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1985年夏,瑞士風光旖旎的小城,兩位初出茅廬的華語導演新作閃耀了洛迦諾的夜空。

標誌著第五代導演群體誕生的、陳凱歌的處女作《黃土地》在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拿下了銀豹獎;彼時正是臺灣新電影運動剛起步的第四年,侯孝賢執導的《鼕鼕的假期》也入圍了主競賽金豹獎。

"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1985年夏,瑞士風光旖旎的小城,兩位初出茅廬的華語導演新作閃耀了洛迦諾的夜空。

標誌著第五代導演群體誕生的、陳凱歌的處女作《黃土地》在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拿下了銀豹獎;彼時正是臺灣新電影運動剛起步的第四年,侯孝賢執導的《鼕鼕的假期》也入圍了主競賽金豹獎。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黃土地》

"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1985年夏,瑞士風光旖旎的小城,兩位初出茅廬的華語導演新作閃耀了洛迦諾的夜空。

標誌著第五代導演群體誕生的、陳凱歌的處女作《黃土地》在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拿下了銀豹獎;彼時正是臺灣新電影運動剛起步的第四年,侯孝賢執導的《鼕鼕的假期》也入圍了主競賽金豹獎。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黃土地》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鼕鼕的假期》

在華語電影光芒微露之時,洛迦諾甚至早於歐洲三大(戛納、柏林、威尼斯),率先對有潛力的華語新晉電影人們投以橄欖枝。同年八月,侯孝賢推出了其經典之作《童年往事》,次年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拿獎;兩年後,陳凱歌的《孩子王》入圍戛納主競賽。

如今,第35個夏天已至。第72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依舊秉持著先鋒、實驗、推新人的理念,網羅了不少華語新作。

"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1985年夏,瑞士風光旖旎的小城,兩位初出茅廬的華語導演新作閃耀了洛迦諾的夜空。

標誌著第五代導演群體誕生的、陳凱歌的處女作《黃土地》在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拿下了銀豹獎;彼時正是臺灣新電影運動剛起步的第四年,侯孝賢執導的《鼕鼕的假期》也入圍了主競賽金豹獎。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黃土地》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鼕鼕的假期》

在華語電影光芒微露之時,洛迦諾甚至早於歐洲三大(戛納、柏林、威尼斯),率先對有潛力的華語新晉電影人們投以橄欖枝。同年八月,侯孝賢推出了其經典之作《童年往事》,次年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拿獎;兩年後,陳凱歌的《孩子王》入圍戛納主競賽。

如今,第35個夏天已至。第72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依舊秉持著先鋒、實驗、推新人的理念,網羅了不少華語新作。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除了今年洛迦諾主競賽沒有華語片入圍外,關注新人導演(第一或第二部)60分鐘以上長片創作的“當代影人”單元裡,榮光榮導演的《冷漠餵養冷漠》和越南籍導演張明歸執導、中國演員郭曉東監製的《樹房子》入圍。

在由“Signs of Life”單元改名而來的、關注實驗性與藝術探索的“Moving Ahead”單元裡,藝術家周韜的紀錄片《山之北》和德國導演奧馬爾·法斯特應廣東時代美術館拍的VR影像《看不見的手》入圍。

"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1985年夏,瑞士風光旖旎的小城,兩位初出茅廬的華語導演新作閃耀了洛迦諾的夜空。

標誌著第五代導演群體誕生的、陳凱歌的處女作《黃土地》在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拿下了銀豹獎;彼時正是臺灣新電影運動剛起步的第四年,侯孝賢執導的《鼕鼕的假期》也入圍了主競賽金豹獎。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黃土地》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鼕鼕的假期》

在華語電影光芒微露之時,洛迦諾甚至早於歐洲三大(戛納、柏林、威尼斯),率先對有潛力的華語新晉電影人們投以橄欖枝。同年八月,侯孝賢推出了其經典之作《童年往事》,次年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拿獎;兩年後,陳凱歌的《孩子王》入圍戛納主競賽。

如今,第35個夏天已至。第72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依舊秉持著先鋒、實驗、推新人的理念,網羅了不少華語新作。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除了今年洛迦諾主競賽沒有華語片入圍外,關注新人導演(第一或第二部)60分鐘以上長片創作的“當代影人”單元裡,榮光榮導演的《冷漠餵養冷漠》和越南籍導演張明歸執導、中國演員郭曉東監製的《樹房子》入圍。

在由“Signs of Life”單元改名而來的、關注實驗性與藝術探索的“Moving Ahead”單元裡,藝術家周韜的紀錄片《山之北》和德國導演奧馬爾·法斯特應廣東時代美術館拍的VR影像《看不見的手》入圍。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山之北》

評委方面,2015年曾在洛迦諾一鳴驚人、拿下“當代影人”單元最佳新導演的畢贛將擔任短片單元的評審;在今年一月份鹿特丹電影節憑藉作品《完美現在時》拿下最高獎金虎獎的朱聲仄擔任“當代影人”單元評委。

洛迦諾電影節與華語電影人的緣分,不止35年而已。

在洛迦諾繞不開的名字:馬克·穆勒

在華語片大規模進入洛迦諾的80年代之前,最早一次的親密接觸是在1958年。

香港長城電影公司出品的國語電影《阿Q正傳》,為演員關山(關之琳的父親)帶去了洛迦諾影帝的稱號。在鮮少關注國際電影節的年代,獲獎的意義多在於為賣片打響名號。畢竟,當時的市場重心在東南亞。

"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1985年夏,瑞士風光旖旎的小城,兩位初出茅廬的華語導演新作閃耀了洛迦諾的夜空。

標誌著第五代導演群體誕生的、陳凱歌的處女作《黃土地》在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拿下了銀豹獎;彼時正是臺灣新電影運動剛起步的第四年,侯孝賢執導的《鼕鼕的假期》也入圍了主競賽金豹獎。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黃土地》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鼕鼕的假期》

在華語電影光芒微露之時,洛迦諾甚至早於歐洲三大(戛納、柏林、威尼斯),率先對有潛力的華語新晉電影人們投以橄欖枝。同年八月,侯孝賢推出了其經典之作《童年往事》,次年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拿獎;兩年後,陳凱歌的《孩子王》入圍戛納主競賽。

如今,第35個夏天已至。第72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依舊秉持著先鋒、實驗、推新人的理念,網羅了不少華語新作。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除了今年洛迦諾主競賽沒有華語片入圍外,關注新人導演(第一或第二部)60分鐘以上長片創作的“當代影人”單元裡,榮光榮導演的《冷漠餵養冷漠》和越南籍導演張明歸執導、中國演員郭曉東監製的《樹房子》入圍。

在由“Signs of Life”單元改名而來的、關注實驗性與藝術探索的“Moving Ahead”單元裡,藝術家周韜的紀錄片《山之北》和德國導演奧馬爾·法斯特應廣東時代美術館拍的VR影像《看不見的手》入圍。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山之北》

評委方面,2015年曾在洛迦諾一鳴驚人、拿下“當代影人”單元最佳新導演的畢贛將擔任短片單元的評審;在今年一月份鹿特丹電影節憑藉作品《完美現在時》拿下最高獎金虎獎的朱聲仄擔任“當代影人”單元評委。

洛迦諾電影節與華語電影人的緣分,不止35年而已。

在洛迦諾繞不開的名字:馬克·穆勒

在華語片大規模進入洛迦諾的80年代之前,最早一次的親密接觸是在1958年。

香港長城電影公司出品的國語電影《阿Q正傳》,為演員關山(關之琳的父親)帶去了洛迦諾影帝的稱號。在鮮少關注國際電影節的年代,獲獎的意義多在於為賣片打響名號。畢竟,當時的市場重心在東南亞。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現在回頭看,50、60年代的洛迦諾已經為如今被封神的歐洲大師們,比如庫布裡克、夏布羅爾、安東尼奧尼、薩博、扎努西等的早期新銳創作廣開大門,或封獎推崇、或給予平臺展映。

而華語電影的集中爆發期則要等到80、90年代。因為在70年代中期,一個意大利人到中國留學,他就是馬克·穆勒。他親身經歷了中國電影在70年代末的爆發,且與謝晉私交頗為深厚。1978年,他在意大利佩沙羅辦了第一個小規模中國電影展,放映了15部影片。

"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1985年夏,瑞士風光旖旎的小城,兩位初出茅廬的華語導演新作閃耀了洛迦諾的夜空。

標誌著第五代導演群體誕生的、陳凱歌的處女作《黃土地》在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拿下了銀豹獎;彼時正是臺灣新電影運動剛起步的第四年,侯孝賢執導的《鼕鼕的假期》也入圍了主競賽金豹獎。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黃土地》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鼕鼕的假期》

在華語電影光芒微露之時,洛迦諾甚至早於歐洲三大(戛納、柏林、威尼斯),率先對有潛力的華語新晉電影人們投以橄欖枝。同年八月,侯孝賢推出了其經典之作《童年往事》,次年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拿獎;兩年後,陳凱歌的《孩子王》入圍戛納主競賽。

如今,第35個夏天已至。第72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依舊秉持著先鋒、實驗、推新人的理念,網羅了不少華語新作。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除了今年洛迦諾主競賽沒有華語片入圍外,關注新人導演(第一或第二部)60分鐘以上長片創作的“當代影人”單元裡,榮光榮導演的《冷漠餵養冷漠》和越南籍導演張明歸執導、中國演員郭曉東監製的《樹房子》入圍。

在由“Signs of Life”單元改名而來的、關注實驗性與藝術探索的“Moving Ahead”單元裡,藝術家周韜的紀錄片《山之北》和德國導演奧馬爾·法斯特應廣東時代美術館拍的VR影像《看不見的手》入圍。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山之北》

評委方面,2015年曾在洛迦諾一鳴驚人、拿下“當代影人”單元最佳新導演的畢贛將擔任短片單元的評審;在今年一月份鹿特丹電影節憑藉作品《完美現在時》拿下最高獎金虎獎的朱聲仄擔任“當代影人”單元評委。

洛迦諾電影節與華語電影人的緣分,不止35年而已。

在洛迦諾繞不開的名字:馬克·穆勒

在華語片大規模進入洛迦諾的80年代之前,最早一次的親密接觸是在1958年。

香港長城電影公司出品的國語電影《阿Q正傳》,為演員關山(關之琳的父親)帶去了洛迦諾影帝的稱號。在鮮少關注國際電影節的年代,獲獎的意義多在於為賣片打響名號。畢竟,當時的市場重心在東南亞。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現在回頭看,50、60年代的洛迦諾已經為如今被封神的歐洲大師們,比如庫布裡克、夏布羅爾、安東尼奧尼、薩博、扎努西等的早期新銳創作廣開大門,或封獎推崇、或給予平臺展映。

而華語電影的集中爆發期則要等到80、90年代。因為在70年代中期,一個意大利人到中國留學,他就是馬克·穆勒。他親身經歷了中國電影在70年代末的爆發,且與謝晉私交頗為深厚。1978年,他在意大利佩沙羅辦了第一個小規模中國電影展,放映了15部影片。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馬克·穆勒

此後很長時間,他遊走在中國與歐洲之間。他結識了中國五六十年代有代表性的導演,也在第五代入學期間便與他們熟識。1980年,馬克·穆勒在香港電影節結識了胡金銓,經由他認識了香港新浪潮的年輕創作者;同年同場合,他認識了楊德昌,也就結識了臺灣新電影。

"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1985年夏,瑞士風光旖旎的小城,兩位初出茅廬的華語導演新作閃耀了洛迦諾的夜空。

標誌著第五代導演群體誕生的、陳凱歌的處女作《黃土地》在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拿下了銀豹獎;彼時正是臺灣新電影運動剛起步的第四年,侯孝賢執導的《鼕鼕的假期》也入圍了主競賽金豹獎。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黃土地》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鼕鼕的假期》

在華語電影光芒微露之時,洛迦諾甚至早於歐洲三大(戛納、柏林、威尼斯),率先對有潛力的華語新晉電影人們投以橄欖枝。同年八月,侯孝賢推出了其經典之作《童年往事》,次年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拿獎;兩年後,陳凱歌的《孩子王》入圍戛納主競賽。

如今,第35個夏天已至。第72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依舊秉持著先鋒、實驗、推新人的理念,網羅了不少華語新作。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除了今年洛迦諾主競賽沒有華語片入圍外,關注新人導演(第一或第二部)60分鐘以上長片創作的“當代影人”單元裡,榮光榮導演的《冷漠餵養冷漠》和越南籍導演張明歸執導、中國演員郭曉東監製的《樹房子》入圍。

在由“Signs of Life”單元改名而來的、關注實驗性與藝術探索的“Moving Ahead”單元裡,藝術家周韜的紀錄片《山之北》和德國導演奧馬爾·法斯特應廣東時代美術館拍的VR影像《看不見的手》入圍。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山之北》

評委方面,2015年曾在洛迦諾一鳴驚人、拿下“當代影人”單元最佳新導演的畢贛將擔任短片單元的評審;在今年一月份鹿特丹電影節憑藉作品《完美現在時》拿下最高獎金虎獎的朱聲仄擔任“當代影人”單元評委。

洛迦諾電影節與華語電影人的緣分,不止35年而已。

在洛迦諾繞不開的名字:馬克·穆勒

在華語片大規模進入洛迦諾的80年代之前,最早一次的親密接觸是在1958年。

香港長城電影公司出品的國語電影《阿Q正傳》,為演員關山(關之琳的父親)帶去了洛迦諾影帝的稱號。在鮮少關注國際電影節的年代,獲獎的意義多在於為賣片打響名號。畢竟,當時的市場重心在東南亞。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現在回頭看,50、60年代的洛迦諾已經為如今被封神的歐洲大師們,比如庫布裡克、夏布羅爾、安東尼奧尼、薩博、扎努西等的早期新銳創作廣開大門,或封獎推崇、或給予平臺展映。

而華語電影的集中爆發期則要等到80、90年代。因為在70年代中期,一個意大利人到中國留學,他就是馬克·穆勒。他親身經歷了中國電影在70年代末的爆發,且與謝晉私交頗為深厚。1978年,他在意大利佩沙羅辦了第一個小規模中國電影展,放映了15部影片。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馬克·穆勒

此後很長時間,他遊走在中國與歐洲之間。他結識了中國五六十年代有代表性的導演,也在第五代入學期間便與他們熟識。1980年,馬克·穆勒在香港電影節結識了胡金銓,經由他認識了香港新浪潮的年輕創作者;同年同場合,他認識了楊德昌,也就結識了臺灣新電影。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在1980年將《原野》推向威尼斯之後,馬克·穆勒一直致力於把華語電影引向國際市場。1985年,他向洛迦諾推薦了《黃土地》並在陳凱歌缺席的狀況下,代替登臺領獎。

整個80年代,臺灣新電影的領路人侯孝賢、楊德昌的作品有參展亦有斬獲。旅法電影人且一直有作品推出的戴思傑,最初受到矚目正是在洛迦諾。

"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1985年夏,瑞士風光旖旎的小城,兩位初出茅廬的華語導演新作閃耀了洛迦諾的夜空。

標誌著第五代導演群體誕生的、陳凱歌的處女作《黃土地》在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拿下了銀豹獎;彼時正是臺灣新電影運動剛起步的第四年,侯孝賢執導的《鼕鼕的假期》也入圍了主競賽金豹獎。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黃土地》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鼕鼕的假期》

在華語電影光芒微露之時,洛迦諾甚至早於歐洲三大(戛納、柏林、威尼斯),率先對有潛力的華語新晉電影人們投以橄欖枝。同年八月,侯孝賢推出了其經典之作《童年往事》,次年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拿獎;兩年後,陳凱歌的《孩子王》入圍戛納主競賽。

如今,第35個夏天已至。第72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依舊秉持著先鋒、實驗、推新人的理念,網羅了不少華語新作。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除了今年洛迦諾主競賽沒有華語片入圍外,關注新人導演(第一或第二部)60分鐘以上長片創作的“當代影人”單元裡,榮光榮導演的《冷漠餵養冷漠》和越南籍導演張明歸執導、中國演員郭曉東監製的《樹房子》入圍。

在由“Signs of Life”單元改名而來的、關注實驗性與藝術探索的“Moving Ahead”單元裡,藝術家周韜的紀錄片《山之北》和德國導演奧馬爾·法斯特應廣東時代美術館拍的VR影像《看不見的手》入圍。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山之北》

評委方面,2015年曾在洛迦諾一鳴驚人、拿下“當代影人”單元最佳新導演的畢贛將擔任短片單元的評審;在今年一月份鹿特丹電影節憑藉作品《完美現在時》拿下最高獎金虎獎的朱聲仄擔任“當代影人”單元評委。

洛迦諾電影節與華語電影人的緣分,不止35年而已。

在洛迦諾繞不開的名字:馬克·穆勒

在華語片大規模進入洛迦諾的80年代之前,最早一次的親密接觸是在1958年。

香港長城電影公司出品的國語電影《阿Q正傳》,為演員關山(關之琳的父親)帶去了洛迦諾影帝的稱號。在鮮少關注國際電影節的年代,獲獎的意義多在於為賣片打響名號。畢竟,當時的市場重心在東南亞。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現在回頭看,50、60年代的洛迦諾已經為如今被封神的歐洲大師們,比如庫布裡克、夏布羅爾、安東尼奧尼、薩博、扎努西等的早期新銳創作廣開大門,或封獎推崇、或給予平臺展映。

而華語電影的集中爆發期則要等到80、90年代。因為在70年代中期,一個意大利人到中國留學,他就是馬克·穆勒。他親身經歷了中國電影在70年代末的爆發,且與謝晉私交頗為深厚。1978年,他在意大利佩沙羅辦了第一個小規模中國電影展,放映了15部影片。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馬克·穆勒

此後很長時間,他遊走在中國與歐洲之間。他結識了中國五六十年代有代表性的導演,也在第五代入學期間便與他們熟識。1980年,馬克·穆勒在香港電影節結識了胡金銓,經由他認識了香港新浪潮的年輕創作者;同年同場合,他認識了楊德昌,也就結識了臺灣新電影。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在1980年將《原野》推向威尼斯之後,馬克·穆勒一直致力於把華語電影引向國際市場。1985年,他向洛迦諾推薦了《黃土地》並在陳凱歌缺席的狀況下,代替登臺領獎。

整個80年代,臺灣新電影的領路人侯孝賢、楊德昌的作品有參展亦有斬獲。旅法電影人且一直有作品推出的戴思傑,最初受到矚目正是在洛迦諾。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1991年至2000年間,馬克·穆勒擔任洛迦諾電影節的藝術總監。在他的領導下,十年間除1991年外,華語電影從未缺席洛迦諾主競賽。

香港電影領域,影像風格獨特的王家衛(《重慶森林》)、羅卓瑤(《秋月》、《浮生》)和陳果(《細路祥》)貫穿了90年代的洛迦諾;繼楊德昌一輩之後的臺灣新新電影運動的參與者,陳國富(《只要為你活一天》)、陳玉勳(《熱帶魚》)也在作品裡展露不一樣的美學嘗試。

"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1985年夏,瑞士風光旖旎的小城,兩位初出茅廬的華語導演新作閃耀了洛迦諾的夜空。

標誌著第五代導演群體誕生的、陳凱歌的處女作《黃土地》在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拿下了銀豹獎;彼時正是臺灣新電影運動剛起步的第四年,侯孝賢執導的《鼕鼕的假期》也入圍了主競賽金豹獎。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黃土地》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鼕鼕的假期》

在華語電影光芒微露之時,洛迦諾甚至早於歐洲三大(戛納、柏林、威尼斯),率先對有潛力的華語新晉電影人們投以橄欖枝。同年八月,侯孝賢推出了其經典之作《童年往事》,次年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拿獎;兩年後,陳凱歌的《孩子王》入圍戛納主競賽。

如今,第35個夏天已至。第72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依舊秉持著先鋒、實驗、推新人的理念,網羅了不少華語新作。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除了今年洛迦諾主競賽沒有華語片入圍外,關注新人導演(第一或第二部)60分鐘以上長片創作的“當代影人”單元裡,榮光榮導演的《冷漠餵養冷漠》和越南籍導演張明歸執導、中國演員郭曉東監製的《樹房子》入圍。

在由“Signs of Life”單元改名而來的、關注實驗性與藝術探索的“Moving Ahead”單元裡,藝術家周韜的紀錄片《山之北》和德國導演奧馬爾·法斯特應廣東時代美術館拍的VR影像《看不見的手》入圍。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山之北》

評委方面,2015年曾在洛迦諾一鳴驚人、拿下“當代影人”單元最佳新導演的畢贛將擔任短片單元的評審;在今年一月份鹿特丹電影節憑藉作品《完美現在時》拿下最高獎金虎獎的朱聲仄擔任“當代影人”單元評委。

洛迦諾電影節與華語電影人的緣分,不止35年而已。

在洛迦諾繞不開的名字:馬克·穆勒

在華語片大規模進入洛迦諾的80年代之前,最早一次的親密接觸是在1958年。

香港長城電影公司出品的國語電影《阿Q正傳》,為演員關山(關之琳的父親)帶去了洛迦諾影帝的稱號。在鮮少關注國際電影節的年代,獲獎的意義多在於為賣片打響名號。畢竟,當時的市場重心在東南亞。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現在回頭看,50、60年代的洛迦諾已經為如今被封神的歐洲大師們,比如庫布裡克、夏布羅爾、安東尼奧尼、薩博、扎努西等的早期新銳創作廣開大門,或封獎推崇、或給予平臺展映。

而華語電影的集中爆發期則要等到80、90年代。因為在70年代中期,一個意大利人到中國留學,他就是馬克·穆勒。他親身經歷了中國電影在70年代末的爆發,且與謝晉私交頗為深厚。1978年,他在意大利佩沙羅辦了第一個小規模中國電影展,放映了15部影片。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馬克·穆勒

此後很長時間,他遊走在中國與歐洲之間。他結識了中國五六十年代有代表性的導演,也在第五代入學期間便與他們熟識。1980年,馬克·穆勒在香港電影節結識了胡金銓,經由他認識了香港新浪潮的年輕創作者;同年同場合,他認識了楊德昌,也就結識了臺灣新電影。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在1980年將《原野》推向威尼斯之後,馬克·穆勒一直致力於把華語電影引向國際市場。1985年,他向洛迦諾推薦了《黃土地》並在陳凱歌缺席的狀況下,代替登臺領獎。

整個80年代,臺灣新電影的領路人侯孝賢、楊德昌的作品有參展亦有斬獲。旅法電影人且一直有作品推出的戴思傑,最初受到矚目正是在洛迦諾。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1991年至2000年間,馬克·穆勒擔任洛迦諾電影節的藝術總監。在他的領導下,十年間除1991年外,華語電影從未缺席洛迦諾主競賽。

香港電影領域,影像風格獨特的王家衛(《重慶森林》)、羅卓瑤(《秋月》、《浮生》)和陳果(《細路祥》)貫穿了90年代的洛迦諾;繼楊德昌一輩之後的臺灣新新電影運動的參與者,陳國富(《只要為你活一天》)、陳玉勳(《熱帶魚》)也在作品裡展露不一樣的美學嘗試。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熱帶魚》

90年代初,又是在香港國際電影節,馬克·穆勒透過電影《媽媽》認識了張元。他明白,在中國內地除了第五代之外,還有更新鮮生猛的地下電影、獨立製作在野蠻生長。

洛迦諾關注了第五代整體中的“異色”,比如蘆葦的導演處女作《西夏路迢迢》。他更被人熟知的身份是第五代導演群的御用編劇。以及曾多次與張藝謀等導演合作的攝影呂樂,他的導演處女作《趙先生》拿下最佳影片金豹獎,更被認為是內地導演中處理男女情感最好的作品。

"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1985年夏,瑞士風光旖旎的小城,兩位初出茅廬的華語導演新作閃耀了洛迦諾的夜空。

標誌著第五代導演群體誕生的、陳凱歌的處女作《黃土地》在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拿下了銀豹獎;彼時正是臺灣新電影運動剛起步的第四年,侯孝賢執導的《鼕鼕的假期》也入圍了主競賽金豹獎。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黃土地》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鼕鼕的假期》

在華語電影光芒微露之時,洛迦諾甚至早於歐洲三大(戛納、柏林、威尼斯),率先對有潛力的華語新晉電影人們投以橄欖枝。同年八月,侯孝賢推出了其經典之作《童年往事》,次年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拿獎;兩年後,陳凱歌的《孩子王》入圍戛納主競賽。

如今,第35個夏天已至。第72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依舊秉持著先鋒、實驗、推新人的理念,網羅了不少華語新作。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除了今年洛迦諾主競賽沒有華語片入圍外,關注新人導演(第一或第二部)60分鐘以上長片創作的“當代影人”單元裡,榮光榮導演的《冷漠餵養冷漠》和越南籍導演張明歸執導、中國演員郭曉東監製的《樹房子》入圍。

在由“Signs of Life”單元改名而來的、關注實驗性與藝術探索的“Moving Ahead”單元裡,藝術家周韜的紀錄片《山之北》和德國導演奧馬爾·法斯特應廣東時代美術館拍的VR影像《看不見的手》入圍。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山之北》

評委方面,2015年曾在洛迦諾一鳴驚人、拿下“當代影人”單元最佳新導演的畢贛將擔任短片單元的評審;在今年一月份鹿特丹電影節憑藉作品《完美現在時》拿下最高獎金虎獎的朱聲仄擔任“當代影人”單元評委。

洛迦諾電影節與華語電影人的緣分,不止35年而已。

在洛迦諾繞不開的名字:馬克·穆勒

在華語片大規模進入洛迦諾的80年代之前,最早一次的親密接觸是在1958年。

香港長城電影公司出品的國語電影《阿Q正傳》,為演員關山(關之琳的父親)帶去了洛迦諾影帝的稱號。在鮮少關注國際電影節的年代,獲獎的意義多在於為賣片打響名號。畢竟,當時的市場重心在東南亞。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現在回頭看,50、60年代的洛迦諾已經為如今被封神的歐洲大師們,比如庫布裡克、夏布羅爾、安東尼奧尼、薩博、扎努西等的早期新銳創作廣開大門,或封獎推崇、或給予平臺展映。

而華語電影的集中爆發期則要等到80、90年代。因為在70年代中期,一個意大利人到中國留學,他就是馬克·穆勒。他親身經歷了中國電影在70年代末的爆發,且與謝晉私交頗為深厚。1978年,他在意大利佩沙羅辦了第一個小規模中國電影展,放映了15部影片。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馬克·穆勒

此後很長時間,他遊走在中國與歐洲之間。他結識了中國五六十年代有代表性的導演,也在第五代入學期間便與他們熟識。1980年,馬克·穆勒在香港電影節結識了胡金銓,經由他認識了香港新浪潮的年輕創作者;同年同場合,他認識了楊德昌,也就結識了臺灣新電影。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在1980年將《原野》推向威尼斯之後,馬克·穆勒一直致力於把華語電影引向國際市場。1985年,他向洛迦諾推薦了《黃土地》並在陳凱歌缺席的狀況下,代替登臺領獎。

整個80年代,臺灣新電影的領路人侯孝賢、楊德昌的作品有參展亦有斬獲。旅法電影人且一直有作品推出的戴思傑,最初受到矚目正是在洛迦諾。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1991年至2000年間,馬克·穆勒擔任洛迦諾電影節的藝術總監。在他的領導下,十年間除1991年外,華語電影從未缺席洛迦諾主競賽。

香港電影領域,影像風格獨特的王家衛(《重慶森林》)、羅卓瑤(《秋月》、《浮生》)和陳果(《細路祥》)貫穿了90年代的洛迦諾;繼楊德昌一輩之後的臺灣新新電影運動的參與者,陳國富(《只要為你活一天》)、陳玉勳(《熱帶魚》)也在作品裡展露不一樣的美學嘗試。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熱帶魚》

90年代初,又是在香港國際電影節,馬克·穆勒透過電影《媽媽》認識了張元。他明白,在中國內地除了第五代之外,還有更新鮮生猛的地下電影、獨立製作在野蠻生長。

洛迦諾關注了第五代整體中的“異色”,比如蘆葦的導演處女作《西夏路迢迢》。他更被人熟知的身份是第五代導演群的御用編劇。以及曾多次與張藝謀等導演合作的攝影呂樂,他的導演處女作《趙先生》拿下最佳影片金豹獎,更被認為是內地導演中處理男女情感最好的作品。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2000年,在馬克·穆勒當值的最後一年,作家王朔的跨界之作《我是你爸爸》拿下了最佳影片。此後,洛迦諾選片的傾向在主流之外,尋找獨特先鋒表達的作品。一波作家、藝術家運用影像形式做自我表達的作品,在洛迦諾展映。

不迎合電影節而作

實驗戲劇導演孟京輝、盛志民,作家李紅旗、張律,獨立電影人郭小櫓、王兵、應亮、徐辛、張躍東,獨立藝術家徐冰、周韜等等,近二十年來,這些創作者的名字及其作品勾畫了華語電影在洛迦諾的色彩。

這份色彩是斑斕、小眾且凌冽的。他們的作品與大眾間總有隔閡。而近年來隨著國內小眾藝術電影市場的漸有起色,萬瑪才旦、鬆太加、韓傑、畢贛、仇晟的作品在逐步走向國內市場。

"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1985年夏,瑞士風光旖旎的小城,兩位初出茅廬的華語導演新作閃耀了洛迦諾的夜空。

標誌著第五代導演群體誕生的、陳凱歌的處女作《黃土地》在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拿下了銀豹獎;彼時正是臺灣新電影運動剛起步的第四年,侯孝賢執導的《鼕鼕的假期》也入圍了主競賽金豹獎。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黃土地》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鼕鼕的假期》

在華語電影光芒微露之時,洛迦諾甚至早於歐洲三大(戛納、柏林、威尼斯),率先對有潛力的華語新晉電影人們投以橄欖枝。同年八月,侯孝賢推出了其經典之作《童年往事》,次年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拿獎;兩年後,陳凱歌的《孩子王》入圍戛納主競賽。

如今,第35個夏天已至。第72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依舊秉持著先鋒、實驗、推新人的理念,網羅了不少華語新作。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除了今年洛迦諾主競賽沒有華語片入圍外,關注新人導演(第一或第二部)60分鐘以上長片創作的“當代影人”單元裡,榮光榮導演的《冷漠餵養冷漠》和越南籍導演張明歸執導、中國演員郭曉東監製的《樹房子》入圍。

在由“Signs of Life”單元改名而來的、關注實驗性與藝術探索的“Moving Ahead”單元裡,藝術家周韜的紀錄片《山之北》和德國導演奧馬爾·法斯特應廣東時代美術館拍的VR影像《看不見的手》入圍。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山之北》

評委方面,2015年曾在洛迦諾一鳴驚人、拿下“當代影人”單元最佳新導演的畢贛將擔任短片單元的評審;在今年一月份鹿特丹電影節憑藉作品《完美現在時》拿下最高獎金虎獎的朱聲仄擔任“當代影人”單元評委。

洛迦諾電影節與華語電影人的緣分,不止35年而已。

在洛迦諾繞不開的名字:馬克·穆勒

在華語片大規模進入洛迦諾的80年代之前,最早一次的親密接觸是在1958年。

香港長城電影公司出品的國語電影《阿Q正傳》,為演員關山(關之琳的父親)帶去了洛迦諾影帝的稱號。在鮮少關注國際電影節的年代,獲獎的意義多在於為賣片打響名號。畢竟,當時的市場重心在東南亞。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現在回頭看,50、60年代的洛迦諾已經為如今被封神的歐洲大師們,比如庫布裡克、夏布羅爾、安東尼奧尼、薩博、扎努西等的早期新銳創作廣開大門,或封獎推崇、或給予平臺展映。

而華語電影的集中爆發期則要等到80、90年代。因為在70年代中期,一個意大利人到中國留學,他就是馬克·穆勒。他親身經歷了中國電影在70年代末的爆發,且與謝晉私交頗為深厚。1978年,他在意大利佩沙羅辦了第一個小規模中國電影展,放映了15部影片。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馬克·穆勒

此後很長時間,他遊走在中國與歐洲之間。他結識了中國五六十年代有代表性的導演,也在第五代入學期間便與他們熟識。1980年,馬克·穆勒在香港電影節結識了胡金銓,經由他認識了香港新浪潮的年輕創作者;同年同場合,他認識了楊德昌,也就結識了臺灣新電影。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在1980年將《原野》推向威尼斯之後,馬克·穆勒一直致力於把華語電影引向國際市場。1985年,他向洛迦諾推薦了《黃土地》並在陳凱歌缺席的狀況下,代替登臺領獎。

整個80年代,臺灣新電影的領路人侯孝賢、楊德昌的作品有參展亦有斬獲。旅法電影人且一直有作品推出的戴思傑,最初受到矚目正是在洛迦諾。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1991年至2000年間,馬克·穆勒擔任洛迦諾電影節的藝術總監。在他的領導下,十年間除1991年外,華語電影從未缺席洛迦諾主競賽。

香港電影領域,影像風格獨特的王家衛(《重慶森林》)、羅卓瑤(《秋月》、《浮生》)和陳果(《細路祥》)貫穿了90年代的洛迦諾;繼楊德昌一輩之後的臺灣新新電影運動的參與者,陳國富(《只要為你活一天》)、陳玉勳(《熱帶魚》)也在作品裡展露不一樣的美學嘗試。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熱帶魚》

90年代初,又是在香港國際電影節,馬克·穆勒透過電影《媽媽》認識了張元。他明白,在中國內地除了第五代之外,還有更新鮮生猛的地下電影、獨立製作在野蠻生長。

洛迦諾關注了第五代整體中的“異色”,比如蘆葦的導演處女作《西夏路迢迢》。他更被人熟知的身份是第五代導演群的御用編劇。以及曾多次與張藝謀等導演合作的攝影呂樂,他的導演處女作《趙先生》拿下最佳影片金豹獎,更被認為是內地導演中處理男女情感最好的作品。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2000年,在馬克·穆勒當值的最後一年,作家王朔的跨界之作《我是你爸爸》拿下了最佳影片。此後,洛迦諾選片的傾向在主流之外,尋找獨特先鋒表達的作品。一波作家、藝術家運用影像形式做自我表達的作品,在洛迦諾展映。

不迎合電影節而作

實驗戲劇導演孟京輝、盛志民,作家李紅旗、張律,獨立電影人郭小櫓、王兵、應亮、徐辛、張躍東,獨立藝術家徐冰、周韜等等,近二十年來,這些創作者的名字及其作品勾畫了華語電影在洛迦諾的色彩。

這份色彩是斑斕、小眾且凌冽的。他們的作品與大眾間總有隔閡。而近年來隨著國內小眾藝術電影市場的漸有起色,萬瑪才旦、鬆太加、韓傑、畢贛、仇晟的作品在逐步走向國內市場。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郭小櫓執導的《中國姑娘》

但這並不是洛迦諾所在意的地方。洛迦諾電影節的選片人之一Julian Ross曾說,“洛迦諾電影節不是在尋找某種特定風格的電影,而是在尋找挑戰電影業的影片,所以不要為了進電影節而製作某種影片。”

不迎合電影節而作,選擇挑戰電影業的作品,這些方針致使洛迦諾在先鋒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劍走偏鋒、不流俗的選擇常帶來意外驚喜。比如2015年,畢贛在洛迦諾的獲獎,所帶來的後續效應,影響了五年來國內藝術電影的版圖。畢贛也成為世界藝術電影人當中閃亮的一顆星。

"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1985年夏,瑞士風光旖旎的小城,兩位初出茅廬的華語導演新作閃耀了洛迦諾的夜空。

標誌著第五代導演群體誕生的、陳凱歌的處女作《黃土地》在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拿下了銀豹獎;彼時正是臺灣新電影運動剛起步的第四年,侯孝賢執導的《鼕鼕的假期》也入圍了主競賽金豹獎。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黃土地》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鼕鼕的假期》

在華語電影光芒微露之時,洛迦諾甚至早於歐洲三大(戛納、柏林、威尼斯),率先對有潛力的華語新晉電影人們投以橄欖枝。同年八月,侯孝賢推出了其經典之作《童年往事》,次年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拿獎;兩年後,陳凱歌的《孩子王》入圍戛納主競賽。

如今,第35個夏天已至。第72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依舊秉持著先鋒、實驗、推新人的理念,網羅了不少華語新作。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除了今年洛迦諾主競賽沒有華語片入圍外,關注新人導演(第一或第二部)60分鐘以上長片創作的“當代影人”單元裡,榮光榮導演的《冷漠餵養冷漠》和越南籍導演張明歸執導、中國演員郭曉東監製的《樹房子》入圍。

在由“Signs of Life”單元改名而來的、關注實驗性與藝術探索的“Moving Ahead”單元裡,藝術家周韜的紀錄片《山之北》和德國導演奧馬爾·法斯特應廣東時代美術館拍的VR影像《看不見的手》入圍。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山之北》

評委方面,2015年曾在洛迦諾一鳴驚人、拿下“當代影人”單元最佳新導演的畢贛將擔任短片單元的評審;在今年一月份鹿特丹電影節憑藉作品《完美現在時》拿下最高獎金虎獎的朱聲仄擔任“當代影人”單元評委。

洛迦諾電影節與華語電影人的緣分,不止35年而已。

在洛迦諾繞不開的名字:馬克·穆勒

在華語片大規模進入洛迦諾的80年代之前,最早一次的親密接觸是在1958年。

香港長城電影公司出品的國語電影《阿Q正傳》,為演員關山(關之琳的父親)帶去了洛迦諾影帝的稱號。在鮮少關注國際電影節的年代,獲獎的意義多在於為賣片打響名號。畢竟,當時的市場重心在東南亞。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現在回頭看,50、60年代的洛迦諾已經為如今被封神的歐洲大師們,比如庫布裡克、夏布羅爾、安東尼奧尼、薩博、扎努西等的早期新銳創作廣開大門,或封獎推崇、或給予平臺展映。

而華語電影的集中爆發期則要等到80、90年代。因為在70年代中期,一個意大利人到中國留學,他就是馬克·穆勒。他親身經歷了中國電影在70年代末的爆發,且與謝晉私交頗為深厚。1978年,他在意大利佩沙羅辦了第一個小規模中國電影展,放映了15部影片。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馬克·穆勒

此後很長時間,他遊走在中國與歐洲之間。他結識了中國五六十年代有代表性的導演,也在第五代入學期間便與他們熟識。1980年,馬克·穆勒在香港電影節結識了胡金銓,經由他認識了香港新浪潮的年輕創作者;同年同場合,他認識了楊德昌,也就結識了臺灣新電影。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在1980年將《原野》推向威尼斯之後,馬克·穆勒一直致力於把華語電影引向國際市場。1985年,他向洛迦諾推薦了《黃土地》並在陳凱歌缺席的狀況下,代替登臺領獎。

整個80年代,臺灣新電影的領路人侯孝賢、楊德昌的作品有參展亦有斬獲。旅法電影人且一直有作品推出的戴思傑,最初受到矚目正是在洛迦諾。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1991年至2000年間,馬克·穆勒擔任洛迦諾電影節的藝術總監。在他的領導下,十年間除1991年外,華語電影從未缺席洛迦諾主競賽。

香港電影領域,影像風格獨特的王家衛(《重慶森林》)、羅卓瑤(《秋月》、《浮生》)和陳果(《細路祥》)貫穿了90年代的洛迦諾;繼楊德昌一輩之後的臺灣新新電影運動的參與者,陳國富(《只要為你活一天》)、陳玉勳(《熱帶魚》)也在作品裡展露不一樣的美學嘗試。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熱帶魚》

90年代初,又是在香港國際電影節,馬克·穆勒透過電影《媽媽》認識了張元。他明白,在中國內地除了第五代之外,還有更新鮮生猛的地下電影、獨立製作在野蠻生長。

洛迦諾關注了第五代整體中的“異色”,比如蘆葦的導演處女作《西夏路迢迢》。他更被人熟知的身份是第五代導演群的御用編劇。以及曾多次與張藝謀等導演合作的攝影呂樂,他的導演處女作《趙先生》拿下最佳影片金豹獎,更被認為是內地導演中處理男女情感最好的作品。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2000年,在馬克·穆勒當值的最後一年,作家王朔的跨界之作《我是你爸爸》拿下了最佳影片。此後,洛迦諾選片的傾向在主流之外,尋找獨特先鋒表達的作品。一波作家、藝術家運用影像形式做自我表達的作品,在洛迦諾展映。

不迎合電影節而作

實驗戲劇導演孟京輝、盛志民,作家李紅旗、張律,獨立電影人郭小櫓、王兵、應亮、徐辛、張躍東,獨立藝術家徐冰、周韜等等,近二十年來,這些創作者的名字及其作品勾畫了華語電影在洛迦諾的色彩。

這份色彩是斑斕、小眾且凌冽的。他們的作品與大眾間總有隔閡。而近年來隨著國內小眾藝術電影市場的漸有起色,萬瑪才旦、鬆太加、韓傑、畢贛、仇晟的作品在逐步走向國內市場。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郭小櫓執導的《中國姑娘》

但這並不是洛迦諾所在意的地方。洛迦諾電影節的選片人之一Julian Ross曾說,“洛迦諾電影節不是在尋找某種特定風格的電影,而是在尋找挑戰電影業的影片,所以不要為了進電影節而製作某種影片。”

不迎合電影節而作,選擇挑戰電影業的作品,這些方針致使洛迦諾在先鋒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劍走偏鋒、不流俗的選擇常帶來意外驚喜。比如2015年,畢贛在洛迦諾的獲獎,所帶來的後續效應,影響了五年來國內藝術電影的版圖。畢贛也成為世界藝術電影人當中閃亮的一顆星。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洛迦諾也不吝惜對畢贛的喜愛。在獲獎四年後,洛迦諾邀請畢贛成為短片單元的評審。這是在有意識培養自己的嫡系嗎?或許吧。總的說來,洛迦諾對曾有過突出表現的電影人,也會持續關注。比如兩次入圍主競賽的羅卓瑤、應亮。

"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1985年夏,瑞士風光旖旎的小城,兩位初出茅廬的華語導演新作閃耀了洛迦諾的夜空。

標誌著第五代導演群體誕生的、陳凱歌的處女作《黃土地》在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拿下了銀豹獎;彼時正是臺灣新電影運動剛起步的第四年,侯孝賢執導的《鼕鼕的假期》也入圍了主競賽金豹獎。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黃土地》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鼕鼕的假期》

在華語電影光芒微露之時,洛迦諾甚至早於歐洲三大(戛納、柏林、威尼斯),率先對有潛力的華語新晉電影人們投以橄欖枝。同年八月,侯孝賢推出了其經典之作《童年往事》,次年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拿獎;兩年後,陳凱歌的《孩子王》入圍戛納主競賽。

如今,第35個夏天已至。第72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依舊秉持著先鋒、實驗、推新人的理念,網羅了不少華語新作。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除了今年洛迦諾主競賽沒有華語片入圍外,關注新人導演(第一或第二部)60分鐘以上長片創作的“當代影人”單元裡,榮光榮導演的《冷漠餵養冷漠》和越南籍導演張明歸執導、中國演員郭曉東監製的《樹房子》入圍。

在由“Signs of Life”單元改名而來的、關注實驗性與藝術探索的“Moving Ahead”單元裡,藝術家周韜的紀錄片《山之北》和德國導演奧馬爾·法斯特應廣東時代美術館拍的VR影像《看不見的手》入圍。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山之北》

評委方面,2015年曾在洛迦諾一鳴驚人、拿下“當代影人”單元最佳新導演的畢贛將擔任短片單元的評審;在今年一月份鹿特丹電影節憑藉作品《完美現在時》拿下最高獎金虎獎的朱聲仄擔任“當代影人”單元評委。

洛迦諾電影節與華語電影人的緣分,不止35年而已。

在洛迦諾繞不開的名字:馬克·穆勒

在華語片大規模進入洛迦諾的80年代之前,最早一次的親密接觸是在1958年。

香港長城電影公司出品的國語電影《阿Q正傳》,為演員關山(關之琳的父親)帶去了洛迦諾影帝的稱號。在鮮少關注國際電影節的年代,獲獎的意義多在於為賣片打響名號。畢竟,當時的市場重心在東南亞。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現在回頭看,50、60年代的洛迦諾已經為如今被封神的歐洲大師們,比如庫布裡克、夏布羅爾、安東尼奧尼、薩博、扎努西等的早期新銳創作廣開大門,或封獎推崇、或給予平臺展映。

而華語電影的集中爆發期則要等到80、90年代。因為在70年代中期,一個意大利人到中國留學,他就是馬克·穆勒。他親身經歷了中國電影在70年代末的爆發,且與謝晉私交頗為深厚。1978年,他在意大利佩沙羅辦了第一個小規模中國電影展,放映了15部影片。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馬克·穆勒

此後很長時間,他遊走在中國與歐洲之間。他結識了中國五六十年代有代表性的導演,也在第五代入學期間便與他們熟識。1980年,馬克·穆勒在香港電影節結識了胡金銓,經由他認識了香港新浪潮的年輕創作者;同年同場合,他認識了楊德昌,也就結識了臺灣新電影。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在1980年將《原野》推向威尼斯之後,馬克·穆勒一直致力於把華語電影引向國際市場。1985年,他向洛迦諾推薦了《黃土地》並在陳凱歌缺席的狀況下,代替登臺領獎。

整個80年代,臺灣新電影的領路人侯孝賢、楊德昌的作品有參展亦有斬獲。旅法電影人且一直有作品推出的戴思傑,最初受到矚目正是在洛迦諾。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1991年至2000年間,馬克·穆勒擔任洛迦諾電影節的藝術總監。在他的領導下,十年間除1991年外,華語電影從未缺席洛迦諾主競賽。

香港電影領域,影像風格獨特的王家衛(《重慶森林》)、羅卓瑤(《秋月》、《浮生》)和陳果(《細路祥》)貫穿了90年代的洛迦諾;繼楊德昌一輩之後的臺灣新新電影運動的參與者,陳國富(《只要為你活一天》)、陳玉勳(《熱帶魚》)也在作品裡展露不一樣的美學嘗試。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熱帶魚》

90年代初,又是在香港國際電影節,馬克·穆勒透過電影《媽媽》認識了張元。他明白,在中國內地除了第五代之外,還有更新鮮生猛的地下電影、獨立製作在野蠻生長。

洛迦諾關注了第五代整體中的“異色”,比如蘆葦的導演處女作《西夏路迢迢》。他更被人熟知的身份是第五代導演群的御用編劇。以及曾多次與張藝謀等導演合作的攝影呂樂,他的導演處女作《趙先生》拿下最佳影片金豹獎,更被認為是內地導演中處理男女情感最好的作品。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2000年,在馬克·穆勒當值的最後一年,作家王朔的跨界之作《我是你爸爸》拿下了最佳影片。此後,洛迦諾選片的傾向在主流之外,尋找獨特先鋒表達的作品。一波作家、藝術家運用影像形式做自我表達的作品,在洛迦諾展映。

不迎合電影節而作

實驗戲劇導演孟京輝、盛志民,作家李紅旗、張律,獨立電影人郭小櫓、王兵、應亮、徐辛、張躍東,獨立藝術家徐冰、周韜等等,近二十年來,這些創作者的名字及其作品勾畫了華語電影在洛迦諾的色彩。

這份色彩是斑斕、小眾且凌冽的。他們的作品與大眾間總有隔閡。而近年來隨著國內小眾藝術電影市場的漸有起色,萬瑪才旦、鬆太加、韓傑、畢贛、仇晟的作品在逐步走向國內市場。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郭小櫓執導的《中國姑娘》

但這並不是洛迦諾所在意的地方。洛迦諾電影節的選片人之一Julian Ross曾說,“洛迦諾電影節不是在尋找某種特定風格的電影,而是在尋找挑戰電影業的影片,所以不要為了進電影節而製作某種影片。”

不迎合電影節而作,選擇挑戰電影業的作品,這些方針致使洛迦諾在先鋒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劍走偏鋒、不流俗的選擇常帶來意外驚喜。比如2015年,畢贛在洛迦諾的獲獎,所帶來的後續效應,影響了五年來國內藝術電影的版圖。畢贛也成為世界藝術電影人當中閃亮的一顆星。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洛迦諾也不吝惜對畢贛的喜愛。在獲獎四年後,洛迦諾邀請畢贛成為短片單元的評審。這是在有意識培養自己的嫡系嗎?或許吧。總的說來,洛迦諾對曾有過突出表現的電影人,也會持續關注。比如兩次入圍主競賽的羅卓瑤、應亮。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還有李紅旗在處女作《好多大米》亮相洛迦諾之後,2009年其另一個項目《寒假》獲得了洛迦諾的“開放大門”創投獎。次年,《寒假》進入洛迦諾主競賽並拿下最佳影片金豹獎。

而要說洛迦諾最鍾愛的電影人,非賈樟柯莫屬。2007年,賈樟柯擔任洛迦諾電影節主競賽評委,與當年獲得榮譽金豹獎(終身成就獎)的侯孝賢一起成為一段佳話。2010年,剛40歲的賈樟柯,在洛迦諾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個終身成就獎(榮譽金豹獎),他也是此獎項最年輕的獲得者。

"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1985年夏,瑞士風光旖旎的小城,兩位初出茅廬的華語導演新作閃耀了洛迦諾的夜空。

標誌著第五代導演群體誕生的、陳凱歌的處女作《黃土地》在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拿下了銀豹獎;彼時正是臺灣新電影運動剛起步的第四年,侯孝賢執導的《鼕鼕的假期》也入圍了主競賽金豹獎。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黃土地》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鼕鼕的假期》

在華語電影光芒微露之時,洛迦諾甚至早於歐洲三大(戛納、柏林、威尼斯),率先對有潛力的華語新晉電影人們投以橄欖枝。同年八月,侯孝賢推出了其經典之作《童年往事》,次年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拿獎;兩年後,陳凱歌的《孩子王》入圍戛納主競賽。

如今,第35個夏天已至。第72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依舊秉持著先鋒、實驗、推新人的理念,網羅了不少華語新作。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除了今年洛迦諾主競賽沒有華語片入圍外,關注新人導演(第一或第二部)60分鐘以上長片創作的“當代影人”單元裡,榮光榮導演的《冷漠餵養冷漠》和越南籍導演張明歸執導、中國演員郭曉東監製的《樹房子》入圍。

在由“Signs of Life”單元改名而來的、關注實驗性與藝術探索的“Moving Ahead”單元裡,藝術家周韜的紀錄片《山之北》和德國導演奧馬爾·法斯特應廣東時代美術館拍的VR影像《看不見的手》入圍。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山之北》

評委方面,2015年曾在洛迦諾一鳴驚人、拿下“當代影人”單元最佳新導演的畢贛將擔任短片單元的評審;在今年一月份鹿特丹電影節憑藉作品《完美現在時》拿下最高獎金虎獎的朱聲仄擔任“當代影人”單元評委。

洛迦諾電影節與華語電影人的緣分,不止35年而已。

在洛迦諾繞不開的名字:馬克·穆勒

在華語片大規模進入洛迦諾的80年代之前,最早一次的親密接觸是在1958年。

香港長城電影公司出品的國語電影《阿Q正傳》,為演員關山(關之琳的父親)帶去了洛迦諾影帝的稱號。在鮮少關注國際電影節的年代,獲獎的意義多在於為賣片打響名號。畢竟,當時的市場重心在東南亞。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現在回頭看,50、60年代的洛迦諾已經為如今被封神的歐洲大師們,比如庫布裡克、夏布羅爾、安東尼奧尼、薩博、扎努西等的早期新銳創作廣開大門,或封獎推崇、或給予平臺展映。

而華語電影的集中爆發期則要等到80、90年代。因為在70年代中期,一個意大利人到中國留學,他就是馬克·穆勒。他親身經歷了中國電影在70年代末的爆發,且與謝晉私交頗為深厚。1978年,他在意大利佩沙羅辦了第一個小規模中國電影展,放映了15部影片。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馬克·穆勒

此後很長時間,他遊走在中國與歐洲之間。他結識了中國五六十年代有代表性的導演,也在第五代入學期間便與他們熟識。1980年,馬克·穆勒在香港電影節結識了胡金銓,經由他認識了香港新浪潮的年輕創作者;同年同場合,他認識了楊德昌,也就結識了臺灣新電影。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在1980年將《原野》推向威尼斯之後,馬克·穆勒一直致力於把華語電影引向國際市場。1985年,他向洛迦諾推薦了《黃土地》並在陳凱歌缺席的狀況下,代替登臺領獎。

整個80年代,臺灣新電影的領路人侯孝賢、楊德昌的作品有參展亦有斬獲。旅法電影人且一直有作品推出的戴思傑,最初受到矚目正是在洛迦諾。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1991年至2000年間,馬克·穆勒擔任洛迦諾電影節的藝術總監。在他的領導下,十年間除1991年外,華語電影從未缺席洛迦諾主競賽。

香港電影領域,影像風格獨特的王家衛(《重慶森林》)、羅卓瑤(《秋月》、《浮生》)和陳果(《細路祥》)貫穿了90年代的洛迦諾;繼楊德昌一輩之後的臺灣新新電影運動的參與者,陳國富(《只要為你活一天》)、陳玉勳(《熱帶魚》)也在作品裡展露不一樣的美學嘗試。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熱帶魚》

90年代初,又是在香港國際電影節,馬克·穆勒透過電影《媽媽》認識了張元。他明白,在中國內地除了第五代之外,還有更新鮮生猛的地下電影、獨立製作在野蠻生長。

洛迦諾關注了第五代整體中的“異色”,比如蘆葦的導演處女作《西夏路迢迢》。他更被人熟知的身份是第五代導演群的御用編劇。以及曾多次與張藝謀等導演合作的攝影呂樂,他的導演處女作《趙先生》拿下最佳影片金豹獎,更被認為是內地導演中處理男女情感最好的作品。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2000年,在馬克·穆勒當值的最後一年,作家王朔的跨界之作《我是你爸爸》拿下了最佳影片。此後,洛迦諾選片的傾向在主流之外,尋找獨特先鋒表達的作品。一波作家、藝術家運用影像形式做自我表達的作品,在洛迦諾展映。

不迎合電影節而作

實驗戲劇導演孟京輝、盛志民,作家李紅旗、張律,獨立電影人郭小櫓、王兵、應亮、徐辛、張躍東,獨立藝術家徐冰、周韜等等,近二十年來,這些創作者的名字及其作品勾畫了華語電影在洛迦諾的色彩。

這份色彩是斑斕、小眾且凌冽的。他們的作品與大眾間總有隔閡。而近年來隨著國內小眾藝術電影市場的漸有起色,萬瑪才旦、鬆太加、韓傑、畢贛、仇晟的作品在逐步走向國內市場。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郭小櫓執導的《中國姑娘》

但這並不是洛迦諾所在意的地方。洛迦諾電影節的選片人之一Julian Ross曾說,“洛迦諾電影節不是在尋找某種特定風格的電影,而是在尋找挑戰電影業的影片,所以不要為了進電影節而製作某種影片。”

不迎合電影節而作,選擇挑戰電影業的作品,這些方針致使洛迦諾在先鋒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劍走偏鋒、不流俗的選擇常帶來意外驚喜。比如2015年,畢贛在洛迦諾的獲獎,所帶來的後續效應,影響了五年來國內藝術電影的版圖。畢贛也成為世界藝術電影人當中閃亮的一顆星。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洛迦諾也不吝惜對畢贛的喜愛。在獲獎四年後,洛迦諾邀請畢贛成為短片單元的評審。這是在有意識培養自己的嫡系嗎?或許吧。總的說來,洛迦諾對曾有過突出表現的電影人,也會持續關注。比如兩次入圍主競賽的羅卓瑤、應亮。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還有李紅旗在處女作《好多大米》亮相洛迦諾之後,2009年其另一個項目《寒假》獲得了洛迦諾的“開放大門”創投獎。次年,《寒假》進入洛迦諾主競賽並拿下最佳影片金豹獎。

而要說洛迦諾最鍾愛的電影人,非賈樟柯莫屬。2007年,賈樟柯擔任洛迦諾電影節主競賽評委,與當年獲得榮譽金豹獎(終身成就獎)的侯孝賢一起成為一段佳話。2010年,剛40歲的賈樟柯,在洛迦諾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個終身成就獎(榮譽金豹獎),他也是此獎項最年輕的獲得者。

不止畢贛,35年來洛迦諾對華語電影人一直偏愛

2010年之後的幾年裡,越來越多與賈樟柯相關的電影人蔘與到了洛迦諾電影節中。比如曾任《世界》、《三峽好人》副導演的韓傑,帶著作品《Hello!樹先生》進入洛迦諾;賈樟柯“添翼計劃”出品的《記憶望著我》(宋方執導)不僅入圍而且拿下了最佳處女作。2018年,久違洛迦諾的賈樟柯出任了洛迦諾電影節評審團主席一職。

如此看來,華語電影人與洛迦諾電影節間有著遠超三大電影節的深厚聯繫。洛迦諾幾乎見證了80年代以降,華語電影代際間的流轉。並在其關注獨立、實驗電影的大方向下,無意中勾勒出了一條華語獨立電影的漸變發展之路。

-FIN-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