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笙第一村”的致富經

蘆笙 合作社 手工藝 竹子 當代先鋒網 2017-06-26

文/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伊航

佇立在半山腰上的今影村,不時迴盪著陣陣金屬撞擊發出的悅耳聲,走近才知道,那是製作蘆笙的老師傅在打磨簧片,簧片是蘆笙製作的關鍵所在,它的好壞程度直接關係蘆笙的音色和音準。

“蘆笙第一村”的致富經

在今影村蘆笙合作社,老師傅通過傳幫帶的方式,培養了越來越多蘆笙技藝接班人。圖為蘆笙師傅正在加工簧片。樑雨 攝

樑澤光坐在家門口反覆用錘子鍛打、用銼刀打磨簧片,並不時拿起簧片迎著光觀察厚度和紋理。作為村裡做蘆笙的老師傅,今年53歲的樑澤光,這道工序他已經重複了36年。

“我們村以梁姓為主,蘆笙技藝世代相傳,已有四五代人。17歲初中畢業後我就跟父親學習製作蘆笙,28歲便獨立帶隊製作蘆笙了。”樑澤光說,雖然過去交通不便,但是今影村的蘆笙質量好,知名度高,每逢蘆笙節,周邊村寨常有人請他們製作蘆笙,一個人一天可以做一把,平均200元一把,一年能掙幾萬元。由於村裡蘆笙師傅不多,蘆笙常常供不應求。

2008年,樑澤光當選為村長,也正是這一年,今影村成立了蘆笙協會,村裡共15個蘆笙師傅加入。技術精湛的師傅開始培養徒弟,徒弟就跟著邊學邊做,蘆笙製作隊伍逐漸壯大。

樑正華就是樑澤光的徒弟之一,他年輕時在外地打工,後來返鄉。樑正華說:“我是真的喜歡做蘆笙,所以才會回來跟著老師傅一起學。”

2014年,樑正華的女兒癱瘓住院,花費十多萬元,他家因病返貧,成了貧困戶。“那時候我也沒有別的辦法,全家就靠我做蘆笙賺錢,這門手藝給了我們生活下去的希望。”樑正華說。

女兒因病離世後,樑正華依然做蘆笙,家裡的條件慢慢改善。曾經是學徒的他,如今也收了三個徒弟。“說是徒弟,其實他們年紀都比我大。”樑正華說,村裡不少老師傅都是這樣傳幫帶,教會了很多人制作蘆笙。

2014年,今影村成立了蘆笙合作社,32位蘆笙師傅成為致富帶頭人,帶領全村做大蘆笙產業。如今合作社已經有50位蘆笙師傅和46位學徒,166戶746人的今影村,有一半以上的人家都在製作蘆笙。

在合作社裡,技術比較嫻熟的樑本先、樑應得以及樑澤光等人,每年都要製作300來把蘆笙,每把200塊,平均每個工匠都有6至7萬元的收入,高的有可達10多萬,全村每年靠蘆笙製作收入超過300萬。今影村很多農戶靠蘆笙製作富了起來,建起了一棟棟漂亮別緻的磚木或磚混結構的房屋,大家都稱之為“蘆笙房”。

在合作社的推動下,樑光進和6名蘆笙師傅投資100萬元在村口建立了蘆笙加工廠,從廣東購置了4臺模具加工設備,大大提高了蘆笙製作效率,每年製作1000把蘆笙,收入近30萬元。

同時,合作社還申報了扶貧資金20萬元,發動村民在山坡上種植了200畝大節竹,其中有12戶貧困戶參與種植管理,每天務工收入100元。

“我們這裡不產製作蘆笙用的竹子,所以原材料都要去湖南通道以及廣西三江等地購買,原材料和運輸成本都很高。”樑澤光說。大節竹三至五年的時間即可長成使用,可以解決村裡的原材料供應。

樑本旭就是參與種竹子的貧困戶之一,同時他還拜了兩位師傅,開始學習製作蘆笙。“2014年我家脫貧了,我很感謝我的師傅,其中一位已經離世,我會把他們的手藝繼續傳承下去。”樑本旭說,如今在合作社裡,他也成了“老師傅”。

被譽為 “蘆笙第一村”的今影村,之所以能夠因竹子而致富,因蘆笙而揚名,終究離不開師徒間的傳幫帶,以及那千錘百煉的一顆匠心。(責任編輯/喻丹)

“蘆笙第一村”的致富經“蘆笙第一村”的致富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