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
"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為啥要有橋?”“因為路走到頭了。”——《無名之輩》

1959年,江陽沽酒客還沒有出生,瀘州進入新中國還不到十年,而這一年,我的祖輩在這片土地上已經繁衍生息了三代人了,其時父母尚幼,而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正當壯年。他們經歷了民國時期的戰亂與動盪,也經歷了長沱兩江的顛簸與險阻,終於可以在太平年間吃一口安樂飯了。並且可以安安心心在這片土地上,深深紮根,上岸建造了房屋。

雖然新中國初創,百廢待興,物質上並不比過去好多少,反而日子更加艱難。這個時候的國家,因為戰亂遺留下很多問題需要處理,其實是最艱苦的時候,但正如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時代,全國上下一條心,每個人都具備“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志氣。

"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為啥要有橋?”“因為路走到頭了。”——《無名之輩》

1959年,江陽沽酒客還沒有出生,瀘州進入新中國還不到十年,而這一年,我的祖輩在這片土地上已經繁衍生息了三代人了,其時父母尚幼,而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正當壯年。他們經歷了民國時期的戰亂與動盪,也經歷了長沱兩江的顛簸與險阻,終於可以在太平年間吃一口安樂飯了。並且可以安安心心在這片土地上,深深紮根,上岸建造了房屋。

雖然新中國初創,百廢待興,物質上並不比過去好多少,反而日子更加艱難。這個時候的國家,因為戰亂遺留下很多問題需要處理,其實是最艱苦的時候,但正如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時代,全國上下一條心,每個人都具備“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志氣。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而生活在川南古城的瀘州人民,同樣有著使不完的鬥志與幹勁。轉眼到了2019年,今年是新中國七十華誕,祖父輩的人多已作古,父輩們已經步入老年,但是當年他們在自己的年輕歲月,為我們瀘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今天要說的瀘州建國後的第一座橋——沱江大橋,我們習慣稱為沱一橋,就是這段歲月最好的見證,並且它一直沒有停止對瀘州交通的貢獻。

瀘州是一座江城,說起瀘州它既讓人熟悉,又讓人陌生。

因為長江和沱江在這裡交匯,瀘州老窖從這裡通往全國各地,“江城”和“酒城”是對瀘州最好的註解。所以讓世人熟悉。今天雖然便利的水運交通,已經沒有了當年大小船隻往來不斷的場景,但是依然讓瀘州成為了四川省第一大港,也是四川唯一的全國28個內河主要港口和國家二類水運口岸,同時也是除成都外唯一擁有自貿區的城市。

"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為啥要有橋?”“因為路走到頭了。”——《無名之輩》

1959年,江陽沽酒客還沒有出生,瀘州進入新中國還不到十年,而這一年,我的祖輩在這片土地上已經繁衍生息了三代人了,其時父母尚幼,而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正當壯年。他們經歷了民國時期的戰亂與動盪,也經歷了長沱兩江的顛簸與險阻,終於可以在太平年間吃一口安樂飯了。並且可以安安心心在這片土地上,深深紮根,上岸建造了房屋。

雖然新中國初創,百廢待興,物質上並不比過去好多少,反而日子更加艱難。這個時候的國家,因為戰亂遺留下很多問題需要處理,其實是最艱苦的時候,但正如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時代,全國上下一條心,每個人都具備“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志氣。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而生活在川南古城的瀘州人民,同樣有著使不完的鬥志與幹勁。轉眼到了2019年,今年是新中國七十華誕,祖父輩的人多已作古,父輩們已經步入老年,但是當年他們在自己的年輕歲月,為我們瀘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今天要說的瀘州建國後的第一座橋——沱江大橋,我們習慣稱為沱一橋,就是這段歲月最好的見證,並且它一直沒有停止對瀘州交通的貢獻。

瀘州是一座江城,說起瀘州它既讓人熟悉,又讓人陌生。

因為長江和沱江在這裡交匯,瀘州老窖從這裡通往全國各地,“江城”和“酒城”是對瀘州最好的註解。所以讓世人熟悉。今天雖然便利的水運交通,已經沒有了當年大小船隻往來不斷的場景,但是依然讓瀘州成為了四川省第一大港,也是四川唯一的全國28個內河主要港口和國家二類水運口岸,同時也是除成都外唯一擁有自貿區的城市。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關於國家歷史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等這一系列的榮譽,瀘州曾經拿到手軟。但是這些並不是值得我們躺著睡覺的驕傲資本,因為我們知道作為一個四線城市,瀘州有很多不足和侷限,只有當我們回憶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我們才不會氣餒,因為我們是不服輸,敢於拼搏的瀘州人。

說到陌生,是因為我們的很多過往都被人淡忘,很少被人提及,更不用說傳播,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既享受著水運交通給我們帶來的便利和繁華,也因為江水的隔阻,曾經造成一些交流的桎梏。所以路走到頭了,就需要橋來補充。自古以來,橋就是人類進步的另一條路。

"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為啥要有橋?”“因為路走到頭了。”——《無名之輩》

1959年,江陽沽酒客還沒有出生,瀘州進入新中國還不到十年,而這一年,我的祖輩在這片土地上已經繁衍生息了三代人了,其時父母尚幼,而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正當壯年。他們經歷了民國時期的戰亂與動盪,也經歷了長沱兩江的顛簸與險阻,終於可以在太平年間吃一口安樂飯了。並且可以安安心心在這片土地上,深深紮根,上岸建造了房屋。

雖然新中國初創,百廢待興,物質上並不比過去好多少,反而日子更加艱難。這個時候的國家,因為戰亂遺留下很多問題需要處理,其實是最艱苦的時候,但正如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時代,全國上下一條心,每個人都具備“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志氣。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而生活在川南古城的瀘州人民,同樣有著使不完的鬥志與幹勁。轉眼到了2019年,今年是新中國七十華誕,祖父輩的人多已作古,父輩們已經步入老年,但是當年他們在自己的年輕歲月,為我們瀘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今天要說的瀘州建國後的第一座橋——沱江大橋,我們習慣稱為沱一橋,就是這段歲月最好的見證,並且它一直沒有停止對瀘州交通的貢獻。

瀘州是一座江城,說起瀘州它既讓人熟悉,又讓人陌生。

因為長江和沱江在這裡交匯,瀘州老窖從這裡通往全國各地,“江城”和“酒城”是對瀘州最好的註解。所以讓世人熟悉。今天雖然便利的水運交通,已經沒有了當年大小船隻往來不斷的場景,但是依然讓瀘州成為了四川省第一大港,也是四川唯一的全國28個內河主要港口和國家二類水運口岸,同時也是除成都外唯一擁有自貿區的城市。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關於國家歷史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等這一系列的榮譽,瀘州曾經拿到手軟。但是這些並不是值得我們躺著睡覺的驕傲資本,因為我們知道作為一個四線城市,瀘州有很多不足和侷限,只有當我們回憶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我們才不會氣餒,因為我們是不服輸,敢於拼搏的瀘州人。

說到陌生,是因為我們的很多過往都被人淡忘,很少被人提及,更不用說傳播,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既享受著水運交通給我們帶來的便利和繁華,也因為江水的隔阻,曾經造成一些交流的桎梏。所以路走到頭了,就需要橋來補充。自古以來,橋就是人類進步的另一條路。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瀘州也不例外,我們之前的橋在全國也舉世聞名,瀘縣明清時期的各種龍形及龍腦橋,至今發揮著它的交通作用,以及展示出高超的古代工匠智慧。但是在大河(長江)與小河(沱江)之間,我們被阻隔的太久了。

在沒有大橋的歲月裡,我們用船和浮橋等方式過河,但是到底是非常態的模式,遇到發大水,以及船隻有限的時候,你要想隨時隨地從河的這邊,去到河的那邊,並不是很方便的事情。

即便是明清時期,那些資源配置最好的來瀘州當官的人,也只能在寶蓮街接官廳稍作休息,再由王爺廟坐船到對岸東門口或者館驛嘴上岸,再到鐘鼓樓的衙門上任。而汽車也是在1938年才能在老城行駛,如果沒有船隻運輸,是無法到達小市的。

"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為啥要有橋?”“因為路走到頭了。”——《無名之輩》

1959年,江陽沽酒客還沒有出生,瀘州進入新中國還不到十年,而這一年,我的祖輩在這片土地上已經繁衍生息了三代人了,其時父母尚幼,而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正當壯年。他們經歷了民國時期的戰亂與動盪,也經歷了長沱兩江的顛簸與險阻,終於可以在太平年間吃一口安樂飯了。並且可以安安心心在這片土地上,深深紮根,上岸建造了房屋。

雖然新中國初創,百廢待興,物質上並不比過去好多少,反而日子更加艱難。這個時候的國家,因為戰亂遺留下很多問題需要處理,其實是最艱苦的時候,但正如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時代,全國上下一條心,每個人都具備“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志氣。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而生活在川南古城的瀘州人民,同樣有著使不完的鬥志與幹勁。轉眼到了2019年,今年是新中國七十華誕,祖父輩的人多已作古,父輩們已經步入老年,但是當年他們在自己的年輕歲月,為我們瀘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今天要說的瀘州建國後的第一座橋——沱江大橋,我們習慣稱為沱一橋,就是這段歲月最好的見證,並且它一直沒有停止對瀘州交通的貢獻。

瀘州是一座江城,說起瀘州它既讓人熟悉,又讓人陌生。

因為長江和沱江在這裡交匯,瀘州老窖從這裡通往全國各地,“江城”和“酒城”是對瀘州最好的註解。所以讓世人熟悉。今天雖然便利的水運交通,已經沒有了當年大小船隻往來不斷的場景,但是依然讓瀘州成為了四川省第一大港,也是四川唯一的全國28個內河主要港口和國家二類水運口岸,同時也是除成都外唯一擁有自貿區的城市。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關於國家歷史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等這一系列的榮譽,瀘州曾經拿到手軟。但是這些並不是值得我們躺著睡覺的驕傲資本,因為我們知道作為一個四線城市,瀘州有很多不足和侷限,只有當我們回憶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我們才不會氣餒,因為我們是不服輸,敢於拼搏的瀘州人。

說到陌生,是因為我們的很多過往都被人淡忘,很少被人提及,更不用說傳播,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既享受著水運交通給我們帶來的便利和繁華,也因為江水的隔阻,曾經造成一些交流的桎梏。所以路走到頭了,就需要橋來補充。自古以來,橋就是人類進步的另一條路。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瀘州也不例外,我們之前的橋在全國也舉世聞名,瀘縣明清時期的各種龍形及龍腦橋,至今發揮著它的交通作用,以及展示出高超的古代工匠智慧。但是在大河(長江)與小河(沱江)之間,我們被阻隔的太久了。

在沒有大橋的歲月裡,我們用船和浮橋等方式過河,但是到底是非常態的模式,遇到發大水,以及船隻有限的時候,你要想隨時隨地從河的這邊,去到河的那邊,並不是很方便的事情。

即便是明清時期,那些資源配置最好的來瀘州當官的人,也只能在寶蓮街接官廳稍作休息,再由王爺廟坐船到對岸東門口或者館驛嘴上岸,再到鐘鼓樓的衙門上任。而汽車也是在1938年才能在老城行駛,如果沒有船隻運輸,是無法到達小市的。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這樣就使得瀘州急需建設一條主城聯通小市兩岸的橋。建國後第一座長江大橋是武漢長江大橋,而第一座具規模的沱江大橋,就是瀘州沱江大橋,後來的瀘州人習慣稱它為沱一橋。

當年瀘州沱江大橋經四川省批准修建,投資172.56萬元,1959年10月13日動工,1960年10月建成通車。它坐落於瀘州市江陽區與龍馬潭區的交界地,對於江兩岸的人們有著重要的作用。沱江大橋為空腹式懸臂石卷拱橋,共7孔,全長371.3米,橋面寬10米,其中車行道7米,橋面用混凝土預製六角板,人行道用鋼筋混凝土預製長方形板鋪成。

但是沱江大橋的修建,卻沒有各位想象的那麼容易和簡單,在資金和設備匱乏的年代,當時的瀘州人,從初中生到成年人,不管是學校還是單位,都參加了這座橋的修建。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為啥要有橋?”“因為路走到頭了。”——《無名之輩》

1959年,江陽沽酒客還沒有出生,瀘州進入新中國還不到十年,而這一年,我的祖輩在這片土地上已經繁衍生息了三代人了,其時父母尚幼,而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正當壯年。他們經歷了民國時期的戰亂與動盪,也經歷了長沱兩江的顛簸與險阻,終於可以在太平年間吃一口安樂飯了。並且可以安安心心在這片土地上,深深紮根,上岸建造了房屋。

雖然新中國初創,百廢待興,物質上並不比過去好多少,反而日子更加艱難。這個時候的國家,因為戰亂遺留下很多問題需要處理,其實是最艱苦的時候,但正如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時代,全國上下一條心,每個人都具備“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志氣。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而生活在川南古城的瀘州人民,同樣有著使不完的鬥志與幹勁。轉眼到了2019年,今年是新中國七十華誕,祖父輩的人多已作古,父輩們已經步入老年,但是當年他們在自己的年輕歲月,為我們瀘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今天要說的瀘州建國後的第一座橋——沱江大橋,我們習慣稱為沱一橋,就是這段歲月最好的見證,並且它一直沒有停止對瀘州交通的貢獻。

瀘州是一座江城,說起瀘州它既讓人熟悉,又讓人陌生。

因為長江和沱江在這裡交匯,瀘州老窖從這裡通往全國各地,“江城”和“酒城”是對瀘州最好的註解。所以讓世人熟悉。今天雖然便利的水運交通,已經沒有了當年大小船隻往來不斷的場景,但是依然讓瀘州成為了四川省第一大港,也是四川唯一的全國28個內河主要港口和國家二類水運口岸,同時也是除成都外唯一擁有自貿區的城市。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關於國家歷史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等這一系列的榮譽,瀘州曾經拿到手軟。但是這些並不是值得我們躺著睡覺的驕傲資本,因為我們知道作為一個四線城市,瀘州有很多不足和侷限,只有當我們回憶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我們才不會氣餒,因為我們是不服輸,敢於拼搏的瀘州人。

說到陌生,是因為我們的很多過往都被人淡忘,很少被人提及,更不用說傳播,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既享受著水運交通給我們帶來的便利和繁華,也因為江水的隔阻,曾經造成一些交流的桎梏。所以路走到頭了,就需要橋來補充。自古以來,橋就是人類進步的另一條路。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瀘州也不例外,我們之前的橋在全國也舉世聞名,瀘縣明清時期的各種龍形及龍腦橋,至今發揮著它的交通作用,以及展示出高超的古代工匠智慧。但是在大河(長江)與小河(沱江)之間,我們被阻隔的太久了。

在沒有大橋的歲月裡,我們用船和浮橋等方式過河,但是到底是非常態的模式,遇到發大水,以及船隻有限的時候,你要想隨時隨地從河的這邊,去到河的那邊,並不是很方便的事情。

即便是明清時期,那些資源配置最好的來瀘州當官的人,也只能在寶蓮街接官廳稍作休息,再由王爺廟坐船到對岸東門口或者館驛嘴上岸,再到鐘鼓樓的衙門上任。而汽車也是在1938年才能在老城行駛,如果沒有船隻運輸,是無法到達小市的。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這樣就使得瀘州急需建設一條主城聯通小市兩岸的橋。建國後第一座長江大橋是武漢長江大橋,而第一座具規模的沱江大橋,就是瀘州沱江大橋,後來的瀘州人習慣稱它為沱一橋。

當年瀘州沱江大橋經四川省批准修建,投資172.56萬元,1959年10月13日動工,1960年10月建成通車。它坐落於瀘州市江陽區與龍馬潭區的交界地,對於江兩岸的人們有著重要的作用。沱江大橋為空腹式懸臂石卷拱橋,共7孔,全長371.3米,橋面寬10米,其中車行道7米,橋面用混凝土預製六角板,人行道用鋼筋混凝土預製長方形板鋪成。

但是沱江大橋的修建,卻沒有各位想象的那麼容易和簡單,在資金和設備匱乏的年代,當時的瀘州人,從初中生到成年人,不管是學校還是單位,都參加了這座橋的修建。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江陽沽酒客的外祖母當時屬於市政工程隊,參加了修橋,包括以後的瀘州其他一些建設,並且還因為在建設中,不幸腿受傷,修養了半個多月。

但是還有一些人就沒有隻是受傷那麼幸運。雖然資料記載是1959年動工,其實早在1958年,沱江大橋興工建設就已經開始,當時瀘州各行各業都抽調人員去援建,1959年有個叫尹長青的年輕人,也被派往修橋工地。由於機械化程度低,大橋的七個橋拱,都是石卷拱。石卷拱是木製拱架,在拱架上用一塊塊條石鋪就拱面,條石之間的縫口粘結,要靠混凝土,這些材料,需要人工搬運。尹長清是工人,自然就在拱面上挑運混凝土。

"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為啥要有橋?”“因為路走到頭了。”——《無名之輩》

1959年,江陽沽酒客還沒有出生,瀘州進入新中國還不到十年,而這一年,我的祖輩在這片土地上已經繁衍生息了三代人了,其時父母尚幼,而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正當壯年。他們經歷了民國時期的戰亂與動盪,也經歷了長沱兩江的顛簸與險阻,終於可以在太平年間吃一口安樂飯了。並且可以安安心心在這片土地上,深深紮根,上岸建造了房屋。

雖然新中國初創,百廢待興,物質上並不比過去好多少,反而日子更加艱難。這個時候的國家,因為戰亂遺留下很多問題需要處理,其實是最艱苦的時候,但正如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時代,全國上下一條心,每個人都具備“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志氣。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而生活在川南古城的瀘州人民,同樣有著使不完的鬥志與幹勁。轉眼到了2019年,今年是新中國七十華誕,祖父輩的人多已作古,父輩們已經步入老年,但是當年他們在自己的年輕歲月,為我們瀘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今天要說的瀘州建國後的第一座橋——沱江大橋,我們習慣稱為沱一橋,就是這段歲月最好的見證,並且它一直沒有停止對瀘州交通的貢獻。

瀘州是一座江城,說起瀘州它既讓人熟悉,又讓人陌生。

因為長江和沱江在這裡交匯,瀘州老窖從這裡通往全國各地,“江城”和“酒城”是對瀘州最好的註解。所以讓世人熟悉。今天雖然便利的水運交通,已經沒有了當年大小船隻往來不斷的場景,但是依然讓瀘州成為了四川省第一大港,也是四川唯一的全國28個內河主要港口和國家二類水運口岸,同時也是除成都外唯一擁有自貿區的城市。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關於國家歷史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等這一系列的榮譽,瀘州曾經拿到手軟。但是這些並不是值得我們躺著睡覺的驕傲資本,因為我們知道作為一個四線城市,瀘州有很多不足和侷限,只有當我們回憶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我們才不會氣餒,因為我們是不服輸,敢於拼搏的瀘州人。

說到陌生,是因為我們的很多過往都被人淡忘,很少被人提及,更不用說傳播,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既享受著水運交通給我們帶來的便利和繁華,也因為江水的隔阻,曾經造成一些交流的桎梏。所以路走到頭了,就需要橋來補充。自古以來,橋就是人類進步的另一條路。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瀘州也不例外,我們之前的橋在全國也舉世聞名,瀘縣明清時期的各種龍形及龍腦橋,至今發揮著它的交通作用,以及展示出高超的古代工匠智慧。但是在大河(長江)與小河(沱江)之間,我們被阻隔的太久了。

在沒有大橋的歲月裡,我們用船和浮橋等方式過河,但是到底是非常態的模式,遇到發大水,以及船隻有限的時候,你要想隨時隨地從河的這邊,去到河的那邊,並不是很方便的事情。

即便是明清時期,那些資源配置最好的來瀘州當官的人,也只能在寶蓮街接官廳稍作休息,再由王爺廟坐船到對岸東門口或者館驛嘴上岸,再到鐘鼓樓的衙門上任。而汽車也是在1938年才能在老城行駛,如果沒有船隻運輸,是無法到達小市的。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這樣就使得瀘州急需建設一條主城聯通小市兩岸的橋。建國後第一座長江大橋是武漢長江大橋,而第一座具規模的沱江大橋,就是瀘州沱江大橋,後來的瀘州人習慣稱它為沱一橋。

當年瀘州沱江大橋經四川省批准修建,投資172.56萬元,1959年10月13日動工,1960年10月建成通車。它坐落於瀘州市江陽區與龍馬潭區的交界地,對於江兩岸的人們有著重要的作用。沱江大橋為空腹式懸臂石卷拱橋,共7孔,全長371.3米,橋面寬10米,其中車行道7米,橋面用混凝土預製六角板,人行道用鋼筋混凝土預製長方形板鋪成。

但是沱江大橋的修建,卻沒有各位想象的那麼容易和簡單,在資金和設備匱乏的年代,當時的瀘州人,從初中生到成年人,不管是學校還是單位,都參加了這座橋的修建。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江陽沽酒客的外祖母當時屬於市政工程隊,參加了修橋,包括以後的瀘州其他一些建設,並且還因為在建設中,不幸腿受傷,修養了半個多月。

但是還有一些人就沒有隻是受傷那麼幸運。雖然資料記載是1959年動工,其實早在1958年,沱江大橋興工建設就已經開始,當時瀘州各行各業都抽調人員去援建,1959年有個叫尹長青的年輕人,也被派往修橋工地。由於機械化程度低,大橋的七個橋拱,都是石卷拱。石卷拱是木製拱架,在拱架上用一塊塊條石鋪就拱面,條石之間的縫口粘結,要靠混凝土,這些材料,需要人工搬運。尹長清是工人,自然就在拱面上挑運混凝土。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一天下午,尹長青正在橋拱上運送最後一批水泥。這時,橋拱的木支架承載不了負荷,發出“咔咔咔”之聲,“轟”的一聲,大橋原定合攏的部位斷裂開來。但尹長青眼明手快,在橋拱斷裂之前抓住了運送大型工具的鋼纜,才沒從高處掉到水裡。而當時在橋拱上作業的人,幾乎都葬身河底。尹長青拿出吃奶的力氣懸在半空,使勁兒抓住纜繩,高喊救命。

事後有老一輩人回憶:“我家就在輪渡碼頭。那天,我正在家裡吃飯,聽見轟隆一聲巨響,知道是出事了。我端著飯碗跑出來,看見有一個人吊在高空中的纜繩上,直喊救命。過了大約一二十分鐘,有人用滑輪滑到纜繩中央,把吊在上面那個人救了下來。過後才知道,這個人就變成了後來的尹瘋子。”

"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為啥要有橋?”“因為路走到頭了。”——《無名之輩》

1959年,江陽沽酒客還沒有出生,瀘州進入新中國還不到十年,而這一年,我的祖輩在這片土地上已經繁衍生息了三代人了,其時父母尚幼,而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正當壯年。他們經歷了民國時期的戰亂與動盪,也經歷了長沱兩江的顛簸與險阻,終於可以在太平年間吃一口安樂飯了。並且可以安安心心在這片土地上,深深紮根,上岸建造了房屋。

雖然新中國初創,百廢待興,物質上並不比過去好多少,反而日子更加艱難。這個時候的國家,因為戰亂遺留下很多問題需要處理,其實是最艱苦的時候,但正如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時代,全國上下一條心,每個人都具備“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志氣。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而生活在川南古城的瀘州人民,同樣有著使不完的鬥志與幹勁。轉眼到了2019年,今年是新中國七十華誕,祖父輩的人多已作古,父輩們已經步入老年,但是當年他們在自己的年輕歲月,為我們瀘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今天要說的瀘州建國後的第一座橋——沱江大橋,我們習慣稱為沱一橋,就是這段歲月最好的見證,並且它一直沒有停止對瀘州交通的貢獻。

瀘州是一座江城,說起瀘州它既讓人熟悉,又讓人陌生。

因為長江和沱江在這裡交匯,瀘州老窖從這裡通往全國各地,“江城”和“酒城”是對瀘州最好的註解。所以讓世人熟悉。今天雖然便利的水運交通,已經沒有了當年大小船隻往來不斷的場景,但是依然讓瀘州成為了四川省第一大港,也是四川唯一的全國28個內河主要港口和國家二類水運口岸,同時也是除成都外唯一擁有自貿區的城市。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關於國家歷史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等這一系列的榮譽,瀘州曾經拿到手軟。但是這些並不是值得我們躺著睡覺的驕傲資本,因為我們知道作為一個四線城市,瀘州有很多不足和侷限,只有當我們回憶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我們才不會氣餒,因為我們是不服輸,敢於拼搏的瀘州人。

說到陌生,是因為我們的很多過往都被人淡忘,很少被人提及,更不用說傳播,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既享受著水運交通給我們帶來的便利和繁華,也因為江水的隔阻,曾經造成一些交流的桎梏。所以路走到頭了,就需要橋來補充。自古以來,橋就是人類進步的另一條路。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瀘州也不例外,我們之前的橋在全國也舉世聞名,瀘縣明清時期的各種龍形及龍腦橋,至今發揮著它的交通作用,以及展示出高超的古代工匠智慧。但是在大河(長江)與小河(沱江)之間,我們被阻隔的太久了。

在沒有大橋的歲月裡,我們用船和浮橋等方式過河,但是到底是非常態的模式,遇到發大水,以及船隻有限的時候,你要想隨時隨地從河的這邊,去到河的那邊,並不是很方便的事情。

即便是明清時期,那些資源配置最好的來瀘州當官的人,也只能在寶蓮街接官廳稍作休息,再由王爺廟坐船到對岸東門口或者館驛嘴上岸,再到鐘鼓樓的衙門上任。而汽車也是在1938年才能在老城行駛,如果沒有船隻運輸,是無法到達小市的。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這樣就使得瀘州急需建設一條主城聯通小市兩岸的橋。建國後第一座長江大橋是武漢長江大橋,而第一座具規模的沱江大橋,就是瀘州沱江大橋,後來的瀘州人習慣稱它為沱一橋。

當年瀘州沱江大橋經四川省批准修建,投資172.56萬元,1959年10月13日動工,1960年10月建成通車。它坐落於瀘州市江陽區與龍馬潭區的交界地,對於江兩岸的人們有著重要的作用。沱江大橋為空腹式懸臂石卷拱橋,共7孔,全長371.3米,橋面寬10米,其中車行道7米,橋面用混凝土預製六角板,人行道用鋼筋混凝土預製長方形板鋪成。

但是沱江大橋的修建,卻沒有各位想象的那麼容易和簡單,在資金和設備匱乏的年代,當時的瀘州人,從初中生到成年人,不管是學校還是單位,都參加了這座橋的修建。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江陽沽酒客的外祖母當時屬於市政工程隊,參加了修橋,包括以後的瀘州其他一些建設,並且還因為在建設中,不幸腿受傷,修養了半個多月。

但是還有一些人就沒有隻是受傷那麼幸運。雖然資料記載是1959年動工,其實早在1958年,沱江大橋興工建設就已經開始,當時瀘州各行各業都抽調人員去援建,1959年有個叫尹長青的年輕人,也被派往修橋工地。由於機械化程度低,大橋的七個橋拱,都是石卷拱。石卷拱是木製拱架,在拱架上用一塊塊條石鋪就拱面,條石之間的縫口粘結,要靠混凝土,這些材料,需要人工搬運。尹長清是工人,自然就在拱面上挑運混凝土。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一天下午,尹長青正在橋拱上運送最後一批水泥。這時,橋拱的木支架承載不了負荷,發出“咔咔咔”之聲,“轟”的一聲,大橋原定合攏的部位斷裂開來。但尹長青眼明手快,在橋拱斷裂之前抓住了運送大型工具的鋼纜,才沒從高處掉到水裡。而當時在橋拱上作業的人,幾乎都葬身河底。尹長青拿出吃奶的力氣懸在半空,使勁兒抓住纜繩,高喊救命。

事後有老一輩人回憶:“我家就在輪渡碼頭。那天,我正在家裡吃飯,聽見轟隆一聲巨響,知道是出事了。我端著飯碗跑出來,看見有一個人吊在高空中的纜繩上,直喊救命。過了大約一二十分鐘,有人用滑輪滑到纜繩中央,把吊在上面那個人救了下來。過後才知道,這個人就變成了後來的尹瘋子。”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尹長青逃過了鬼門關,但從此嚇成了尹瘋子。另外一些工人卻永遠的因為這次事故失去了生命。劫後餘生對於尹長青來說並不是一種福氣,尹長青後來時好時壞一度在燈杆山精神病院療養。後來五十左右就死去了,關於他的故事和傳說,一直有老一輩瀘州人津津樂道。

其實現在想起來,包括他和這次事故逝去的人們,都是值得我們致敬的英雄。那個年代,其實不是沒有安全意識,而是很多方面無法達到,老一輩的瀘州人就是通過自己的手腳,甚至生命,硬是在沱江兩岸建設起了這座生命之橋。

1960年大橋開通了,它終於把小市和大市(瀘州市區)聯繫到了起,以後關於瀘州過河——小市(事),這條瀘州特色的歇後語才更加名副其實。

"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為啥要有橋?”“因為路走到頭了。”——《無名之輩》

1959年,江陽沽酒客還沒有出生,瀘州進入新中國還不到十年,而這一年,我的祖輩在這片土地上已經繁衍生息了三代人了,其時父母尚幼,而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正當壯年。他們經歷了民國時期的戰亂與動盪,也經歷了長沱兩江的顛簸與險阻,終於可以在太平年間吃一口安樂飯了。並且可以安安心心在這片土地上,深深紮根,上岸建造了房屋。

雖然新中國初創,百廢待興,物質上並不比過去好多少,反而日子更加艱難。這個時候的國家,因為戰亂遺留下很多問題需要處理,其實是最艱苦的時候,但正如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時代,全國上下一條心,每個人都具備“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志氣。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而生活在川南古城的瀘州人民,同樣有著使不完的鬥志與幹勁。轉眼到了2019年,今年是新中國七十華誕,祖父輩的人多已作古,父輩們已經步入老年,但是當年他們在自己的年輕歲月,為我們瀘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今天要說的瀘州建國後的第一座橋——沱江大橋,我們習慣稱為沱一橋,就是這段歲月最好的見證,並且它一直沒有停止對瀘州交通的貢獻。

瀘州是一座江城,說起瀘州它既讓人熟悉,又讓人陌生。

因為長江和沱江在這裡交匯,瀘州老窖從這裡通往全國各地,“江城”和“酒城”是對瀘州最好的註解。所以讓世人熟悉。今天雖然便利的水運交通,已經沒有了當年大小船隻往來不斷的場景,但是依然讓瀘州成為了四川省第一大港,也是四川唯一的全國28個內河主要港口和國家二類水運口岸,同時也是除成都外唯一擁有自貿區的城市。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關於國家歷史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等這一系列的榮譽,瀘州曾經拿到手軟。但是這些並不是值得我們躺著睡覺的驕傲資本,因為我們知道作為一個四線城市,瀘州有很多不足和侷限,只有當我們回憶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我們才不會氣餒,因為我們是不服輸,敢於拼搏的瀘州人。

說到陌生,是因為我們的很多過往都被人淡忘,很少被人提及,更不用說傳播,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既享受著水運交通給我們帶來的便利和繁華,也因為江水的隔阻,曾經造成一些交流的桎梏。所以路走到頭了,就需要橋來補充。自古以來,橋就是人類進步的另一條路。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瀘州也不例外,我們之前的橋在全國也舉世聞名,瀘縣明清時期的各種龍形及龍腦橋,至今發揮著它的交通作用,以及展示出高超的古代工匠智慧。但是在大河(長江)與小河(沱江)之間,我們被阻隔的太久了。

在沒有大橋的歲月裡,我們用船和浮橋等方式過河,但是到底是非常態的模式,遇到發大水,以及船隻有限的時候,你要想隨時隨地從河的這邊,去到河的那邊,並不是很方便的事情。

即便是明清時期,那些資源配置最好的來瀘州當官的人,也只能在寶蓮街接官廳稍作休息,再由王爺廟坐船到對岸東門口或者館驛嘴上岸,再到鐘鼓樓的衙門上任。而汽車也是在1938年才能在老城行駛,如果沒有船隻運輸,是無法到達小市的。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這樣就使得瀘州急需建設一條主城聯通小市兩岸的橋。建國後第一座長江大橋是武漢長江大橋,而第一座具規模的沱江大橋,就是瀘州沱江大橋,後來的瀘州人習慣稱它為沱一橋。

當年瀘州沱江大橋經四川省批准修建,投資172.56萬元,1959年10月13日動工,1960年10月建成通車。它坐落於瀘州市江陽區與龍馬潭區的交界地,對於江兩岸的人們有著重要的作用。沱江大橋為空腹式懸臂石卷拱橋,共7孔,全長371.3米,橋面寬10米,其中車行道7米,橋面用混凝土預製六角板,人行道用鋼筋混凝土預製長方形板鋪成。

但是沱江大橋的修建,卻沒有各位想象的那麼容易和簡單,在資金和設備匱乏的年代,當時的瀘州人,從初中生到成年人,不管是學校還是單位,都參加了這座橋的修建。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江陽沽酒客的外祖母當時屬於市政工程隊,參加了修橋,包括以後的瀘州其他一些建設,並且還因為在建設中,不幸腿受傷,修養了半個多月。

但是還有一些人就沒有隻是受傷那麼幸運。雖然資料記載是1959年動工,其實早在1958年,沱江大橋興工建設就已經開始,當時瀘州各行各業都抽調人員去援建,1959年有個叫尹長青的年輕人,也被派往修橋工地。由於機械化程度低,大橋的七個橋拱,都是石卷拱。石卷拱是木製拱架,在拱架上用一塊塊條石鋪就拱面,條石之間的縫口粘結,要靠混凝土,這些材料,需要人工搬運。尹長清是工人,自然就在拱面上挑運混凝土。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一天下午,尹長青正在橋拱上運送最後一批水泥。這時,橋拱的木支架承載不了負荷,發出“咔咔咔”之聲,“轟”的一聲,大橋原定合攏的部位斷裂開來。但尹長青眼明手快,在橋拱斷裂之前抓住了運送大型工具的鋼纜,才沒從高處掉到水裡。而當時在橋拱上作業的人,幾乎都葬身河底。尹長青拿出吃奶的力氣懸在半空,使勁兒抓住纜繩,高喊救命。

事後有老一輩人回憶:“我家就在輪渡碼頭。那天,我正在家裡吃飯,聽見轟隆一聲巨響,知道是出事了。我端著飯碗跑出來,看見有一個人吊在高空中的纜繩上,直喊救命。過了大約一二十分鐘,有人用滑輪滑到纜繩中央,把吊在上面那個人救了下來。過後才知道,這個人就變成了後來的尹瘋子。”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尹長青逃過了鬼門關,但從此嚇成了尹瘋子。另外一些工人卻永遠的因為這次事故失去了生命。劫後餘生對於尹長青來說並不是一種福氣,尹長青後來時好時壞一度在燈杆山精神病院療養。後來五十左右就死去了,關於他的故事和傳說,一直有老一輩瀘州人津津樂道。

其實現在想起來,包括他和這次事故逝去的人們,都是值得我們致敬的英雄。那個年代,其實不是沒有安全意識,而是很多方面無法達到,老一輩的瀘州人就是通過自己的手腳,甚至生命,硬是在沱江兩岸建設起了這座生命之橋。

1960年大橋開通了,它終於把小市和大市(瀘州市區)聯繫到了起,以後關於瀘州過河——小市(事),這條瀘州特色的歇後語才更加名副其實。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經過了二十多年,沱一橋本身沒有發生什麼事故,但是畢竟是當年全憑人工造就,要想能長久使用,就必須修補。1982年經四川省交通廳批准,對橋面進行改造拓寬,拓寬為14米,車行道9米,瀝青混凝土鋪裝,人行道各2.5米,鋼筋混凝土預製長方形板鋪裝,全長拓展為385.5米,1983年10月動工,1984年2月完工,工程投資125萬元。

此後瀘州的橋越來越多,長江大橋,沱江二橋三橋等等,但是誰也不能代替沱一橋在老瀘州人心中的位置,時間的流逝,瀘州城新老交替,早已經四通八達,長江和沱江上的大橋也生出了很多兄弟姊妹。在共同為瀘州的交通貢獻自己的力量。

"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為啥要有橋?”“因為路走到頭了。”——《無名之輩》

1959年,江陽沽酒客還沒有出生,瀘州進入新中國還不到十年,而這一年,我的祖輩在這片土地上已經繁衍生息了三代人了,其時父母尚幼,而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正當壯年。他們經歷了民國時期的戰亂與動盪,也經歷了長沱兩江的顛簸與險阻,終於可以在太平年間吃一口安樂飯了。並且可以安安心心在這片土地上,深深紮根,上岸建造了房屋。

雖然新中國初創,百廢待興,物質上並不比過去好多少,反而日子更加艱難。這個時候的國家,因為戰亂遺留下很多問題需要處理,其實是最艱苦的時候,但正如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時代,全國上下一條心,每個人都具備“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志氣。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而生活在川南古城的瀘州人民,同樣有著使不完的鬥志與幹勁。轉眼到了2019年,今年是新中國七十華誕,祖父輩的人多已作古,父輩們已經步入老年,但是當年他們在自己的年輕歲月,為我們瀘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今天要說的瀘州建國後的第一座橋——沱江大橋,我們習慣稱為沱一橋,就是這段歲月最好的見證,並且它一直沒有停止對瀘州交通的貢獻。

瀘州是一座江城,說起瀘州它既讓人熟悉,又讓人陌生。

因為長江和沱江在這裡交匯,瀘州老窖從這裡通往全國各地,“江城”和“酒城”是對瀘州最好的註解。所以讓世人熟悉。今天雖然便利的水運交通,已經沒有了當年大小船隻往來不斷的場景,但是依然讓瀘州成為了四川省第一大港,也是四川唯一的全國28個內河主要港口和國家二類水運口岸,同時也是除成都外唯一擁有自貿區的城市。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關於國家歷史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等這一系列的榮譽,瀘州曾經拿到手軟。但是這些並不是值得我們躺著睡覺的驕傲資本,因為我們知道作為一個四線城市,瀘州有很多不足和侷限,只有當我們回憶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我們才不會氣餒,因為我們是不服輸,敢於拼搏的瀘州人。

說到陌生,是因為我們的很多過往都被人淡忘,很少被人提及,更不用說傳播,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既享受著水運交通給我們帶來的便利和繁華,也因為江水的隔阻,曾經造成一些交流的桎梏。所以路走到頭了,就需要橋來補充。自古以來,橋就是人類進步的另一條路。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瀘州也不例外,我們之前的橋在全國也舉世聞名,瀘縣明清時期的各種龍形及龍腦橋,至今發揮著它的交通作用,以及展示出高超的古代工匠智慧。但是在大河(長江)與小河(沱江)之間,我們被阻隔的太久了。

在沒有大橋的歲月裡,我們用船和浮橋等方式過河,但是到底是非常態的模式,遇到發大水,以及船隻有限的時候,你要想隨時隨地從河的這邊,去到河的那邊,並不是很方便的事情。

即便是明清時期,那些資源配置最好的來瀘州當官的人,也只能在寶蓮街接官廳稍作休息,再由王爺廟坐船到對岸東門口或者館驛嘴上岸,再到鐘鼓樓的衙門上任。而汽車也是在1938年才能在老城行駛,如果沒有船隻運輸,是無法到達小市的。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這樣就使得瀘州急需建設一條主城聯通小市兩岸的橋。建國後第一座長江大橋是武漢長江大橋,而第一座具規模的沱江大橋,就是瀘州沱江大橋,後來的瀘州人習慣稱它為沱一橋。

當年瀘州沱江大橋經四川省批准修建,投資172.56萬元,1959年10月13日動工,1960年10月建成通車。它坐落於瀘州市江陽區與龍馬潭區的交界地,對於江兩岸的人們有著重要的作用。沱江大橋為空腹式懸臂石卷拱橋,共7孔,全長371.3米,橋面寬10米,其中車行道7米,橋面用混凝土預製六角板,人行道用鋼筋混凝土預製長方形板鋪成。

但是沱江大橋的修建,卻沒有各位想象的那麼容易和簡單,在資金和設備匱乏的年代,當時的瀘州人,從初中生到成年人,不管是學校還是單位,都參加了這座橋的修建。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江陽沽酒客的外祖母當時屬於市政工程隊,參加了修橋,包括以後的瀘州其他一些建設,並且還因為在建設中,不幸腿受傷,修養了半個多月。

但是還有一些人就沒有隻是受傷那麼幸運。雖然資料記載是1959年動工,其實早在1958年,沱江大橋興工建設就已經開始,當時瀘州各行各業都抽調人員去援建,1959年有個叫尹長青的年輕人,也被派往修橋工地。由於機械化程度低,大橋的七個橋拱,都是石卷拱。石卷拱是木製拱架,在拱架上用一塊塊條石鋪就拱面,條石之間的縫口粘結,要靠混凝土,這些材料,需要人工搬運。尹長清是工人,自然就在拱面上挑運混凝土。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一天下午,尹長青正在橋拱上運送最後一批水泥。這時,橋拱的木支架承載不了負荷,發出“咔咔咔”之聲,“轟”的一聲,大橋原定合攏的部位斷裂開來。但尹長青眼明手快,在橋拱斷裂之前抓住了運送大型工具的鋼纜,才沒從高處掉到水裡。而當時在橋拱上作業的人,幾乎都葬身河底。尹長青拿出吃奶的力氣懸在半空,使勁兒抓住纜繩,高喊救命。

事後有老一輩人回憶:“我家就在輪渡碼頭。那天,我正在家裡吃飯,聽見轟隆一聲巨響,知道是出事了。我端著飯碗跑出來,看見有一個人吊在高空中的纜繩上,直喊救命。過了大約一二十分鐘,有人用滑輪滑到纜繩中央,把吊在上面那個人救了下來。過後才知道,這個人就變成了後來的尹瘋子。”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尹長青逃過了鬼門關,但從此嚇成了尹瘋子。另外一些工人卻永遠的因為這次事故失去了生命。劫後餘生對於尹長青來說並不是一種福氣,尹長青後來時好時壞一度在燈杆山精神病院療養。後來五十左右就死去了,關於他的故事和傳說,一直有老一輩瀘州人津津樂道。

其實現在想起來,包括他和這次事故逝去的人們,都是值得我們致敬的英雄。那個年代,其實不是沒有安全意識,而是很多方面無法達到,老一輩的瀘州人就是通過自己的手腳,甚至生命,硬是在沱江兩岸建設起了這座生命之橋。

1960年大橋開通了,它終於把小市和大市(瀘州市區)聯繫到了起,以後關於瀘州過河——小市(事),這條瀘州特色的歇後語才更加名副其實。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經過了二十多年,沱一橋本身沒有發生什麼事故,但是畢竟是當年全憑人工造就,要想能長久使用,就必須修補。1982年經四川省交通廳批准,對橋面進行改造拓寬,拓寬為14米,車行道9米,瀝青混凝土鋪裝,人行道各2.5米,鋼筋混凝土預製長方形板鋪裝,全長拓展為385.5米,1983年10月動工,1984年2月完工,工程投資125萬元。

此後瀘州的橋越來越多,長江大橋,沱江二橋三橋等等,但是誰也不能代替沱一橋在老瀘州人心中的位置,時間的流逝,瀘州城新老交替,早已經四通八達,長江和沱江上的大橋也生出了很多兄弟姊妹。在共同為瀘州的交通貢獻自己的力量。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後來沱一橋在一段時間因為回龍灣和江城的交通問題,一度被大家嫌棄和抱怨,人類要發展的時候,通常不會太理性,其實所有事情都是如何去解決,而不是一渴成怒的指責。

2008年初,為了緩解交通壓力,沱一橋又開始新一輪的修正複線橋工程,沱江大橋複線橋工程開始施工,在現沱江大橋兩翼增添的兩座跨江高架橋,每橋均為雙向兩車道。建成後形成單行道,大橋兩岸方向的車流各行其道,互不干擾。今後,從回龍灣方向駛往主幹道的車輛可直接上高架橋,一路暢通無阻。如駛往枇杷溝或濱江路方向則從老橋行駛。從主幹道方向駛往回龍灣的車輛也可直接上高架橋,不再受江城交叉路口交通流的干擾。

"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為啥要有橋?”“因為路走到頭了。”——《無名之輩》

1959年,江陽沽酒客還沒有出生,瀘州進入新中國還不到十年,而這一年,我的祖輩在這片土地上已經繁衍生息了三代人了,其時父母尚幼,而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正當壯年。他們經歷了民國時期的戰亂與動盪,也經歷了長沱兩江的顛簸與險阻,終於可以在太平年間吃一口安樂飯了。並且可以安安心心在這片土地上,深深紮根,上岸建造了房屋。

雖然新中國初創,百廢待興,物質上並不比過去好多少,反而日子更加艱難。這個時候的國家,因為戰亂遺留下很多問題需要處理,其實是最艱苦的時候,但正如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時代,全國上下一條心,每個人都具備“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志氣。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而生活在川南古城的瀘州人民,同樣有著使不完的鬥志與幹勁。轉眼到了2019年,今年是新中國七十華誕,祖父輩的人多已作古,父輩們已經步入老年,但是當年他們在自己的年輕歲月,為我們瀘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今天要說的瀘州建國後的第一座橋——沱江大橋,我們習慣稱為沱一橋,就是這段歲月最好的見證,並且它一直沒有停止對瀘州交通的貢獻。

瀘州是一座江城,說起瀘州它既讓人熟悉,又讓人陌生。

因為長江和沱江在這裡交匯,瀘州老窖從這裡通往全國各地,“江城”和“酒城”是對瀘州最好的註解。所以讓世人熟悉。今天雖然便利的水運交通,已經沒有了當年大小船隻往來不斷的場景,但是依然讓瀘州成為了四川省第一大港,也是四川唯一的全國28個內河主要港口和國家二類水運口岸,同時也是除成都外唯一擁有自貿區的城市。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關於國家歷史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等這一系列的榮譽,瀘州曾經拿到手軟。但是這些並不是值得我們躺著睡覺的驕傲資本,因為我們知道作為一個四線城市,瀘州有很多不足和侷限,只有當我們回憶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我們才不會氣餒,因為我們是不服輸,敢於拼搏的瀘州人。

說到陌生,是因為我們的很多過往都被人淡忘,很少被人提及,更不用說傳播,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既享受著水運交通給我們帶來的便利和繁華,也因為江水的隔阻,曾經造成一些交流的桎梏。所以路走到頭了,就需要橋來補充。自古以來,橋就是人類進步的另一條路。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瀘州也不例外,我們之前的橋在全國也舉世聞名,瀘縣明清時期的各種龍形及龍腦橋,至今發揮著它的交通作用,以及展示出高超的古代工匠智慧。但是在大河(長江)與小河(沱江)之間,我們被阻隔的太久了。

在沒有大橋的歲月裡,我們用船和浮橋等方式過河,但是到底是非常態的模式,遇到發大水,以及船隻有限的時候,你要想隨時隨地從河的這邊,去到河的那邊,並不是很方便的事情。

即便是明清時期,那些資源配置最好的來瀘州當官的人,也只能在寶蓮街接官廳稍作休息,再由王爺廟坐船到對岸東門口或者館驛嘴上岸,再到鐘鼓樓的衙門上任。而汽車也是在1938年才能在老城行駛,如果沒有船隻運輸,是無法到達小市的。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這樣就使得瀘州急需建設一條主城聯通小市兩岸的橋。建國後第一座長江大橋是武漢長江大橋,而第一座具規模的沱江大橋,就是瀘州沱江大橋,後來的瀘州人習慣稱它為沱一橋。

當年瀘州沱江大橋經四川省批准修建,投資172.56萬元,1959年10月13日動工,1960年10月建成通車。它坐落於瀘州市江陽區與龍馬潭區的交界地,對於江兩岸的人們有著重要的作用。沱江大橋為空腹式懸臂石卷拱橋,共7孔,全長371.3米,橋面寬10米,其中車行道7米,橋面用混凝土預製六角板,人行道用鋼筋混凝土預製長方形板鋪成。

但是沱江大橋的修建,卻沒有各位想象的那麼容易和簡單,在資金和設備匱乏的年代,當時的瀘州人,從初中生到成年人,不管是學校還是單位,都參加了這座橋的修建。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江陽沽酒客的外祖母當時屬於市政工程隊,參加了修橋,包括以後的瀘州其他一些建設,並且還因為在建設中,不幸腿受傷,修養了半個多月。

但是還有一些人就沒有隻是受傷那麼幸運。雖然資料記載是1959年動工,其實早在1958年,沱江大橋興工建設就已經開始,當時瀘州各行各業都抽調人員去援建,1959年有個叫尹長青的年輕人,也被派往修橋工地。由於機械化程度低,大橋的七個橋拱,都是石卷拱。石卷拱是木製拱架,在拱架上用一塊塊條石鋪就拱面,條石之間的縫口粘結,要靠混凝土,這些材料,需要人工搬運。尹長清是工人,自然就在拱面上挑運混凝土。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一天下午,尹長青正在橋拱上運送最後一批水泥。這時,橋拱的木支架承載不了負荷,發出“咔咔咔”之聲,“轟”的一聲,大橋原定合攏的部位斷裂開來。但尹長青眼明手快,在橋拱斷裂之前抓住了運送大型工具的鋼纜,才沒從高處掉到水裡。而當時在橋拱上作業的人,幾乎都葬身河底。尹長青拿出吃奶的力氣懸在半空,使勁兒抓住纜繩,高喊救命。

事後有老一輩人回憶:“我家就在輪渡碼頭。那天,我正在家裡吃飯,聽見轟隆一聲巨響,知道是出事了。我端著飯碗跑出來,看見有一個人吊在高空中的纜繩上,直喊救命。過了大約一二十分鐘,有人用滑輪滑到纜繩中央,把吊在上面那個人救了下來。過後才知道,這個人就變成了後來的尹瘋子。”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尹長青逃過了鬼門關,但從此嚇成了尹瘋子。另外一些工人卻永遠的因為這次事故失去了生命。劫後餘生對於尹長青來說並不是一種福氣,尹長青後來時好時壞一度在燈杆山精神病院療養。後來五十左右就死去了,關於他的故事和傳說,一直有老一輩瀘州人津津樂道。

其實現在想起來,包括他和這次事故逝去的人們,都是值得我們致敬的英雄。那個年代,其實不是沒有安全意識,而是很多方面無法達到,老一輩的瀘州人就是通過自己的手腳,甚至生命,硬是在沱江兩岸建設起了這座生命之橋。

1960年大橋開通了,它終於把小市和大市(瀘州市區)聯繫到了起,以後關於瀘州過河——小市(事),這條瀘州特色的歇後語才更加名副其實。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經過了二十多年,沱一橋本身沒有發生什麼事故,但是畢竟是當年全憑人工造就,要想能長久使用,就必須修補。1982年經四川省交通廳批准,對橋面進行改造拓寬,拓寬為14米,車行道9米,瀝青混凝土鋪裝,人行道各2.5米,鋼筋混凝土預製長方形板鋪裝,全長拓展為385.5米,1983年10月動工,1984年2月完工,工程投資125萬元。

此後瀘州的橋越來越多,長江大橋,沱江二橋三橋等等,但是誰也不能代替沱一橋在老瀘州人心中的位置,時間的流逝,瀘州城新老交替,早已經四通八達,長江和沱江上的大橋也生出了很多兄弟姊妹。在共同為瀘州的交通貢獻自己的力量。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後來沱一橋在一段時間因為回龍灣和江城的交通問題,一度被大家嫌棄和抱怨,人類要發展的時候,通常不會太理性,其實所有事情都是如何去解決,而不是一渴成怒的指責。

2008年初,為了緩解交通壓力,沱一橋又開始新一輪的修正複線橋工程,沱江大橋複線橋工程開始施工,在現沱江大橋兩翼增添的兩座跨江高架橋,每橋均為雙向兩車道。建成後形成單行道,大橋兩岸方向的車流各行其道,互不干擾。今後,從回龍灣方向駛往主幹道的車輛可直接上高架橋,一路暢通無阻。如駛往枇杷溝或濱江路方向則從老橋行駛。從主幹道方向駛往回龍灣的車輛也可直接上高架橋,不再受江城交叉路口交通流的干擾。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複線橋的建成,使沱江大橋由目前的雙向兩車道變為雙向六車道。這讓江城與回龍灣之間形成了一條便捷的快速通道,可大大緩解此處的交通壓力。

如今,沱一橋並不是瀘州最好的大橋,年近花甲的它,卻絲毫沒有一絲老態,它如同瀘州精神的象徵一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迎接著南來北往,早出晚歸的瀘州百姓,沱江的水比長江要安靜的多,但是它依然有它的秉性和脾氣,如果沒有一座可以暢通無阻的大橋,那麼我們兩岸的交流和發展,肯定沒有今天這樣的便捷。

"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為啥要有橋?”“因為路走到頭了。”——《無名之輩》

1959年,江陽沽酒客還沒有出生,瀘州進入新中國還不到十年,而這一年,我的祖輩在這片土地上已經繁衍生息了三代人了,其時父母尚幼,而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正當壯年。他們經歷了民國時期的戰亂與動盪,也經歷了長沱兩江的顛簸與險阻,終於可以在太平年間吃一口安樂飯了。並且可以安安心心在這片土地上,深深紮根,上岸建造了房屋。

雖然新中國初創,百廢待興,物質上並不比過去好多少,反而日子更加艱難。這個時候的國家,因為戰亂遺留下很多問題需要處理,其實是最艱苦的時候,但正如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時代,全國上下一條心,每個人都具備“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志氣。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而生活在川南古城的瀘州人民,同樣有著使不完的鬥志與幹勁。轉眼到了2019年,今年是新中國七十華誕,祖父輩的人多已作古,父輩們已經步入老年,但是當年他們在自己的年輕歲月,為我們瀘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今天要說的瀘州建國後的第一座橋——沱江大橋,我們習慣稱為沱一橋,就是這段歲月最好的見證,並且它一直沒有停止對瀘州交通的貢獻。

瀘州是一座江城,說起瀘州它既讓人熟悉,又讓人陌生。

因為長江和沱江在這裡交匯,瀘州老窖從這裡通往全國各地,“江城”和“酒城”是對瀘州最好的註解。所以讓世人熟悉。今天雖然便利的水運交通,已經沒有了當年大小船隻往來不斷的場景,但是依然讓瀘州成為了四川省第一大港,也是四川唯一的全國28個內河主要港口和國家二類水運口岸,同時也是除成都外唯一擁有自貿區的城市。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關於國家歷史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等這一系列的榮譽,瀘州曾經拿到手軟。但是這些並不是值得我們躺著睡覺的驕傲資本,因為我們知道作為一個四線城市,瀘州有很多不足和侷限,只有當我們回憶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我們才不會氣餒,因為我們是不服輸,敢於拼搏的瀘州人。

說到陌生,是因為我們的很多過往都被人淡忘,很少被人提及,更不用說傳播,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既享受著水運交通給我們帶來的便利和繁華,也因為江水的隔阻,曾經造成一些交流的桎梏。所以路走到頭了,就需要橋來補充。自古以來,橋就是人類進步的另一條路。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瀘州也不例外,我們之前的橋在全國也舉世聞名,瀘縣明清時期的各種龍形及龍腦橋,至今發揮著它的交通作用,以及展示出高超的古代工匠智慧。但是在大河(長江)與小河(沱江)之間,我們被阻隔的太久了。

在沒有大橋的歲月裡,我們用船和浮橋等方式過河,但是到底是非常態的模式,遇到發大水,以及船隻有限的時候,你要想隨時隨地從河的這邊,去到河的那邊,並不是很方便的事情。

即便是明清時期,那些資源配置最好的來瀘州當官的人,也只能在寶蓮街接官廳稍作休息,再由王爺廟坐船到對岸東門口或者館驛嘴上岸,再到鐘鼓樓的衙門上任。而汽車也是在1938年才能在老城行駛,如果沒有船隻運輸,是無法到達小市的。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這樣就使得瀘州急需建設一條主城聯通小市兩岸的橋。建國後第一座長江大橋是武漢長江大橋,而第一座具規模的沱江大橋,就是瀘州沱江大橋,後來的瀘州人習慣稱它為沱一橋。

當年瀘州沱江大橋經四川省批准修建,投資172.56萬元,1959年10月13日動工,1960年10月建成通車。它坐落於瀘州市江陽區與龍馬潭區的交界地,對於江兩岸的人們有著重要的作用。沱江大橋為空腹式懸臂石卷拱橋,共7孔,全長371.3米,橋面寬10米,其中車行道7米,橋面用混凝土預製六角板,人行道用鋼筋混凝土預製長方形板鋪成。

但是沱江大橋的修建,卻沒有各位想象的那麼容易和簡單,在資金和設備匱乏的年代,當時的瀘州人,從初中生到成年人,不管是學校還是單位,都參加了這座橋的修建。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江陽沽酒客的外祖母當時屬於市政工程隊,參加了修橋,包括以後的瀘州其他一些建設,並且還因為在建設中,不幸腿受傷,修養了半個多月。

但是還有一些人就沒有隻是受傷那麼幸運。雖然資料記載是1959年動工,其實早在1958年,沱江大橋興工建設就已經開始,當時瀘州各行各業都抽調人員去援建,1959年有個叫尹長青的年輕人,也被派往修橋工地。由於機械化程度低,大橋的七個橋拱,都是石卷拱。石卷拱是木製拱架,在拱架上用一塊塊條石鋪就拱面,條石之間的縫口粘結,要靠混凝土,這些材料,需要人工搬運。尹長清是工人,自然就在拱面上挑運混凝土。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一天下午,尹長青正在橋拱上運送最後一批水泥。這時,橋拱的木支架承載不了負荷,發出“咔咔咔”之聲,“轟”的一聲,大橋原定合攏的部位斷裂開來。但尹長青眼明手快,在橋拱斷裂之前抓住了運送大型工具的鋼纜,才沒從高處掉到水裡。而當時在橋拱上作業的人,幾乎都葬身河底。尹長青拿出吃奶的力氣懸在半空,使勁兒抓住纜繩,高喊救命。

事後有老一輩人回憶:“我家就在輪渡碼頭。那天,我正在家裡吃飯,聽見轟隆一聲巨響,知道是出事了。我端著飯碗跑出來,看見有一個人吊在高空中的纜繩上,直喊救命。過了大約一二十分鐘,有人用滑輪滑到纜繩中央,把吊在上面那個人救了下來。過後才知道,這個人就變成了後來的尹瘋子。”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尹長青逃過了鬼門關,但從此嚇成了尹瘋子。另外一些工人卻永遠的因為這次事故失去了生命。劫後餘生對於尹長青來說並不是一種福氣,尹長青後來時好時壞一度在燈杆山精神病院療養。後來五十左右就死去了,關於他的故事和傳說,一直有老一輩瀘州人津津樂道。

其實現在想起來,包括他和這次事故逝去的人們,都是值得我們致敬的英雄。那個年代,其實不是沒有安全意識,而是很多方面無法達到,老一輩的瀘州人就是通過自己的手腳,甚至生命,硬是在沱江兩岸建設起了這座生命之橋。

1960年大橋開通了,它終於把小市和大市(瀘州市區)聯繫到了起,以後關於瀘州過河——小市(事),這條瀘州特色的歇後語才更加名副其實。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經過了二十多年,沱一橋本身沒有發生什麼事故,但是畢竟是當年全憑人工造就,要想能長久使用,就必須修補。1982年經四川省交通廳批准,對橋面進行改造拓寬,拓寬為14米,車行道9米,瀝青混凝土鋪裝,人行道各2.5米,鋼筋混凝土預製長方形板鋪裝,全長拓展為385.5米,1983年10月動工,1984年2月完工,工程投資125萬元。

此後瀘州的橋越來越多,長江大橋,沱江二橋三橋等等,但是誰也不能代替沱一橋在老瀘州人心中的位置,時間的流逝,瀘州城新老交替,早已經四通八達,長江和沱江上的大橋也生出了很多兄弟姊妹。在共同為瀘州的交通貢獻自己的力量。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後來沱一橋在一段時間因為回龍灣和江城的交通問題,一度被大家嫌棄和抱怨,人類要發展的時候,通常不會太理性,其實所有事情都是如何去解決,而不是一渴成怒的指責。

2008年初,為了緩解交通壓力,沱一橋又開始新一輪的修正複線橋工程,沱江大橋複線橋工程開始施工,在現沱江大橋兩翼增添的兩座跨江高架橋,每橋均為雙向兩車道。建成後形成單行道,大橋兩岸方向的車流各行其道,互不干擾。今後,從回龍灣方向駛往主幹道的車輛可直接上高架橋,一路暢通無阻。如駛往枇杷溝或濱江路方向則從老橋行駛。從主幹道方向駛往回龍灣的車輛也可直接上高架橋,不再受江城交叉路口交通流的干擾。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複線橋的建成,使沱江大橋由目前的雙向兩車道變為雙向六車道。這讓江城與回龍灣之間形成了一條便捷的快速通道,可大大緩解此處的交通壓力。

如今,沱一橋並不是瀘州最好的大橋,年近花甲的它,卻絲毫沒有一絲老態,它如同瀘州精神的象徵一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迎接著南來北往,早出晚歸的瀘州百姓,沱江的水比長江要安靜的多,但是它依然有它的秉性和脾氣,如果沒有一座可以暢通無阻的大橋,那麼我們兩岸的交流和發展,肯定沒有今天這樣的便捷。

建國後沱江第一座大橋,年近花甲的它沒有退休,值得瀘州人致敬

那些老去的記憶,不應該因為時間的流逝和當時的人們的故去,就被我們一一遺忘,一個懂得尊重自己城市歷史的人,他才會有更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一個重視自己歷史的城市,它才有更大的格局和充滿希望的未來,忘記和忽視過去的傳承,都是在打散自己的精神,沒有精神的城市,就是沒有靈魂的城市。

寫到文末,突然想起之前在複線橋沒有修之前,沱一橋頭有一塊轉盤,裡面有一個雕塑叫做“酒魂”。

它代表酒城之魂,而沱一橋也是瀘州的“江城”之魂,它銘刻著時代的印記和祖輩們的堅毅與果敢,讓我們一起來致敬,這座承載和見證瀘州近六十年發展軌跡的大橋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