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瀘州清末真原堂,淺說天主教瀘州發展史


從瀘州清末真原堂,淺說天主教瀘州發展史

說到教堂建築,中國的可能永遠無法跟那些世界的知名教堂相比,一來是本身基督也好,天主教也好,到底是西方人信奉的宗教,多年的信奉習慣和文化積累,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本來的風格。

對於世界各地的信眾來說,心中有上帝,哪裡都是天堂,所以,未必要去到那些知名的大教堂,才能領受教義。

而今天之所以要說天主教,是因為其實作為信奉耶穌的一個流派,據說是最早傳入中國的,當時叫景教。

從瀘州清末真原堂,淺說天主教瀘州發展史

瀘州的真原堂,就是一座清末留下至今還在沿用的天主教堂。說這個真原堂之前,就不得不說一下天主教,進入瀘州的一些歷史往事。

大約在清康熙、雍正年間(1662~1735)有法國人來納溪傳教,信奉者有童、丁、袁、王諸姓,多為湖廣入川“根教”(全家信奉、子孫相沿成習)。

乾隆年間,中國神父李安德入納溪傳教,貴州婺川趙寶斯入瀘縣傳教。其時,敘永信奉者在西外陶家塘設教堂。(今在敘永縣敘永鎮寶珠社區江西街92號)

嘉慶五年(1800),瀘縣城鄉已有教徒一批,固定宗教活動地點4處。

道光三十年(1850),敘永有奉教者五、六十人,建教堂於東門外五桂橋。

從瀘州清末真原堂,淺說天主教瀘州發展史

咸豐六年(1856),法國明司鐸入瀘縣、合江傳教,在合江設教堂,開辦醫院。

咸豐十年(1860)劃分教區時,瀘縣設本堂,為宜賓教區重點堂口之一,有常住神甫。

納溪設總堂,隸屬宜賓教區,由法國神甫艾·查雷利傳教,發展信徒100餘人。

同治十三年(1874),瀘縣本堂在城廂新馬路建真原堂。真原堂就是我今天要說的這個天主教堂,其實現在就位於瀘州江陽區新馬路。

因為在1860年劃分教區時瀘州市已有常住本堂神甫,但沒有經堂。

從瀘州清末真原堂,淺說天主教瀘州發展史

所以1865年(同治四年)教會開始置買房屋供傳教士居住,1874年(同治十三年)瀘州市一眾教友共同籌錢修建了新馬路天主堂,就是真原堂。

在真元堂建成之後的光緒十年(188),納溪總堂在敘蓬溪、大渡口設分堂,管轄上馬、合面、中興等的經堂,有教徒數百人。

光緒十三年(1887),敘永始有神甫傳教。

光緒二十六年(1900),宜賓教區副主教法國人林茂德在合江城區設教堂,兼任神甫,年後,教徒達1000餘人。

望龍、白沙、望川、先灘等場鎮亦設教堂。光緒三十年(1904),瀘縣城區有教徒1100餘人。

萬定、寶藏等地有教徒400——500餘人,在小市鎮添設分堂。

從瀘州清末真原堂,淺說天主教瀘州發展史

清末民國初,納溪教徒約1500人。清末敘水有教徒500餘人,民國時期教務發展到大樹、梘糟、分水、兩河等地,信眾近千人。

民國5年(1916),合江信奉者1372人。

民國11年(1922),瀘縣本堂開辦振鐸男校和華法女校。

民國15年(1926),合江天主教會成立,縣人黃瑞清為會長,神甫由宜賓教區派定。

民國35年(1946),瀘縣有教徒2700人。

民國38年(1949),敘永城區信眾280餘人,鄉鎮300餘人納溪有信徒數百人。

1950年4月,瀘縣本堂神甫、教友建立反帝愛國三自革新運動委員會籌備組。

次年在真原堂成立瀘州市天主教反帝三自革新運動委員會,發表革新宣言,趙錫齡任主任委員。

1952年5月,敘永縣天主教革新會成立,有教徒325人。1956年,更為敘永縣天主教愛國會。

這一年,瀘州市天主教與基督教聯合舉行1000多人蔘加的抗美援朝示威大遊行,成立瀘州市天主教教友愛國會。

1963年3月,更名為瀘州市天主教愛國會。“文化大革命”期間,瀘州市、敘永縣天主教癱瘓,活動停止。

1980年開放瀘州市真原堂,1982年開放敘永天主堂,恢復活動。

1985年瀘州市、瀘縣教徒約400人。1989年,敘永有奉教者311人。

1990年,納溪縣天主教護國活動點領導組成立。

11月,省轄瀘州市天主教愛國會成立,教友王志榮任主任。解放後,天主教神甫和愛國會成員安排為政協委員、選為人民代表的有10多人次。

從這段歷史可以看出,瀘州當年很多地方都有景教傳入,而且也有設置經堂。但是最知名保存最完好的還是真原堂。

這個新馬路天主堂於1877年建成,有趣的是它的風格是中國宮殿式建築,外邊看起來倒是像個廟宇。

真原堂目前屬於市級重點保護文物,仍然在使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感受一下中西文化合璧宗教魅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