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毒舌羅隱:一張聖賢嘴,懟你沒商量!

大唐是盛產詩人的時代,說到詩人,我們會想到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鬼李賀、詩魔白居易、詩佛王維、詩狂賀知章、詩囚孟郊、詩骨陳子昂……

(稱號太多,估計全唐詩人能出一個36天罡、72地煞組合了)

然而,有一個詩人,盛名不及李杜,文章壓不倒元白,卻在唐代詩人中佔有一席之地,堪稱唐詩界一朵清麗的奇葩。

沒錯,他就是晚唐詩人羅隱!

你可能不熟悉他,但他那些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的詩句你不可能沒讀過:

《蜂》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西施》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大唐第一毒舌羅隱:一張聖賢嘴,懟你沒商量!

落榜生的憤恨

羅隱,字昭諫,生於唐末。其實羅隱原名叫羅橫,只因屢次落榜,負氣之下改叫羅隱。

他曾經連續七年落榜,之後傾心著述,作《讒書》,本以為會憑著著書才華從此顯名於世,但又為統治者所憎惡,落得個“讒書雖勝一名休”。

其實這不難想象有此結果,《讒書》裡鍼砭時事,批判意識強烈,統治階層自然不喜歡,最關鍵的是羅隱“嘴太欠”。

羅隱在序中提到:

隱次《讒書》之明年,以所試不如人,有司用公道落去。

又說:

忿勢嫉邪,舒洩胸中不平之蘊。

意思是說因為政治腐敗自己落第,心中懷著一股怨憤不平之恨。

統治者一看,這人擺明是個刺兒頭,即便中舉後委以大任,這種懟天懟地,“多是天下人負我”的憤青肯定經常給自個兒添堵。

所以羅隱前前後後考了十幾次,都落榜了,史稱“十上不第”。

大唐第一毒舌羅隱:一張聖賢嘴,懟你沒商量!

詩人的放飛自我

落榜十幾次之後,羅隱就開始放飛自我了,懟天懟地,誰也不放過。

其實許多文人落榜後不是自嘲便是胸懷豁達,比如詩人岑參,落榜後作了一首打油詩:

來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

羞見關城吏,還從舊路歸。

再如詞人柳永落榜後,寫了一首詞:

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

何須論得喪。

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這兩位可算得上是落榜生心有羞恥心和樂觀態度的典範了。可再看我們的大詩人羅隱,他不僅自嘲,還“嘲他”。

當羅隱再次落榜後,心中愁悶,本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情,去了青樓。誰知在這兒遇見了多年不見的故人:妓女雲英。

雲英見羅隱多年還未中舉,譏諷道:

羅秀才猶未脫白矣!

俗話說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雲英這句話既打了羅隱的臉,又揭了他的短,想想自己一身才華,從來都是取笑別人的份兒,今天竟被一個小女子嘲笑,他如何甘心?

上下打量著雲英,姿容甚美,雖風韻猶存,但已不是豆蔻年華。他隨即作了一首詩:

《贈妓女雲英》

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哼哼,這下堵上你的嘴了吧,我沒有中舉揚名天下,你雲英還不是仍墮落於風塵,無良人可嫁,大家半斤八兩,有什麼好說的呢。

大唐第一毒舌羅隱:一張聖賢嘴,懟你沒商量!

毒舌之

喪家酒

傳說羅隱有“真龍天子”的命運,玉皇大帝怕他當了皇帝,擾亂乾坤正道,命人替換他的仙骨,當時羅隱咬緊牙關,全身的仙骨皆被換,唯有牙床骨沒換,他就這樣有了一張“聖賢嘴”,說什麼便應驗什麼。

有個財主一直想兒孫滿堂,為了哄羅隱說一句“孫多”,就在兒子辦對歲酒的時候,整了滿桌的酸菜款待羅隱,排骨、鯉魚、扣肉,甭管什麼菜都弄成酸的,還一個勁兒地給羅隱夾菜,最後羅隱沒辦法,嚐了一口甜酸鯉魚。

財主滿臉期待地問羅隱:咋樣?是不是酸多(孫多)?

賓客們也齊聲附和:酸多!酸多!

可羅隱嘴一咧,眼一閉,道:哎呦!酸死了!

財主的心情可想而知,一張苦瓜臉,簡直是:

投杯停著不能食,“棄座”四顧心茫然!

結果羅隱的“聖賢嘴”應驗了,宴席還未散,財主的孫子就死了,好好的一場對歲酒變成了哭嚎滿天的“喪家酒”。

戲懟三秀才

羅隱家貧,給人做工。

一次清明節時,幫人種田,誰知天降小雨,他便回到了東家屋裡。東家端來一壺酒和一盤米粿招待。

此時來了三個秀才,東家邀請他們一同就餐,他們見羅隱一個小夥計,便存心刁難:每人作詩一首,做得出,有的吃,做不出,只能乾瞪眼。

羅隱心想,這些秀才也能和他比?想想就好笑,但又佯裝為難道:這恐怕不容易吧?

三秀才道:這是我們用餐的規矩,做得出,飽口福;做不出,留口涎!

然後一個秀才作道:

清明時節雨紛紛,秀才下鄉覓詩文。

吃個米粿喝杯酒,來年一定登龍門!

羅隱一聽,呵呵,我考了十幾年都沒中,你吃個米粿,喝個小酒就能中啦?便嘲笑道:

貴人倒胸有大志,可惜志大才疏。

第二個秀才作道:

清明時節雨淋淋,秀才下鄉祭祖墳。

磕頭乾嚎多辛勞,黃酒米粿解煩悶。

羅隱心想,讓你來掃墓祭祖,給祖先磕頭你嫌累,跑這兒喝酒聊大天兒來了,便諷刺道:原來是個假孝子!

第三個秀才詩云:

清明時節雨飄飄,秀才下鄉訪姣姣。

吃飽喝足轉一圈,覓得佳麗藏金屋。

人家前兩個雖然掃墓不誠,卻也是正正經經的,守孝三年才能嫁娶呢,你倒急著要金屋藏嬌了,羅隱坐不住了,譏諷道:

失敬失敬,足下原來是位登徒子!

秀才們不理會羅隱的嘲諷,催促他趕緊作詩。最後羅隱作道:

清明時節雨滴答,種田老倌肚餓煞。

喝杯老酒潤潤喉,吃個米粿填肚角。

兩個三個不夠飽,再加四、五、六、七、八

秀才們等不及,道:後面呢?

羅隱吃完米粿,打個飽嗝,道:

填飽肚子下田去,哪有閒空瞎搭白!

隨後揚長而去,只剩三秀才面面相覷,乾瞪眼。

大唐第一毒舌羅隱:一張聖賢嘴,懟你沒商量!

諷諫錢鏐王

羅隱一生不得志,晚年返回老家杭州,沒想到得到了吳越王錢鏐的重用。終於踏入“仕途”的他依然保持自己的毒舌風格。

錢鏐王喜歡吃魚,曾命西湖漁民每日往府中繳納數斤鮮魚,叫“使宅魚”。

羅隱便藉著給錢鏐的《蟠溪垂釣圖》題詩的機會,作詩道:

呂望當年展廟謨,直鉤釣國更何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須供使宅魚。

意思是如果姜太公在西湖垂釣,也得每天給你送魚。這擺明了就是在諷刺錢鏐王,要不是人家錢鏐寬宏大量、聽言納諫,取消了“使宅魚”,恐怕羅隱的腦袋早就搬家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