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雙龍井的傳說

鹿邑 王昌齡 老子 明朝 歷史 泰安 道教 寫手老魚 2019-05-22
鹿邑雙龍井的傳說

圖片來自網絡

鹿邑古城,人傑地靈。道教祖庭,老子故里,李姓的發源地。在鹿邑有很多神奇的故事,今天就來說說雙龍井的傳說。

在鹿邑城西有條閆溝河,南北流向與運河交叉口處,有座叫王樓的村莊,說起這村子還是有點歷史呢。明朝嘉靖年間東平州(今屬山東泰安市)知州王昌齡來老子故里祭拜老子。看鹿邑小城風景宜人、百姓安居樂業民風淳厚。於是就在城西約一里處買下一塊地,完全按照明代東平州的建築樣式,建起一座“五門照”的高樓大院。五門照,其意為五門相照,從大門往裡到內庭需要經過五道門,自外而內為皋門、庫門、雉門、應門、路門。佔地二十餘畝,雕樑畫棟,金碧輝煌,遠近婦孺皆知此樓為東平州知州王氏所建,故稱此村為“王樓”。

為什麼知州王昌齡會選址此地安家建樓呢?多年後流傳,原來王昌齡不僅精通為官佈政,亦精於周易八卦之道,他遍尋真源(嘉靖年間沿襲唐宋時稱鹿邑為真源)偶然在城西閆溝河東岸發現一口古井,此井不知年代,單見井口直徑約三尺有餘,井水清澈見底,此時雖逢炎炎夏日,井口卻隱隱冒著白氣透著絲絲清涼。知州王昌齡立井臺朝四周一望,此處西臨閆溝河,該河自北向南猶如一條錦帶繞城而過;東面距紫氣園僅不足一里,鬱鬱蔥蔥紫氣東來;背靠隱山上清湖,有山有水聚財之象;南鄰城西官道,一馬平川,實為不可多得的一塊風水寶地。隨即一擲千金,買下井邊這塊空地。

歷時二年有餘,“王樓”竣工,在王樓院內,也就是“庫門”左側,有一古井,青石板井臺長滿苔蘚,井水甘甜可口。王家一家數十口人吃水洗衣都是使用該井之水。偶逢陰天雷雨之前,總能聽到井裡有隱隱龍吟之聲,俯身朝井口望去,隱約看到兩條青龍在井底盤旋,故王家稱之為“雙龍井”。古井古老,不知年限。也無人考究其具體年代。井底左右兩側均有兩股清泉不斷湧出,約有小碗口之大,水源充足而豐富。王家長工有姓郭者,汲井水來釀酒,酒水醇香可口回味悠長,拿去獻給東家,誰料東家王昌齡品嚐此酒精神大振讚不絕口,下令每年都要使用雙龍井水釀酒來喝,並給此酒取名為“雙龍小燒”。自家喝不完多餘的就拿出送與附近的鄉親品嚐,鄉親們喝了都讚不絕口。

王家本就家大業大,藉此風水寶地順風順水,不斷購置土地房產,逐漸成為鹿邑城西大戶,為王家種地的長工、短工也就多了起來。大約統計,當時王樓聚集有王、姚、郭、羅四姓,大多都是王家的僱工。

轉眼間到了王家第三代人,話說有一年夏天,正逢正午時分,天氣炎熱。王家有一丫頭來井邊汲水,忽然看到從井裡爬出兩條約碗口粗的黃花蛇一前一後朝著西院門洞外的閆溝河游去。丫頭嚇得花容失色,大聲尖叫。等其他人趕過來的時候,兩條黃花蛇已經遊入閆溝河不見了。自此,大家都確信雙龍井果真有雙龍存在,於是逢年過節便在井邊焚香祈禱,祈禱井中雙龍神仙保佑全家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後有村民發現,在此井中打水時,據此約兩裡外的老君臺前九龍井、聖泉井都會同時泛起漣漪,三井氣脈相通,源於一處。此雙龍乃老君爺出生時的九龍沐浴之其二也。此事傳開後,遠近百姓紛紛來拜,一時間香火鼎盛,王家門前排隊一睹雙龍井真顏者絡繹不絕。更有好事者欲打撈出雙龍來敬拜,支持者與反對者鼓譟不絕,煩不勝煩。不知什麼原因,過了不久,人們發現井中再也不見雙龍戲水,陰雨天也聽不到隱隱的龍吟聲了。

多年後,王家逐漸家道中落,至王敬唐一代,父輩將部分土地房產賣給姚氏家族。明崇禎十五年,(當時鹿邑屬歸德府)天下大亂,各地梟雄揭竿而起,戰火紛生。鹿邑也未能倖免,官兵侵擾,匪患成災。王家“王樓”亦被土匪焚燒搶劫,加之鄉宦豪強趁火打劫、橫行鄉里,附近百姓紛紛避之。

此後百餘年,王家高牆大院隨著歷史沉浮已然不在,但一個叫王樓的村子祖輩流傳下來,村口的雙龍井水依然甘甜可口,養育著一代代王樓人。(於新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