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一生最大的論敵,但在魯迅病逝後,此人卻拒絕說魯迅一句壞話

魯迅一生最大的論敵,但在魯迅病逝後,此人卻拒絕說魯迅一句壞話

“我不同意你,我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你也可以如此。”這是如今社交流溝通的重要方式之一,能讓雙方交流比較和諧融洽。可在民國文壇,如果彼此不同意,可能就沒這麼簡單了,直接用文字開懟。所謂政壇有政敵,文壇有論敵。在民國文壇上,魯迅和梁實秋之間長達九年的論戰(筆戰),曾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從1930年開始,兩人因爭論產生了100多篇文章,字數達到40萬,內容涉及了教育、文學、翻譯、批評、政論等諸多方面。梁實秋是正宗的官二代,自幼聰慧。21歲時留學美國,後進入哈佛大學,師從美國著名人文學者白壁德。

魯迅一生最大的論敵,但在魯迅病逝後,此人卻拒絕說魯迅一句壞話

梁實秋深受白壁德的影響,文章逐漸有了精英主義的烙印。1930年,梁實秋發表了一篇名叫《文學是有階級性的嗎?》,一經發表就引起了巨大爭議。在文章中,梁實秋寫道,“普羅列塔利亞(無產階級)是國家裡只會生孩子的階級!”、“沒有聰明才力的人雖然能僥倖得到資產,但是他的資產終於是要消散的,真有聰明才力的人雖然暫時忍受貧苦,但是不會長久埋沒的,終久必定可以贏得相當資產。”

魯迅一生最大的論敵,但在魯迅病逝後,此人卻拒絕說魯迅一句壞話

魯迅向來言辭犀利,看到梁實秋的文章後,氣不打一處來,決定“來寫它一點。”很快,一篇名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閃亮登場。魯迅這篇文章標題可是別有用意,“走狗”、“喪家的”、“乏”,這三個詞是層層遞進“罵”的關係。

當時不僅魯迅反感梁實秋這篇文章,左翼文學理論家馮乃超也非常反感,他在《階級社會的藝術》一文中對梁實秋的一些觀點強烈批評,“對於這樣的說教人,我們要送‘資本家的走狗’這樣的稱號的。”

魯迅一生最大的論敵,但在魯迅病逝後,此人卻拒絕說魯迅一句壞話

可以說,正是馮乃超《階級社會的藝術》讓論戰一發不可收拾。別看梁實秋和魯迅筆戰吵得很厲害,兩人也僅有一面之緣。梁實秋在清華大學讀書時,曾到八道灣周家找周作人時,偶遇魯迅。兩人論戰持續到魯迅病逝,然而梁實秋在魯迅去世後,再也沒有說過魯迅一句壞話。

1949年,梁實秋去了臺灣,擔任臺灣師範學院英語系的教授。1964年,梁實秋回顧自己當年與魯迅筆戰時,他用伏爾泰的一句話來形容彼此,“我不贊成你說的話,但我拼死命擁護你說你的話的自由。”當時臺灣方面將魯迅書籍列為禁書,梁實秋不贊成這一舉動。

魯迅一生最大的論敵,但在魯迅病逝後,此人卻拒絕說魯迅一句壞話

有一次,大女兒樑文薔向父親詢問他和魯迅當年爭吵著什麼,梁實秋給出的答案是這樣的,“我們之間並沒有什麼仇恨,只不過兩個人對一個問題的看法不同,其實我還是很欣賞魯迅的文學。”1987年11月3日,梁實秋病逝於臺北,享年84歲。

參考資料:《梁實秋和魯迅的筆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