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

當代書法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書法創作已經深入到了對於傳統的轉捩與更新。繼承傳統是一個口號,尊重原創又是一個口號,但原創必須根植於傳統,必須具備深厚的傳統才能寫出自己的原創。

"

當代書法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書法創作已經深入到了對於傳統的轉捩與更新。繼承傳統是一個口號,尊重原創又是一個口號,但原創必須根植於傳統,必須具備深厚的傳統才能寫出自己的原創。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什麼是原創,魯迅的書法就是他個人的原創,中鋒用筆,圓潤遒力,心平氣和,碑帖融合。

甚至《魯迅手稿叢編》的編輯王培元說他對魯迅手稿書法的感受:『魂飛魄散!』

魯迅在自我的書寫之中,不考慮濃淡乾溼,不考慮佈局節奏,不考慮文字以外的諸種效果,他就那樣自自然然地寫來,卻達到了自然書寫的極致。恰恰是魯迅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書法家,他的書法才顯示出平和蘊藉的力量。

魯迅的文章犀利深刻,讓沒有看過魯迅墨跡的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想來一定是『書如其人』,可能就像是黃道周或者倪元璐、徐渭那樣的稜角鋒利,劍拔弩張。但恰恰相反的是,魯迅書寫是那樣的理性瀟灑,字字平易處,筆筆銷魂時。如魯迅說自己的寫作:『靜觀默察,爛熟於心,然後凝神結想,一揮而就。』一揮而就,水流花開。魯迅的書法更顯出魯迅精神的真,俱道適往,著手成春。

"

當代書法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書法創作已經深入到了對於傳統的轉捩與更新。繼承傳統是一個口號,尊重原創又是一個口號,但原創必須根植於傳統,必須具備深厚的傳統才能寫出自己的原創。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什麼是原創,魯迅的書法就是他個人的原創,中鋒用筆,圓潤遒力,心平氣和,碑帖融合。

甚至《魯迅手稿叢編》的編輯王培元說他對魯迅手稿書法的感受:『魂飛魄散!』

魯迅在自我的書寫之中,不考慮濃淡乾溼,不考慮佈局節奏,不考慮文字以外的諸種效果,他就那樣自自然然地寫來,卻達到了自然書寫的極致。恰恰是魯迅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書法家,他的書法才顯示出平和蘊藉的力量。

魯迅的文章犀利深刻,讓沒有看過魯迅墨跡的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想來一定是『書如其人』,可能就像是黃道周或者倪元璐、徐渭那樣的稜角鋒利,劍拔弩張。但恰恰相反的是,魯迅書寫是那樣的理性瀟灑,字字平易處,筆筆銷魂時。如魯迅說自己的寫作:『靜觀默察,爛熟於心,然後凝神結想,一揮而就。』一揮而就,水流花開。魯迅的書法更顯出魯迅精神的真,俱道適往,著手成春。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

當代書法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書法創作已經深入到了對於傳統的轉捩與更新。繼承傳統是一個口號,尊重原創又是一個口號,但原創必須根植於傳統,必須具備深厚的傳統才能寫出自己的原創。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什麼是原創,魯迅的書法就是他個人的原創,中鋒用筆,圓潤遒力,心平氣和,碑帖融合。

甚至《魯迅手稿叢編》的編輯王培元說他對魯迅手稿書法的感受:『魂飛魄散!』

魯迅在自我的書寫之中,不考慮濃淡乾溼,不考慮佈局節奏,不考慮文字以外的諸種效果,他就那樣自自然然地寫來,卻達到了自然書寫的極致。恰恰是魯迅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書法家,他的書法才顯示出平和蘊藉的力量。

魯迅的文章犀利深刻,讓沒有看過魯迅墨跡的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想來一定是『書如其人』,可能就像是黃道周或者倪元璐、徐渭那樣的稜角鋒利,劍拔弩張。但恰恰相反的是,魯迅書寫是那樣的理性瀟灑,字字平易處,筆筆銷魂時。如魯迅說自己的寫作:『靜觀默察,爛熟於心,然後凝神結想,一揮而就。』一揮而就,水流花開。魯迅的書法更顯出魯迅精神的真,俱道適往,著手成春。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魯迅書法的重新發掘,使人們認識到,書法真正的審美內蘊,是不需要任何的造作,任何的人為的痕跡都是書法的大敵,只有在完全自然的狀態下『寫作』,才可能達到書寫與書法的真正高度。

但要做到這種格調,必須深刻地沉入傳統。

魯迅是自覺自願地深愛著我們不同的傳統,並把傳統作為自己日常的一種修養。北京魯迅博物館現存有魯迅收藏的歷代金石拓片五千一百餘種,六千二百餘張,其數量僅次於他的藏書數量,他所購置的拓片也收入每年日記的書賬。

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出版的《魯迅輯校石刻手稿》收錄了魯迅摹寫的石刻原文,還有眉批、夾註、案語等。魯迅做金石目錄時專門做了《偽刻坿》用於辨偽,將《六朝墓誌目錄》修改增刪後改名為《六朝墓名目錄》,這是怎樣的一種薰陶,又是怎樣的一種積澱。

"

當代書法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書法創作已經深入到了對於傳統的轉捩與更新。繼承傳統是一個口號,尊重原創又是一個口號,但原創必須根植於傳統,必須具備深厚的傳統才能寫出自己的原創。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什麼是原創,魯迅的書法就是他個人的原創,中鋒用筆,圓潤遒力,心平氣和,碑帖融合。

甚至《魯迅手稿叢編》的編輯王培元說他對魯迅手稿書法的感受:『魂飛魄散!』

魯迅在自我的書寫之中,不考慮濃淡乾溼,不考慮佈局節奏,不考慮文字以外的諸種效果,他就那樣自自然然地寫來,卻達到了自然書寫的極致。恰恰是魯迅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書法家,他的書法才顯示出平和蘊藉的力量。

魯迅的文章犀利深刻,讓沒有看過魯迅墨跡的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想來一定是『書如其人』,可能就像是黃道周或者倪元璐、徐渭那樣的稜角鋒利,劍拔弩張。但恰恰相反的是,魯迅書寫是那樣的理性瀟灑,字字平易處,筆筆銷魂時。如魯迅說自己的寫作:『靜觀默察,爛熟於心,然後凝神結想,一揮而就。』一揮而就,水流花開。魯迅的書法更顯出魯迅精神的真,俱道適往,著手成春。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魯迅書法的重新發掘,使人們認識到,書法真正的審美內蘊,是不需要任何的造作,任何的人為的痕跡都是書法的大敵,只有在完全自然的狀態下『寫作』,才可能達到書寫與書法的真正高度。

但要做到這種格調,必須深刻地沉入傳統。

魯迅是自覺自願地深愛著我們不同的傳統,並把傳統作為自己日常的一種修養。北京魯迅博物館現存有魯迅收藏的歷代金石拓片五千一百餘種,六千二百餘張,其數量僅次於他的藏書數量,他所購置的拓片也收入每年日記的書賬。

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出版的《魯迅輯校石刻手稿》收錄了魯迅摹寫的石刻原文,還有眉批、夾註、案語等。魯迅做金石目錄時專門做了《偽刻坿》用於辨偽,將《六朝墓誌目錄》修改增刪後改名為《六朝墓名目錄》,這是怎樣的一種薰陶,又是怎樣的一種積澱。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

當代書法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書法創作已經深入到了對於傳統的轉捩與更新。繼承傳統是一個口號,尊重原創又是一個口號,但原創必須根植於傳統,必須具備深厚的傳統才能寫出自己的原創。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什麼是原創,魯迅的書法就是他個人的原創,中鋒用筆,圓潤遒力,心平氣和,碑帖融合。

甚至《魯迅手稿叢編》的編輯王培元說他對魯迅手稿書法的感受:『魂飛魄散!』

魯迅在自我的書寫之中,不考慮濃淡乾溼,不考慮佈局節奏,不考慮文字以外的諸種效果,他就那樣自自然然地寫來,卻達到了自然書寫的極致。恰恰是魯迅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書法家,他的書法才顯示出平和蘊藉的力量。

魯迅的文章犀利深刻,讓沒有看過魯迅墨跡的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想來一定是『書如其人』,可能就像是黃道周或者倪元璐、徐渭那樣的稜角鋒利,劍拔弩張。但恰恰相反的是,魯迅書寫是那樣的理性瀟灑,字字平易處,筆筆銷魂時。如魯迅說自己的寫作:『靜觀默察,爛熟於心,然後凝神結想,一揮而就。』一揮而就,水流花開。魯迅的書法更顯出魯迅精神的真,俱道適往,著手成春。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魯迅書法的重新發掘,使人們認識到,書法真正的審美內蘊,是不需要任何的造作,任何的人為的痕跡都是書法的大敵,只有在完全自然的狀態下『寫作』,才可能達到書寫與書法的真正高度。

但要做到這種格調,必須深刻地沉入傳統。

魯迅是自覺自願地深愛著我們不同的傳統,並把傳統作為自己日常的一種修養。北京魯迅博物館現存有魯迅收藏的歷代金石拓片五千一百餘種,六千二百餘張,其數量僅次於他的藏書數量,他所購置的拓片也收入每年日記的書賬。

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出版的《魯迅輯校石刻手稿》收錄了魯迅摹寫的石刻原文,還有眉批、夾註、案語等。魯迅做金石目錄時專門做了《偽刻坿》用於辨偽,將《六朝墓誌目錄》修改增刪後改名為《六朝墓名目錄》,這是怎樣的一種薰陶,又是怎樣的一種積澱。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周作人在《知堂回想錄·金石小品》中說:『我在紹興的時候,因為幫同魯迅蒐集金石拓本的關係,也曾收到一點金石實物……金屬的有古錢和古鏡,石類的則有古磚,盡有很好的文字圖樣。』

"

當代書法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書法創作已經深入到了對於傳統的轉捩與更新。繼承傳統是一個口號,尊重原創又是一個口號,但原創必須根植於傳統,必須具備深厚的傳統才能寫出自己的原創。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什麼是原創,魯迅的書法就是他個人的原創,中鋒用筆,圓潤遒力,心平氣和,碑帖融合。

甚至《魯迅手稿叢編》的編輯王培元說他對魯迅手稿書法的感受:『魂飛魄散!』

魯迅在自我的書寫之中,不考慮濃淡乾溼,不考慮佈局節奏,不考慮文字以外的諸種效果,他就那樣自自然然地寫來,卻達到了自然書寫的極致。恰恰是魯迅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書法家,他的書法才顯示出平和蘊藉的力量。

魯迅的文章犀利深刻,讓沒有看過魯迅墨跡的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想來一定是『書如其人』,可能就像是黃道周或者倪元璐、徐渭那樣的稜角鋒利,劍拔弩張。但恰恰相反的是,魯迅書寫是那樣的理性瀟灑,字字平易處,筆筆銷魂時。如魯迅說自己的寫作:『靜觀默察,爛熟於心,然後凝神結想,一揮而就。』一揮而就,水流花開。魯迅的書法更顯出魯迅精神的真,俱道適往,著手成春。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魯迅書法的重新發掘,使人們認識到,書法真正的審美內蘊,是不需要任何的造作,任何的人為的痕跡都是書法的大敵,只有在完全自然的狀態下『寫作』,才可能達到書寫與書法的真正高度。

但要做到這種格調,必須深刻地沉入傳統。

魯迅是自覺自願地深愛著我們不同的傳統,並把傳統作為自己日常的一種修養。北京魯迅博物館現存有魯迅收藏的歷代金石拓片五千一百餘種,六千二百餘張,其數量僅次於他的藏書數量,他所購置的拓片也收入每年日記的書賬。

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出版的《魯迅輯校石刻手稿》收錄了魯迅摹寫的石刻原文,還有眉批、夾註、案語等。魯迅做金石目錄時專門做了《偽刻坿》用於辨偽,將《六朝墓誌目錄》修改增刪後改名為《六朝墓名目錄》,這是怎樣的一種薰陶,又是怎樣的一種積澱。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周作人在《知堂回想錄·金石小品》中說:『我在紹興的時候,因為幫同魯迅蒐集金石拓本的關係,也曾收到一點金石實物……金屬的有古錢和古鏡,石類的則有古磚,盡有很好的文字圖樣。』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

當代書法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書法創作已經深入到了對於傳統的轉捩與更新。繼承傳統是一個口號,尊重原創又是一個口號,但原創必須根植於傳統,必須具備深厚的傳統才能寫出自己的原創。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什麼是原創,魯迅的書法就是他個人的原創,中鋒用筆,圓潤遒力,心平氣和,碑帖融合。

甚至《魯迅手稿叢編》的編輯王培元說他對魯迅手稿書法的感受:『魂飛魄散!』

魯迅在自我的書寫之中,不考慮濃淡乾溼,不考慮佈局節奏,不考慮文字以外的諸種效果,他就那樣自自然然地寫來,卻達到了自然書寫的極致。恰恰是魯迅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書法家,他的書法才顯示出平和蘊藉的力量。

魯迅的文章犀利深刻,讓沒有看過魯迅墨跡的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想來一定是『書如其人』,可能就像是黃道周或者倪元璐、徐渭那樣的稜角鋒利,劍拔弩張。但恰恰相反的是,魯迅書寫是那樣的理性瀟灑,字字平易處,筆筆銷魂時。如魯迅說自己的寫作:『靜觀默察,爛熟於心,然後凝神結想,一揮而就。』一揮而就,水流花開。魯迅的書法更顯出魯迅精神的真,俱道適往,著手成春。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魯迅書法的重新發掘,使人們認識到,書法真正的審美內蘊,是不需要任何的造作,任何的人為的痕跡都是書法的大敵,只有在完全自然的狀態下『寫作』,才可能達到書寫與書法的真正高度。

但要做到這種格調,必須深刻地沉入傳統。

魯迅是自覺自願地深愛著我們不同的傳統,並把傳統作為自己日常的一種修養。北京魯迅博物館現存有魯迅收藏的歷代金石拓片五千一百餘種,六千二百餘張,其數量僅次於他的藏書數量,他所購置的拓片也收入每年日記的書賬。

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出版的《魯迅輯校石刻手稿》收錄了魯迅摹寫的石刻原文,還有眉批、夾註、案語等。魯迅做金石目錄時專門做了《偽刻坿》用於辨偽,將《六朝墓誌目錄》修改增刪後改名為《六朝墓名目錄》,這是怎樣的一種薰陶,又是怎樣的一種積澱。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周作人在《知堂回想錄·金石小品》中說:『我在紹興的時候,因為幫同魯迅蒐集金石拓本的關係,也曾收到一點金石實物……金屬的有古錢和古鏡,石類的則有古磚,盡有很好的文字圖樣。』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王鶴照曾經和魯迅一起去紹興石佛寺,兩個人說到了拓碑,魯迅先生就教他,『先把碑洗清爽,然後在碑面塗上一層淡漿糊水,再把連史紙鋪上,用棕刷按打,使字面上的紙陷在凹空裡,再用墨輕輕刷勻,就拓出來了。』魯迅的一番言語,完全是一個行家裡手的經驗之談。

這裡的魯迅,已經不是我們課本中的魯迅,而是一個老古董的魯迅,如同撰寫《語石》的葉昌熾。

"

當代書法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書法創作已經深入到了對於傳統的轉捩與更新。繼承傳統是一個口號,尊重原創又是一個口號,但原創必須根植於傳統,必須具備深厚的傳統才能寫出自己的原創。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什麼是原創,魯迅的書法就是他個人的原創,中鋒用筆,圓潤遒力,心平氣和,碑帖融合。

甚至《魯迅手稿叢編》的編輯王培元說他對魯迅手稿書法的感受:『魂飛魄散!』

魯迅在自我的書寫之中,不考慮濃淡乾溼,不考慮佈局節奏,不考慮文字以外的諸種效果,他就那樣自自然然地寫來,卻達到了自然書寫的極致。恰恰是魯迅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書法家,他的書法才顯示出平和蘊藉的力量。

魯迅的文章犀利深刻,讓沒有看過魯迅墨跡的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想來一定是『書如其人』,可能就像是黃道周或者倪元璐、徐渭那樣的稜角鋒利,劍拔弩張。但恰恰相反的是,魯迅書寫是那樣的理性瀟灑,字字平易處,筆筆銷魂時。如魯迅說自己的寫作:『靜觀默察,爛熟於心,然後凝神結想,一揮而就。』一揮而就,水流花開。魯迅的書法更顯出魯迅精神的真,俱道適往,著手成春。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魯迅書法的重新發掘,使人們認識到,書法真正的審美內蘊,是不需要任何的造作,任何的人為的痕跡都是書法的大敵,只有在完全自然的狀態下『寫作』,才可能達到書寫與書法的真正高度。

但要做到這種格調,必須深刻地沉入傳統。

魯迅是自覺自願地深愛著我們不同的傳統,並把傳統作為自己日常的一種修養。北京魯迅博物館現存有魯迅收藏的歷代金石拓片五千一百餘種,六千二百餘張,其數量僅次於他的藏書數量,他所購置的拓片也收入每年日記的書賬。

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出版的《魯迅輯校石刻手稿》收錄了魯迅摹寫的石刻原文,還有眉批、夾註、案語等。魯迅做金石目錄時專門做了《偽刻坿》用於辨偽,將《六朝墓誌目錄》修改增刪後改名為《六朝墓名目錄》,這是怎樣的一種薰陶,又是怎樣的一種積澱。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周作人在《知堂回想錄·金石小品》中說:『我在紹興的時候,因為幫同魯迅蒐集金石拓本的關係,也曾收到一點金石實物……金屬的有古錢和古鏡,石類的則有古磚,盡有很好的文字圖樣。』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王鶴照曾經和魯迅一起去紹興石佛寺,兩個人說到了拓碑,魯迅先生就教他,『先把碑洗清爽,然後在碑面塗上一層淡漿糊水,再把連史紙鋪上,用棕刷按打,使字面上的紙陷在凹空裡,再用墨輕輕刷勻,就拓出來了。』魯迅的一番言語,完全是一個行家裡手的經驗之談。

這裡的魯迅,已經不是我們課本中的魯迅,而是一個老古董的魯迅,如同撰寫《語石》的葉昌熾。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

當代書法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書法創作已經深入到了對於傳統的轉捩與更新。繼承傳統是一個口號,尊重原創又是一個口號,但原創必須根植於傳統,必須具備深厚的傳統才能寫出自己的原創。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什麼是原創,魯迅的書法就是他個人的原創,中鋒用筆,圓潤遒力,心平氣和,碑帖融合。

甚至《魯迅手稿叢編》的編輯王培元說他對魯迅手稿書法的感受:『魂飛魄散!』

魯迅在自我的書寫之中,不考慮濃淡乾溼,不考慮佈局節奏,不考慮文字以外的諸種效果,他就那樣自自然然地寫來,卻達到了自然書寫的極致。恰恰是魯迅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書法家,他的書法才顯示出平和蘊藉的力量。

魯迅的文章犀利深刻,讓沒有看過魯迅墨跡的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想來一定是『書如其人』,可能就像是黃道周或者倪元璐、徐渭那樣的稜角鋒利,劍拔弩張。但恰恰相反的是,魯迅書寫是那樣的理性瀟灑,字字平易處,筆筆銷魂時。如魯迅說自己的寫作:『靜觀默察,爛熟於心,然後凝神結想,一揮而就。』一揮而就,水流花開。魯迅的書法更顯出魯迅精神的真,俱道適往,著手成春。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魯迅書法的重新發掘,使人們認識到,書法真正的審美內蘊,是不需要任何的造作,任何的人為的痕跡都是書法的大敵,只有在完全自然的狀態下『寫作』,才可能達到書寫與書法的真正高度。

但要做到這種格調,必須深刻地沉入傳統。

魯迅是自覺自願地深愛著我們不同的傳統,並把傳統作為自己日常的一種修養。北京魯迅博物館現存有魯迅收藏的歷代金石拓片五千一百餘種,六千二百餘張,其數量僅次於他的藏書數量,他所購置的拓片也收入每年日記的書賬。

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出版的《魯迅輯校石刻手稿》收錄了魯迅摹寫的石刻原文,還有眉批、夾註、案語等。魯迅做金石目錄時專門做了《偽刻坿》用於辨偽,將《六朝墓誌目錄》修改增刪後改名為《六朝墓名目錄》,這是怎樣的一種薰陶,又是怎樣的一種積澱。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周作人在《知堂回想錄·金石小品》中說:『我在紹興的時候,因為幫同魯迅蒐集金石拓本的關係,也曾收到一點金石實物……金屬的有古錢和古鏡,石類的則有古磚,盡有很好的文字圖樣。』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王鶴照曾經和魯迅一起去紹興石佛寺,兩個人說到了拓碑,魯迅先生就教他,『先把碑洗清爽,然後在碑面塗上一層淡漿糊水,再把連史紙鋪上,用棕刷按打,使字面上的紙陷在凹空裡,再用墨輕輕刷勻,就拓出來了。』魯迅的一番言語,完全是一個行家裡手的經驗之談。

這裡的魯迅,已經不是我們課本中的魯迅,而是一個老古董的魯迅,如同撰寫《語石》的葉昌熾。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讀魯迅書信手稿,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五日致增田涉信說:『寫字事,倘不嫌拙劣,並不費事。』同意為增田代人所求寫字。同年四月三十日致同人信中說:『我的字居然值價五元,真太滑稽。』這是能看到的唯一一次魯迅收潤筆的一個記錄。但這裡透露出這樣的信息,日本人在那個時代已經相當喜歡魯迅的書法。

"

當代書法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書法創作已經深入到了對於傳統的轉捩與更新。繼承傳統是一個口號,尊重原創又是一個口號,但原創必須根植於傳統,必須具備深厚的傳統才能寫出自己的原創。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什麼是原創,魯迅的書法就是他個人的原創,中鋒用筆,圓潤遒力,心平氣和,碑帖融合。

甚至《魯迅手稿叢編》的編輯王培元說他對魯迅手稿書法的感受:『魂飛魄散!』

魯迅在自我的書寫之中,不考慮濃淡乾溼,不考慮佈局節奏,不考慮文字以外的諸種效果,他就那樣自自然然地寫來,卻達到了自然書寫的極致。恰恰是魯迅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書法家,他的書法才顯示出平和蘊藉的力量。

魯迅的文章犀利深刻,讓沒有看過魯迅墨跡的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想來一定是『書如其人』,可能就像是黃道周或者倪元璐、徐渭那樣的稜角鋒利,劍拔弩張。但恰恰相反的是,魯迅書寫是那樣的理性瀟灑,字字平易處,筆筆銷魂時。如魯迅說自己的寫作:『靜觀默察,爛熟於心,然後凝神結想,一揮而就。』一揮而就,水流花開。魯迅的書法更顯出魯迅精神的真,俱道適往,著手成春。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魯迅書法的重新發掘,使人們認識到,書法真正的審美內蘊,是不需要任何的造作,任何的人為的痕跡都是書法的大敵,只有在完全自然的狀態下『寫作』,才可能達到書寫與書法的真正高度。

但要做到這種格調,必須深刻地沉入傳統。

魯迅是自覺自願地深愛著我們不同的傳統,並把傳統作為自己日常的一種修養。北京魯迅博物館現存有魯迅收藏的歷代金石拓片五千一百餘種,六千二百餘張,其數量僅次於他的藏書數量,他所購置的拓片也收入每年日記的書賬。

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出版的《魯迅輯校石刻手稿》收錄了魯迅摹寫的石刻原文,還有眉批、夾註、案語等。魯迅做金石目錄時專門做了《偽刻坿》用於辨偽,將《六朝墓誌目錄》修改增刪後改名為《六朝墓名目錄》,這是怎樣的一種薰陶,又是怎樣的一種積澱。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周作人在《知堂回想錄·金石小品》中說:『我在紹興的時候,因為幫同魯迅蒐集金石拓本的關係,也曾收到一點金石實物……金屬的有古錢和古鏡,石類的則有古磚,盡有很好的文字圖樣。』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王鶴照曾經和魯迅一起去紹興石佛寺,兩個人說到了拓碑,魯迅先生就教他,『先把碑洗清爽,然後在碑面塗上一層淡漿糊水,再把連史紙鋪上,用棕刷按打,使字面上的紙陷在凹空裡,再用墨輕輕刷勻,就拓出來了。』魯迅的一番言語,完全是一個行家裡手的經驗之談。

這裡的魯迅,已經不是我們課本中的魯迅,而是一個老古董的魯迅,如同撰寫《語石》的葉昌熾。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讀魯迅書信手稿,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五日致增田涉信說:『寫字事,倘不嫌拙劣,並不費事。』同意為增田代人所求寫字。同年四月三十日致同人信中說:『我的字居然值價五元,真太滑稽。』這是能看到的唯一一次魯迅收潤筆的一個記錄。但這裡透露出這樣的信息,日本人在那個時代已經相當喜歡魯迅的書法。

魯迅從不覺得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讓觀者覺得“魂飛魄散”

- end -

—版權聲明—

文章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資料來源網絡,為傳播而發

若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總監丨馮錯

編輯丨凌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