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張謇的亂世成功學

陸潤庠 南通 清朝 翁同龢 上海 盛宣懷 領導文萃 2019-04-09
品讀|張謇的亂世成功學品讀|張謇的亂世成功學

南通人張謇四十二歲考上貢士,門師翁同龢拼了老命都要為他爭個狀元,大概也是補償這個學生多年蹭蹬的意思。這個爭來的狀元太重要了,因為中國社會從來極端崇拜狀元。之前張謇只是個“人才”,有了“狀元”這個賣點,恰似如虎添翼,終其一生,張謇被叫做“張狀元”,無人不敬三分,賣字賣畫都有極大的品牌附加值,直到現在,我們說起此人,還稱之為“狀元實業家”,只有他當得起這五個字。

點了翰林的張謇,不喜歡當京官。當京官的好處,是人脈廣泛,升轉較快,也不太忙,壞處則是上官太多,不得揚眉吐氣,而且,等因奉此,做不得什麼實事。當然,戊戌之後,帝黨失勢,張謇在朝中沒了奧援,這京官就更沒甚滋味了。因此他自從1894年丁憂回南通後,就一直請長假,不肯再回京當那個清貴無用的翰林院修撰。

品讀|張謇的亂世成功學

張謇丁憂期間,張之洞奏派三位在籍文官於本鄉設立商務局,酌辦實業。三人中,陸潤庠與張謇都是狀元,一時間“狀元辦廠”哄傳天下。

如今看來,“狀元辦廠”真是個很好的噱頭,是經典的營銷案例。洋務派要向朝廷證明中國人自辦實業有望,找兩個狀元來辦廠是最佳方式,他們有人望,有官場關係,但又不具備“現管”的身份,便於騰挪斡旋,在“官”“商”之間充當中介。

對於張謇本人而言,辦廠是條新路,他對世道的認知很清楚,在自訂年譜裡他說:書生總是被社會輕視,因為只會說空話,發脾氣,而且看不起社會上一般人。言下之意,狀元辦廠有為知識分子正名的功效。

此外,知識分子主張的強國之途,首要是教育。但教育需要經費,這筆錢從政府那裡、從商人那裡,都是要不出來的。張謇說,只有自己參與商務,才能從中提留教育所需費用。他提出的口號是“父教育而母實業”,這樣,就為自己的自儒入商找到了終極目標。

辦廠果然大獲成功。南通的優勢,在於原料、人力、土地都比經濟中心地區便宜,而劣勢在於本地資本不足,無法規模化經營。張謇對家鄉的出產、規劃,都爛熟於心,一趟趟地跑南京(官)、上海(商),雖然也有過徘徊四馬路的路燈之下、上海灘賣字湊路費的困窘經歷,但到底有狀元的牌頭、人脈,終於讓南通的紗業雄起於東南。

品讀|張謇的亂世成功學

終其一生,由清朝入民國,張謇當過的最大官職,不過是一年半的農工商總長,但他的身影似乎無所不在:東南互保,他是策劃者之一;立憲運動,他是東南地區的主謀袁世凱出山,是他專門催請;清帝退位,是他起草的詔書,民國幾屆內閣,都將實業最高位虛席以待……風雲激盪,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張謇卻始終屹立不倒。

不妨與同時代人比較一下:同是狀元,清朝收梢,劉春霖便只靠賣字打秋風為生,陸潤庠也辦過實業,卻難乎為繼;同是“官商”,李鴻章冰山一倒,盛宣懷的個人事業也走到了盡頭……說穿了,他們都沒有“根據地”,做的都是短線交易,張謇則不同,他守定了南通這個“模範縣”,從實業到建築,從教育到市政,無一不是親自擘畫,長遠打算。張謇能屹立不倒,因為他背後的南通一直在穩定地發展,南通為什麼能在亂世中穩定地發展?因為有張謇的面子作保護傘。

關於亂世的成功學,張謇的故事,給我們兩層啟發。

對個人的啟發是:為同時代諸人所不能為、不敢為,方能把握先機,同時,雞蛋要放在兩個以上的籃子裡,以便規避風險。像狀元這個品牌,如何轉化為現實中的政治與商業資源,張謇做出了完美的示範。

對時代的啟發是:倫理的穩定很重要。辛亥革命後,國體雖易,人心尚穩,故此革命前的位勢、人脈,大都得以保留,儘管民初政局變更動盪,張謇的事業並不太受影響。但隨著社會價值體系的崩盤,長袖善舞的張狀元也漸感束手束腳。1928年大革命襲來,南通也便保不住一方淨土了。

(摘自《公務員文萃》2019年第一期)

稿件來源:《南都週刊》

責任編輯:張風

新媒體編輯:箋遲

更多精彩推薦,請關注我們

品讀|張謇的亂世成功學

閱讀

讓你成為有影響力的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