、提神、清熱等功效。

特別是在農忙時節,農民總喜歡在田間地頭放上一大罐苦丁茶,這種茶不僅便宜,而且對降火、消暑、解乏非常有效,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是百姓中最常見最常喝的一種飲料。

瀘州這座新鎮,歷史卻可追溯到漢朝,讓我為你講述它的前世今生

神仙故事代代傳,善心善行保平安

方山鎮這個地方,自古就是瀘州民間故事發源的地方,方山的民間傳說足以寫就一部長篇小說。

就拿這個三道“脊樑”和“虎背灣”來說,傳說是魯班成仙不久便與菩薩打賭,說自己要在一夜之間建起一庫橫跨兩岸的大橋,並約定以五更雞鳴時分為限。

菩薩原本不屑,誰知魯班拿出了一件法寶一一趕山鞭。這個趕山鞭子是大禹王治水用的法寶,後來傳給了魯班,他鞭子一抽,所有石頭都活了過來並開始行走;再抽,所有的石頭就陸續到達相應位置。

三道樑都排好時才三更天,周圍的石頭還在陸續的往這兒趕來,菩薩看到這裡時心裡有些急,不想在新來的神仙面前輸了賭,就變成一隻大公雞站住山頭上打鳴,使得周圍的雞聽見後都跟著打起鳴來。

這一鳴起來所有的石頭便定在原地都不動了,這些石頭也就成就了石棚鎮的由來。

由於這些石頭的使命又沒有完成,菩薩擔心這些石頭某天又活過來,便留在虎背灣看守著。而因為此處水流湍急。

瀘州這座新鎮,歷史卻可追溯到漢朝,讓我為你講述它的前世今生

當地的善男信女便就此修了間小廟以求過往船隻一帆風順、平平安安。然而菩薩都變成了石頭,又怎能保一方平安?倒是建國後被國家弄斷了些河梁,闢出了航道,才保了一方平安。

千年樹木綠青山,頑強生長在此間

方山鎮有很多古老的樹木,就鎮上而言,最老最多的要數黃葛樹,它屬榕樹科。這種樹木生長快,不擇地,生命力非常頑強,以野生居多,一股都長在石頭縫裡,然後以自己的力量,慢慢變成石頭嵌在樹根縫裡。像這類上百年的野生榕樹在石棚鎮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它代表著石棚鎮的傳統精神:頑強、向上、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山路崎嶇橋來替,百年便民通南北

方山鎮水多自然橋就多,但最具有標誌性,代表性的橋就是石棚大橋了。

此橋已有上百年曆史,據民間相傳,此橋是當地一朱姓人戶修建,目的是為了方便兩岸百姓且通往來。

因為沒有名字,一般都稱其為石棚大橋,此橋是石棚鎮與外界聯繫的重要交通要道。

百年來,石棚大橋年年被淹,已曾經歷了歷史上幾次著名的特大洪災:建國前和1966年、199年、1998年。而今仍然巍巍屹立於兩岸,默默承載著方山鎮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瀘州這座新鎮,歷史卻可追溯到漢朝,讓我為你講述它的前世今生

古鎮一曲破東風,總有新枝換舊符

正如周杰倫的《東風破》,方山鎮還保有歷史痕跡的老街和一座記載著方山鎮人民為保護家園而奮力抗爭的故事的石寨門。

像這樣的石寨門石棚鎮有四道,分別分佈在中心街萬年寺(分房後)街口,半邊街街尾,鎮政府右牆與老街接口處。

但這三道石寨門早已痕跡難尋,唯剩水泥灣這道石寨門還保有當年的痕跡。由於當時棒客(土匪)猖獗,每到傍晚的時候就會關閉這些寨門,到次天清晨再打開。

當這些寨門關上的時候,整個鎮子就被封閉起來外敵很難入侵。在那些兵荒馬亂的年月,不知道這四道察門內外演繹了多少故事,承擔了多少保衛家園的使命。

如今,古老的故事漸漸被人們遺忘,只留下這青色的苔薛以及那斑駁的牆面還保留著過去的痕跡。

今日的方山鎮,舊貌換新顏,新農村建設飛速發展,道路越來越好,老鎮的記憶保留的同時,又不斷注入新鮮血液,相信告別古寨的曾經,將來的方山發展一定會更加輝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