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土跨東瀛 日本茶神崇慕盧仝 教人“學不會的禪”'

"

大唐盧仝的《七碗茶歌》(《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從唐朝唱到今,提升中國的茶文化,沁潤愛茶人的性靈。喜歡煎茶、品茶的人應該不會不知“七碗茶”通仙境的境界。盧仝的七碗茶飲,從物之境、情之境、心之境、氣之境、煉之境、仙之境而昇華入化之境。這七層飲茶境界的遞進、提升,遠遠超過古人與時人的體悟,讓其後的文人雅士、茶人茶家,望春風、凝碧雲,流連茶世界而塵俗兩忘。盧仝“七碗茶”的典故不只垂範於中國文化,也飛渡日本成了日本煎茶文化的仙境原鄉,其間的橋樑人物是日本的“賣茶翁”。

"

大唐盧仝的《七碗茶歌》(《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從唐朝唱到今,提升中國的茶文化,沁潤愛茶人的性靈。喜歡煎茶、品茶的人應該不會不知“七碗茶”通仙境的境界。盧仝的七碗茶飲,從物之境、情之境、心之境、氣之境、煉之境、仙之境而昇華入化之境。這七層飲茶境界的遞進、提升,遠遠超過古人與時人的體悟,讓其後的文人雅士、茶人茶家,望春風、凝碧雲,流連茶世界而塵俗兩忘。盧仝“七碗茶”的典故不只垂範於中國文化,也飛渡日本成了日本煎茶文化的仙境原鄉,其間的橋樑人物是日本的“賣茶翁”。

從東土跨東瀛 日本茶神崇慕盧仝 教人“學不會的禪”

宋 錢選《盧仝烹茶圖》局部。

日本賣茶翁 煎茶始祖

茶道行日本,華人大多對日本“茶聖”千利休(公元1522~1591年)有耳聞,實際上,相對於以“侘茶”(侘び茶,Wabi cha)馳名十六世紀日本豐臣秀吉幕府、上層社會和禪院的千利休,日本“煎茶”之祖的“賣茶翁”柴山元昭(公元1675~1763年),則把吃茶風尚普及到庶民大眾、文化雅士之間,而博得日本“茶神”之稱號。賣茶翁的煎茶,如清風吹送,甦醒了大地,故而有“清風茶”之稱。

"

大唐盧仝的《七碗茶歌》(《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從唐朝唱到今,提升中國的茶文化,沁潤愛茶人的性靈。喜歡煎茶、品茶的人應該不會不知“七碗茶”通仙境的境界。盧仝的七碗茶飲,從物之境、情之境、心之境、氣之境、煉之境、仙之境而昇華入化之境。這七層飲茶境界的遞進、提升,遠遠超過古人與時人的體悟,讓其後的文人雅士、茶人茶家,望春風、凝碧雲,流連茶世界而塵俗兩忘。盧仝“七碗茶”的典故不只垂範於中國文化,也飛渡日本成了日本煎茶文化的仙境原鄉,其間的橋樑人物是日本的“賣茶翁”。

從東土跨東瀛 日本茶神崇慕盧仝 教人“學不會的禪”

宋 錢選《盧仝烹茶圖》局部。

日本賣茶翁 煎茶始祖

茶道行日本,華人大多對日本“茶聖”千利休(公元1522~1591年)有耳聞,實際上,相對於以“侘茶”(侘び茶,Wabi cha)馳名十六世紀日本豐臣秀吉幕府、上層社會和禪院的千利休,日本“煎茶”之祖的“賣茶翁”柴山元昭(公元1675~1763年),則把吃茶風尚普及到庶民大眾、文化雅士之間,而博得日本“茶神”之稱號。賣茶翁的煎茶,如清風吹送,甦醒了大地,故而有“清風茶”之稱。

從東土跨東瀛 日本茶神崇慕盧仝 教人“學不會的禪”

《楓圖》,狩野秀賴畫。從畫中景可見賣茶翁賣茶之情境。

賣茶翁的茶之道--盧仝正流

賣茶翁是日本煎茶文化中興的元祖,本名柴山元昭,幼名菊泉,出生在日本九州的佐賀蓮池地帶(今之佐賀市蓮池町,當時為肥前國領域),父親是佐賀鍋島蓮池地方領主的藩醫。

賣茶翁十一歲出家,在佐賀的黃蘗宗龍津寺習禪,法名是月海;在他五十七歲時師父圓寂,本是承缽人的他將住持之職責讓給法弟,自己離開了禪寺,毅然決然踏上賣茶的生涯。他擔著自己作的茶擔、茶器、茶具,在京都東山一帶風景神秀之地賣茶,約三十年的時光,走遍春櫻爛漫、夏川風清和秋楓金影,陽光裡、霧色裡、雨水中,就一擔煎茶任平生。

賣茶翁出生於日本江戶前期,當代的禪僧和漢學家普遍精熟漢文,能寫漢詩表徵高品格的文化涵養。賣茶翁以漢詩形式留下了《賣茶翁偈語》,直抒心跡,描寫自身廁寄渺渺人海賣茶的塵跡,他的“清風茶”傳給世人亙古一生命廁寄凡世、自我提升的透悟。

賣茶翁的茶壺乾坤裡迴響著大唐盧仝《七碗茶歌》的清風和仙曲。在《賣茶翁偈語》一書中,他自署名就以“盧仝正流”掛冠;他在京都東山構建的第一座日本茶亭就叫“通仙亭”。《賣茶翁偈語》的內容處處遙映唐朝盧仝《七碗茶歌》的茶裡仙境,也透析茶道融入生活,超越世道的心徑。

賣茶翁一任自性對茶的喜愛,給自己煎茶、給人間過客煎茶,希望世人透過茶,能夠悟得“學不會的禪”。他的偈語集自題這樣寫道:

處世不知世,學禪不會禪,但將一擔具茶茗到處煎。到處煎兮無人買,空擁提籃坐溪邊,咦何物好事謾描出,一任天下人粲然。 --盧仝正流兼達磨宗四十五傳 高遊外自題
"

大唐盧仝的《七碗茶歌》(《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從唐朝唱到今,提升中國的茶文化,沁潤愛茶人的性靈。喜歡煎茶、品茶的人應該不會不知“七碗茶”通仙境的境界。盧仝的七碗茶飲,從物之境、情之境、心之境、氣之境、煉之境、仙之境而昇華入化之境。這七層飲茶境界的遞進、提升,遠遠超過古人與時人的體悟,讓其後的文人雅士、茶人茶家,望春風、凝碧雲,流連茶世界而塵俗兩忘。盧仝“七碗茶”的典故不只垂範於中國文化,也飛渡日本成了日本煎茶文化的仙境原鄉,其間的橋樑人物是日本的“賣茶翁”。

從東土跨東瀛 日本茶神崇慕盧仝 教人“學不會的禪”

宋 錢選《盧仝烹茶圖》局部。

日本賣茶翁 煎茶始祖

茶道行日本,華人大多對日本“茶聖”千利休(公元1522~1591年)有耳聞,實際上,相對於以“侘茶”(侘び茶,Wabi cha)馳名十六世紀日本豐臣秀吉幕府、上層社會和禪院的千利休,日本“煎茶”之祖的“賣茶翁”柴山元昭(公元1675~1763年),則把吃茶風尚普及到庶民大眾、文化雅士之間,而博得日本“茶神”之稱號。賣茶翁的煎茶,如清風吹送,甦醒了大地,故而有“清風茶”之稱。

從東土跨東瀛 日本茶神崇慕盧仝 教人“學不會的禪”

《楓圖》,狩野秀賴畫。從畫中景可見賣茶翁賣茶之情境。

賣茶翁的茶之道--盧仝正流

賣茶翁是日本煎茶文化中興的元祖,本名柴山元昭,幼名菊泉,出生在日本九州的佐賀蓮池地帶(今之佐賀市蓮池町,當時為肥前國領域),父親是佐賀鍋島蓮池地方領主的藩醫。

賣茶翁十一歲出家,在佐賀的黃蘗宗龍津寺習禪,法名是月海;在他五十七歲時師父圓寂,本是承缽人的他將住持之職責讓給法弟,自己離開了禪寺,毅然決然踏上賣茶的生涯。他擔著自己作的茶擔、茶器、茶具,在京都東山一帶風景神秀之地賣茶,約三十年的時光,走遍春櫻爛漫、夏川風清和秋楓金影,陽光裡、霧色裡、雨水中,就一擔煎茶任平生。

賣茶翁出生於日本江戶前期,當代的禪僧和漢學家普遍精熟漢文,能寫漢詩表徵高品格的文化涵養。賣茶翁以漢詩形式留下了《賣茶翁偈語》,直抒心跡,描寫自身廁寄渺渺人海賣茶的塵跡,他的“清風茶”傳給世人亙古一生命廁寄凡世、自我提升的透悟。

賣茶翁的茶壺乾坤裡迴響著大唐盧仝《七碗茶歌》的清風和仙曲。在《賣茶翁偈語》一書中,他自署名就以“盧仝正流”掛冠;他在京都東山構建的第一座日本茶亭就叫“通仙亭”。《賣茶翁偈語》的內容處處遙映唐朝盧仝《七碗茶歌》的茶裡仙境,也透析茶道融入生活,超越世道的心徑。

賣茶翁一任自性對茶的喜愛,給自己煎茶、給人間過客煎茶,希望世人透過茶,能夠悟得“學不會的禪”。他的偈語集自題這樣寫道:

處世不知世,學禪不會禪,但將一擔具茶茗到處煎。到處煎兮無人買,空擁提籃坐溪邊,咦何物好事謾描出,一任天下人粲然。 --盧仝正流兼達磨宗四十五傳 高遊外自題
從東土跨東瀛 日本茶神崇慕盧仝 教人“學不會的禪”

伊藤若《賣茶翁像》,1757年。

禪僧轉茶翁 茶壺大乾坤

“高遊外”是賣茶翁還俗後給自己取的姓名。他二十二歲時患了痢疾而身體衰弱,因此發憤從九州往陸奧(今日本東北地區)遊方,並拜訪各方高德正道高師。三十三歲時(公元1707年)他在長崎學得從中國明朝傳來的煎茶知識。晚年還俗,毅然決然踏上一壺煎茶任平生的清風茶之道。從世間來看,可說他從此“皈依”了茶世界!

六十歲時(1975年),賣茶翁在京都鴨川之畔,構建了“通仙亭”,堂堂邁入賣茶說人生的生涯。他一面煎茶賣茶,一面和來客道人生。不管來者是誰、不論茶資給還是沒給,他都不在意。他安於貧、樂於茶之道,超越世間人心的得與失、歡與喜。

他的偈語《偶成》中描寫了自己安貧樂道、修去後天色、味等等的執著:

性癖風顛(*“風”比喻他的風流)世上違,賣茶生計恰其機;心休冷淡勝甘旨,意足破衫齊錦衣。

他又自況人生隨緣:“行藏自古且隨緣,或宿孤峰或掣顛,道是煎茶接來往,笑吾賣弄乞文錢”。從他的性格和行藏,可以看到類於中國“茶聖”陸羽、“茶仙”盧仝的清高不介的風骨、隨緣天地寬的自適。

高遊壺中乾坤天地 遙指盧仝化外仙路

在日本江戶時代初期,茶被當作珍貴的藥材,是社會上流階級人家的專寵。禪僧的飲茶文化以“寂茶”為主軸,在貴族權貴中風行。賣茶翁把煎茶、吃茶風尚普及到廣大庶民和文人社會,因而被奉為日本“茶神”。

五十七歲那年,他離開出家的龍津寺到京都,十年後他依照當時十年一返的定規,又回到了故鄉肥前國。這一次,他請求“還俗”得到允許。直到他八十八歲逝去前,三十年間的賣茶翁人生,他悠遊於茶世界的天地,自在於茶壺中的乾坤,在安貧樂道中修煉。

賣茶翁在京都東山邊上鴨河濱開設的茶亭,是日本的第一個茶亭。這亭子命名“通仙亭”,赫然明現大唐盧仝“七碗茶”的仙境。

他為“通仙亭”寫了一偈,落在實處告訴客人,茶價是半錢,落在用處告訴來客,茶為君洗心腑、一嘗通仙之樂:

石爐煎茗鬻來往,過客須知價半錢。一啜為君洗心腑,通仙亭上樂悠然。 --《通仙亭偈》

他的“通仙亭”有一茶聯,歡迎君子、德士來談趣,也告訴人飲茶可以洗心驅睡魔:

亭開扳海內君子,茶熟驅人間睡魔。 --《通仙亭茶聯》

盧仝是賣茶翁的偶像。盧仝曾得到孟諫議寄來新茶,飲茶觸懷,寫下了《七碗茶歌》(即《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說了“七碗茶”的層層境界,也為好茶背後“墮在巔崖受辛苦”的茶工憂心,欲上蓬萊神山為生民請命,但願平息茶工之苦。

賣茶翁作品《試越溪新茶》寫作的意趣和題旨,都承接了《七碗茶歌》,有著異曲和絃之妙。賣茶翁得人贈送天下第一好茶“越溪”新茶,嘗試新茶的他,寫了《試越溪新茶》,藉此情、此境詠“茶德”,以茶德譬喻君子“仁德”,寄願“仁德保黎民”,承續盧㒰的心意,躍然紙上:

酒偏養氣功如勇,茶只清心德似人。縱使功勇施四海,爭如仁德保黎民。 --《試越溪新茶》節錄

清風茶 甘味非世味

日本茶文化中,清風茶“煎茶”和侘茶“抹茶”兩大主流分庭,賣茶翁的煎茶道──清風茶遙追中華民族的隱逸賢士的清談茶趣,不同於閒寂的禪寺抹茶道。在他的《攜友遊糾》(*糾乃糾林)一偈語中留下飲茶談幽道玄、出塵世外的清趣:

乘秋二客伴通仙,來煮洛陽第一泉;甘味依然非世味,清談茶熟到幽玄。 --《攜友遊糾》

茶帶給人甘美,然則,翁賣茶的日子在自由自在中也伴著辛苦,錢筒空空而度日難以為繼的窘境,也常常出現。固然如此,貧乏對他來說不是絕境,而是心境提升的試煉──修心的機會。盧㒰閉戶謝官,寄心玉川茶水,賣茶翁樂貧為伴,以苦修心:

松下點茶過客新,一錢賣與一甌春;諸君莫笑生涯乏,貧不苦人人苦貧。 --《舍那殿前開茶店》
貧榮萬乘猶無足,退步一瓢還有餘。--《自警偈》摘句

物外逍遙絕是非

在塵世中寄跡賣茶的賣茶翁眼裡,茶意真、春味永,乾坤一茶壺,茶壺乾坤大!當人的胸襟能夠不受人世之苦樂拘拌的時候,精神則得與太虛同一樂。賣茶翁透過茶壺中的世界,欲向世人展現通仙路。

在18世紀中,當時日本京都、大阪一帶的文人、畫家、書法家和作家等等都被賣茶翁所吸引,得到了精神與人生的啟迪。賣茶翁宛然是當時文人的精神後盾,也成了日本“文人茶”的元祖。文人們都知道賣茶翁:

寄跡賣茶廁世塵,誤傳城外一閒人;敲門晨賜湖東茗,回憶玉川萬古春。 --《某寺主盟見惠越溪新茶附以一詩回次韻謝》

一壺茶水汩汩湧清泉,清泉迢迢百千年。怎地一流玉川水,從古流到今,從東土跨東瀛。好個玉川萬古春!賣茶翁寄盧仝,神仙世界兩相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