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
"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楚風流韻,千年悠悠。公元前278年,楚國有個男子,身份尊貴,血統純正,為楚武王的後代,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這個男子沒有成為楚國的大王,楚國後來終究煙消雲散,但是這個男子為國殉難,投河自盡。人們已經不記得楚國到底如何,但是每年,我們都會記得這個愛國超過自己的生命的男子,在端午那天祭奠他,這個人我們習慣叫他屈原。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家訓、家教、家風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波瀾起伏的中國歷史上,以三閭大夫屈原為代表的屈姓家族,就用“清醒”二字作家風流傳於世,告誡後人要清白做人,坦蕩做事。屈氏後人也一直謹記祖訓,不管族人走到哪裡開枝散葉,都不會忘記這一根本。

其實早就知道在瀘州瀘縣方洞生活著許多屈氏後代,帶著仰慕和崇敬,今天終於有幸來到方洞鎮石牌坊屈氏莊園實地探訪。雖然三伏天,熱氣騰騰,但是這一次探訪之旅,讓我獲益匪淺。

"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楚風流韻,千年悠悠。公元前278年,楚國有個男子,身份尊貴,血統純正,為楚武王的後代,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這個男子沒有成為楚國的大王,楚國後來終究煙消雲散,但是這個男子為國殉難,投河自盡。人們已經不記得楚國到底如何,但是每年,我們都會記得這個愛國超過自己的生命的男子,在端午那天祭奠他,這個人我們習慣叫他屈原。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家訓、家教、家風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波瀾起伏的中國歷史上,以三閭大夫屈原為代表的屈姓家族,就用“清醒”二字作家風流傳於世,告誡後人要清白做人,坦蕩做事。屈氏後人也一直謹記祖訓,不管族人走到哪裡開枝散葉,都不會忘記這一根本。

其實早就知道在瀘州瀘縣方洞生活著許多屈氏後代,帶著仰慕和崇敬,今天終於有幸來到方洞鎮石牌坊屈氏莊園實地探訪。雖然三伏天,熱氣騰騰,但是這一次探訪之旅,讓我獲益匪淺。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根據現有史料記載,在明代的時候,屈氏族人早已經有一支遷徙到瀘州,而且那個時候已經有了兩百多年的發展,已經是地方大族。屈氏家族在發展過程中,除了努力增殖家庭資產,也十分重視兒孫文化素質和科技知識的培養。在清朝時期發家以前,堅持耕讀並舉,督促兒孫苦讀。發家以後,很多大戶都創辦了家庭學堂,除教授自家兒孫,還吸收部分族人子弟入學。

我們可以想見,在清朝和民國,屈家不但在這一套富甲一方,而且文韜武略教導兒孫,皆有所成。據說到1950年為止,屈家僅靠收取地租,每年的總收入就在1300多萬元左右,但即便如此,屈家依舊保持著節儉的生活習慣。

"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楚風流韻,千年悠悠。公元前278年,楚國有個男子,身份尊貴,血統純正,為楚武王的後代,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這個男子沒有成為楚國的大王,楚國後來終究煙消雲散,但是這個男子為國殉難,投河自盡。人們已經不記得楚國到底如何,但是每年,我們都會記得這個愛國超過自己的生命的男子,在端午那天祭奠他,這個人我們習慣叫他屈原。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家訓、家教、家風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波瀾起伏的中國歷史上,以三閭大夫屈原為代表的屈姓家族,就用“清醒”二字作家風流傳於世,告誡後人要清白做人,坦蕩做事。屈氏後人也一直謹記祖訓,不管族人走到哪裡開枝散葉,都不會忘記這一根本。

其實早就知道在瀘州瀘縣方洞生活著許多屈氏後代,帶著仰慕和崇敬,今天終於有幸來到方洞鎮石牌坊屈氏莊園實地探訪。雖然三伏天,熱氣騰騰,但是這一次探訪之旅,讓我獲益匪淺。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根據現有史料記載,在明代的時候,屈氏族人早已經有一支遷徙到瀘州,而且那個時候已經有了兩百多年的發展,已經是地方大族。屈氏家族在發展過程中,除了努力增殖家庭資產,也十分重視兒孫文化素質和科技知識的培養。在清朝時期發家以前,堅持耕讀並舉,督促兒孫苦讀。發家以後,很多大戶都創辦了家庭學堂,除教授自家兒孫,還吸收部分族人子弟入學。

我們可以想見,在清朝和民國,屈家不但在這一套富甲一方,而且文韜武略教導兒孫,皆有所成。據說到1950年為止,屈家僅靠收取地租,每年的總收入就在1300多萬元左右,但即便如此,屈家依舊保持著節儉的生活習慣。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州川南一代有瀘陽屈氏一說,那麼何謂瀘陽屈氏,所謂瀘陽屈氏,是指居住在四川瀘州市北部地區,以瀘縣方洞鄉為中心,涵蓋信雨壇、喻市、興隆、加明、古橋及隆昌、榮昌兩縣臨近鄉鎮,聚族面居的屈原後裔一個家族。這個家族是由一個家庭發展起來的,成為中華屈氏一大獨立宗支,家族在方洞鄉建立宗祠成一方大族。而瀘州古稱江陽,中國古有“水北為陽”之說,故得地望被社會稱為瀘陽屈氏。近年也有人直接稱為瀘北屈氏的。

由於方洞鄉緊靠冱水河清江段,與榮昌縣清江場隔河相望。解放前屈氏族人多以清江場為中心進行經濟活動,河中此處有一打石灘叫清江灘,聞名川南,人們又叫瀘陽屈氏清江灘屈家。

"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楚風流韻,千年悠悠。公元前278年,楚國有個男子,身份尊貴,血統純正,為楚武王的後代,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這個男子沒有成為楚國的大王,楚國後來終究煙消雲散,但是這個男子為國殉難,投河自盡。人們已經不記得楚國到底如何,但是每年,我們都會記得這個愛國超過自己的生命的男子,在端午那天祭奠他,這個人我們習慣叫他屈原。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家訓、家教、家風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波瀾起伏的中國歷史上,以三閭大夫屈原為代表的屈姓家族,就用“清醒”二字作家風流傳於世,告誡後人要清白做人,坦蕩做事。屈氏後人也一直謹記祖訓,不管族人走到哪裡開枝散葉,都不會忘記這一根本。

其實早就知道在瀘州瀘縣方洞生活著許多屈氏後代,帶著仰慕和崇敬,今天終於有幸來到方洞鎮石牌坊屈氏莊園實地探訪。雖然三伏天,熱氣騰騰,但是這一次探訪之旅,讓我獲益匪淺。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根據現有史料記載,在明代的時候,屈氏族人早已經有一支遷徙到瀘州,而且那個時候已經有了兩百多年的發展,已經是地方大族。屈氏家族在發展過程中,除了努力增殖家庭資產,也十分重視兒孫文化素質和科技知識的培養。在清朝時期發家以前,堅持耕讀並舉,督促兒孫苦讀。發家以後,很多大戶都創辦了家庭學堂,除教授自家兒孫,還吸收部分族人子弟入學。

我們可以想見,在清朝和民國,屈家不但在這一套富甲一方,而且文韜武略教導兒孫,皆有所成。據說到1950年為止,屈家僅靠收取地租,每年的總收入就在1300多萬元左右,但即便如此,屈家依舊保持著節儉的生活習慣。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州川南一代有瀘陽屈氏一說,那麼何謂瀘陽屈氏,所謂瀘陽屈氏,是指居住在四川瀘州市北部地區,以瀘縣方洞鄉為中心,涵蓋信雨壇、喻市、興隆、加明、古橋及隆昌、榮昌兩縣臨近鄉鎮,聚族面居的屈原後裔一個家族。這個家族是由一個家庭發展起來的,成為中華屈氏一大獨立宗支,家族在方洞鄉建立宗祠成一方大族。而瀘州古稱江陽,中國古有“水北為陽”之說,故得地望被社會稱為瀘陽屈氏。近年也有人直接稱為瀘北屈氏的。

由於方洞鄉緊靠冱水河清江段,與榮昌縣清江場隔河相望。解放前屈氏族人多以清江場為中心進行經濟活動,河中此處有一打石灘叫清江灘,聞名川南,人們又叫瀘陽屈氏清江灘屈家。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陽屈氏是屈原後裔逃蜀一支。屈原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騰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陬孟兮,唯庚寅吾一降”。(離騷)這話的意思是,我是古帝陽氏的後裔,父親的名字叫伯庸。我是在夏曆正月庚日降生的。“高陽帝”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有天下後的稱號。古稱高陽氏。所謂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商代以前姓和氏是分開的,貴者才有氏。賤者只有名。秦漢以後姓氏不再分別。太史公司馬編修《史記》將姓氏合二為一,有了姓氏稱謂。

"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楚風流韻,千年悠悠。公元前278年,楚國有個男子,身份尊貴,血統純正,為楚武王的後代,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這個男子沒有成為楚國的大王,楚國後來終究煙消雲散,但是這個男子為國殉難,投河自盡。人們已經不記得楚國到底如何,但是每年,我們都會記得這個愛國超過自己的生命的男子,在端午那天祭奠他,這個人我們習慣叫他屈原。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家訓、家教、家風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波瀾起伏的中國歷史上,以三閭大夫屈原為代表的屈姓家族,就用“清醒”二字作家風流傳於世,告誡後人要清白做人,坦蕩做事。屈氏後人也一直謹記祖訓,不管族人走到哪裡開枝散葉,都不會忘記這一根本。

其實早就知道在瀘州瀘縣方洞生活著許多屈氏後代,帶著仰慕和崇敬,今天終於有幸來到方洞鎮石牌坊屈氏莊園實地探訪。雖然三伏天,熱氣騰騰,但是這一次探訪之旅,讓我獲益匪淺。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根據現有史料記載,在明代的時候,屈氏族人早已經有一支遷徙到瀘州,而且那個時候已經有了兩百多年的發展,已經是地方大族。屈氏家族在發展過程中,除了努力增殖家庭資產,也十分重視兒孫文化素質和科技知識的培養。在清朝時期發家以前,堅持耕讀並舉,督促兒孫苦讀。發家以後,很多大戶都創辦了家庭學堂,除教授自家兒孫,還吸收部分族人子弟入學。

我們可以想見,在清朝和民國,屈家不但在這一套富甲一方,而且文韜武略教導兒孫,皆有所成。據說到1950年為止,屈家僅靠收取地租,每年的總收入就在1300多萬元左右,但即便如此,屈家依舊保持著節儉的生活習慣。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州川南一代有瀘陽屈氏一說,那麼何謂瀘陽屈氏,所謂瀘陽屈氏,是指居住在四川瀘州市北部地區,以瀘縣方洞鄉為中心,涵蓋信雨壇、喻市、興隆、加明、古橋及隆昌、榮昌兩縣臨近鄉鎮,聚族面居的屈原後裔一個家族。這個家族是由一個家庭發展起來的,成為中華屈氏一大獨立宗支,家族在方洞鄉建立宗祠成一方大族。而瀘州古稱江陽,中國古有“水北為陽”之說,故得地望被社會稱為瀘陽屈氏。近年也有人直接稱為瀘北屈氏的。

由於方洞鄉緊靠冱水河清江段,與榮昌縣清江場隔河相望。解放前屈氏族人多以清江場為中心進行經濟活動,河中此處有一打石灘叫清江灘,聞名川南,人們又叫瀘陽屈氏清江灘屈家。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陽屈氏是屈原後裔逃蜀一支。屈原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騰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陬孟兮,唯庚寅吾一降”。(離騷)這話的意思是,我是古帝陽氏的後裔,父親的名字叫伯庸。我是在夏曆正月庚日降生的。“高陽帝”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有天下後的稱號。古稱高陽氏。所謂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商代以前姓和氏是分開的,貴者才有氏。賤者只有名。秦漢以後姓氏不再分別。太史公司馬編修《史記》將姓氏合二為一,有了姓氏稱謂。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據《屈原後裔尋訪記》考證,秦統一六國後,於始皇帝26年11月,徒齊楚大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關中,於利田宅。“屈氏居安陵”。“安陵在西安咸陽一帶”。從西漢到唐,其中一支從關中遷成皋,又次安汝南途河次臨海(浙江)。在臨海發民成望族,世稱臨海望。後從臨海分出一支遷居湖南衡陽。瀘陽屈氏主是從衡陽宗支中分宗出來的。因之瀘陽屈氏又自稱“臨海世家”。

屈氏在瀘縣屈大灣定居,有明一代經歷260年艱苦創業,因張獻忠兵亂而譜籍散失,家才蕩然。避亂貴州15年。清順治十二年(公元一六五五年)有祖勝穩(屈原五十九世孫)率族重返四川瀘故里。

"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楚風流韻,千年悠悠。公元前278年,楚國有個男子,身份尊貴,血統純正,為楚武王的後代,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這個男子沒有成為楚國的大王,楚國後來終究煙消雲散,但是這個男子為國殉難,投河自盡。人們已經不記得楚國到底如何,但是每年,我們都會記得這個愛國超過自己的生命的男子,在端午那天祭奠他,這個人我們習慣叫他屈原。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家訓、家教、家風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波瀾起伏的中國歷史上,以三閭大夫屈原為代表的屈姓家族,就用“清醒”二字作家風流傳於世,告誡後人要清白做人,坦蕩做事。屈氏後人也一直謹記祖訓,不管族人走到哪裡開枝散葉,都不會忘記這一根本。

其實早就知道在瀘州瀘縣方洞生活著許多屈氏後代,帶著仰慕和崇敬,今天終於有幸來到方洞鎮石牌坊屈氏莊園實地探訪。雖然三伏天,熱氣騰騰,但是這一次探訪之旅,讓我獲益匪淺。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根據現有史料記載,在明代的時候,屈氏族人早已經有一支遷徙到瀘州,而且那個時候已經有了兩百多年的發展,已經是地方大族。屈氏家族在發展過程中,除了努力增殖家庭資產,也十分重視兒孫文化素質和科技知識的培養。在清朝時期發家以前,堅持耕讀並舉,督促兒孫苦讀。發家以後,很多大戶都創辦了家庭學堂,除教授自家兒孫,還吸收部分族人子弟入學。

我們可以想見,在清朝和民國,屈家不但在這一套富甲一方,而且文韜武略教導兒孫,皆有所成。據說到1950年為止,屈家僅靠收取地租,每年的總收入就在1300多萬元左右,但即便如此,屈家依舊保持著節儉的生活習慣。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州川南一代有瀘陽屈氏一說,那麼何謂瀘陽屈氏,所謂瀘陽屈氏,是指居住在四川瀘州市北部地區,以瀘縣方洞鄉為中心,涵蓋信雨壇、喻市、興隆、加明、古橋及隆昌、榮昌兩縣臨近鄉鎮,聚族面居的屈原後裔一個家族。這個家族是由一個家庭發展起來的,成為中華屈氏一大獨立宗支,家族在方洞鄉建立宗祠成一方大族。而瀘州古稱江陽,中國古有“水北為陽”之說,故得地望被社會稱為瀘陽屈氏。近年也有人直接稱為瀘北屈氏的。

由於方洞鄉緊靠冱水河清江段,與榮昌縣清江場隔河相望。解放前屈氏族人多以清江場為中心進行經濟活動,河中此處有一打石灘叫清江灘,聞名川南,人們又叫瀘陽屈氏清江灘屈家。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陽屈氏是屈原後裔逃蜀一支。屈原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騰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陬孟兮,唯庚寅吾一降”。(離騷)這話的意思是,我是古帝陽氏的後裔,父親的名字叫伯庸。我是在夏曆正月庚日降生的。“高陽帝”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有天下後的稱號。古稱高陽氏。所謂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商代以前姓和氏是分開的,貴者才有氏。賤者只有名。秦漢以後姓氏不再分別。太史公司馬編修《史記》將姓氏合二為一,有了姓氏稱謂。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據《屈原後裔尋訪記》考證,秦統一六國後,於始皇帝26年11月,徒齊楚大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關中,於利田宅。“屈氏居安陵”。“安陵在西安咸陽一帶”。從西漢到唐,其中一支從關中遷成皋,又次安汝南途河次臨海(浙江)。在臨海發民成望族,世稱臨海望。後從臨海分出一支遷居湖南衡陽。瀘陽屈氏主是從衡陽宗支中分宗出來的。因之瀘陽屈氏又自稱“臨海世家”。

屈氏在瀘縣屈大灣定居,有明一代經歷260年艱苦創業,因張獻忠兵亂而譜籍散失,家才蕩然。避亂貴州15年。清順治十二年(公元一六五五年)有祖勝穩(屈原五十九世孫)率族重返四川瀘故里。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這幾年我們才對外宣稱的屈氏莊園,其實老瀘州人會說是石牌坊莊園,因何而來呢?屈氏發展到了清代應該更加殷實,雖然這個莊園始建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1809-1845)但是之前已經屈氏族人,各房都有小規模的修建,當然到了嘉慶年間開始更加成規模和體系。

再到了民國1912年—1916年擴建碉樓、戲樓、佛堂,莊園基本完善成現在的格局。解放後,莊園作為糧站使用,1972年將莊園的一部分作為階級教育展館。1981年,瀘縣人民政府公佈屈氏莊園為瀘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楚風流韻,千年悠悠。公元前278年,楚國有個男子,身份尊貴,血統純正,為楚武王的後代,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這個男子沒有成為楚國的大王,楚國後來終究煙消雲散,但是這個男子為國殉難,投河自盡。人們已經不記得楚國到底如何,但是每年,我們都會記得這個愛國超過自己的生命的男子,在端午那天祭奠他,這個人我們習慣叫他屈原。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家訓、家教、家風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波瀾起伏的中國歷史上,以三閭大夫屈原為代表的屈姓家族,就用“清醒”二字作家風流傳於世,告誡後人要清白做人,坦蕩做事。屈氏後人也一直謹記祖訓,不管族人走到哪裡開枝散葉,都不會忘記這一根本。

其實早就知道在瀘州瀘縣方洞生活著許多屈氏後代,帶著仰慕和崇敬,今天終於有幸來到方洞鎮石牌坊屈氏莊園實地探訪。雖然三伏天,熱氣騰騰,但是這一次探訪之旅,讓我獲益匪淺。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根據現有史料記載,在明代的時候,屈氏族人早已經有一支遷徙到瀘州,而且那個時候已經有了兩百多年的發展,已經是地方大族。屈氏家族在發展過程中,除了努力增殖家庭資產,也十分重視兒孫文化素質和科技知識的培養。在清朝時期發家以前,堅持耕讀並舉,督促兒孫苦讀。發家以後,很多大戶都創辦了家庭學堂,除教授自家兒孫,還吸收部分族人子弟入學。

我們可以想見,在清朝和民國,屈家不但在這一套富甲一方,而且文韜武略教導兒孫,皆有所成。據說到1950年為止,屈家僅靠收取地租,每年的總收入就在1300多萬元左右,但即便如此,屈家依舊保持著節儉的生活習慣。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州川南一代有瀘陽屈氏一說,那麼何謂瀘陽屈氏,所謂瀘陽屈氏,是指居住在四川瀘州市北部地區,以瀘縣方洞鄉為中心,涵蓋信雨壇、喻市、興隆、加明、古橋及隆昌、榮昌兩縣臨近鄉鎮,聚族面居的屈原後裔一個家族。這個家族是由一個家庭發展起來的,成為中華屈氏一大獨立宗支,家族在方洞鄉建立宗祠成一方大族。而瀘州古稱江陽,中國古有“水北為陽”之說,故得地望被社會稱為瀘陽屈氏。近年也有人直接稱為瀘北屈氏的。

由於方洞鄉緊靠冱水河清江段,與榮昌縣清江場隔河相望。解放前屈氏族人多以清江場為中心進行經濟活動,河中此處有一打石灘叫清江灘,聞名川南,人們又叫瀘陽屈氏清江灘屈家。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陽屈氏是屈原後裔逃蜀一支。屈原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騰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陬孟兮,唯庚寅吾一降”。(離騷)這話的意思是,我是古帝陽氏的後裔,父親的名字叫伯庸。我是在夏曆正月庚日降生的。“高陽帝”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有天下後的稱號。古稱高陽氏。所謂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商代以前姓和氏是分開的,貴者才有氏。賤者只有名。秦漢以後姓氏不再分別。太史公司馬編修《史記》將姓氏合二為一,有了姓氏稱謂。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據《屈原後裔尋訪記》考證,秦統一六國後,於始皇帝26年11月,徒齊楚大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關中,於利田宅。“屈氏居安陵”。“安陵在西安咸陽一帶”。從西漢到唐,其中一支從關中遷成皋,又次安汝南途河次臨海(浙江)。在臨海發民成望族,世稱臨海望。後從臨海分出一支遷居湖南衡陽。瀘陽屈氏主是從衡陽宗支中分宗出來的。因之瀘陽屈氏又自稱“臨海世家”。

屈氏在瀘縣屈大灣定居,有明一代經歷260年艱苦創業,因張獻忠兵亂而譜籍散失,家才蕩然。避亂貴州15年。清順治十二年(公元一六五五年)有祖勝穩(屈原五十九世孫)率族重返四川瀘故里。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這幾年我們才對外宣稱的屈氏莊園,其實老瀘州人會說是石牌坊莊園,因何而來呢?屈氏發展到了清代應該更加殷實,雖然這個莊園始建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1809-1845)但是之前已經屈氏族人,各房都有小規模的修建,當然到了嘉慶年間開始更加成規模和體系。

再到了民國1912年—1916年擴建碉樓、戲樓、佛堂,莊園基本完善成現在的格局。解放後,莊園作為糧站使用,1972年將莊園的一部分作為階級教育展館。1981年,瀘縣人民政府公佈屈氏莊園為瀘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莊園坐西南向東北,原佔地30畝,現存12畝,為中國傳統院落式佈局,主體建築為抬樑穿鬥式木結構建築。莊園面闊75.6米,進深102.6米,外牆高8米。四角有磚石結構高約22米的碉樓,現兩座完好,一座殘存。莊園大門呈外“八”字形,門額陰刻“醒廬”兩個大字。清代時,籍貫為瀘州城裡營溝頭出生的進士高樹為此宏大碉樓題寫了蒼勁有力大氣院名《醒廬》。

高樹即前清翰林御史、偽總統顧問字蔚然,書寫的“醒廬”二字取自於屈原的《魚問》。“舉世皆濁,惟我獨清;舉世皆渾,唯我獨醒”。非常貼切。“醒廬”二字;兩邊是大軍閥潭顏楷書寫的“入和出明輝光照國、執義秉德安息康居”對聯。

莊園內設敞廳、中堂、上房以及天井、戲園、內花園、後花園、佛堂、網球場等設施。此莊園是川南一處具有中國南北風格,中西相融,涵蓋園林建築、安全防禦的典型民居。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楚風流韻,千年悠悠。公元前278年,楚國有個男子,身份尊貴,血統純正,為楚武王的後代,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這個男子沒有成為楚國的大王,楚國後來終究煙消雲散,但是這個男子為國殉難,投河自盡。人們已經不記得楚國到底如何,但是每年,我們都會記得這個愛國超過自己的生命的男子,在端午那天祭奠他,這個人我們習慣叫他屈原。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家訓、家教、家風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波瀾起伏的中國歷史上,以三閭大夫屈原為代表的屈姓家族,就用“清醒”二字作家風流傳於世,告誡後人要清白做人,坦蕩做事。屈氏後人也一直謹記祖訓,不管族人走到哪裡開枝散葉,都不會忘記這一根本。

其實早就知道在瀘州瀘縣方洞生活著許多屈氏後代,帶著仰慕和崇敬,今天終於有幸來到方洞鎮石牌坊屈氏莊園實地探訪。雖然三伏天,熱氣騰騰,但是這一次探訪之旅,讓我獲益匪淺。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根據現有史料記載,在明代的時候,屈氏族人早已經有一支遷徙到瀘州,而且那個時候已經有了兩百多年的發展,已經是地方大族。屈氏家族在發展過程中,除了努力增殖家庭資產,也十分重視兒孫文化素質和科技知識的培養。在清朝時期發家以前,堅持耕讀並舉,督促兒孫苦讀。發家以後,很多大戶都創辦了家庭學堂,除教授自家兒孫,還吸收部分族人子弟入學。

我們可以想見,在清朝和民國,屈家不但在這一套富甲一方,而且文韜武略教導兒孫,皆有所成。據說到1950年為止,屈家僅靠收取地租,每年的總收入就在1300多萬元左右,但即便如此,屈家依舊保持著節儉的生活習慣。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州川南一代有瀘陽屈氏一說,那麼何謂瀘陽屈氏,所謂瀘陽屈氏,是指居住在四川瀘州市北部地區,以瀘縣方洞鄉為中心,涵蓋信雨壇、喻市、興隆、加明、古橋及隆昌、榮昌兩縣臨近鄉鎮,聚族面居的屈原後裔一個家族。這個家族是由一個家庭發展起來的,成為中華屈氏一大獨立宗支,家族在方洞鄉建立宗祠成一方大族。而瀘州古稱江陽,中國古有“水北為陽”之說,故得地望被社會稱為瀘陽屈氏。近年也有人直接稱為瀘北屈氏的。

由於方洞鄉緊靠冱水河清江段,與榮昌縣清江場隔河相望。解放前屈氏族人多以清江場為中心進行經濟活動,河中此處有一打石灘叫清江灘,聞名川南,人們又叫瀘陽屈氏清江灘屈家。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陽屈氏是屈原後裔逃蜀一支。屈原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騰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陬孟兮,唯庚寅吾一降”。(離騷)這話的意思是,我是古帝陽氏的後裔,父親的名字叫伯庸。我是在夏曆正月庚日降生的。“高陽帝”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有天下後的稱號。古稱高陽氏。所謂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商代以前姓和氏是分開的,貴者才有氏。賤者只有名。秦漢以後姓氏不再分別。太史公司馬編修《史記》將姓氏合二為一,有了姓氏稱謂。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據《屈原後裔尋訪記》考證,秦統一六國後,於始皇帝26年11月,徒齊楚大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關中,於利田宅。“屈氏居安陵”。“安陵在西安咸陽一帶”。從西漢到唐,其中一支從關中遷成皋,又次安汝南途河次臨海(浙江)。在臨海發民成望族,世稱臨海望。後從臨海分出一支遷居湖南衡陽。瀘陽屈氏主是從衡陽宗支中分宗出來的。因之瀘陽屈氏又自稱“臨海世家”。

屈氏在瀘縣屈大灣定居,有明一代經歷260年艱苦創業,因張獻忠兵亂而譜籍散失,家才蕩然。避亂貴州15年。清順治十二年(公元一六五五年)有祖勝穩(屈原五十九世孫)率族重返四川瀘故里。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這幾年我們才對外宣稱的屈氏莊園,其實老瀘州人會說是石牌坊莊園,因何而來呢?屈氏發展到了清代應該更加殷實,雖然這個莊園始建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1809-1845)但是之前已經屈氏族人,各房都有小規模的修建,當然到了嘉慶年間開始更加成規模和體系。

再到了民國1912年—1916年擴建碉樓、戲樓、佛堂,莊園基本完善成現在的格局。解放後,莊園作為糧站使用,1972年將莊園的一部分作為階級教育展館。1981年,瀘縣人民政府公佈屈氏莊園為瀘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莊園坐西南向東北,原佔地30畝,現存12畝,為中國傳統院落式佈局,主體建築為抬樑穿鬥式木結構建築。莊園面闊75.6米,進深102.6米,外牆高8米。四角有磚石結構高約22米的碉樓,現兩座完好,一座殘存。莊園大門呈外“八”字形,門額陰刻“醒廬”兩個大字。清代時,籍貫為瀘州城裡營溝頭出生的進士高樹為此宏大碉樓題寫了蒼勁有力大氣院名《醒廬》。

高樹即前清翰林御史、偽總統顧問字蔚然,書寫的“醒廬”二字取自於屈原的《魚問》。“舉世皆濁,惟我獨清;舉世皆渾,唯我獨醒”。非常貼切。“醒廬”二字;兩邊是大軍閥潭顏楷書寫的“入和出明輝光照國、執義秉德安息康居”對聯。

莊園內設敞廳、中堂、上房以及天井、戲園、內花園、後花園、佛堂、網球場等設施。此莊園是川南一處具有中國南北風格,中西相融,涵蓋園林建築、安全防禦的典型民居。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屈氏莊園不但坐西南向東北,後靠五仙山,側依冱水河,整體佈局似一艘大船,後花園花山如船尾,前花園為船頭,石牌坊如巨帆,寓意“一帆風順”。這恐怕是有風水高人進行了建築前的設計,其實它更內含李白:直掛雲帆濟滄海之意。

正門前是一座雕有“野鹿含花”(諧音衣祿繁華)的石刻牌坊。這個石牌坊之名就是由此而來,可惜這次看到的石牌坊感覺矮矬矬的樣子,不知道是打掉一半還是埋掉了一半?瀘州石堡灣也有石牌坊,要比他高大的多。江陽沽酒客問詢了導遊人員,小姐姐告訴我,這個是不是掩埋了不清楚,下半截是原來的,但是牌坊的頂是後來補的。特殊的日子帶來的文化古物的摧殘讓人不禁感嘆,希望再也不要有那種愚昧的行為。

"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楚風流韻,千年悠悠。公元前278年,楚國有個男子,身份尊貴,血統純正,為楚武王的後代,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這個男子沒有成為楚國的大王,楚國後來終究煙消雲散,但是這個男子為國殉難,投河自盡。人們已經不記得楚國到底如何,但是每年,我們都會記得這個愛國超過自己的生命的男子,在端午那天祭奠他,這個人我們習慣叫他屈原。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家訓、家教、家風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波瀾起伏的中國歷史上,以三閭大夫屈原為代表的屈姓家族,就用“清醒”二字作家風流傳於世,告誡後人要清白做人,坦蕩做事。屈氏後人也一直謹記祖訓,不管族人走到哪裡開枝散葉,都不會忘記這一根本。

其實早就知道在瀘州瀘縣方洞生活著許多屈氏後代,帶著仰慕和崇敬,今天終於有幸來到方洞鎮石牌坊屈氏莊園實地探訪。雖然三伏天,熱氣騰騰,但是這一次探訪之旅,讓我獲益匪淺。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根據現有史料記載,在明代的時候,屈氏族人早已經有一支遷徙到瀘州,而且那個時候已經有了兩百多年的發展,已經是地方大族。屈氏家族在發展過程中,除了努力增殖家庭資產,也十分重視兒孫文化素質和科技知識的培養。在清朝時期發家以前,堅持耕讀並舉,督促兒孫苦讀。發家以後,很多大戶都創辦了家庭學堂,除教授自家兒孫,還吸收部分族人子弟入學。

我們可以想見,在清朝和民國,屈家不但在這一套富甲一方,而且文韜武略教導兒孫,皆有所成。據說到1950年為止,屈家僅靠收取地租,每年的總收入就在1300多萬元左右,但即便如此,屈家依舊保持著節儉的生活習慣。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州川南一代有瀘陽屈氏一說,那麼何謂瀘陽屈氏,所謂瀘陽屈氏,是指居住在四川瀘州市北部地區,以瀘縣方洞鄉為中心,涵蓋信雨壇、喻市、興隆、加明、古橋及隆昌、榮昌兩縣臨近鄉鎮,聚族面居的屈原後裔一個家族。這個家族是由一個家庭發展起來的,成為中華屈氏一大獨立宗支,家族在方洞鄉建立宗祠成一方大族。而瀘州古稱江陽,中國古有“水北為陽”之說,故得地望被社會稱為瀘陽屈氏。近年也有人直接稱為瀘北屈氏的。

由於方洞鄉緊靠冱水河清江段,與榮昌縣清江場隔河相望。解放前屈氏族人多以清江場為中心進行經濟活動,河中此處有一打石灘叫清江灘,聞名川南,人們又叫瀘陽屈氏清江灘屈家。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陽屈氏是屈原後裔逃蜀一支。屈原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騰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陬孟兮,唯庚寅吾一降”。(離騷)這話的意思是,我是古帝陽氏的後裔,父親的名字叫伯庸。我是在夏曆正月庚日降生的。“高陽帝”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有天下後的稱號。古稱高陽氏。所謂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商代以前姓和氏是分開的,貴者才有氏。賤者只有名。秦漢以後姓氏不再分別。太史公司馬編修《史記》將姓氏合二為一,有了姓氏稱謂。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據《屈原後裔尋訪記》考證,秦統一六國後,於始皇帝26年11月,徒齊楚大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關中,於利田宅。“屈氏居安陵”。“安陵在西安咸陽一帶”。從西漢到唐,其中一支從關中遷成皋,又次安汝南途河次臨海(浙江)。在臨海發民成望族,世稱臨海望。後從臨海分出一支遷居湖南衡陽。瀘陽屈氏主是從衡陽宗支中分宗出來的。因之瀘陽屈氏又自稱“臨海世家”。

屈氏在瀘縣屈大灣定居,有明一代經歷260年艱苦創業,因張獻忠兵亂而譜籍散失,家才蕩然。避亂貴州15年。清順治十二年(公元一六五五年)有祖勝穩(屈原五十九世孫)率族重返四川瀘故里。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這幾年我們才對外宣稱的屈氏莊園,其實老瀘州人會說是石牌坊莊園,因何而來呢?屈氏發展到了清代應該更加殷實,雖然這個莊園始建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1809-1845)但是之前已經屈氏族人,各房都有小規模的修建,當然到了嘉慶年間開始更加成規模和體系。

再到了民國1912年—1916年擴建碉樓、戲樓、佛堂,莊園基本完善成現在的格局。解放後,莊園作為糧站使用,1972年將莊園的一部分作為階級教育展館。1981年,瀘縣人民政府公佈屈氏莊園為瀘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莊園坐西南向東北,原佔地30畝,現存12畝,為中國傳統院落式佈局,主體建築為抬樑穿鬥式木結構建築。莊園面闊75.6米,進深102.6米,外牆高8米。四角有磚石結構高約22米的碉樓,現兩座完好,一座殘存。莊園大門呈外“八”字形,門額陰刻“醒廬”兩個大字。清代時,籍貫為瀘州城裡營溝頭出生的進士高樹為此宏大碉樓題寫了蒼勁有力大氣院名《醒廬》。

高樹即前清翰林御史、偽總統顧問字蔚然,書寫的“醒廬”二字取自於屈原的《魚問》。“舉世皆濁,惟我獨清;舉世皆渾,唯我獨醒”。非常貼切。“醒廬”二字;兩邊是大軍閥潭顏楷書寫的“入和出明輝光照國、執義秉德安息康居”對聯。

莊園內設敞廳、中堂、上房以及天井、戲園、內花園、後花園、佛堂、網球場等設施。此莊園是川南一處具有中國南北風格,中西相融,涵蓋園林建築、安全防禦的典型民居。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屈氏莊園不但坐西南向東北,後靠五仙山,側依冱水河,整體佈局似一艘大船,後花園花山如船尾,前花園為船頭,石牌坊如巨帆,寓意“一帆風順”。這恐怕是有風水高人進行了建築前的設計,其實它更內含李白:直掛雲帆濟滄海之意。

正門前是一座雕有“野鹿含花”(諧音衣祿繁華)的石刻牌坊。這個石牌坊之名就是由此而來,可惜這次看到的石牌坊感覺矮矬矬的樣子,不知道是打掉一半還是埋掉了一半?瀘州石堡灣也有石牌坊,要比他高大的多。江陽沽酒客問詢了導遊人員,小姐姐告訴我,這個是不是掩埋了不清楚,下半截是原來的,但是牌坊的頂是後來補的。特殊的日子帶來的文化古物的摧殘讓人不禁感嘆,希望再也不要有那種愚昧的行為。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可以看出屈氏家族當年選擇在此地安居,是期望通過住宅與地形地物的某種暗合,獲得通達順利的運道。莊園內處處體現一種天井文化,天井既排水、採光、通風,又有風水理論中拔風聚氣之功效。莊園體現的風水理論對研究瀘縣(瀘州)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風水之說終究有些難以捉摸,今天的屈氏後代仍然在繁衍生息,當時早就沒有祖先當年的神勇和富足。不過有一點家風能傳承,就不怕未來不出大富大貴,大有作為的人。歷史怕的不是失敗,而是怕把老祖宗的魂給丟了。

"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楚風流韻,千年悠悠。公元前278年,楚國有個男子,身份尊貴,血統純正,為楚武王的後代,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這個男子沒有成為楚國的大王,楚國後來終究煙消雲散,但是這個男子為國殉難,投河自盡。人們已經不記得楚國到底如何,但是每年,我們都會記得這個愛國超過自己的生命的男子,在端午那天祭奠他,這個人我們習慣叫他屈原。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家訓、家教、家風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波瀾起伏的中國歷史上,以三閭大夫屈原為代表的屈姓家族,就用“清醒”二字作家風流傳於世,告誡後人要清白做人,坦蕩做事。屈氏後人也一直謹記祖訓,不管族人走到哪裡開枝散葉,都不會忘記這一根本。

其實早就知道在瀘州瀘縣方洞生活著許多屈氏後代,帶著仰慕和崇敬,今天終於有幸來到方洞鎮石牌坊屈氏莊園實地探訪。雖然三伏天,熱氣騰騰,但是這一次探訪之旅,讓我獲益匪淺。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根據現有史料記載,在明代的時候,屈氏族人早已經有一支遷徙到瀘州,而且那個時候已經有了兩百多年的發展,已經是地方大族。屈氏家族在發展過程中,除了努力增殖家庭資產,也十分重視兒孫文化素質和科技知識的培養。在清朝時期發家以前,堅持耕讀並舉,督促兒孫苦讀。發家以後,很多大戶都創辦了家庭學堂,除教授自家兒孫,還吸收部分族人子弟入學。

我們可以想見,在清朝和民國,屈家不但在這一套富甲一方,而且文韜武略教導兒孫,皆有所成。據說到1950年為止,屈家僅靠收取地租,每年的總收入就在1300多萬元左右,但即便如此,屈家依舊保持著節儉的生活習慣。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州川南一代有瀘陽屈氏一說,那麼何謂瀘陽屈氏,所謂瀘陽屈氏,是指居住在四川瀘州市北部地區,以瀘縣方洞鄉為中心,涵蓋信雨壇、喻市、興隆、加明、古橋及隆昌、榮昌兩縣臨近鄉鎮,聚族面居的屈原後裔一個家族。這個家族是由一個家庭發展起來的,成為中華屈氏一大獨立宗支,家族在方洞鄉建立宗祠成一方大族。而瀘州古稱江陽,中國古有“水北為陽”之說,故得地望被社會稱為瀘陽屈氏。近年也有人直接稱為瀘北屈氏的。

由於方洞鄉緊靠冱水河清江段,與榮昌縣清江場隔河相望。解放前屈氏族人多以清江場為中心進行經濟活動,河中此處有一打石灘叫清江灘,聞名川南,人們又叫瀘陽屈氏清江灘屈家。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陽屈氏是屈原後裔逃蜀一支。屈原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騰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陬孟兮,唯庚寅吾一降”。(離騷)這話的意思是,我是古帝陽氏的後裔,父親的名字叫伯庸。我是在夏曆正月庚日降生的。“高陽帝”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有天下後的稱號。古稱高陽氏。所謂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商代以前姓和氏是分開的,貴者才有氏。賤者只有名。秦漢以後姓氏不再分別。太史公司馬編修《史記》將姓氏合二為一,有了姓氏稱謂。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據《屈原後裔尋訪記》考證,秦統一六國後,於始皇帝26年11月,徒齊楚大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關中,於利田宅。“屈氏居安陵”。“安陵在西安咸陽一帶”。從西漢到唐,其中一支從關中遷成皋,又次安汝南途河次臨海(浙江)。在臨海發民成望族,世稱臨海望。後從臨海分出一支遷居湖南衡陽。瀘陽屈氏主是從衡陽宗支中分宗出來的。因之瀘陽屈氏又自稱“臨海世家”。

屈氏在瀘縣屈大灣定居,有明一代經歷260年艱苦創業,因張獻忠兵亂而譜籍散失,家才蕩然。避亂貴州15年。清順治十二年(公元一六五五年)有祖勝穩(屈原五十九世孫)率族重返四川瀘故里。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這幾年我們才對外宣稱的屈氏莊園,其實老瀘州人會說是石牌坊莊園,因何而來呢?屈氏發展到了清代應該更加殷實,雖然這個莊園始建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1809-1845)但是之前已經屈氏族人,各房都有小規模的修建,當然到了嘉慶年間開始更加成規模和體系。

再到了民國1912年—1916年擴建碉樓、戲樓、佛堂,莊園基本完善成現在的格局。解放後,莊園作為糧站使用,1972年將莊園的一部分作為階級教育展館。1981年,瀘縣人民政府公佈屈氏莊園為瀘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莊園坐西南向東北,原佔地30畝,現存12畝,為中國傳統院落式佈局,主體建築為抬樑穿鬥式木結構建築。莊園面闊75.6米,進深102.6米,外牆高8米。四角有磚石結構高約22米的碉樓,現兩座完好,一座殘存。莊園大門呈外“八”字形,門額陰刻“醒廬”兩個大字。清代時,籍貫為瀘州城裡營溝頭出生的進士高樹為此宏大碉樓題寫了蒼勁有力大氣院名《醒廬》。

高樹即前清翰林御史、偽總統顧問字蔚然,書寫的“醒廬”二字取自於屈原的《魚問》。“舉世皆濁,惟我獨清;舉世皆渾,唯我獨醒”。非常貼切。“醒廬”二字;兩邊是大軍閥潭顏楷書寫的“入和出明輝光照國、執義秉德安息康居”對聯。

莊園內設敞廳、中堂、上房以及天井、戲園、內花園、後花園、佛堂、網球場等設施。此莊園是川南一處具有中國南北風格,中西相融,涵蓋園林建築、安全防禦的典型民居。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屈氏莊園不但坐西南向東北,後靠五仙山,側依冱水河,整體佈局似一艘大船,後花園花山如船尾,前花園為船頭,石牌坊如巨帆,寓意“一帆風順”。這恐怕是有風水高人進行了建築前的設計,其實它更內含李白:直掛雲帆濟滄海之意。

正門前是一座雕有“野鹿含花”(諧音衣祿繁華)的石刻牌坊。這個石牌坊之名就是由此而來,可惜這次看到的石牌坊感覺矮矬矬的樣子,不知道是打掉一半還是埋掉了一半?瀘州石堡灣也有石牌坊,要比他高大的多。江陽沽酒客問詢了導遊人員,小姐姐告訴我,這個是不是掩埋了不清楚,下半截是原來的,但是牌坊的頂是後來補的。特殊的日子帶來的文化古物的摧殘讓人不禁感嘆,希望再也不要有那種愚昧的行為。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可以看出屈氏家族當年選擇在此地安居,是期望通過住宅與地形地物的某種暗合,獲得通達順利的運道。莊園內處處體現一種天井文化,天井既排水、採光、通風,又有風水理論中拔風聚氣之功效。莊園體現的風水理論對研究瀘縣(瀘州)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風水之說終究有些難以捉摸,今天的屈氏後代仍然在繁衍生息,當時早就沒有祖先當年的神勇和富足。不過有一點家風能傳承,就不怕未來不出大富大貴,大有作為的人。歷史怕的不是失敗,而是怕把老祖宗的魂給丟了。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道光年間修建的中心建築群採取中軸線對稱方式佈局,以裝修精緻的中堂為主,佈局左右花廳、寢室、帳房、書房、廂房。中心建築為懸山穿鬥式木結構,飛簷黛瓦、畫棟雕樑。戲樓、佛堂為民國初期擴建的中西結合近代建築,造型嚴整、雕刻精緻、華美動人。莊園外觀以第一層高8米的石圍牆形成封閉空間;第二層高8米的火磚圍牆四角修建高達22米的北極樓、東平樓、南極樓、西平樓四座碉樓。

莊園的空間組織建築造型、建築裝飾都保留了歷史的真實性,其中有大小花廳天井48個,房間180間。園內設有戲臺、佛堂、金銀庫、鳳凰井、前花園、內花園、後花園、水池、涼亭、釣魚臺、網球場、跑馬場、花山族墓等……是我省現存較為典型的高牆碉樓民居,飽含著民族文化蓬勃生命力的鮮活。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因其繼大邑劉文彩“收租院”之後成為四川第二個階級教育展覽館而名揚巴蜀,被譽為“川南民間建築精粹”。

"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楚風流韻,千年悠悠。公元前278年,楚國有個男子,身份尊貴,血統純正,為楚武王的後代,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這個男子沒有成為楚國的大王,楚國後來終究煙消雲散,但是這個男子為國殉難,投河自盡。人們已經不記得楚國到底如何,但是每年,我們都會記得這個愛國超過自己的生命的男子,在端午那天祭奠他,這個人我們習慣叫他屈原。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家訓、家教、家風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波瀾起伏的中國歷史上,以三閭大夫屈原為代表的屈姓家族,就用“清醒”二字作家風流傳於世,告誡後人要清白做人,坦蕩做事。屈氏後人也一直謹記祖訓,不管族人走到哪裡開枝散葉,都不會忘記這一根本。

其實早就知道在瀘州瀘縣方洞生活著許多屈氏後代,帶著仰慕和崇敬,今天終於有幸來到方洞鎮石牌坊屈氏莊園實地探訪。雖然三伏天,熱氣騰騰,但是這一次探訪之旅,讓我獲益匪淺。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根據現有史料記載,在明代的時候,屈氏族人早已經有一支遷徙到瀘州,而且那個時候已經有了兩百多年的發展,已經是地方大族。屈氏家族在發展過程中,除了努力增殖家庭資產,也十分重視兒孫文化素質和科技知識的培養。在清朝時期發家以前,堅持耕讀並舉,督促兒孫苦讀。發家以後,很多大戶都創辦了家庭學堂,除教授自家兒孫,還吸收部分族人子弟入學。

我們可以想見,在清朝和民國,屈家不但在這一套富甲一方,而且文韜武略教導兒孫,皆有所成。據說到1950年為止,屈家僅靠收取地租,每年的總收入就在1300多萬元左右,但即便如此,屈家依舊保持著節儉的生活習慣。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州川南一代有瀘陽屈氏一說,那麼何謂瀘陽屈氏,所謂瀘陽屈氏,是指居住在四川瀘州市北部地區,以瀘縣方洞鄉為中心,涵蓋信雨壇、喻市、興隆、加明、古橋及隆昌、榮昌兩縣臨近鄉鎮,聚族面居的屈原後裔一個家族。這個家族是由一個家庭發展起來的,成為中華屈氏一大獨立宗支,家族在方洞鄉建立宗祠成一方大族。而瀘州古稱江陽,中國古有“水北為陽”之說,故得地望被社會稱為瀘陽屈氏。近年也有人直接稱為瀘北屈氏的。

由於方洞鄉緊靠冱水河清江段,與榮昌縣清江場隔河相望。解放前屈氏族人多以清江場為中心進行經濟活動,河中此處有一打石灘叫清江灘,聞名川南,人們又叫瀘陽屈氏清江灘屈家。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陽屈氏是屈原後裔逃蜀一支。屈原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騰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陬孟兮,唯庚寅吾一降”。(離騷)這話的意思是,我是古帝陽氏的後裔,父親的名字叫伯庸。我是在夏曆正月庚日降生的。“高陽帝”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有天下後的稱號。古稱高陽氏。所謂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商代以前姓和氏是分開的,貴者才有氏。賤者只有名。秦漢以後姓氏不再分別。太史公司馬編修《史記》將姓氏合二為一,有了姓氏稱謂。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據《屈原後裔尋訪記》考證,秦統一六國後,於始皇帝26年11月,徒齊楚大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關中,於利田宅。“屈氏居安陵”。“安陵在西安咸陽一帶”。從西漢到唐,其中一支從關中遷成皋,又次安汝南途河次臨海(浙江)。在臨海發民成望族,世稱臨海望。後從臨海分出一支遷居湖南衡陽。瀘陽屈氏主是從衡陽宗支中分宗出來的。因之瀘陽屈氏又自稱“臨海世家”。

屈氏在瀘縣屈大灣定居,有明一代經歷260年艱苦創業,因張獻忠兵亂而譜籍散失,家才蕩然。避亂貴州15年。清順治十二年(公元一六五五年)有祖勝穩(屈原五十九世孫)率族重返四川瀘故里。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這幾年我們才對外宣稱的屈氏莊園,其實老瀘州人會說是石牌坊莊園,因何而來呢?屈氏發展到了清代應該更加殷實,雖然這個莊園始建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1809-1845)但是之前已經屈氏族人,各房都有小規模的修建,當然到了嘉慶年間開始更加成規模和體系。

再到了民國1912年—1916年擴建碉樓、戲樓、佛堂,莊園基本完善成現在的格局。解放後,莊園作為糧站使用,1972年將莊園的一部分作為階級教育展館。1981年,瀘縣人民政府公佈屈氏莊園為瀘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莊園坐西南向東北,原佔地30畝,現存12畝,為中國傳統院落式佈局,主體建築為抬樑穿鬥式木結構建築。莊園面闊75.6米,進深102.6米,外牆高8米。四角有磚石結構高約22米的碉樓,現兩座完好,一座殘存。莊園大門呈外“八”字形,門額陰刻“醒廬”兩個大字。清代時,籍貫為瀘州城裡營溝頭出生的進士高樹為此宏大碉樓題寫了蒼勁有力大氣院名《醒廬》。

高樹即前清翰林御史、偽總統顧問字蔚然,書寫的“醒廬”二字取自於屈原的《魚問》。“舉世皆濁,惟我獨清;舉世皆渾,唯我獨醒”。非常貼切。“醒廬”二字;兩邊是大軍閥潭顏楷書寫的“入和出明輝光照國、執義秉德安息康居”對聯。

莊園內設敞廳、中堂、上房以及天井、戲園、內花園、後花園、佛堂、網球場等設施。此莊園是川南一處具有中國南北風格,中西相融,涵蓋園林建築、安全防禦的典型民居。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屈氏莊園不但坐西南向東北,後靠五仙山,側依冱水河,整體佈局似一艘大船,後花園花山如船尾,前花園為船頭,石牌坊如巨帆,寓意“一帆風順”。這恐怕是有風水高人進行了建築前的設計,其實它更內含李白:直掛雲帆濟滄海之意。

正門前是一座雕有“野鹿含花”(諧音衣祿繁華)的石刻牌坊。這個石牌坊之名就是由此而來,可惜這次看到的石牌坊感覺矮矬矬的樣子,不知道是打掉一半還是埋掉了一半?瀘州石堡灣也有石牌坊,要比他高大的多。江陽沽酒客問詢了導遊人員,小姐姐告訴我,這個是不是掩埋了不清楚,下半截是原來的,但是牌坊的頂是後來補的。特殊的日子帶來的文化古物的摧殘讓人不禁感嘆,希望再也不要有那種愚昧的行為。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可以看出屈氏家族當年選擇在此地安居,是期望通過住宅與地形地物的某種暗合,獲得通達順利的運道。莊園內處處體現一種天井文化,天井既排水、採光、通風,又有風水理論中拔風聚氣之功效。莊園體現的風水理論對研究瀘縣(瀘州)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風水之說終究有些難以捉摸,今天的屈氏後代仍然在繁衍生息,當時早就沒有祖先當年的神勇和富足。不過有一點家風能傳承,就不怕未來不出大富大貴,大有作為的人。歷史怕的不是失敗,而是怕把老祖宗的魂給丟了。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道光年間修建的中心建築群採取中軸線對稱方式佈局,以裝修精緻的中堂為主,佈局左右花廳、寢室、帳房、書房、廂房。中心建築為懸山穿鬥式木結構,飛簷黛瓦、畫棟雕樑。戲樓、佛堂為民國初期擴建的中西結合近代建築,造型嚴整、雕刻精緻、華美動人。莊園外觀以第一層高8米的石圍牆形成封閉空間;第二層高8米的火磚圍牆四角修建高達22米的北極樓、東平樓、南極樓、西平樓四座碉樓。

莊園的空間組織建築造型、建築裝飾都保留了歷史的真實性,其中有大小花廳天井48個,房間180間。園內設有戲臺、佛堂、金銀庫、鳳凰井、前花園、內花園、後花園、水池、涼亭、釣魚臺、網球場、跑馬場、花山族墓等……是我省現存較為典型的高牆碉樓民居,飽含著民族文化蓬勃生命力的鮮活。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因其繼大邑劉文彩“收租院”之後成為四川第二個階級教育展覽館而名揚巴蜀,被譽為“川南民間建築精粹”。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縣屈氏莊園是我國民間建築高牆文化在川南地區的典型代表。是四川省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民居建築群之一,是瀘縣一帶數十座莊園的典型代表。瀘縣屈氏莊園是川南一處具有中國南北民居風格、同時又兼備中歐風韻的民居群,對研究中國民間建築、民間藝術、民間民俗、地方歷史和當時歷史時期的變遷諸方面,都有很高的價值。

"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楚風流韻,千年悠悠。公元前278年,楚國有個男子,身份尊貴,血統純正,為楚武王的後代,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這個男子沒有成為楚國的大王,楚國後來終究煙消雲散,但是這個男子為國殉難,投河自盡。人們已經不記得楚國到底如何,但是每年,我們都會記得這個愛國超過自己的生命的男子,在端午那天祭奠他,這個人我們習慣叫他屈原。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家訓、家教、家風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波瀾起伏的中國歷史上,以三閭大夫屈原為代表的屈姓家族,就用“清醒”二字作家風流傳於世,告誡後人要清白做人,坦蕩做事。屈氏後人也一直謹記祖訓,不管族人走到哪裡開枝散葉,都不會忘記這一根本。

其實早就知道在瀘州瀘縣方洞生活著許多屈氏後代,帶著仰慕和崇敬,今天終於有幸來到方洞鎮石牌坊屈氏莊園實地探訪。雖然三伏天,熱氣騰騰,但是這一次探訪之旅,讓我獲益匪淺。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根據現有史料記載,在明代的時候,屈氏族人早已經有一支遷徙到瀘州,而且那個時候已經有了兩百多年的發展,已經是地方大族。屈氏家族在發展過程中,除了努力增殖家庭資產,也十分重視兒孫文化素質和科技知識的培養。在清朝時期發家以前,堅持耕讀並舉,督促兒孫苦讀。發家以後,很多大戶都創辦了家庭學堂,除教授自家兒孫,還吸收部分族人子弟入學。

我們可以想見,在清朝和民國,屈家不但在這一套富甲一方,而且文韜武略教導兒孫,皆有所成。據說到1950年為止,屈家僅靠收取地租,每年的總收入就在1300多萬元左右,但即便如此,屈家依舊保持著節儉的生活習慣。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州川南一代有瀘陽屈氏一說,那麼何謂瀘陽屈氏,所謂瀘陽屈氏,是指居住在四川瀘州市北部地區,以瀘縣方洞鄉為中心,涵蓋信雨壇、喻市、興隆、加明、古橋及隆昌、榮昌兩縣臨近鄉鎮,聚族面居的屈原後裔一個家族。這個家族是由一個家庭發展起來的,成為中華屈氏一大獨立宗支,家族在方洞鄉建立宗祠成一方大族。而瀘州古稱江陽,中國古有“水北為陽”之說,故得地望被社會稱為瀘陽屈氏。近年也有人直接稱為瀘北屈氏的。

由於方洞鄉緊靠冱水河清江段,與榮昌縣清江場隔河相望。解放前屈氏族人多以清江場為中心進行經濟活動,河中此處有一打石灘叫清江灘,聞名川南,人們又叫瀘陽屈氏清江灘屈家。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陽屈氏是屈原後裔逃蜀一支。屈原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騰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陬孟兮,唯庚寅吾一降”。(離騷)這話的意思是,我是古帝陽氏的後裔,父親的名字叫伯庸。我是在夏曆正月庚日降生的。“高陽帝”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有天下後的稱號。古稱高陽氏。所謂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商代以前姓和氏是分開的,貴者才有氏。賤者只有名。秦漢以後姓氏不再分別。太史公司馬編修《史記》將姓氏合二為一,有了姓氏稱謂。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據《屈原後裔尋訪記》考證,秦統一六國後,於始皇帝26年11月,徒齊楚大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關中,於利田宅。“屈氏居安陵”。“安陵在西安咸陽一帶”。從西漢到唐,其中一支從關中遷成皋,又次安汝南途河次臨海(浙江)。在臨海發民成望族,世稱臨海望。後從臨海分出一支遷居湖南衡陽。瀘陽屈氏主是從衡陽宗支中分宗出來的。因之瀘陽屈氏又自稱“臨海世家”。

屈氏在瀘縣屈大灣定居,有明一代經歷260年艱苦創業,因張獻忠兵亂而譜籍散失,家才蕩然。避亂貴州15年。清順治十二年(公元一六五五年)有祖勝穩(屈原五十九世孫)率族重返四川瀘故里。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這幾年我們才對外宣稱的屈氏莊園,其實老瀘州人會說是石牌坊莊園,因何而來呢?屈氏發展到了清代應該更加殷實,雖然這個莊園始建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1809-1845)但是之前已經屈氏族人,各房都有小規模的修建,當然到了嘉慶年間開始更加成規模和體系。

再到了民國1912年—1916年擴建碉樓、戲樓、佛堂,莊園基本完善成現在的格局。解放後,莊園作為糧站使用,1972年將莊園的一部分作為階級教育展館。1981年,瀘縣人民政府公佈屈氏莊園為瀘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莊園坐西南向東北,原佔地30畝,現存12畝,為中國傳統院落式佈局,主體建築為抬樑穿鬥式木結構建築。莊園面闊75.6米,進深102.6米,外牆高8米。四角有磚石結構高約22米的碉樓,現兩座完好,一座殘存。莊園大門呈外“八”字形,門額陰刻“醒廬”兩個大字。清代時,籍貫為瀘州城裡營溝頭出生的進士高樹為此宏大碉樓題寫了蒼勁有力大氣院名《醒廬》。

高樹即前清翰林御史、偽總統顧問字蔚然,書寫的“醒廬”二字取自於屈原的《魚問》。“舉世皆濁,惟我獨清;舉世皆渾,唯我獨醒”。非常貼切。“醒廬”二字;兩邊是大軍閥潭顏楷書寫的“入和出明輝光照國、執義秉德安息康居”對聯。

莊園內設敞廳、中堂、上房以及天井、戲園、內花園、後花園、佛堂、網球場等設施。此莊園是川南一處具有中國南北風格,中西相融,涵蓋園林建築、安全防禦的典型民居。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屈氏莊園不但坐西南向東北,後靠五仙山,側依冱水河,整體佈局似一艘大船,後花園花山如船尾,前花園為船頭,石牌坊如巨帆,寓意“一帆風順”。這恐怕是有風水高人進行了建築前的設計,其實它更內含李白:直掛雲帆濟滄海之意。

正門前是一座雕有“野鹿含花”(諧音衣祿繁華)的石刻牌坊。這個石牌坊之名就是由此而來,可惜這次看到的石牌坊感覺矮矬矬的樣子,不知道是打掉一半還是埋掉了一半?瀘州石堡灣也有石牌坊,要比他高大的多。江陽沽酒客問詢了導遊人員,小姐姐告訴我,這個是不是掩埋了不清楚,下半截是原來的,但是牌坊的頂是後來補的。特殊的日子帶來的文化古物的摧殘讓人不禁感嘆,希望再也不要有那種愚昧的行為。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可以看出屈氏家族當年選擇在此地安居,是期望通過住宅與地形地物的某種暗合,獲得通達順利的運道。莊園內處處體現一種天井文化,天井既排水、採光、通風,又有風水理論中拔風聚氣之功效。莊園體現的風水理論對研究瀘縣(瀘州)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風水之說終究有些難以捉摸,今天的屈氏後代仍然在繁衍生息,當時早就沒有祖先當年的神勇和富足。不過有一點家風能傳承,就不怕未來不出大富大貴,大有作為的人。歷史怕的不是失敗,而是怕把老祖宗的魂給丟了。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道光年間修建的中心建築群採取中軸線對稱方式佈局,以裝修精緻的中堂為主,佈局左右花廳、寢室、帳房、書房、廂房。中心建築為懸山穿鬥式木結構,飛簷黛瓦、畫棟雕樑。戲樓、佛堂為民國初期擴建的中西結合近代建築,造型嚴整、雕刻精緻、華美動人。莊園外觀以第一層高8米的石圍牆形成封閉空間;第二層高8米的火磚圍牆四角修建高達22米的北極樓、東平樓、南極樓、西平樓四座碉樓。

莊園的空間組織建築造型、建築裝飾都保留了歷史的真實性,其中有大小花廳天井48個,房間180間。園內設有戲臺、佛堂、金銀庫、鳳凰井、前花園、內花園、後花園、水池、涼亭、釣魚臺、網球場、跑馬場、花山族墓等……是我省現存較為典型的高牆碉樓民居,飽含著民族文化蓬勃生命力的鮮活。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因其繼大邑劉文彩“收租院”之後成為四川第二個階級教育展覽館而名揚巴蜀,被譽為“川南民間建築精粹”。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縣屈氏莊園是我國民間建築高牆文化在川南地區的典型代表。是四川省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民居建築群之一,是瀘縣一帶數十座莊園的典型代表。瀘縣屈氏莊園是川南一處具有中國南北民居風格、同時又兼備中歐風韻的民居群,對研究中國民間建築、民間藝術、民間民俗、地方歷史和當時歷史時期的變遷諸方面,都有很高的價值。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屈氏莊園的雕刻、繪畫、裝飾、等等,具有獨特的藝術性,反映了當時的人文思想和信仰,精美絕倫又囊括中西風格的建築藝術,使其至今依然煥發著不竭的魅力。屈氏莊園在當時條件下,其設計包括園林建築、安全防禦多方面,南北風格結合、中西相融、渾然一體的佈局,以及碉樓高大複雜的地上、地下防禦設施,其建造技術非常值得探究。莊園經歷的閉關鎖國到被迫打開國門,到中華民國再到新中國的成立多個時期,曲折的歷程,反映著一個時代的變遷,是歷史變化的一座標本。

"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楚風流韻,千年悠悠。公元前278年,楚國有個男子,身份尊貴,血統純正,為楚武王的後代,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這個男子沒有成為楚國的大王,楚國後來終究煙消雲散,但是這個男子為國殉難,投河自盡。人們已經不記得楚國到底如何,但是每年,我們都會記得這個愛國超過自己的生命的男子,在端午那天祭奠他,這個人我們習慣叫他屈原。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家訓、家教、家風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波瀾起伏的中國歷史上,以三閭大夫屈原為代表的屈姓家族,就用“清醒”二字作家風流傳於世,告誡後人要清白做人,坦蕩做事。屈氏後人也一直謹記祖訓,不管族人走到哪裡開枝散葉,都不會忘記這一根本。

其實早就知道在瀘州瀘縣方洞生活著許多屈氏後代,帶著仰慕和崇敬,今天終於有幸來到方洞鎮石牌坊屈氏莊園實地探訪。雖然三伏天,熱氣騰騰,但是這一次探訪之旅,讓我獲益匪淺。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根據現有史料記載,在明代的時候,屈氏族人早已經有一支遷徙到瀘州,而且那個時候已經有了兩百多年的發展,已經是地方大族。屈氏家族在發展過程中,除了努力增殖家庭資產,也十分重視兒孫文化素質和科技知識的培養。在清朝時期發家以前,堅持耕讀並舉,督促兒孫苦讀。發家以後,很多大戶都創辦了家庭學堂,除教授自家兒孫,還吸收部分族人子弟入學。

我們可以想見,在清朝和民國,屈家不但在這一套富甲一方,而且文韜武略教導兒孫,皆有所成。據說到1950年為止,屈家僅靠收取地租,每年的總收入就在1300多萬元左右,但即便如此,屈家依舊保持著節儉的生活習慣。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州川南一代有瀘陽屈氏一說,那麼何謂瀘陽屈氏,所謂瀘陽屈氏,是指居住在四川瀘州市北部地區,以瀘縣方洞鄉為中心,涵蓋信雨壇、喻市、興隆、加明、古橋及隆昌、榮昌兩縣臨近鄉鎮,聚族面居的屈原後裔一個家族。這個家族是由一個家庭發展起來的,成為中華屈氏一大獨立宗支,家族在方洞鄉建立宗祠成一方大族。而瀘州古稱江陽,中國古有“水北為陽”之說,故得地望被社會稱為瀘陽屈氏。近年也有人直接稱為瀘北屈氏的。

由於方洞鄉緊靠冱水河清江段,與榮昌縣清江場隔河相望。解放前屈氏族人多以清江場為中心進行經濟活動,河中此處有一打石灘叫清江灘,聞名川南,人們又叫瀘陽屈氏清江灘屈家。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陽屈氏是屈原後裔逃蜀一支。屈原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騰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陬孟兮,唯庚寅吾一降”。(離騷)這話的意思是,我是古帝陽氏的後裔,父親的名字叫伯庸。我是在夏曆正月庚日降生的。“高陽帝”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有天下後的稱號。古稱高陽氏。所謂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商代以前姓和氏是分開的,貴者才有氏。賤者只有名。秦漢以後姓氏不再分別。太史公司馬編修《史記》將姓氏合二為一,有了姓氏稱謂。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據《屈原後裔尋訪記》考證,秦統一六國後,於始皇帝26年11月,徒齊楚大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關中,於利田宅。“屈氏居安陵”。“安陵在西安咸陽一帶”。從西漢到唐,其中一支從關中遷成皋,又次安汝南途河次臨海(浙江)。在臨海發民成望族,世稱臨海望。後從臨海分出一支遷居湖南衡陽。瀘陽屈氏主是從衡陽宗支中分宗出來的。因之瀘陽屈氏又自稱“臨海世家”。

屈氏在瀘縣屈大灣定居,有明一代經歷260年艱苦創業,因張獻忠兵亂而譜籍散失,家才蕩然。避亂貴州15年。清順治十二年(公元一六五五年)有祖勝穩(屈原五十九世孫)率族重返四川瀘故里。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這幾年我們才對外宣稱的屈氏莊園,其實老瀘州人會說是石牌坊莊園,因何而來呢?屈氏發展到了清代應該更加殷實,雖然這個莊園始建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1809-1845)但是之前已經屈氏族人,各房都有小規模的修建,當然到了嘉慶年間開始更加成規模和體系。

再到了民國1912年—1916年擴建碉樓、戲樓、佛堂,莊園基本完善成現在的格局。解放後,莊園作為糧站使用,1972年將莊園的一部分作為階級教育展館。1981年,瀘縣人民政府公佈屈氏莊園為瀘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莊園坐西南向東北,原佔地30畝,現存12畝,為中國傳統院落式佈局,主體建築為抬樑穿鬥式木結構建築。莊園面闊75.6米,進深102.6米,外牆高8米。四角有磚石結構高約22米的碉樓,現兩座完好,一座殘存。莊園大門呈外“八”字形,門額陰刻“醒廬”兩個大字。清代時,籍貫為瀘州城裡營溝頭出生的進士高樹為此宏大碉樓題寫了蒼勁有力大氣院名《醒廬》。

高樹即前清翰林御史、偽總統顧問字蔚然,書寫的“醒廬”二字取自於屈原的《魚問》。“舉世皆濁,惟我獨清;舉世皆渾,唯我獨醒”。非常貼切。“醒廬”二字;兩邊是大軍閥潭顏楷書寫的“入和出明輝光照國、執義秉德安息康居”對聯。

莊園內設敞廳、中堂、上房以及天井、戲園、內花園、後花園、佛堂、網球場等設施。此莊園是川南一處具有中國南北風格,中西相融,涵蓋園林建築、安全防禦的典型民居。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屈氏莊園不但坐西南向東北,後靠五仙山,側依冱水河,整體佈局似一艘大船,後花園花山如船尾,前花園為船頭,石牌坊如巨帆,寓意“一帆風順”。這恐怕是有風水高人進行了建築前的設計,其實它更內含李白:直掛雲帆濟滄海之意。

正門前是一座雕有“野鹿含花”(諧音衣祿繁華)的石刻牌坊。這個石牌坊之名就是由此而來,可惜這次看到的石牌坊感覺矮矬矬的樣子,不知道是打掉一半還是埋掉了一半?瀘州石堡灣也有石牌坊,要比他高大的多。江陽沽酒客問詢了導遊人員,小姐姐告訴我,這個是不是掩埋了不清楚,下半截是原來的,但是牌坊的頂是後來補的。特殊的日子帶來的文化古物的摧殘讓人不禁感嘆,希望再也不要有那種愚昧的行為。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可以看出屈氏家族當年選擇在此地安居,是期望通過住宅與地形地物的某種暗合,獲得通達順利的運道。莊園內處處體現一種天井文化,天井既排水、採光、通風,又有風水理論中拔風聚氣之功效。莊園體現的風水理論對研究瀘縣(瀘州)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風水之說終究有些難以捉摸,今天的屈氏後代仍然在繁衍生息,當時早就沒有祖先當年的神勇和富足。不過有一點家風能傳承,就不怕未來不出大富大貴,大有作為的人。歷史怕的不是失敗,而是怕把老祖宗的魂給丟了。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道光年間修建的中心建築群採取中軸線對稱方式佈局,以裝修精緻的中堂為主,佈局左右花廳、寢室、帳房、書房、廂房。中心建築為懸山穿鬥式木結構,飛簷黛瓦、畫棟雕樑。戲樓、佛堂為民國初期擴建的中西結合近代建築,造型嚴整、雕刻精緻、華美動人。莊園外觀以第一層高8米的石圍牆形成封閉空間;第二層高8米的火磚圍牆四角修建高達22米的北極樓、東平樓、南極樓、西平樓四座碉樓。

莊園的空間組織建築造型、建築裝飾都保留了歷史的真實性,其中有大小花廳天井48個,房間180間。園內設有戲臺、佛堂、金銀庫、鳳凰井、前花園、內花園、後花園、水池、涼亭、釣魚臺、網球場、跑馬場、花山族墓等……是我省現存較為典型的高牆碉樓民居,飽含著民族文化蓬勃生命力的鮮活。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因其繼大邑劉文彩“收租院”之後成為四川第二個階級教育展覽館而名揚巴蜀,被譽為“川南民間建築精粹”。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縣屈氏莊園是我國民間建築高牆文化在川南地區的典型代表。是四川省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民居建築群之一,是瀘縣一帶數十座莊園的典型代表。瀘縣屈氏莊園是川南一處具有中國南北民居風格、同時又兼備中歐風韻的民居群,對研究中國民間建築、民間藝術、民間民俗、地方歷史和當時歷史時期的變遷諸方面,都有很高的價值。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屈氏莊園的雕刻、繪畫、裝飾、等等,具有獨特的藝術性,反映了當時的人文思想和信仰,精美絕倫又囊括中西風格的建築藝術,使其至今依然煥發著不竭的魅力。屈氏莊園在當時條件下,其設計包括園林建築、安全防禦多方面,南北風格結合、中西相融、渾然一體的佈局,以及碉樓高大複雜的地上、地下防禦設施,其建造技術非常值得探究。莊園經歷的閉關鎖國到被迫打開國門,到中華民國再到新中國的成立多個時期,曲折的歷程,反映著一個時代的變遷,是歷史變化的一座標本。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當年屈氏不但人丁興旺而且名人輩出,為瀘州發展做出了相應的貢獻,比如屈義林是著名書畫家、詩人。一九零八年生於榮昌清江新學堂灣,就讀於上海美專、南京中央大學,師承蔣兆和、潘天壽、徐悲鴻、王遠勃、潘玉良等大師。鑽研中國文學與繪畫歷八十餘載,身經中國近百年重大歷史變遷,飽嘗人海疾苦,堪稱“天堂地獄一生遊”。

所作詩詞一千零九十首,書畫無數,被譽為“當代中華詩神”。四川省文史館館員、巴蜀詩書畫研究會副會長,於二零零六年逝世,享年九十八歲。

"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楚風流韻,千年悠悠。公元前278年,楚國有個男子,身份尊貴,血統純正,為楚武王的後代,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這個男子沒有成為楚國的大王,楚國後來終究煙消雲散,但是這個男子為國殉難,投河自盡。人們已經不記得楚國到底如何,但是每年,我們都會記得這個愛國超過自己的生命的男子,在端午那天祭奠他,這個人我們習慣叫他屈原。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家訓、家教、家風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波瀾起伏的中國歷史上,以三閭大夫屈原為代表的屈姓家族,就用“清醒”二字作家風流傳於世,告誡後人要清白做人,坦蕩做事。屈氏後人也一直謹記祖訓,不管族人走到哪裡開枝散葉,都不會忘記這一根本。

其實早就知道在瀘州瀘縣方洞生活著許多屈氏後代,帶著仰慕和崇敬,今天終於有幸來到方洞鎮石牌坊屈氏莊園實地探訪。雖然三伏天,熱氣騰騰,但是這一次探訪之旅,讓我獲益匪淺。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根據現有史料記載,在明代的時候,屈氏族人早已經有一支遷徙到瀘州,而且那個時候已經有了兩百多年的發展,已經是地方大族。屈氏家族在發展過程中,除了努力增殖家庭資產,也十分重視兒孫文化素質和科技知識的培養。在清朝時期發家以前,堅持耕讀並舉,督促兒孫苦讀。發家以後,很多大戶都創辦了家庭學堂,除教授自家兒孫,還吸收部分族人子弟入學。

我們可以想見,在清朝和民國,屈家不但在這一套富甲一方,而且文韜武略教導兒孫,皆有所成。據說到1950年為止,屈家僅靠收取地租,每年的總收入就在1300多萬元左右,但即便如此,屈家依舊保持著節儉的生活習慣。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州川南一代有瀘陽屈氏一說,那麼何謂瀘陽屈氏,所謂瀘陽屈氏,是指居住在四川瀘州市北部地區,以瀘縣方洞鄉為中心,涵蓋信雨壇、喻市、興隆、加明、古橋及隆昌、榮昌兩縣臨近鄉鎮,聚族面居的屈原後裔一個家族。這個家族是由一個家庭發展起來的,成為中華屈氏一大獨立宗支,家族在方洞鄉建立宗祠成一方大族。而瀘州古稱江陽,中國古有“水北為陽”之說,故得地望被社會稱為瀘陽屈氏。近年也有人直接稱為瀘北屈氏的。

由於方洞鄉緊靠冱水河清江段,與榮昌縣清江場隔河相望。解放前屈氏族人多以清江場為中心進行經濟活動,河中此處有一打石灘叫清江灘,聞名川南,人們又叫瀘陽屈氏清江灘屈家。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陽屈氏是屈原後裔逃蜀一支。屈原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騰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陬孟兮,唯庚寅吾一降”。(離騷)這話的意思是,我是古帝陽氏的後裔,父親的名字叫伯庸。我是在夏曆正月庚日降生的。“高陽帝”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有天下後的稱號。古稱高陽氏。所謂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商代以前姓和氏是分開的,貴者才有氏。賤者只有名。秦漢以後姓氏不再分別。太史公司馬編修《史記》將姓氏合二為一,有了姓氏稱謂。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據《屈原後裔尋訪記》考證,秦統一六國後,於始皇帝26年11月,徒齊楚大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關中,於利田宅。“屈氏居安陵”。“安陵在西安咸陽一帶”。從西漢到唐,其中一支從關中遷成皋,又次安汝南途河次臨海(浙江)。在臨海發民成望族,世稱臨海望。後從臨海分出一支遷居湖南衡陽。瀘陽屈氏主是從衡陽宗支中分宗出來的。因之瀘陽屈氏又自稱“臨海世家”。

屈氏在瀘縣屈大灣定居,有明一代經歷260年艱苦創業,因張獻忠兵亂而譜籍散失,家才蕩然。避亂貴州15年。清順治十二年(公元一六五五年)有祖勝穩(屈原五十九世孫)率族重返四川瀘故里。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這幾年我們才對外宣稱的屈氏莊園,其實老瀘州人會說是石牌坊莊園,因何而來呢?屈氏發展到了清代應該更加殷實,雖然這個莊園始建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1809-1845)但是之前已經屈氏族人,各房都有小規模的修建,當然到了嘉慶年間開始更加成規模和體系。

再到了民國1912年—1916年擴建碉樓、戲樓、佛堂,莊園基本完善成現在的格局。解放後,莊園作為糧站使用,1972年將莊園的一部分作為階級教育展館。1981年,瀘縣人民政府公佈屈氏莊園為瀘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莊園坐西南向東北,原佔地30畝,現存12畝,為中國傳統院落式佈局,主體建築為抬樑穿鬥式木結構建築。莊園面闊75.6米,進深102.6米,外牆高8米。四角有磚石結構高約22米的碉樓,現兩座完好,一座殘存。莊園大門呈外“八”字形,門額陰刻“醒廬”兩個大字。清代時,籍貫為瀘州城裡營溝頭出生的進士高樹為此宏大碉樓題寫了蒼勁有力大氣院名《醒廬》。

高樹即前清翰林御史、偽總統顧問字蔚然,書寫的“醒廬”二字取自於屈原的《魚問》。“舉世皆濁,惟我獨清;舉世皆渾,唯我獨醒”。非常貼切。“醒廬”二字;兩邊是大軍閥潭顏楷書寫的“入和出明輝光照國、執義秉德安息康居”對聯。

莊園內設敞廳、中堂、上房以及天井、戲園、內花園、後花園、佛堂、網球場等設施。此莊園是川南一處具有中國南北風格,中西相融,涵蓋園林建築、安全防禦的典型民居。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屈氏莊園不但坐西南向東北,後靠五仙山,側依冱水河,整體佈局似一艘大船,後花園花山如船尾,前花園為船頭,石牌坊如巨帆,寓意“一帆風順”。這恐怕是有風水高人進行了建築前的設計,其實它更內含李白:直掛雲帆濟滄海之意。

正門前是一座雕有“野鹿含花”(諧音衣祿繁華)的石刻牌坊。這個石牌坊之名就是由此而來,可惜這次看到的石牌坊感覺矮矬矬的樣子,不知道是打掉一半還是埋掉了一半?瀘州石堡灣也有石牌坊,要比他高大的多。江陽沽酒客問詢了導遊人員,小姐姐告訴我,這個是不是掩埋了不清楚,下半截是原來的,但是牌坊的頂是後來補的。特殊的日子帶來的文化古物的摧殘讓人不禁感嘆,希望再也不要有那種愚昧的行為。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可以看出屈氏家族當年選擇在此地安居,是期望通過住宅與地形地物的某種暗合,獲得通達順利的運道。莊園內處處體現一種天井文化,天井既排水、採光、通風,又有風水理論中拔風聚氣之功效。莊園體現的風水理論對研究瀘縣(瀘州)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風水之說終究有些難以捉摸,今天的屈氏後代仍然在繁衍生息,當時早就沒有祖先當年的神勇和富足。不過有一點家風能傳承,就不怕未來不出大富大貴,大有作為的人。歷史怕的不是失敗,而是怕把老祖宗的魂給丟了。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道光年間修建的中心建築群採取中軸線對稱方式佈局,以裝修精緻的中堂為主,佈局左右花廳、寢室、帳房、書房、廂房。中心建築為懸山穿鬥式木結構,飛簷黛瓦、畫棟雕樑。戲樓、佛堂為民國初期擴建的中西結合近代建築,造型嚴整、雕刻精緻、華美動人。莊園外觀以第一層高8米的石圍牆形成封閉空間;第二層高8米的火磚圍牆四角修建高達22米的北極樓、東平樓、南極樓、西平樓四座碉樓。

莊園的空間組織建築造型、建築裝飾都保留了歷史的真實性,其中有大小花廳天井48個,房間180間。園內設有戲臺、佛堂、金銀庫、鳳凰井、前花園、內花園、後花園、水池、涼亭、釣魚臺、網球場、跑馬場、花山族墓等……是我省現存較為典型的高牆碉樓民居,飽含著民族文化蓬勃生命力的鮮活。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因其繼大邑劉文彩“收租院”之後成為四川第二個階級教育展覽館而名揚巴蜀,被譽為“川南民間建築精粹”。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縣屈氏莊園是我國民間建築高牆文化在川南地區的典型代表。是四川省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民居建築群之一,是瀘縣一帶數十座莊園的典型代表。瀘縣屈氏莊園是川南一處具有中國南北民居風格、同時又兼備中歐風韻的民居群,對研究中國民間建築、民間藝術、民間民俗、地方歷史和當時歷史時期的變遷諸方面,都有很高的價值。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屈氏莊園的雕刻、繪畫、裝飾、等等,具有獨特的藝術性,反映了當時的人文思想和信仰,精美絕倫又囊括中西風格的建築藝術,使其至今依然煥發著不竭的魅力。屈氏莊園在當時條件下,其設計包括園林建築、安全防禦多方面,南北風格結合、中西相融、渾然一體的佈局,以及碉樓高大複雜的地上、地下防禦設施,其建造技術非常值得探究。莊園經歷的閉關鎖國到被迫打開國門,到中華民國再到新中國的成立多個時期,曲折的歷程,反映著一個時代的變遷,是歷史變化的一座標本。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當年屈氏不但人丁興旺而且名人輩出,為瀘州發展做出了相應的貢獻,比如屈義林是著名書畫家、詩人。一九零八年生於榮昌清江新學堂灣,就讀於上海美專、南京中央大學,師承蔣兆和、潘天壽、徐悲鴻、王遠勃、潘玉良等大師。鑽研中國文學與繪畫歷八十餘載,身經中國近百年重大歷史變遷,飽嘗人海疾苦,堪稱“天堂地獄一生遊”。

所作詩詞一千零九十首,書畫無數,被譽為“當代中華詩神”。四川省文史館館員、巴蜀詩書畫研究會副會長,於二零零六年逝世,享年九十八歲。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屈仲樵,一九二四年生於方洞劉家灣。青年時期求學於成都青城山靈巖書院,受蒙文通等名師教誨,酷愛文學藝術,尤以讀書篆刻為最。通曉詩文、詞曲、楹聯戲劇。書道出色。以其書法專長被列入《中國百業名人錄》,有《書學》傳世。一九九七年去世。與屈趁斯、屈天馬並稱藝壇“三屈”,盛名遠播。

屈趁斯。一九一五年生,畢業於四川大學經濟系。重慶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德藝雙馨”會員、重慶市書法家協會顧問、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書跡遍及全國,作品收入中國現代美術全集·書法第三卷》、《古今書家辭典》、《中國當代書法藝術大全》、《中國藝術年鑑》等數十部大型辭書和作品集中,其作品被國內許多文史研究館、博物館、紀念館和風景旅遊名勝地區收藏、鐫刻上石,有《行草宋詞六十首》、《書法選集》等著作出版。其書法方圓並茂,左右逢源;篆書精到,內涵豐富,化奇譎,儀態萬方;骨雪峻宕,神韻天然。

"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楚風流韻,千年悠悠。公元前278年,楚國有個男子,身份尊貴,血統純正,為楚武王的後代,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這個男子沒有成為楚國的大王,楚國後來終究煙消雲散,但是這個男子為國殉難,投河自盡。人們已經不記得楚國到底如何,但是每年,我們都會記得這個愛國超過自己的生命的男子,在端午那天祭奠他,這個人我們習慣叫他屈原。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家訓、家教、家風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波瀾起伏的中國歷史上,以三閭大夫屈原為代表的屈姓家族,就用“清醒”二字作家風流傳於世,告誡後人要清白做人,坦蕩做事。屈氏後人也一直謹記祖訓,不管族人走到哪裡開枝散葉,都不會忘記這一根本。

其實早就知道在瀘州瀘縣方洞生活著許多屈氏後代,帶著仰慕和崇敬,今天終於有幸來到方洞鎮石牌坊屈氏莊園實地探訪。雖然三伏天,熱氣騰騰,但是這一次探訪之旅,讓我獲益匪淺。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根據現有史料記載,在明代的時候,屈氏族人早已經有一支遷徙到瀘州,而且那個時候已經有了兩百多年的發展,已經是地方大族。屈氏家族在發展過程中,除了努力增殖家庭資產,也十分重視兒孫文化素質和科技知識的培養。在清朝時期發家以前,堅持耕讀並舉,督促兒孫苦讀。發家以後,很多大戶都創辦了家庭學堂,除教授自家兒孫,還吸收部分族人子弟入學。

我們可以想見,在清朝和民國,屈家不但在這一套富甲一方,而且文韜武略教導兒孫,皆有所成。據說到1950年為止,屈家僅靠收取地租,每年的總收入就在1300多萬元左右,但即便如此,屈家依舊保持著節儉的生活習慣。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州川南一代有瀘陽屈氏一說,那麼何謂瀘陽屈氏,所謂瀘陽屈氏,是指居住在四川瀘州市北部地區,以瀘縣方洞鄉為中心,涵蓋信雨壇、喻市、興隆、加明、古橋及隆昌、榮昌兩縣臨近鄉鎮,聚族面居的屈原後裔一個家族。這個家族是由一個家庭發展起來的,成為中華屈氏一大獨立宗支,家族在方洞鄉建立宗祠成一方大族。而瀘州古稱江陽,中國古有“水北為陽”之說,故得地望被社會稱為瀘陽屈氏。近年也有人直接稱為瀘北屈氏的。

由於方洞鄉緊靠冱水河清江段,與榮昌縣清江場隔河相望。解放前屈氏族人多以清江場為中心進行經濟活動,河中此處有一打石灘叫清江灘,聞名川南,人們又叫瀘陽屈氏清江灘屈家。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陽屈氏是屈原後裔逃蜀一支。屈原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騰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陬孟兮,唯庚寅吾一降”。(離騷)這話的意思是,我是古帝陽氏的後裔,父親的名字叫伯庸。我是在夏曆正月庚日降生的。“高陽帝”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有天下後的稱號。古稱高陽氏。所謂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商代以前姓和氏是分開的,貴者才有氏。賤者只有名。秦漢以後姓氏不再分別。太史公司馬編修《史記》將姓氏合二為一,有了姓氏稱謂。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據《屈原後裔尋訪記》考證,秦統一六國後,於始皇帝26年11月,徒齊楚大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關中,於利田宅。“屈氏居安陵”。“安陵在西安咸陽一帶”。從西漢到唐,其中一支從關中遷成皋,又次安汝南途河次臨海(浙江)。在臨海發民成望族,世稱臨海望。後從臨海分出一支遷居湖南衡陽。瀘陽屈氏主是從衡陽宗支中分宗出來的。因之瀘陽屈氏又自稱“臨海世家”。

屈氏在瀘縣屈大灣定居,有明一代經歷260年艱苦創業,因張獻忠兵亂而譜籍散失,家才蕩然。避亂貴州15年。清順治十二年(公元一六五五年)有祖勝穩(屈原五十九世孫)率族重返四川瀘故里。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這幾年我們才對外宣稱的屈氏莊園,其實老瀘州人會說是石牌坊莊園,因何而來呢?屈氏發展到了清代應該更加殷實,雖然這個莊園始建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1809-1845)但是之前已經屈氏族人,各房都有小規模的修建,當然到了嘉慶年間開始更加成規模和體系。

再到了民國1912年—1916年擴建碉樓、戲樓、佛堂,莊園基本完善成現在的格局。解放後,莊園作為糧站使用,1972年將莊園的一部分作為階級教育展館。1981年,瀘縣人民政府公佈屈氏莊園為瀘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莊園坐西南向東北,原佔地30畝,現存12畝,為中國傳統院落式佈局,主體建築為抬樑穿鬥式木結構建築。莊園面闊75.6米,進深102.6米,外牆高8米。四角有磚石結構高約22米的碉樓,現兩座完好,一座殘存。莊園大門呈外“八”字形,門額陰刻“醒廬”兩個大字。清代時,籍貫為瀘州城裡營溝頭出生的進士高樹為此宏大碉樓題寫了蒼勁有力大氣院名《醒廬》。

高樹即前清翰林御史、偽總統顧問字蔚然,書寫的“醒廬”二字取自於屈原的《魚問》。“舉世皆濁,惟我獨清;舉世皆渾,唯我獨醒”。非常貼切。“醒廬”二字;兩邊是大軍閥潭顏楷書寫的“入和出明輝光照國、執義秉德安息康居”對聯。

莊園內設敞廳、中堂、上房以及天井、戲園、內花園、後花園、佛堂、網球場等設施。此莊園是川南一處具有中國南北風格,中西相融,涵蓋園林建築、安全防禦的典型民居。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屈氏莊園不但坐西南向東北,後靠五仙山,側依冱水河,整體佈局似一艘大船,後花園花山如船尾,前花園為船頭,石牌坊如巨帆,寓意“一帆風順”。這恐怕是有風水高人進行了建築前的設計,其實它更內含李白:直掛雲帆濟滄海之意。

正門前是一座雕有“野鹿含花”(諧音衣祿繁華)的石刻牌坊。這個石牌坊之名就是由此而來,可惜這次看到的石牌坊感覺矮矬矬的樣子,不知道是打掉一半還是埋掉了一半?瀘州石堡灣也有石牌坊,要比他高大的多。江陽沽酒客問詢了導遊人員,小姐姐告訴我,這個是不是掩埋了不清楚,下半截是原來的,但是牌坊的頂是後來補的。特殊的日子帶來的文化古物的摧殘讓人不禁感嘆,希望再也不要有那種愚昧的行為。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可以看出屈氏家族當年選擇在此地安居,是期望通過住宅與地形地物的某種暗合,獲得通達順利的運道。莊園內處處體現一種天井文化,天井既排水、採光、通風,又有風水理論中拔風聚氣之功效。莊園體現的風水理論對研究瀘縣(瀘州)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風水之說終究有些難以捉摸,今天的屈氏後代仍然在繁衍生息,當時早就沒有祖先當年的神勇和富足。不過有一點家風能傳承,就不怕未來不出大富大貴,大有作為的人。歷史怕的不是失敗,而是怕把老祖宗的魂給丟了。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道光年間修建的中心建築群採取中軸線對稱方式佈局,以裝修精緻的中堂為主,佈局左右花廳、寢室、帳房、書房、廂房。中心建築為懸山穿鬥式木結構,飛簷黛瓦、畫棟雕樑。戲樓、佛堂為民國初期擴建的中西結合近代建築,造型嚴整、雕刻精緻、華美動人。莊園外觀以第一層高8米的石圍牆形成封閉空間;第二層高8米的火磚圍牆四角修建高達22米的北極樓、東平樓、南極樓、西平樓四座碉樓。

莊園的空間組織建築造型、建築裝飾都保留了歷史的真實性,其中有大小花廳天井48個,房間180間。園內設有戲臺、佛堂、金銀庫、鳳凰井、前花園、內花園、後花園、水池、涼亭、釣魚臺、網球場、跑馬場、花山族墓等……是我省現存較為典型的高牆碉樓民居,飽含著民族文化蓬勃生命力的鮮活。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因其繼大邑劉文彩“收租院”之後成為四川第二個階級教育展覽館而名揚巴蜀,被譽為“川南民間建築精粹”。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縣屈氏莊園是我國民間建築高牆文化在川南地區的典型代表。是四川省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民居建築群之一,是瀘縣一帶數十座莊園的典型代表。瀘縣屈氏莊園是川南一處具有中國南北民居風格、同時又兼備中歐風韻的民居群,對研究中國民間建築、民間藝術、民間民俗、地方歷史和當時歷史時期的變遷諸方面,都有很高的價值。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屈氏莊園的雕刻、繪畫、裝飾、等等,具有獨特的藝術性,反映了當時的人文思想和信仰,精美絕倫又囊括中西風格的建築藝術,使其至今依然煥發著不竭的魅力。屈氏莊園在當時條件下,其設計包括園林建築、安全防禦多方面,南北風格結合、中西相融、渾然一體的佈局,以及碉樓高大複雜的地上、地下防禦設施,其建造技術非常值得探究。莊園經歷的閉關鎖國到被迫打開國門,到中華民國再到新中國的成立多個時期,曲折的歷程,反映著一個時代的變遷,是歷史變化的一座標本。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當年屈氏不但人丁興旺而且名人輩出,為瀘州發展做出了相應的貢獻,比如屈義林是著名書畫家、詩人。一九零八年生於榮昌清江新學堂灣,就讀於上海美專、南京中央大學,師承蔣兆和、潘天壽、徐悲鴻、王遠勃、潘玉良等大師。鑽研中國文學與繪畫歷八十餘載,身經中國近百年重大歷史變遷,飽嘗人海疾苦,堪稱“天堂地獄一生遊”。

所作詩詞一千零九十首,書畫無數,被譽為“當代中華詩神”。四川省文史館館員、巴蜀詩書畫研究會副會長,於二零零六年逝世,享年九十八歲。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屈仲樵,一九二四年生於方洞劉家灣。青年時期求學於成都青城山靈巖書院,受蒙文通等名師教誨,酷愛文學藝術,尤以讀書篆刻為最。通曉詩文、詞曲、楹聯戲劇。書道出色。以其書法專長被列入《中國百業名人錄》,有《書學》傳世。一九九七年去世。與屈趁斯、屈天馬並稱藝壇“三屈”,盛名遠播。

屈趁斯。一九一五年生,畢業於四川大學經濟系。重慶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德藝雙馨”會員、重慶市書法家協會顧問、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書跡遍及全國,作品收入中國現代美術全集·書法第三卷》、《古今書家辭典》、《中國當代書法藝術大全》、《中國藝術年鑑》等數十部大型辭書和作品集中,其作品被國內許多文史研究館、博物館、紀念館和風景旅遊名勝地區收藏、鐫刻上石,有《行草宋詞六十首》、《書法選集》等著作出版。其書法方圓並茂,左右逢源;篆書精到,內涵豐富,化奇譎,儀態萬方;骨雪峻宕,神韻天然。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屈伯川一九零九年十一月生於方洞董灣。一九三二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一九三四年留學德國,獲化學博士學生。一九四零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延安自然科學教育處長、陝甘寧邊區政府建設廳工業副局長、張家口晉察冀邊區工業部工業試驗所所長。一九四七年調任大連工學院院長。中共大連市市委委員、中共八大代表、全國政協第六屆委員。先後獲大連市優秀共產黨員、科學之光等榮譽稱號,發表了《關於高等教育改革幾個問題的探討》等論文八篇。

"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楚風流韻,千年悠悠。公元前278年,楚國有個男子,身份尊貴,血統純正,為楚武王的後代,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這個男子沒有成為楚國的大王,楚國後來終究煙消雲散,但是這個男子為國殉難,投河自盡。人們已經不記得楚國到底如何,但是每年,我們都會記得這個愛國超過自己的生命的男子,在端午那天祭奠他,這個人我們習慣叫他屈原。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家訓、家教、家風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波瀾起伏的中國歷史上,以三閭大夫屈原為代表的屈姓家族,就用“清醒”二字作家風流傳於世,告誡後人要清白做人,坦蕩做事。屈氏後人也一直謹記祖訓,不管族人走到哪裡開枝散葉,都不會忘記這一根本。

其實早就知道在瀘州瀘縣方洞生活著許多屈氏後代,帶著仰慕和崇敬,今天終於有幸來到方洞鎮石牌坊屈氏莊園實地探訪。雖然三伏天,熱氣騰騰,但是這一次探訪之旅,讓我獲益匪淺。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根據現有史料記載,在明代的時候,屈氏族人早已經有一支遷徙到瀘州,而且那個時候已經有了兩百多年的發展,已經是地方大族。屈氏家族在發展過程中,除了努力增殖家庭資產,也十分重視兒孫文化素質和科技知識的培養。在清朝時期發家以前,堅持耕讀並舉,督促兒孫苦讀。發家以後,很多大戶都創辦了家庭學堂,除教授自家兒孫,還吸收部分族人子弟入學。

我們可以想見,在清朝和民國,屈家不但在這一套富甲一方,而且文韜武略教導兒孫,皆有所成。據說到1950年為止,屈家僅靠收取地租,每年的總收入就在1300多萬元左右,但即便如此,屈家依舊保持著節儉的生活習慣。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州川南一代有瀘陽屈氏一說,那麼何謂瀘陽屈氏,所謂瀘陽屈氏,是指居住在四川瀘州市北部地區,以瀘縣方洞鄉為中心,涵蓋信雨壇、喻市、興隆、加明、古橋及隆昌、榮昌兩縣臨近鄉鎮,聚族面居的屈原後裔一個家族。這個家族是由一個家庭發展起來的,成為中華屈氏一大獨立宗支,家族在方洞鄉建立宗祠成一方大族。而瀘州古稱江陽,中國古有“水北為陽”之說,故得地望被社會稱為瀘陽屈氏。近年也有人直接稱為瀘北屈氏的。

由於方洞鄉緊靠冱水河清江段,與榮昌縣清江場隔河相望。解放前屈氏族人多以清江場為中心進行經濟活動,河中此處有一打石灘叫清江灘,聞名川南,人們又叫瀘陽屈氏清江灘屈家。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陽屈氏是屈原後裔逃蜀一支。屈原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騰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陬孟兮,唯庚寅吾一降”。(離騷)這話的意思是,我是古帝陽氏的後裔,父親的名字叫伯庸。我是在夏曆正月庚日降生的。“高陽帝”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有天下後的稱號。古稱高陽氏。所謂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商代以前姓和氏是分開的,貴者才有氏。賤者只有名。秦漢以後姓氏不再分別。太史公司馬編修《史記》將姓氏合二為一,有了姓氏稱謂。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據《屈原後裔尋訪記》考證,秦統一六國後,於始皇帝26年11月,徒齊楚大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關中,於利田宅。“屈氏居安陵”。“安陵在西安咸陽一帶”。從西漢到唐,其中一支從關中遷成皋,又次安汝南途河次臨海(浙江)。在臨海發民成望族,世稱臨海望。後從臨海分出一支遷居湖南衡陽。瀘陽屈氏主是從衡陽宗支中分宗出來的。因之瀘陽屈氏又自稱“臨海世家”。

屈氏在瀘縣屈大灣定居,有明一代經歷260年艱苦創業,因張獻忠兵亂而譜籍散失,家才蕩然。避亂貴州15年。清順治十二年(公元一六五五年)有祖勝穩(屈原五十九世孫)率族重返四川瀘故里。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這幾年我們才對外宣稱的屈氏莊園,其實老瀘州人會說是石牌坊莊園,因何而來呢?屈氏發展到了清代應該更加殷實,雖然這個莊園始建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1809-1845)但是之前已經屈氏族人,各房都有小規模的修建,當然到了嘉慶年間開始更加成規模和體系。

再到了民國1912年—1916年擴建碉樓、戲樓、佛堂,莊園基本完善成現在的格局。解放後,莊園作為糧站使用,1972年將莊園的一部分作為階級教育展館。1981年,瀘縣人民政府公佈屈氏莊園為瀘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莊園坐西南向東北,原佔地30畝,現存12畝,為中國傳統院落式佈局,主體建築為抬樑穿鬥式木結構建築。莊園面闊75.6米,進深102.6米,外牆高8米。四角有磚石結構高約22米的碉樓,現兩座完好,一座殘存。莊園大門呈外“八”字形,門額陰刻“醒廬”兩個大字。清代時,籍貫為瀘州城裡營溝頭出生的進士高樹為此宏大碉樓題寫了蒼勁有力大氣院名《醒廬》。

高樹即前清翰林御史、偽總統顧問字蔚然,書寫的“醒廬”二字取自於屈原的《魚問》。“舉世皆濁,惟我獨清;舉世皆渾,唯我獨醒”。非常貼切。“醒廬”二字;兩邊是大軍閥潭顏楷書寫的“入和出明輝光照國、執義秉德安息康居”對聯。

莊園內設敞廳、中堂、上房以及天井、戲園、內花園、後花園、佛堂、網球場等設施。此莊園是川南一處具有中國南北風格,中西相融,涵蓋園林建築、安全防禦的典型民居。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屈氏莊園不但坐西南向東北,後靠五仙山,側依冱水河,整體佈局似一艘大船,後花園花山如船尾,前花園為船頭,石牌坊如巨帆,寓意“一帆風順”。這恐怕是有風水高人進行了建築前的設計,其實它更內含李白:直掛雲帆濟滄海之意。

正門前是一座雕有“野鹿含花”(諧音衣祿繁華)的石刻牌坊。這個石牌坊之名就是由此而來,可惜這次看到的石牌坊感覺矮矬矬的樣子,不知道是打掉一半還是埋掉了一半?瀘州石堡灣也有石牌坊,要比他高大的多。江陽沽酒客問詢了導遊人員,小姐姐告訴我,這個是不是掩埋了不清楚,下半截是原來的,但是牌坊的頂是後來補的。特殊的日子帶來的文化古物的摧殘讓人不禁感嘆,希望再也不要有那種愚昧的行為。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可以看出屈氏家族當年選擇在此地安居,是期望通過住宅與地形地物的某種暗合,獲得通達順利的運道。莊園內處處體現一種天井文化,天井既排水、採光、通風,又有風水理論中拔風聚氣之功效。莊園體現的風水理論對研究瀘縣(瀘州)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風水之說終究有些難以捉摸,今天的屈氏後代仍然在繁衍生息,當時早就沒有祖先當年的神勇和富足。不過有一點家風能傳承,就不怕未來不出大富大貴,大有作為的人。歷史怕的不是失敗,而是怕把老祖宗的魂給丟了。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道光年間修建的中心建築群採取中軸線對稱方式佈局,以裝修精緻的中堂為主,佈局左右花廳、寢室、帳房、書房、廂房。中心建築為懸山穿鬥式木結構,飛簷黛瓦、畫棟雕樑。戲樓、佛堂為民國初期擴建的中西結合近代建築,造型嚴整、雕刻精緻、華美動人。莊園外觀以第一層高8米的石圍牆形成封閉空間;第二層高8米的火磚圍牆四角修建高達22米的北極樓、東平樓、南極樓、西平樓四座碉樓。

莊園的空間組織建築造型、建築裝飾都保留了歷史的真實性,其中有大小花廳天井48個,房間180間。園內設有戲臺、佛堂、金銀庫、鳳凰井、前花園、內花園、後花園、水池、涼亭、釣魚臺、網球場、跑馬場、花山族墓等……是我省現存較為典型的高牆碉樓民居,飽含著民族文化蓬勃生命力的鮮活。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因其繼大邑劉文彩“收租院”之後成為四川第二個階級教育展覽館而名揚巴蜀,被譽為“川南民間建築精粹”。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瀘縣屈氏莊園是我國民間建築高牆文化在川南地區的典型代表。是四川省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民居建築群之一,是瀘縣一帶數十座莊園的典型代表。瀘縣屈氏莊園是川南一處具有中國南北民居風格、同時又兼備中歐風韻的民居群,對研究中國民間建築、民間藝術、民間民俗、地方歷史和當時歷史時期的變遷諸方面,都有很高的價值。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屈氏莊園的雕刻、繪畫、裝飾、等等,具有獨特的藝術性,反映了當時的人文思想和信仰,精美絕倫又囊括中西風格的建築藝術,使其至今依然煥發著不竭的魅力。屈氏莊園在當時條件下,其設計包括園林建築、安全防禦多方面,南北風格結合、中西相融、渾然一體的佈局,以及碉樓高大複雜的地上、地下防禦設施,其建造技術非常值得探究。莊園經歷的閉關鎖國到被迫打開國門,到中華民國再到新中國的成立多個時期,曲折的歷程,反映著一個時代的變遷,是歷史變化的一座標本。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當年屈氏不但人丁興旺而且名人輩出,為瀘州發展做出了相應的貢獻,比如屈義林是著名書畫家、詩人。一九零八年生於榮昌清江新學堂灣,就讀於上海美專、南京中央大學,師承蔣兆和、潘天壽、徐悲鴻、王遠勃、潘玉良等大師。鑽研中國文學與繪畫歷八十餘載,身經中國近百年重大歷史變遷,飽嘗人海疾苦,堪稱“天堂地獄一生遊”。

所作詩詞一千零九十首,書畫無數,被譽為“當代中華詩神”。四川省文史館館員、巴蜀詩書畫研究會副會長,於二零零六年逝世,享年九十八歲。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屈仲樵,一九二四年生於方洞劉家灣。青年時期求學於成都青城山靈巖書院,受蒙文通等名師教誨,酷愛文學藝術,尤以讀書篆刻為最。通曉詩文、詞曲、楹聯戲劇。書道出色。以其書法專長被列入《中國百業名人錄》,有《書學》傳世。一九九七年去世。與屈趁斯、屈天馬並稱藝壇“三屈”,盛名遠播。

屈趁斯。一九一五年生,畢業於四川大學經濟系。重慶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德藝雙馨”會員、重慶市書法家協會顧問、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書跡遍及全國,作品收入中國現代美術全集·書法第三卷》、《古今書家辭典》、《中國當代書法藝術大全》、《中國藝術年鑑》等數十部大型辭書和作品集中,其作品被國內許多文史研究館、博物館、紀念館和風景旅遊名勝地區收藏、鐫刻上石,有《行草宋詞六十首》、《書法選集》等著作出版。其書法方圓並茂,左右逢源;篆書精到,內涵豐富,化奇譎,儀態萬方;骨雪峻宕,神韻天然。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屈伯川一九零九年十一月生於方洞董灣。一九三二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一九三四年留學德國,獲化學博士學生。一九四零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延安自然科學教育處長、陝甘寧邊區政府建設廳工業副局長、張家口晉察冀邊區工業部工業試驗所所長。一九四七年調任大連工學院院長。中共大連市市委委員、中共八大代表、全國政協第六屆委員。先後獲大連市優秀共產黨員、科學之光等榮譽稱號,發表了《關於高等教育改革幾個問題的探討》等論文八篇。

你知道川南瀘州第一園,現在的樣子嗎?這一次我們一同去喚醒

以上只是列舉部分屈家名人,其實還有很多,肯定不能一一到萬,今天江陽沽酒客雖然是第一次來到這個莊園,但是一路下來收穫了很多,除了這種書香門第,大富之家感覺讓人有所觸動,當我們再次“吱呀”一聲,推開打滿鉚釘的木門,厚重的石門坊雖然看著被修葺的完好,其實內部曾經的有些脫落,誰能知道。

醒廬進去還有一個小門,眉上“三閭世第”的橫匾保存完好,兩旁對聯文字:“派分楚水流芳遠,地媲春坊積慶多”。還在告訴我們他們曾經的過往,坐落在五仙山下的方洞鄉地肥水美,人傑地靈,環境優美。這裡是瀘(瀘縣)隆(隆昌)榮(榮昌)三縣交界之地,在過去是三不管的地方,即使當地縣令也鞭長莫及。

可惜歲月不僅隱去了它的繁華,也覆滅了曾經的霸氣,昨日笙歌不再,今宵舊夢難溫。有些故事不說也罷,但是我們知道一切都回不去了,不過這樣也挺好,讓它保留著吧,給我們留個念想,也不辜負前人的那番心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