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歷史中,人們往往把漢尼拔當做羅馬最大的敵人,他帶領大軍翻越崇山峻嶺、白雪覆蓋、人跡罕至的阿爾卑斯山,從羅馬人幾乎無法想象到的一條路進入了意大利本土。這是西方歷史上最有名的遠征之一,甚至拿我們偉大的長征做類比。

羅馬真正的敵人不是漢尼拔,而是蠻族


漢尼拔卻是是個軍事天才,他的這次遠征最耀眼的時刻,就是他指揮了一場以少勝多的戰爭叫作坎尼之戰,一場仗屠殺了五萬多羅馬士兵。消息傳來,整個羅馬都被震動了。很多人,包括後來的歷史學家,都認為,如果這時漢尼拔能夠直接進軍羅馬,是很有可能徹底毀滅掉羅馬文明的。

羅馬真正的敵人不是漢尼拔,而是蠻族


羅馬即使在最興盛的時候,內部矛盾也不少。但這些內部矛盾並沒有動搖羅馬帝國的根基,真正使得羅馬帝國衰亡的,不是內部因素,更不是漢尼拔,那就是“蠻族”。

兩種假說:“基督教滅絕論”和“苛捐雜稅滅絕論”

今天部分觀點來自,著名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但我不同意吉本的主要觀點,吉本強調的是內部因素。他寫到,羅馬的衰退是帝國過於龐大而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結果。繁榮會催生腐朽的基礎,征服的範圍越大,導致毀滅的因素就越多。

他的最有爭議的觀點是:基督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羅馬的衰亡。吉本認為,基督徒老是爭來爭去,這些無聊的教義之爭在帝國的內部造成了分裂的種子。信了基督教之後,社會精英都想去當教士,不願意進政府當官,或是去軍隊當將領了。基督教宣揚的是逆來順受的態度,這在無形之中削弱了羅馬軍隊的戰爭力。

羅馬真正的敵人不是漢尼拔,而是蠻族


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我們必須考慮一個基本事實。如果說內部因素最重要,那為什麼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東羅馬帝國還在?不僅還在,而且還活得不錯。要知道,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的政治體系和經濟制度都是一樣的,要說基督教的教義之爭,在東羅馬帝國爭吵得更凶。

還有一種觀點,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大多是經濟史學家。他們認為,在羅馬後期,由於連年征戰,政府入不敷出。政府沒錢了,就要徵收各種苛捐雜稅,這削弱了羅馬的經濟實力,農民辛苦一年,交完稅,剩餘部分還不夠養活自己和家人。

羅馬真正的敵人不是漢尼拔,而是蠻族


這聽起來也很有道理,這不就是所謂的官逼民反嗎?不過,考古學家後來發現,羅馬後期的鄉村仍然非常繁榮,沒有出現人口減少,也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流民。不管是在東羅馬帝國還是在西羅馬帝國,稅收確實比以前高了,但並沒有高到影響農民生存的地步。

大門口和大門裡的野蠻人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們還是要看看地圖。如果比較一下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地理上的差異。東羅馬帝國統治的領域相對富庶,包括小亞細亞和埃及,東羅馬帝國的首府君士坦丁堡是當時最堅固的城堡之一。東羅馬帝國有沒有自己的敵人呢?有,主要是波斯帝國。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一直以來就是冤家,但長期爭鬥下來,兩個帝國反而處於一種相對均衡的狀態,有點像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冷戰。

羅馬真正的敵人不是漢尼拔,而是蠻族


西羅馬帝國的情況有點不同。西羅馬帝國沒有首都。儘管元老院還在羅馬,但皇帝常年不在羅馬,他得到萊茵河和多瑙河沿岸巡防,所以皇帝的駐紮地有時候在米蘭,有時候會在更偏僻的地方,比如特里爾,這是恩格爾的故鄉,就在摩澤爾河岸。

羅馬在最初的擴張時期,對被征服者持非常寬容的態度。被征服者可以保留自己的財產,可以和羅馬人一樣有公民權,可以進入元老院,可以當選各種官職和軍職。在帝國鼎盛時期,羅馬乃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羅馬人、希臘人、埃及人、敘利亞人、高盧人,都在羅馬各得其所。這是在一個帝國有自信的時候才能做到的,是不是很像今天的美國。

羅馬真正的敵人不是漢尼拔,而是蠻族


過去,羅馬帝國也不是沒有遭受過外來的入侵。公元前390年,高盧人突然入侵,佔領了除衛城之外的整個羅馬,羅馬人不得不付出鉅額的贖金,才送走高盧人。公元前321年,羅馬人在意大利南部被薩莫奈人圍困。公元前216年,著名的坎尼戰役爆發。當時羅馬軍隊有步兵8萬,騎兵6千,而漢尼拔只有步兵4萬,騎兵1萬4千。漢尼拔竟然用比敵人少一半的兵力包圍了敵軍,羅馬損失了7萬餘人,漢尼拔只損失不到6千人。但當一個組織、一個國家在上升時期的時候,它所遇到的失敗都會是祝福。所有這些失敗,對羅馬帝國的崛起反而都是激勵。

當羅馬帝國由盛至衰之後,內部的種族矛盾也開始激化,羅馬人開始把外族稱為“蠻族”。這些蠻族其實已經滲透到羅馬帝國內部,早已不再是大門口的野蠻人,而是長期生活在羅馬,卻始終不能被羅馬認同和接受的“外來務工人員”。

羅馬真正的敵人不是漢尼拔,而是蠻族

蠻族和羅馬人之戰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能理解羅馬帝國晚期的困境了。公元376年深秋,駐紮在多瑙河邊境的羅馬軍隊突然發現河對面來了很多人馬。這是哪裡來的敵軍?仔細一看,才發現這不是一支入侵的敵人,而是逃荒的難民。

他們是哥特人。哥特人原本居住在黑海的西北海岸以及喀爾巴阡山脈以南,在那裡耕田牧羊,和羅馬帝國互通貿易,相安無事。公元374年,匈人突然入侵了哥特人的家園。這支匈人是不是中國史書上記載的匈奴的後代,學界還有爭議,他們為什麼要突然入侵,也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總之,匈人打敗了哥特人,哥特人只好舉族西遷,來到多瑙河邊,懇求羅馬皇帝准許他們渡過多瑙河,在羅馬邊境安頓下來。

羅馬真正的敵人不是漢尼拔,而是蠻族


羅馬皇帝法倫斯(Valens)正在帝國的東部和波斯叛軍作戰,他答應了西哥特人渡河,他的如意算盤是讓年輕的哥特人蔘軍,藉此補充兵力。事情應該進展順利,但那年冬天來得格外早,飢寒交迫的哥特人不得不跟傲慢的羅馬軍官做交易,把自己的同胞賣給羅馬人做奴隸,換得一天的口糧。羅馬軍官設宴招待哥特首領,但其實密謀在宴席上殺死他們。消息不脛而走,憤怒的哥特人包圍了羅馬軍營。羅馬軍官不得不釋放哥特首領。當哥特首領回到義憤填膺的族人當中,他們再也剋制不住自己的怒火。羅馬和哥特人之間的戰爭爆發了。

羅馬真正的敵人不是漢尼拔,而是蠻族


戰火在巴爾幹半島燃燒。羅馬人和哥特人最終的決戰是在公元378年8月的阿德里安堡(Hadrianople,在今天土耳其境內的Edirne)。羅馬皇帝法倫斯以為哥特人不過是一群面有菜色的饑民,但他沒有想到遇到的是剽悍的哥特重裝騎兵。哥特騎兵首先沖垮了羅馬軍團的左翼防線,然後把羅馬步兵團團圍住。羅馬軍團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士兵陣亡,法倫斯也死了。這是自迦太基名將漢尼拔600多年前在坎尼戰役大敗羅馬軍隊之後,羅馬遇到的最慘重的失敗。

羅馬真正的敵人不是漢尼拔,而是蠻族


阿德里安堡戰役之後,羅馬帝國和哥特人議和,羅馬允許哥特人在巴爾幹半島定居,哥特人答應在羅馬皇帝出征的時候派兵支持。表面上和平了,但隱藏著的是根深蒂固的敵意和互疑。一位青年哥特軍官阿拉里克(Alaric)逐漸成了哥特人的首領,他統一了西哥特和東哥特部落。當時的羅馬將軍斯提利哥(Stilicho)和阿拉里克結盟,約定一同抗擊匈人。

但斯提利哥功敗垂成,他死於宮廷政變。他的親屬和部下也被大批屠殺。斯提利哥驍勇善戰,對羅馬帝國忠心耿耿。他的身份很特殊,他也是蠻族出身,他的母親是羅馬人,父親卻是汪達爾人。像斯提利哥這樣的情況並非孤例。羅馬帝國晚期,羅馬貴族們過著安逸驕奢的生活,不願意再到軍旅立功,大批蠻族加入了羅馬軍隊,羅馬軍團中湧現出一批強悍的蠻族將領。

羅馬真正的敵人不是漢尼拔,而是蠻族


這一場流血政變,導致羅馬軍隊中的3萬餘名蠻族將士倒戈,投靠到阿拉里克的麾下。羅馬帝國這是在自掘墳墓。阿拉里克不僅兵力大增,而且在道義上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哥特人的軍隊橫掃意大利半島,公元410年8月,他們第三次圍困羅馬。

羅馬帝國大勢已去,就連被圍困的羅馬城裡的軍民,也絕望地認為蠻族的入侵乃是上帝對羅馬墮落的懲罰。一天晚上,據說一位羅馬的貴族婦女偷偷打開城門,哥特大軍攻入羅馬。從這之後,西羅馬帝國雖然又苟延殘喘了數十年,但氣數已盡,大勢已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