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嘴 大嘴讀史

一千三百多年前,是繁花似錦的唐朝。

在唐詩高峰期來臨之前,有四個年輕人,才華橫溢,為不久後的唐詩井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就是有名的“初唐四傑”。

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楊炯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盧照鄰的“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駱賓王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無一不是傳頌千載的名句。

“初唐四傑”就是當時的文壇F4。

"

李大嘴 大嘴讀史

一千三百多年前,是繁花似錦的唐朝。

在唐詩高峰期來臨之前,有四個年輕人,才華橫溢,為不久後的唐詩井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就是有名的“初唐四傑”。

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楊炯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盧照鄰的“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駱賓王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無一不是傳頌千載的名句。

“初唐四傑”就是當時的文壇F4。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初唐四傑”在詩文上的能力就不多說了,只說說他們人生之路的坎坷。

有人找到了“初唐四傑”的一個共同點:“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

的確,年少成名的唐初文壇F4,人生之路就沒有一個是圓滿結局的。

先看看山西人王勃。

王勃的學前教育效果極好,據《新唐書》記載,王勃“六歲善文辭,九歲得顏師古注《漢書》讀之,作《指瑕》以擿其失。”六歲就會作詩,九歲的時候,就在等同於教材的書籍中找茬,讓一代大儒很沒面子。

王勃出道極早,十六歲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職,是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正式幹部。

"

李大嘴 大嘴讀史

一千三百多年前,是繁花似錦的唐朝。

在唐詩高峰期來臨之前,有四個年輕人,才華橫溢,為不久後的唐詩井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就是有名的“初唐四傑”。

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楊炯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盧照鄰的“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駱賓王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無一不是傳頌千載的名句。

“初唐四傑”就是當時的文壇F4。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初唐四傑”在詩文上的能力就不多說了,只說說他們人生之路的坎坷。

有人找到了“初唐四傑”的一個共同點:“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

的確,年少成名的唐初文壇F4,人生之路就沒有一個是圓滿結局的。

先看看山西人王勃。

王勃的學前教育效果極好,據《新唐書》記載,王勃“六歲善文辭,九歲得顏師古注《漢書》讀之,作《指瑕》以擿其失。”六歲就會作詩,九歲的時候,就在等同於教材的書籍中找茬,讓一代大儒很沒面子。

王勃出道極早,十六歲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職,是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正式幹部。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但王勃人生的厄運恰恰出在自己的強項——寫文章上。

兩個皇子鬥雞玩,王勃要顯擺自己的文采,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寫了一篇惡搞文《檄英王雞文》。本來是一篇助興的玩笑之作,但被皇帝看到了,就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兩個皇子玩物喪志,你在身邊不勸說也就罷了,還添油加醋的湊趣,實在不像話!

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王勃被列為不受歡迎的人物,趕出長安。

深受打擊的王勃遊歷四方,幾年後在河南弄到了一個類似於辦公室或者祕書處主任的官職,然而正是這次短暫的當官,徹底斷送了王勃的仕途。

當時,王勃手下有個官奴犯了罪,王勃一時心軟,就把官奴藏了起來,但後來看到風聲不對,又殺死了這個官奴。

東窗事發,一擼到底,面臨死刑。

幸虧碰到大赦,王勃才保住了性命,但在官路上發展是完全不可能了。

據後世分析,王勃的這個案子很可能是被誣陷的冤案,又或者是掉進了人家挖的坑裡,原因當然是王勃才華太高,太傲氣,看不起別人,把人家惹毛了。

王勃的案子不但影響了自己,還牽連了老爸。本來好好的在西北當官的王爸爸,被懲罰性質的一竿子支到越南當縣長。

五年後,心懷愧疚的王勃長途跋涉去越南看望王爸爸,在回程中遭遇風浪,“度海溺水,痵而卒”,年僅二十九歲,還是虛歲。

曾記得,長安郊外,長亭送別,欲展宏圖,少年英發,知己比鄰;曾記得,滕王閣上,“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據《唐才子傳》)。

"

李大嘴 大嘴讀史

一千三百多年前,是繁花似錦的唐朝。

在唐詩高峰期來臨之前,有四個年輕人,才華橫溢,為不久後的唐詩井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就是有名的“初唐四傑”。

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楊炯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盧照鄰的“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駱賓王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無一不是傳頌千載的名句。

“初唐四傑”就是當時的文壇F4。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初唐四傑”在詩文上的能力就不多說了,只說說他們人生之路的坎坷。

有人找到了“初唐四傑”的一個共同點:“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

的確,年少成名的唐初文壇F4,人生之路就沒有一個是圓滿結局的。

先看看山西人王勃。

王勃的學前教育效果極好,據《新唐書》記載,王勃“六歲善文辭,九歲得顏師古注《漢書》讀之,作《指瑕》以擿其失。”六歲就會作詩,九歲的時候,就在等同於教材的書籍中找茬,讓一代大儒很沒面子。

王勃出道極早,十六歲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職,是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正式幹部。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但王勃人生的厄運恰恰出在自己的強項——寫文章上。

兩個皇子鬥雞玩,王勃要顯擺自己的文采,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寫了一篇惡搞文《檄英王雞文》。本來是一篇助興的玩笑之作,但被皇帝看到了,就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兩個皇子玩物喪志,你在身邊不勸說也就罷了,還添油加醋的湊趣,實在不像話!

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王勃被列為不受歡迎的人物,趕出長安。

深受打擊的王勃遊歷四方,幾年後在河南弄到了一個類似於辦公室或者祕書處主任的官職,然而正是這次短暫的當官,徹底斷送了王勃的仕途。

當時,王勃手下有個官奴犯了罪,王勃一時心軟,就把官奴藏了起來,但後來看到風聲不對,又殺死了這個官奴。

東窗事發,一擼到底,面臨死刑。

幸虧碰到大赦,王勃才保住了性命,但在官路上發展是完全不可能了。

據後世分析,王勃的這個案子很可能是被誣陷的冤案,又或者是掉進了人家挖的坑裡,原因當然是王勃才華太高,太傲氣,看不起別人,把人家惹毛了。

王勃的案子不但影響了自己,還牽連了老爸。本來好好的在西北當官的王爸爸,被懲罰性質的一竿子支到越南當縣長。

五年後,心懷愧疚的王勃長途跋涉去越南看望王爸爸,在回程中遭遇風浪,“度海溺水,痵而卒”,年僅二十九歲,還是虛歲。

曾記得,長安郊外,長亭送別,欲展宏圖,少年英發,知己比鄰;曾記得,滕王閣上,“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據《唐才子傳》)。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一篇遊戲之作,一次疑似冤案,導致了王勃的英年早逝。

接下來說說河北人盧照鄰。

《新唐書》如此概括盧照鄰的一生:“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后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

意思是說:當唐高宗重視官員實際能力的時候,盧照鄰是個只有理論沒有實操經驗的生瓜蛋子;當武則天大力推行法治的時候,盧照鄰成了一個煉丹治病的道士;後來等到封禪泰山,廣納賢才的時候,盧照鄰已經臥床不起,徹底廢了。

總之,一句話——生不逢時。

"

李大嘴 大嘴讀史

一千三百多年前,是繁花似錦的唐朝。

在唐詩高峰期來臨之前,有四個年輕人,才華橫溢,為不久後的唐詩井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就是有名的“初唐四傑”。

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楊炯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盧照鄰的“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駱賓王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無一不是傳頌千載的名句。

“初唐四傑”就是當時的文壇F4。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初唐四傑”在詩文上的能力就不多說了,只說說他們人生之路的坎坷。

有人找到了“初唐四傑”的一個共同點:“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

的確,年少成名的唐初文壇F4,人生之路就沒有一個是圓滿結局的。

先看看山西人王勃。

王勃的學前教育效果極好,據《新唐書》記載,王勃“六歲善文辭,九歲得顏師古注《漢書》讀之,作《指瑕》以擿其失。”六歲就會作詩,九歲的時候,就在等同於教材的書籍中找茬,讓一代大儒很沒面子。

王勃出道極早,十六歲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職,是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正式幹部。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但王勃人生的厄運恰恰出在自己的強項——寫文章上。

兩個皇子鬥雞玩,王勃要顯擺自己的文采,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寫了一篇惡搞文《檄英王雞文》。本來是一篇助興的玩笑之作,但被皇帝看到了,就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兩個皇子玩物喪志,你在身邊不勸說也就罷了,還添油加醋的湊趣,實在不像話!

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王勃被列為不受歡迎的人物,趕出長安。

深受打擊的王勃遊歷四方,幾年後在河南弄到了一個類似於辦公室或者祕書處主任的官職,然而正是這次短暫的當官,徹底斷送了王勃的仕途。

當時,王勃手下有個官奴犯了罪,王勃一時心軟,就把官奴藏了起來,但後來看到風聲不對,又殺死了這個官奴。

東窗事發,一擼到底,面臨死刑。

幸虧碰到大赦,王勃才保住了性命,但在官路上發展是完全不可能了。

據後世分析,王勃的這個案子很可能是被誣陷的冤案,又或者是掉進了人家挖的坑裡,原因當然是王勃才華太高,太傲氣,看不起別人,把人家惹毛了。

王勃的案子不但影響了自己,還牽連了老爸。本來好好的在西北當官的王爸爸,被懲罰性質的一竿子支到越南當縣長。

五年後,心懷愧疚的王勃長途跋涉去越南看望王爸爸,在回程中遭遇風浪,“度海溺水,痵而卒”,年僅二十九歲,還是虛歲。

曾記得,長安郊外,長亭送別,欲展宏圖,少年英發,知己比鄰;曾記得,滕王閣上,“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據《唐才子傳》)。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一篇遊戲之作,一次疑似冤案,導致了王勃的英年早逝。

接下來說說河北人盧照鄰。

《新唐書》如此概括盧照鄰的一生:“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后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

意思是說:當唐高宗重視官員實際能力的時候,盧照鄰是個只有理論沒有實操經驗的生瓜蛋子;當武則天大力推行法治的時候,盧照鄰成了一個煉丹治病的道士;後來等到封禪泰山,廣納賢才的時候,盧照鄰已經臥床不起,徹底廢了。

總之,一句話——生不逢時。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和王勃一樣,盧照鄰也是神童一枚,很早就闖出了偌大的名聲,唐高祖李淵第十七個兒子李元裕曾用“此吾之相如也”來評價盧照鄰的才華。

躊躇滿志的盧照鄰被分配到四川新都擔任副縣長兼公安局長,放到今天也就是一個副處級幹部。

關於這段經歷,各種文獻說法不一,一種是說任期滿了沒有續聘,一種是說上任沒多久就被小人陷害,遭受牢獄之災,還有一種是說盧照鄰在任期得了“風疾”,可能是麻風病,因病離職,這也是正史的說法。

總之,仕途上想更進一步的機會沒有了。

倒黴的盧照鄰回到中原,但他一首氣勢恢宏的唐朝詩歌版“清明上河圖”——《長安古意》又給他帶來一場牢獄之災。

這首盧照鄰的代表作中有一句“樑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有人說這是在影射武則天的侄子樑王武三思,這是不是盧照鄰的本意不知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武三思相信了。

盧照鄰在監獄中病情進一步惡化,好不容易出獄之後,就隱居到長安太白山深處,自我隔離。

在那裡,盧照鄰拜“藥王”孫思邈為師,孫思邈也盡心盡力為他治病,但即使是今天,麻風病也很難醫治,一千多年前的“藥王”沒有什麼好辦法。

"

李大嘴 大嘴讀史

一千三百多年前,是繁花似錦的唐朝。

在唐詩高峰期來臨之前,有四個年輕人,才華橫溢,為不久後的唐詩井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就是有名的“初唐四傑”。

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楊炯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盧照鄰的“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駱賓王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無一不是傳頌千載的名句。

“初唐四傑”就是當時的文壇F4。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初唐四傑”在詩文上的能力就不多說了,只說說他們人生之路的坎坷。

有人找到了“初唐四傑”的一個共同點:“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

的確,年少成名的唐初文壇F4,人生之路就沒有一個是圓滿結局的。

先看看山西人王勃。

王勃的學前教育效果極好,據《新唐書》記載,王勃“六歲善文辭,九歲得顏師古注《漢書》讀之,作《指瑕》以擿其失。”六歲就會作詩,九歲的時候,就在等同於教材的書籍中找茬,讓一代大儒很沒面子。

王勃出道極早,十六歲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職,是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正式幹部。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但王勃人生的厄運恰恰出在自己的強項——寫文章上。

兩個皇子鬥雞玩,王勃要顯擺自己的文采,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寫了一篇惡搞文《檄英王雞文》。本來是一篇助興的玩笑之作,但被皇帝看到了,就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兩個皇子玩物喪志,你在身邊不勸說也就罷了,還添油加醋的湊趣,實在不像話!

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王勃被列為不受歡迎的人物,趕出長安。

深受打擊的王勃遊歷四方,幾年後在河南弄到了一個類似於辦公室或者祕書處主任的官職,然而正是這次短暫的當官,徹底斷送了王勃的仕途。

當時,王勃手下有個官奴犯了罪,王勃一時心軟,就把官奴藏了起來,但後來看到風聲不對,又殺死了這個官奴。

東窗事發,一擼到底,面臨死刑。

幸虧碰到大赦,王勃才保住了性命,但在官路上發展是完全不可能了。

據後世分析,王勃的這個案子很可能是被誣陷的冤案,又或者是掉進了人家挖的坑裡,原因當然是王勃才華太高,太傲氣,看不起別人,把人家惹毛了。

王勃的案子不但影響了自己,還牽連了老爸。本來好好的在西北當官的王爸爸,被懲罰性質的一竿子支到越南當縣長。

五年後,心懷愧疚的王勃長途跋涉去越南看望王爸爸,在回程中遭遇風浪,“度海溺水,痵而卒”,年僅二十九歲,還是虛歲。

曾記得,長安郊外,長亭送別,欲展宏圖,少年英發,知己比鄰;曾記得,滕王閣上,“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據《唐才子傳》)。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一篇遊戲之作,一次疑似冤案,導致了王勃的英年早逝。

接下來說說河北人盧照鄰。

《新唐書》如此概括盧照鄰的一生:“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后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

意思是說:當唐高宗重視官員實際能力的時候,盧照鄰是個只有理論沒有實操經驗的生瓜蛋子;當武則天大力推行法治的時候,盧照鄰成了一個煉丹治病的道士;後來等到封禪泰山,廣納賢才的時候,盧照鄰已經臥床不起,徹底廢了。

總之,一句話——生不逢時。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和王勃一樣,盧照鄰也是神童一枚,很早就闖出了偌大的名聲,唐高祖李淵第十七個兒子李元裕曾用“此吾之相如也”來評價盧照鄰的才華。

躊躇滿志的盧照鄰被分配到四川新都擔任副縣長兼公安局長,放到今天也就是一個副處級幹部。

關於這段經歷,各種文獻說法不一,一種是說任期滿了沒有續聘,一種是說上任沒多久就被小人陷害,遭受牢獄之災,還有一種是說盧照鄰在任期得了“風疾”,可能是麻風病,因病離職,這也是正史的說法。

總之,仕途上想更進一步的機會沒有了。

倒黴的盧照鄰回到中原,但他一首氣勢恢宏的唐朝詩歌版“清明上河圖”——《長安古意》又給他帶來一場牢獄之災。

這首盧照鄰的代表作中有一句“樑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有人說這是在影射武則天的侄子樑王武三思,這是不是盧照鄰的本意不知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武三思相信了。

盧照鄰在監獄中病情進一步惡化,好不容易出獄之後,就隱居到長安太白山深處,自我隔離。

在那裡,盧照鄰拜“藥王”孫思邈為師,孫思邈也盡心盡力為他治病,但即使是今天,麻風病也很難醫治,一千多年前的“藥王”沒有什麼好辦法。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不甘心的盧照鄰開始自己動手煉丹治病,結果病情越治越重,雙腳萎縮,一隻手也殘廢了。

心灰意冷的一代才子難以忍受病痛的折磨,難以接受自己的鬼樣子,終於“自沈潁水”,跳河自殺了。這時候的盧照鄰大約44歲。

盧照鄰冰冷悲慘的一生其實還有溫暖的地方的。

同為唐初文壇F4的駱賓王有一首詩,叫做《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這首詩很長,就不弄出來混字數了,詩的大意是說盧照鄰在新都期間結識了一個四川妹子,山盟海誓,但盧照鄰離開四川之後,一去不返,始亂終棄。一句話,盧照鄰是個負心漢。

但平心而論,盧照鄰在經受牢獄之災、病痛之苦的時候,難道還要做出不離不棄的樣子,把四川妹子也拖下水嗎?

看看他寫的這首思念四川妹子的詩吧——

忽憶揚州揚子津,遙思蜀道蜀橋人。

鴛鴦諸兮羅綺月,茱英灣兮楊柳春。

道是無情卻有情的解釋更合理一些吧。

該說浙江義烏人駱賓王了。

駱賓王應該是我們兒童時期就接觸的詩人了,一首神作《詠鵝》作為啟蒙詩歌,絕對可以和“床前明月光”、“鋤禾日當午”一起成為被吟誦最多的唐詩。

"

李大嘴 大嘴讀史

一千三百多年前,是繁花似錦的唐朝。

在唐詩高峰期來臨之前,有四個年輕人,才華橫溢,為不久後的唐詩井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就是有名的“初唐四傑”。

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楊炯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盧照鄰的“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駱賓王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無一不是傳頌千載的名句。

“初唐四傑”就是當時的文壇F4。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初唐四傑”在詩文上的能力就不多說了,只說說他們人生之路的坎坷。

有人找到了“初唐四傑”的一個共同點:“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

的確,年少成名的唐初文壇F4,人生之路就沒有一個是圓滿結局的。

先看看山西人王勃。

王勃的學前教育效果極好,據《新唐書》記載,王勃“六歲善文辭,九歲得顏師古注《漢書》讀之,作《指瑕》以擿其失。”六歲就會作詩,九歲的時候,就在等同於教材的書籍中找茬,讓一代大儒很沒面子。

王勃出道極早,十六歲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職,是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正式幹部。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但王勃人生的厄運恰恰出在自己的強項——寫文章上。

兩個皇子鬥雞玩,王勃要顯擺自己的文采,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寫了一篇惡搞文《檄英王雞文》。本來是一篇助興的玩笑之作,但被皇帝看到了,就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兩個皇子玩物喪志,你在身邊不勸說也就罷了,還添油加醋的湊趣,實在不像話!

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王勃被列為不受歡迎的人物,趕出長安。

深受打擊的王勃遊歷四方,幾年後在河南弄到了一個類似於辦公室或者祕書處主任的官職,然而正是這次短暫的當官,徹底斷送了王勃的仕途。

當時,王勃手下有個官奴犯了罪,王勃一時心軟,就把官奴藏了起來,但後來看到風聲不對,又殺死了這個官奴。

東窗事發,一擼到底,面臨死刑。

幸虧碰到大赦,王勃才保住了性命,但在官路上發展是完全不可能了。

據後世分析,王勃的這個案子很可能是被誣陷的冤案,又或者是掉進了人家挖的坑裡,原因當然是王勃才華太高,太傲氣,看不起別人,把人家惹毛了。

王勃的案子不但影響了自己,還牽連了老爸。本來好好的在西北當官的王爸爸,被懲罰性質的一竿子支到越南當縣長。

五年後,心懷愧疚的王勃長途跋涉去越南看望王爸爸,在回程中遭遇風浪,“度海溺水,痵而卒”,年僅二十九歲,還是虛歲。

曾記得,長安郊外,長亭送別,欲展宏圖,少年英發,知己比鄰;曾記得,滕王閣上,“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據《唐才子傳》)。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一篇遊戲之作,一次疑似冤案,導致了王勃的英年早逝。

接下來說說河北人盧照鄰。

《新唐書》如此概括盧照鄰的一生:“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后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

意思是說:當唐高宗重視官員實際能力的時候,盧照鄰是個只有理論沒有實操經驗的生瓜蛋子;當武則天大力推行法治的時候,盧照鄰成了一個煉丹治病的道士;後來等到封禪泰山,廣納賢才的時候,盧照鄰已經臥床不起,徹底廢了。

總之,一句話——生不逢時。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和王勃一樣,盧照鄰也是神童一枚,很早就闖出了偌大的名聲,唐高祖李淵第十七個兒子李元裕曾用“此吾之相如也”來評價盧照鄰的才華。

躊躇滿志的盧照鄰被分配到四川新都擔任副縣長兼公安局長,放到今天也就是一個副處級幹部。

關於這段經歷,各種文獻說法不一,一種是說任期滿了沒有續聘,一種是說上任沒多久就被小人陷害,遭受牢獄之災,還有一種是說盧照鄰在任期得了“風疾”,可能是麻風病,因病離職,這也是正史的說法。

總之,仕途上想更進一步的機會沒有了。

倒黴的盧照鄰回到中原,但他一首氣勢恢宏的唐朝詩歌版“清明上河圖”——《長安古意》又給他帶來一場牢獄之災。

這首盧照鄰的代表作中有一句“樑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有人說這是在影射武則天的侄子樑王武三思,這是不是盧照鄰的本意不知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武三思相信了。

盧照鄰在監獄中病情進一步惡化,好不容易出獄之後,就隱居到長安太白山深處,自我隔離。

在那裡,盧照鄰拜“藥王”孫思邈為師,孫思邈也盡心盡力為他治病,但即使是今天,麻風病也很難醫治,一千多年前的“藥王”沒有什麼好辦法。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不甘心的盧照鄰開始自己動手煉丹治病,結果病情越治越重,雙腳萎縮,一隻手也殘廢了。

心灰意冷的一代才子難以忍受病痛的折磨,難以接受自己的鬼樣子,終於“自沈潁水”,跳河自殺了。這時候的盧照鄰大約44歲。

盧照鄰冰冷悲慘的一生其實還有溫暖的地方的。

同為唐初文壇F4的駱賓王有一首詩,叫做《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這首詩很長,就不弄出來混字數了,詩的大意是說盧照鄰在新都期間結識了一個四川妹子,山盟海誓,但盧照鄰離開四川之後,一去不返,始亂終棄。一句話,盧照鄰是個負心漢。

但平心而論,盧照鄰在經受牢獄之災、病痛之苦的時候,難道還要做出不離不棄的樣子,把四川妹子也拖下水嗎?

看看他寫的這首思念四川妹子的詩吧——

忽憶揚州揚子津,遙思蜀道蜀橋人。

鴛鴦諸兮羅綺月,茱英灣兮楊柳春。

道是無情卻有情的解釋更合理一些吧。

該說浙江義烏人駱賓王了。

駱賓王應該是我們兒童時期就接觸的詩人了,一首神作《詠鵝》作為啟蒙詩歌,絕對可以和“床前明月光”、“鋤禾日當午”一起成為被吟誦最多的唐詩。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駱賓王早年四處折騰,才氣是有,但一直都沒有太好的仕途表現,基本都是祕書、辦公室主任之類的官職。

好不容易當上了侍御史,算是京官了,這個官職的噴子屬性,卻惹惱了武則天,結果被弄到地方當了個副縣長。

武則天當上了皇帝,徐敬業造反,駱賓王幫著寫了一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這篇文章比他之前寫的、被認為是絕唱的長篇名作 《帝京篇》有名多了。

據《新唐書》記載,一代女皇在讀這篇討伐自己的檄文時,尤其是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這句時,居然開啟點贊模式,還問“誰為之?”,這是誰寫的?得知作者是駱賓王后,又說了一句“宰相安得失此人!”,宰相是怎麼當的?怎能讓這麼牛叉的人才跑到叛賊哪裡去了呢?


"

李大嘴 大嘴讀史

一千三百多年前,是繁花似錦的唐朝。

在唐詩高峰期來臨之前,有四個年輕人,才華橫溢,為不久後的唐詩井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就是有名的“初唐四傑”。

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楊炯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盧照鄰的“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駱賓王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無一不是傳頌千載的名句。

“初唐四傑”就是當時的文壇F4。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初唐四傑”在詩文上的能力就不多說了,只說說他們人生之路的坎坷。

有人找到了“初唐四傑”的一個共同點:“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

的確,年少成名的唐初文壇F4,人生之路就沒有一個是圓滿結局的。

先看看山西人王勃。

王勃的學前教育效果極好,據《新唐書》記載,王勃“六歲善文辭,九歲得顏師古注《漢書》讀之,作《指瑕》以擿其失。”六歲就會作詩,九歲的時候,就在等同於教材的書籍中找茬,讓一代大儒很沒面子。

王勃出道極早,十六歲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職,是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正式幹部。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但王勃人生的厄運恰恰出在自己的強項——寫文章上。

兩個皇子鬥雞玩,王勃要顯擺自己的文采,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寫了一篇惡搞文《檄英王雞文》。本來是一篇助興的玩笑之作,但被皇帝看到了,就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兩個皇子玩物喪志,你在身邊不勸說也就罷了,還添油加醋的湊趣,實在不像話!

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王勃被列為不受歡迎的人物,趕出長安。

深受打擊的王勃遊歷四方,幾年後在河南弄到了一個類似於辦公室或者祕書處主任的官職,然而正是這次短暫的當官,徹底斷送了王勃的仕途。

當時,王勃手下有個官奴犯了罪,王勃一時心軟,就把官奴藏了起來,但後來看到風聲不對,又殺死了這個官奴。

東窗事發,一擼到底,面臨死刑。

幸虧碰到大赦,王勃才保住了性命,但在官路上發展是完全不可能了。

據後世分析,王勃的這個案子很可能是被誣陷的冤案,又或者是掉進了人家挖的坑裡,原因當然是王勃才華太高,太傲氣,看不起別人,把人家惹毛了。

王勃的案子不但影響了自己,還牽連了老爸。本來好好的在西北當官的王爸爸,被懲罰性質的一竿子支到越南當縣長。

五年後,心懷愧疚的王勃長途跋涉去越南看望王爸爸,在回程中遭遇風浪,“度海溺水,痵而卒”,年僅二十九歲,還是虛歲。

曾記得,長安郊外,長亭送別,欲展宏圖,少年英發,知己比鄰;曾記得,滕王閣上,“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據《唐才子傳》)。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一篇遊戲之作,一次疑似冤案,導致了王勃的英年早逝。

接下來說說河北人盧照鄰。

《新唐書》如此概括盧照鄰的一生:“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后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

意思是說:當唐高宗重視官員實際能力的時候,盧照鄰是個只有理論沒有實操經驗的生瓜蛋子;當武則天大力推行法治的時候,盧照鄰成了一個煉丹治病的道士;後來等到封禪泰山,廣納賢才的時候,盧照鄰已經臥床不起,徹底廢了。

總之,一句話——生不逢時。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和王勃一樣,盧照鄰也是神童一枚,很早就闖出了偌大的名聲,唐高祖李淵第十七個兒子李元裕曾用“此吾之相如也”來評價盧照鄰的才華。

躊躇滿志的盧照鄰被分配到四川新都擔任副縣長兼公安局長,放到今天也就是一個副處級幹部。

關於這段經歷,各種文獻說法不一,一種是說任期滿了沒有續聘,一種是說上任沒多久就被小人陷害,遭受牢獄之災,還有一種是說盧照鄰在任期得了“風疾”,可能是麻風病,因病離職,這也是正史的說法。

總之,仕途上想更進一步的機會沒有了。

倒黴的盧照鄰回到中原,但他一首氣勢恢宏的唐朝詩歌版“清明上河圖”——《長安古意》又給他帶來一場牢獄之災。

這首盧照鄰的代表作中有一句“樑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有人說這是在影射武則天的侄子樑王武三思,這是不是盧照鄰的本意不知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武三思相信了。

盧照鄰在監獄中病情進一步惡化,好不容易出獄之後,就隱居到長安太白山深處,自我隔離。

在那裡,盧照鄰拜“藥王”孫思邈為師,孫思邈也盡心盡力為他治病,但即使是今天,麻風病也很難醫治,一千多年前的“藥王”沒有什麼好辦法。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不甘心的盧照鄰開始自己動手煉丹治病,結果病情越治越重,雙腳萎縮,一隻手也殘廢了。

心灰意冷的一代才子難以忍受病痛的折磨,難以接受自己的鬼樣子,終於“自沈潁水”,跳河自殺了。這時候的盧照鄰大約44歲。

盧照鄰冰冷悲慘的一生其實還有溫暖的地方的。

同為唐初文壇F4的駱賓王有一首詩,叫做《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這首詩很長,就不弄出來混字數了,詩的大意是說盧照鄰在新都期間結識了一個四川妹子,山盟海誓,但盧照鄰離開四川之後,一去不返,始亂終棄。一句話,盧照鄰是個負心漢。

但平心而論,盧照鄰在經受牢獄之災、病痛之苦的時候,難道還要做出不離不棄的樣子,把四川妹子也拖下水嗎?

看看他寫的這首思念四川妹子的詩吧——

忽憶揚州揚子津,遙思蜀道蜀橋人。

鴛鴦諸兮羅綺月,茱英灣兮楊柳春。

道是無情卻有情的解釋更合理一些吧。

該說浙江義烏人駱賓王了。

駱賓王應該是我們兒童時期就接觸的詩人了,一首神作《詠鵝》作為啟蒙詩歌,絕對可以和“床前明月光”、“鋤禾日當午”一起成為被吟誦最多的唐詩。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駱賓王早年四處折騰,才氣是有,但一直都沒有太好的仕途表現,基本都是祕書、辦公室主任之類的官職。

好不容易當上了侍御史,算是京官了,這個官職的噴子屬性,卻惹惱了武則天,結果被弄到地方當了個副縣長。

武則天當上了皇帝,徐敬業造反,駱賓王幫著寫了一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這篇文章比他之前寫的、被認為是絕唱的長篇名作 《帝京篇》有名多了。

據《新唐書》記載,一代女皇在讀這篇討伐自己的檄文時,尤其是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這句時,居然開啟點贊模式,還問“誰為之?”,這是誰寫的?得知作者是駱賓王后,又說了一句“宰相安得失此人!”,宰相是怎麼當的?怎能讓這麼牛叉的人才跑到叛賊哪裡去了呢?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徐敬業造反失敗,駱賓王當然不會有好下場。《資治通鑑》說他與徐敬業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說他“亡命不知所之”。

總之,生死不知,被列入失蹤人口,不見了。

孟棨在《本事詩》上記載了一個故事。

說是大詩人宋之問有一次夜宿靈隱寺,詩興大發,但寫了一半,才思枯竭,寫不下去了。

這時,一個老和尚提點了幾句,猶如醍醐灌頂的宋之問終於完成了這首作品。回過頭看,老和尚提點的這兩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正是全詩的精華所在。

據說,這個老和尚就是駱賓王。

最後說說陝西人楊炯。

其實按照“王、楊、盧、駱”的排列,楊炯應該是第二個說的,但因為他的命運算是初唐文壇F4當中最好的,所以,把最好的留在最後。

"

李大嘴 大嘴讀史

一千三百多年前,是繁花似錦的唐朝。

在唐詩高峰期來臨之前,有四個年輕人,才華橫溢,為不久後的唐詩井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就是有名的“初唐四傑”。

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楊炯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盧照鄰的“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駱賓王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無一不是傳頌千載的名句。

“初唐四傑”就是當時的文壇F4。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初唐四傑”在詩文上的能力就不多說了,只說說他們人生之路的坎坷。

有人找到了“初唐四傑”的一個共同點:“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

的確,年少成名的唐初文壇F4,人生之路就沒有一個是圓滿結局的。

先看看山西人王勃。

王勃的學前教育效果極好,據《新唐書》記載,王勃“六歲善文辭,九歲得顏師古注《漢書》讀之,作《指瑕》以擿其失。”六歲就會作詩,九歲的時候,就在等同於教材的書籍中找茬,讓一代大儒很沒面子。

王勃出道極早,十六歲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職,是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正式幹部。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但王勃人生的厄運恰恰出在自己的強項——寫文章上。

兩個皇子鬥雞玩,王勃要顯擺自己的文采,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寫了一篇惡搞文《檄英王雞文》。本來是一篇助興的玩笑之作,但被皇帝看到了,就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兩個皇子玩物喪志,你在身邊不勸說也就罷了,還添油加醋的湊趣,實在不像話!

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王勃被列為不受歡迎的人物,趕出長安。

深受打擊的王勃遊歷四方,幾年後在河南弄到了一個類似於辦公室或者祕書處主任的官職,然而正是這次短暫的當官,徹底斷送了王勃的仕途。

當時,王勃手下有個官奴犯了罪,王勃一時心軟,就把官奴藏了起來,但後來看到風聲不對,又殺死了這個官奴。

東窗事發,一擼到底,面臨死刑。

幸虧碰到大赦,王勃才保住了性命,但在官路上發展是完全不可能了。

據後世分析,王勃的這個案子很可能是被誣陷的冤案,又或者是掉進了人家挖的坑裡,原因當然是王勃才華太高,太傲氣,看不起別人,把人家惹毛了。

王勃的案子不但影響了自己,還牽連了老爸。本來好好的在西北當官的王爸爸,被懲罰性質的一竿子支到越南當縣長。

五年後,心懷愧疚的王勃長途跋涉去越南看望王爸爸,在回程中遭遇風浪,“度海溺水,痵而卒”,年僅二十九歲,還是虛歲。

曾記得,長安郊外,長亭送別,欲展宏圖,少年英發,知己比鄰;曾記得,滕王閣上,“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據《唐才子傳》)。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一篇遊戲之作,一次疑似冤案,導致了王勃的英年早逝。

接下來說說河北人盧照鄰。

《新唐書》如此概括盧照鄰的一生:“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后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

意思是說:當唐高宗重視官員實際能力的時候,盧照鄰是個只有理論沒有實操經驗的生瓜蛋子;當武則天大力推行法治的時候,盧照鄰成了一個煉丹治病的道士;後來等到封禪泰山,廣納賢才的時候,盧照鄰已經臥床不起,徹底廢了。

總之,一句話——生不逢時。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和王勃一樣,盧照鄰也是神童一枚,很早就闖出了偌大的名聲,唐高祖李淵第十七個兒子李元裕曾用“此吾之相如也”來評價盧照鄰的才華。

躊躇滿志的盧照鄰被分配到四川新都擔任副縣長兼公安局長,放到今天也就是一個副處級幹部。

關於這段經歷,各種文獻說法不一,一種是說任期滿了沒有續聘,一種是說上任沒多久就被小人陷害,遭受牢獄之災,還有一種是說盧照鄰在任期得了“風疾”,可能是麻風病,因病離職,這也是正史的說法。

總之,仕途上想更進一步的機會沒有了。

倒黴的盧照鄰回到中原,但他一首氣勢恢宏的唐朝詩歌版“清明上河圖”——《長安古意》又給他帶來一場牢獄之災。

這首盧照鄰的代表作中有一句“樑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有人說這是在影射武則天的侄子樑王武三思,這是不是盧照鄰的本意不知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武三思相信了。

盧照鄰在監獄中病情進一步惡化,好不容易出獄之後,就隱居到長安太白山深處,自我隔離。

在那裡,盧照鄰拜“藥王”孫思邈為師,孫思邈也盡心盡力為他治病,但即使是今天,麻風病也很難醫治,一千多年前的“藥王”沒有什麼好辦法。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不甘心的盧照鄰開始自己動手煉丹治病,結果病情越治越重,雙腳萎縮,一隻手也殘廢了。

心灰意冷的一代才子難以忍受病痛的折磨,難以接受自己的鬼樣子,終於“自沈潁水”,跳河自殺了。這時候的盧照鄰大約44歲。

盧照鄰冰冷悲慘的一生其實還有溫暖的地方的。

同為唐初文壇F4的駱賓王有一首詩,叫做《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這首詩很長,就不弄出來混字數了,詩的大意是說盧照鄰在新都期間結識了一個四川妹子,山盟海誓,但盧照鄰離開四川之後,一去不返,始亂終棄。一句話,盧照鄰是個負心漢。

但平心而論,盧照鄰在經受牢獄之災、病痛之苦的時候,難道還要做出不離不棄的樣子,把四川妹子也拖下水嗎?

看看他寫的這首思念四川妹子的詩吧——

忽憶揚州揚子津,遙思蜀道蜀橋人。

鴛鴦諸兮羅綺月,茱英灣兮楊柳春。

道是無情卻有情的解釋更合理一些吧。

該說浙江義烏人駱賓王了。

駱賓王應該是我們兒童時期就接觸的詩人了,一首神作《詠鵝》作為啟蒙詩歌,絕對可以和“床前明月光”、“鋤禾日當午”一起成為被吟誦最多的唐詩。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駱賓王早年四處折騰,才氣是有,但一直都沒有太好的仕途表現,基本都是祕書、辦公室主任之類的官職。

好不容易當上了侍御史,算是京官了,這個官職的噴子屬性,卻惹惱了武則天,結果被弄到地方當了個副縣長。

武則天當上了皇帝,徐敬業造反,駱賓王幫著寫了一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這篇文章比他之前寫的、被認為是絕唱的長篇名作 《帝京篇》有名多了。

據《新唐書》記載,一代女皇在讀這篇討伐自己的檄文時,尤其是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這句時,居然開啟點贊模式,還問“誰為之?”,這是誰寫的?得知作者是駱賓王后,又說了一句“宰相安得失此人!”,宰相是怎麼當的?怎能讓這麼牛叉的人才跑到叛賊哪裡去了呢?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徐敬業造反失敗,駱賓王當然不會有好下場。《資治通鑑》說他與徐敬業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說他“亡命不知所之”。

總之,生死不知,被列入失蹤人口,不見了。

孟棨在《本事詩》上記載了一個故事。

說是大詩人宋之問有一次夜宿靈隱寺,詩興大發,但寫了一半,才思枯竭,寫不下去了。

這時,一個老和尚提點了幾句,猶如醍醐灌頂的宋之問終於完成了這首作品。回過頭看,老和尚提點的這兩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正是全詩的精華所在。

據說,這個老和尚就是駱賓王。

最後說說陝西人楊炯。

其實按照“王、楊、盧、駱”的排列,楊炯應該是第二個說的,但因為他的命運算是初唐文壇F4當中最好的,所以,把最好的留在最後。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據《舊唐書》記載,一代名將裴行儉對“王、楊、盧、駱”F4曾經有這樣的評價:“士先器識而後文藝。勃等須有文名,浮躁淺露,才高性傲......四子不能成遠大之器者傲也。惟楊炯稍沉靜,應得令終,餘三子不得死。”

意思是說,這四人雖然才氣過人,可太傲氣了,很浮躁,因為傲氣,所以很難有什麼大作為,只有楊炯稍稍沉穩,應該會有一個善終,其它三個人可能不會有什麼好結局。

一語成讖!

相比另外三個人的坎坷,楊炯算是比較平穩的。

楊炯很早就出道,當過弘文館侍制、祕書省校書郎,基本上都是研究室、校對之類邊緣的冷門職務,而且品級很低。

十多年鬱郁不得志,起步早的年齡優勢也不復存在。而當楊炯終於有機會來到太子身邊,掌管東宮事務,能大展宏圖的時候,楊炯的堂弟參與了徐敬業叛亂,楊炯也受到牽連,被貶職外放。又沒戲了。

幾經折騰,楊炯最後浙江衢州縣長的位置上鬱鬱而終,享年43歲。雖然並不得志,也談不上善終,但至少比那三位強了不少。


"

李大嘴 大嘴讀史

一千三百多年前,是繁花似錦的唐朝。

在唐詩高峰期來臨之前,有四個年輕人,才華橫溢,為不久後的唐詩井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就是有名的“初唐四傑”。

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楊炯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盧照鄰的“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駱賓王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無一不是傳頌千載的名句。

“初唐四傑”就是當時的文壇F4。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初唐四傑”在詩文上的能力就不多說了,只說說他們人生之路的坎坷。

有人找到了“初唐四傑”的一個共同點:“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

的確,年少成名的唐初文壇F4,人生之路就沒有一個是圓滿結局的。

先看看山西人王勃。

王勃的學前教育效果極好,據《新唐書》記載,王勃“六歲善文辭,九歲得顏師古注《漢書》讀之,作《指瑕》以擿其失。”六歲就會作詩,九歲的時候,就在等同於教材的書籍中找茬,讓一代大儒很沒面子。

王勃出道極早,十六歲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職,是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正式幹部。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但王勃人生的厄運恰恰出在自己的強項——寫文章上。

兩個皇子鬥雞玩,王勃要顯擺自己的文采,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寫了一篇惡搞文《檄英王雞文》。本來是一篇助興的玩笑之作,但被皇帝看到了,就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兩個皇子玩物喪志,你在身邊不勸說也就罷了,還添油加醋的湊趣,實在不像話!

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王勃被列為不受歡迎的人物,趕出長安。

深受打擊的王勃遊歷四方,幾年後在河南弄到了一個類似於辦公室或者祕書處主任的官職,然而正是這次短暫的當官,徹底斷送了王勃的仕途。

當時,王勃手下有個官奴犯了罪,王勃一時心軟,就把官奴藏了起來,但後來看到風聲不對,又殺死了這個官奴。

東窗事發,一擼到底,面臨死刑。

幸虧碰到大赦,王勃才保住了性命,但在官路上發展是完全不可能了。

據後世分析,王勃的這個案子很可能是被誣陷的冤案,又或者是掉進了人家挖的坑裡,原因當然是王勃才華太高,太傲氣,看不起別人,把人家惹毛了。

王勃的案子不但影響了自己,還牽連了老爸。本來好好的在西北當官的王爸爸,被懲罰性質的一竿子支到越南當縣長。

五年後,心懷愧疚的王勃長途跋涉去越南看望王爸爸,在回程中遭遇風浪,“度海溺水,痵而卒”,年僅二十九歲,還是虛歲。

曾記得,長安郊外,長亭送別,欲展宏圖,少年英發,知己比鄰;曾記得,滕王閣上,“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據《唐才子傳》)。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一篇遊戲之作,一次疑似冤案,導致了王勃的英年早逝。

接下來說說河北人盧照鄰。

《新唐書》如此概括盧照鄰的一生:“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后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

意思是說:當唐高宗重視官員實際能力的時候,盧照鄰是個只有理論沒有實操經驗的生瓜蛋子;當武則天大力推行法治的時候,盧照鄰成了一個煉丹治病的道士;後來等到封禪泰山,廣納賢才的時候,盧照鄰已經臥床不起,徹底廢了。

總之,一句話——生不逢時。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和王勃一樣,盧照鄰也是神童一枚,很早就闖出了偌大的名聲,唐高祖李淵第十七個兒子李元裕曾用“此吾之相如也”來評價盧照鄰的才華。

躊躇滿志的盧照鄰被分配到四川新都擔任副縣長兼公安局長,放到今天也就是一個副處級幹部。

關於這段經歷,各種文獻說法不一,一種是說任期滿了沒有續聘,一種是說上任沒多久就被小人陷害,遭受牢獄之災,還有一種是說盧照鄰在任期得了“風疾”,可能是麻風病,因病離職,這也是正史的說法。

總之,仕途上想更進一步的機會沒有了。

倒黴的盧照鄰回到中原,但他一首氣勢恢宏的唐朝詩歌版“清明上河圖”——《長安古意》又給他帶來一場牢獄之災。

這首盧照鄰的代表作中有一句“樑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有人說這是在影射武則天的侄子樑王武三思,這是不是盧照鄰的本意不知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武三思相信了。

盧照鄰在監獄中病情進一步惡化,好不容易出獄之後,就隱居到長安太白山深處,自我隔離。

在那裡,盧照鄰拜“藥王”孫思邈為師,孫思邈也盡心盡力為他治病,但即使是今天,麻風病也很難醫治,一千多年前的“藥王”沒有什麼好辦法。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不甘心的盧照鄰開始自己動手煉丹治病,結果病情越治越重,雙腳萎縮,一隻手也殘廢了。

心灰意冷的一代才子難以忍受病痛的折磨,難以接受自己的鬼樣子,終於“自沈潁水”,跳河自殺了。這時候的盧照鄰大約44歲。

盧照鄰冰冷悲慘的一生其實還有溫暖的地方的。

同為唐初文壇F4的駱賓王有一首詩,叫做《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這首詩很長,就不弄出來混字數了,詩的大意是說盧照鄰在新都期間結識了一個四川妹子,山盟海誓,但盧照鄰離開四川之後,一去不返,始亂終棄。一句話,盧照鄰是個負心漢。

但平心而論,盧照鄰在經受牢獄之災、病痛之苦的時候,難道還要做出不離不棄的樣子,把四川妹子也拖下水嗎?

看看他寫的這首思念四川妹子的詩吧——

忽憶揚州揚子津,遙思蜀道蜀橋人。

鴛鴦諸兮羅綺月,茱英灣兮楊柳春。

道是無情卻有情的解釋更合理一些吧。

該說浙江義烏人駱賓王了。

駱賓王應該是我們兒童時期就接觸的詩人了,一首神作《詠鵝》作為啟蒙詩歌,絕對可以和“床前明月光”、“鋤禾日當午”一起成為被吟誦最多的唐詩。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駱賓王早年四處折騰,才氣是有,但一直都沒有太好的仕途表現,基本都是祕書、辦公室主任之類的官職。

好不容易當上了侍御史,算是京官了,這個官職的噴子屬性,卻惹惱了武則天,結果被弄到地方當了個副縣長。

武則天當上了皇帝,徐敬業造反,駱賓王幫著寫了一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這篇文章比他之前寫的、被認為是絕唱的長篇名作 《帝京篇》有名多了。

據《新唐書》記載,一代女皇在讀這篇討伐自己的檄文時,尤其是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這句時,居然開啟點贊模式,還問“誰為之?”,這是誰寫的?得知作者是駱賓王后,又說了一句“宰相安得失此人!”,宰相是怎麼當的?怎能讓這麼牛叉的人才跑到叛賊哪裡去了呢?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徐敬業造反失敗,駱賓王當然不會有好下場。《資治通鑑》說他與徐敬業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說他“亡命不知所之”。

總之,生死不知,被列入失蹤人口,不見了。

孟棨在《本事詩》上記載了一個故事。

說是大詩人宋之問有一次夜宿靈隱寺,詩興大發,但寫了一半,才思枯竭,寫不下去了。

這時,一個老和尚提點了幾句,猶如醍醐灌頂的宋之問終於完成了這首作品。回過頭看,老和尚提點的這兩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正是全詩的精華所在。

據說,這個老和尚就是駱賓王。

最後說說陝西人楊炯。

其實按照“王、楊、盧、駱”的排列,楊炯應該是第二個說的,但因為他的命運算是初唐文壇F4當中最好的,所以,把最好的留在最後。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據《舊唐書》記載,一代名將裴行儉對“王、楊、盧、駱”F4曾經有這樣的評價:“士先器識而後文藝。勃等須有文名,浮躁淺露,才高性傲......四子不能成遠大之器者傲也。惟楊炯稍沉靜,應得令終,餘三子不得死。”

意思是說,這四人雖然才氣過人,可太傲氣了,很浮躁,因為傲氣,所以很難有什麼大作為,只有楊炯稍稍沉穩,應該會有一個善終,其它三個人可能不會有什麼好結局。

一語成讖!

相比另外三個人的坎坷,楊炯算是比較平穩的。

楊炯很早就出道,當過弘文館侍制、祕書省校書郎,基本上都是研究室、校對之類邊緣的冷門職務,而且品級很低。

十多年鬱郁不得志,起步早的年齡優勢也不復存在。而當楊炯終於有機會來到太子身邊,掌管東宮事務,能大展宏圖的時候,楊炯的堂弟參與了徐敬業叛亂,楊炯也受到牽連,被貶職外放。又沒戲了。

幾經折騰,楊炯最後浙江衢州縣長的位置上鬱鬱而終,享年43歲。雖然並不得志,也談不上善終,但至少比那三位強了不少。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楊炯最著名的一首詩《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但事實上,楊炯並沒有上過戰場,一代書生,抑鬱半生,心中卻始終藏著一個征戰沙場的夢。

"

李大嘴 大嘴讀史

一千三百多年前,是繁花似錦的唐朝。

在唐詩高峰期來臨之前,有四個年輕人,才華橫溢,為不久後的唐詩井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就是有名的“初唐四傑”。

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楊炯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盧照鄰的“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駱賓王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無一不是傳頌千載的名句。

“初唐四傑”就是當時的文壇F4。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初唐四傑”在詩文上的能力就不多說了,只說說他們人生之路的坎坷。

有人找到了“初唐四傑”的一個共同點:“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

的確,年少成名的唐初文壇F4,人生之路就沒有一個是圓滿結局的。

先看看山西人王勃。

王勃的學前教育效果極好,據《新唐書》記載,王勃“六歲善文辭,九歲得顏師古注《漢書》讀之,作《指瑕》以擿其失。”六歲就會作詩,九歲的時候,就在等同於教材的書籍中找茬,讓一代大儒很沒面子。

王勃出道極早,十六歲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職,是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正式幹部。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但王勃人生的厄運恰恰出在自己的強項——寫文章上。

兩個皇子鬥雞玩,王勃要顯擺自己的文采,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寫了一篇惡搞文《檄英王雞文》。本來是一篇助興的玩笑之作,但被皇帝看到了,就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兩個皇子玩物喪志,你在身邊不勸說也就罷了,還添油加醋的湊趣,實在不像話!

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王勃被列為不受歡迎的人物,趕出長安。

深受打擊的王勃遊歷四方,幾年後在河南弄到了一個類似於辦公室或者祕書處主任的官職,然而正是這次短暫的當官,徹底斷送了王勃的仕途。

當時,王勃手下有個官奴犯了罪,王勃一時心軟,就把官奴藏了起來,但後來看到風聲不對,又殺死了這個官奴。

東窗事發,一擼到底,面臨死刑。

幸虧碰到大赦,王勃才保住了性命,但在官路上發展是完全不可能了。

據後世分析,王勃的這個案子很可能是被誣陷的冤案,又或者是掉進了人家挖的坑裡,原因當然是王勃才華太高,太傲氣,看不起別人,把人家惹毛了。

王勃的案子不但影響了自己,還牽連了老爸。本來好好的在西北當官的王爸爸,被懲罰性質的一竿子支到越南當縣長。

五年後,心懷愧疚的王勃長途跋涉去越南看望王爸爸,在回程中遭遇風浪,“度海溺水,痵而卒”,年僅二十九歲,還是虛歲。

曾記得,長安郊外,長亭送別,欲展宏圖,少年英發,知己比鄰;曾記得,滕王閣上,“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據《唐才子傳》)。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一篇遊戲之作,一次疑似冤案,導致了王勃的英年早逝。

接下來說說河北人盧照鄰。

《新唐書》如此概括盧照鄰的一生:“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后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

意思是說:當唐高宗重視官員實際能力的時候,盧照鄰是個只有理論沒有實操經驗的生瓜蛋子;當武則天大力推行法治的時候,盧照鄰成了一個煉丹治病的道士;後來等到封禪泰山,廣納賢才的時候,盧照鄰已經臥床不起,徹底廢了。

總之,一句話——生不逢時。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和王勃一樣,盧照鄰也是神童一枚,很早就闖出了偌大的名聲,唐高祖李淵第十七個兒子李元裕曾用“此吾之相如也”來評價盧照鄰的才華。

躊躇滿志的盧照鄰被分配到四川新都擔任副縣長兼公安局長,放到今天也就是一個副處級幹部。

關於這段經歷,各種文獻說法不一,一種是說任期滿了沒有續聘,一種是說上任沒多久就被小人陷害,遭受牢獄之災,還有一種是說盧照鄰在任期得了“風疾”,可能是麻風病,因病離職,這也是正史的說法。

總之,仕途上想更進一步的機會沒有了。

倒黴的盧照鄰回到中原,但他一首氣勢恢宏的唐朝詩歌版“清明上河圖”——《長安古意》又給他帶來一場牢獄之災。

這首盧照鄰的代表作中有一句“樑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有人說這是在影射武則天的侄子樑王武三思,這是不是盧照鄰的本意不知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武三思相信了。

盧照鄰在監獄中病情進一步惡化,好不容易出獄之後,就隱居到長安太白山深處,自我隔離。

在那裡,盧照鄰拜“藥王”孫思邈為師,孫思邈也盡心盡力為他治病,但即使是今天,麻風病也很難醫治,一千多年前的“藥王”沒有什麼好辦法。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不甘心的盧照鄰開始自己動手煉丹治病,結果病情越治越重,雙腳萎縮,一隻手也殘廢了。

心灰意冷的一代才子難以忍受病痛的折磨,難以接受自己的鬼樣子,終於“自沈潁水”,跳河自殺了。這時候的盧照鄰大約44歲。

盧照鄰冰冷悲慘的一生其實還有溫暖的地方的。

同為唐初文壇F4的駱賓王有一首詩,叫做《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這首詩很長,就不弄出來混字數了,詩的大意是說盧照鄰在新都期間結識了一個四川妹子,山盟海誓,但盧照鄰離開四川之後,一去不返,始亂終棄。一句話,盧照鄰是個負心漢。

但平心而論,盧照鄰在經受牢獄之災、病痛之苦的時候,難道還要做出不離不棄的樣子,把四川妹子也拖下水嗎?

看看他寫的這首思念四川妹子的詩吧——

忽憶揚州揚子津,遙思蜀道蜀橋人。

鴛鴦諸兮羅綺月,茱英灣兮楊柳春。

道是無情卻有情的解釋更合理一些吧。

該說浙江義烏人駱賓王了。

駱賓王應該是我們兒童時期就接觸的詩人了,一首神作《詠鵝》作為啟蒙詩歌,絕對可以和“床前明月光”、“鋤禾日當午”一起成為被吟誦最多的唐詩。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駱賓王早年四處折騰,才氣是有,但一直都沒有太好的仕途表現,基本都是祕書、辦公室主任之類的官職。

好不容易當上了侍御史,算是京官了,這個官職的噴子屬性,卻惹惱了武則天,結果被弄到地方當了個副縣長。

武則天當上了皇帝,徐敬業造反,駱賓王幫著寫了一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這篇文章比他之前寫的、被認為是絕唱的長篇名作 《帝京篇》有名多了。

據《新唐書》記載,一代女皇在讀這篇討伐自己的檄文時,尤其是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這句時,居然開啟點贊模式,還問“誰為之?”,這是誰寫的?得知作者是駱賓王后,又說了一句“宰相安得失此人!”,宰相是怎麼當的?怎能讓這麼牛叉的人才跑到叛賊哪裡去了呢?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徐敬業造反失敗,駱賓王當然不會有好下場。《資治通鑑》說他與徐敬業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說他“亡命不知所之”。

總之,生死不知,被列入失蹤人口,不見了。

孟棨在《本事詩》上記載了一個故事。

說是大詩人宋之問有一次夜宿靈隱寺,詩興大發,但寫了一半,才思枯竭,寫不下去了。

這時,一個老和尚提點了幾句,猶如醍醐灌頂的宋之問終於完成了這首作品。回過頭看,老和尚提點的這兩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正是全詩的精華所在。

據說,這個老和尚就是駱賓王。

最後說說陝西人楊炯。

其實按照“王、楊、盧、駱”的排列,楊炯應該是第二個說的,但因為他的命運算是初唐文壇F4當中最好的,所以,把最好的留在最後。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據《舊唐書》記載,一代名將裴行儉對“王、楊、盧、駱”F4曾經有這樣的評價:“士先器識而後文藝。勃等須有文名,浮躁淺露,才高性傲......四子不能成遠大之器者傲也。惟楊炯稍沉靜,應得令終,餘三子不得死。”

意思是說,這四人雖然才氣過人,可太傲氣了,很浮躁,因為傲氣,所以很難有什麼大作為,只有楊炯稍稍沉穩,應該會有一個善終,其它三個人可能不會有什麼好結局。

一語成讖!

相比另外三個人的坎坷,楊炯算是比較平穩的。

楊炯很早就出道,當過弘文館侍制、祕書省校書郎,基本上都是研究室、校對之類邊緣的冷門職務,而且品級很低。

十多年鬱郁不得志,起步早的年齡優勢也不復存在。而當楊炯終於有機會來到太子身邊,掌管東宮事務,能大展宏圖的時候,楊炯的堂弟參與了徐敬業叛亂,楊炯也受到牽連,被貶職外放。又沒戲了。

幾經折騰,楊炯最後浙江衢州縣長的位置上鬱鬱而終,享年43歲。雖然並不得志,也談不上善終,但至少比那三位強了不少。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楊炯最著名的一首詩《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但事實上,楊炯並沒有上過戰場,一代書生,抑鬱半生,心中卻始終藏著一個征戰沙場的夢。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壇F4 就沒有一個結局好的

有人說楊炯的這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開啟了盛唐的大門。

但,人已經不在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