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讀《論語》(題解)


中國傳統做學問,跟西方做學問有很大的不同。孔子在《論語》裡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將古人的智慧加以陳述,而不要妄自摻入自己的思想。自古便有“經、傳、注、疏”層層解釋,而不至於因為年代的變遷,使得後人讀不懂經典。張繼說,要“為往聖繼絕學”,也是要傳承聖人的經典。而歷史上每隔幾百年,就會有人站出來,正本清源維護道統。

"
讀《論語》(題解)


中國傳統做學問,跟西方做學問有很大的不同。孔子在《論語》裡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將古人的智慧加以陳述,而不要妄自摻入自己的思想。自古便有“經、傳、注、疏”層層解釋,而不至於因為年代的變遷,使得後人讀不懂經典。張繼說,要“為往聖繼絕學”,也是要傳承聖人的經典。而歷史上每隔幾百年,就會有人站出來,正本清源維護道統。

讀《論語》(題解)

這次我在這個平臺讀《論語》也是基於這一讀書的方法,認真做學生,做筆記,不隨意搞自己的觀點,而是讀前人的研究。而前人則主要是對《論語》做過註疏幾位歷代大儒,像朱熹、張居正、楊伯峻等,而我所要去讀的,也正是他們的著作《四書章句集註》、《四書直解》、《論語譯註》等。

《論語》自學而篇,至堯曰篇共二十篇,而我將會每天讀幾句,直到將整本書讀完。而在該平臺分享的內容,就是我的讀書筆記,我會盡可能完整且有所挑選的將這幾位大儒研究《論語》的精髓呈現給大家。我們先來了解了解孔子和《論語》。

"
讀《論語》(題解)


中國傳統做學問,跟西方做學問有很大的不同。孔子在《論語》裡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將古人的智慧加以陳述,而不要妄自摻入自己的思想。自古便有“經、傳、注、疏”層層解釋,而不至於因為年代的變遷,使得後人讀不懂經典。張繼說,要“為往聖繼絕學”,也是要傳承聖人的經典。而歷史上每隔幾百年,就會有人站出來,正本清源維護道統。

讀《論語》(題解)

這次我在這個平臺讀《論語》也是基於這一讀書的方法,認真做學生,做筆記,不隨意搞自己的觀點,而是讀前人的研究。而前人則主要是對《論語》做過註疏幾位歷代大儒,像朱熹、張居正、楊伯峻等,而我所要去讀的,也正是他們的著作《四書章句集註》、《四書直解》、《論語譯註》等。

《論語》自學而篇,至堯曰篇共二十篇,而我將會每天讀幾句,直到將整本書讀完。而在該平臺分享的內容,就是我的讀書筆記,我會盡可能完整且有所挑選的將這幾位大儒研究《論語》的精髓呈現給大家。我們先來了解了解孔子和《論語》。

讀《論語》(題解)

一、孔子及其所處的時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2年),死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2歲。據《史記》記載,孔子是殷商的苗裔。而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奴隸社會衰亡,新型封建制度逐漸興起的交替時代,這是一個動盪的變革時代,這一切都為孔子所耳聞目睹。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自然有許多人提出不同的主張。而孔子作為救世者,自然也有自己的救世主張,他因而將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主張稱為“異端”。孔子志向很大,自己的主張在魯國行不通,便去周遊列國,宣揚自己的主張,但在那個弱肉強食,道德淪喪的時代,自己只能 “惶惶如喪家之犬”晚年孔子回到魯國,大半輩子精力用於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獻。他對後世的最大貢獻也在這裡。

"
讀《論語》(題解)


中國傳統做學問,跟西方做學問有很大的不同。孔子在《論語》裡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將古人的智慧加以陳述,而不要妄自摻入自己的思想。自古便有“經、傳、注、疏”層層解釋,而不至於因為年代的變遷,使得後人讀不懂經典。張繼說,要“為往聖繼絕學”,也是要傳承聖人的經典。而歷史上每隔幾百年,就會有人站出來,正本清源維護道統。

讀《論語》(題解)

這次我在這個平臺讀《論語》也是基於這一讀書的方法,認真做學生,做筆記,不隨意搞自己的觀點,而是讀前人的研究。而前人則主要是對《論語》做過註疏幾位歷代大儒,像朱熹、張居正、楊伯峻等,而我所要去讀的,也正是他們的著作《四書章句集註》、《四書直解》、《論語譯註》等。

《論語》自學而篇,至堯曰篇共二十篇,而我將會每天讀幾句,直到將整本書讀完。而在該平臺分享的內容,就是我的讀書筆記,我會盡可能完整且有所挑選的將這幾位大儒研究《論語》的精髓呈現給大家。我們先來了解了解孔子和《論語》。

讀《論語》(題解)

一、孔子及其所處的時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2年),死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2歲。據《史記》記載,孔子是殷商的苗裔。而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奴隸社會衰亡,新型封建制度逐漸興起的交替時代,這是一個動盪的變革時代,這一切都為孔子所耳聞目睹。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自然有許多人提出不同的主張。而孔子作為救世者,自然也有自己的救世主張,他因而將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主張稱為“異端”。孔子志向很大,自己的主張在魯國行不通,便去周遊列國,宣揚自己的主張,但在那個弱肉強食,道德淪喪的時代,自己只能 “惶惶如喪家之犬”晚年孔子回到魯國,大半輩子精力用於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獻。他對後世的最大貢獻也在這裡。

讀《論語》(題解)

二、孔子對後世的貢獻:

孔子以前有不少的文獻,孔子一方面學習它,一方面加以整理同時向弟子傳授。讀讀《論語》你就會發現,《論語》裡面涉及有《易經》、《尚書》、《詩經》等內容。而《論語》裡面並沒有談及《春秋》,然而自《左傳》的作者以來都說孔子修《春秋》,孟子甚至說孔子作《春秋》。但是根據楊伯峻先生的研究認為,孔子並未作《春秋》,《春秋》還是魯史原文。

常說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史記孔子世家》裡司馬遷說,“弟子蓋三千焉”,用一“蓋”字,表明司馬遷說這話時也並不自信。但無論其弟子數量如何,他們都在孔子之後傳授文獻,使中國古代文化不至於絕滅,而且有發展,有變化,這種貢獻開自孔子,行於孔門。在春秋戰國那段歷史上,大都是接受孔門傳播的文化教育,而為了適應形勢,由儒家變為法家。(如吳起本是儒家,後成為法家和軍事家)新興的地主階級頭目任用他們,使他們竭盡心力,為自己的國家爭取富強。


"
讀《論語》(題解)


中國傳統做學問,跟西方做學問有很大的不同。孔子在《論語》裡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將古人的智慧加以陳述,而不要妄自摻入自己的思想。自古便有“經、傳、注、疏”層層解釋,而不至於因為年代的變遷,使得後人讀不懂經典。張繼說,要“為往聖繼絕學”,也是要傳承聖人的經典。而歷史上每隔幾百年,就會有人站出來,正本清源維護道統。

讀《論語》(題解)

這次我在這個平臺讀《論語》也是基於這一讀書的方法,認真做學生,做筆記,不隨意搞自己的觀點,而是讀前人的研究。而前人則主要是對《論語》做過註疏幾位歷代大儒,像朱熹、張居正、楊伯峻等,而我所要去讀的,也正是他們的著作《四書章句集註》、《四書直解》、《論語譯註》等。

《論語》自學而篇,至堯曰篇共二十篇,而我將會每天讀幾句,直到將整本書讀完。而在該平臺分享的內容,就是我的讀書筆記,我會盡可能完整且有所挑選的將這幾位大儒研究《論語》的精髓呈現給大家。我們先來了解了解孔子和《論語》。

讀《論語》(題解)

一、孔子及其所處的時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2年),死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2歲。據《史記》記載,孔子是殷商的苗裔。而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奴隸社會衰亡,新型封建制度逐漸興起的交替時代,這是一個動盪的變革時代,這一切都為孔子所耳聞目睹。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自然有許多人提出不同的主張。而孔子作為救世者,自然也有自己的救世主張,他因而將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主張稱為“異端”。孔子志向很大,自己的主張在魯國行不通,便去周遊列國,宣揚自己的主張,但在那個弱肉強食,道德淪喪的時代,自己只能 “惶惶如喪家之犬”晚年孔子回到魯國,大半輩子精力用於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獻。他對後世的最大貢獻也在這裡。

讀《論語》(題解)

二、孔子對後世的貢獻:

孔子以前有不少的文獻,孔子一方面學習它,一方面加以整理同時向弟子傳授。讀讀《論語》你就會發現,《論語》裡面涉及有《易經》、《尚書》、《詩經》等內容。而《論語》裡面並沒有談及《春秋》,然而自《左傳》的作者以來都說孔子修《春秋》,孟子甚至說孔子作《春秋》。但是根據楊伯峻先生的研究認為,孔子並未作《春秋》,《春秋》還是魯史原文。

常說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史記孔子世家》裡司馬遷說,“弟子蓋三千焉”,用一“蓋”字,表明司馬遷說這話時也並不自信。但無論其弟子數量如何,他們都在孔子之後傳授文獻,使中國古代文化不至於絕滅,而且有發展,有變化,這種貢獻開自孔子,行於孔門。在春秋戰國那段歷史上,大都是接受孔門傳播的文化教育,而為了適應形勢,由儒家變為法家。(如吳起本是儒家,後成為法家和軍事家)新興的地主階級頭目任用他們,使他們竭盡心力,為自己的國家爭取富強。


讀《論語》(題解)

縱觀整個春秋戰國歷史,如果沒有孔子和孔門弟子及其後的儒學,不但不可能有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更不可能有商鞅變法,奠定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基礎,尤其不可能有李斯幫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由此可見,孔子在學術上,文化上的貢獻以及後代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

三、《論語》是怎樣一本書:

《論語》記載著孔子的言語行事,也記載著孔子的若干學生的言語行事。而“論語”的“論”是“論纂”的意思,“論語”的“語”是“語言”的意思,而“論語”就是把“接近夫子之語”“論纂”起來的意思。而且“論語”的名字是當時就有的,不是後來別人給的。當然,後來的很多學者對“論語”二字還有別的解釋,在這裡就不再贅述的了。

初看《論語》你會發現,它是若干斷片的篇章集合體。這些篇章的排序不一定有什麼道理,也不一定有什麼關聯,它們絕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且很多字句、篇章都有重複,其中有些字句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可以推測,《論語》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學生之手,而且還出自他不同的再傳弟子之手。根據楊伯峻先生研究,《論語》裡面最晚所敘的人物和事蹟,為曾子的弟子所記,所以可以推論出,《論語》的編訂者,就是這班曾參的學生。因此,《論語》開始著筆於春秋末期,而編纂成書則在戰國初期。

"
讀《論語》(題解)


中國傳統做學問,跟西方做學問有很大的不同。孔子在《論語》裡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將古人的智慧加以陳述,而不要妄自摻入自己的思想。自古便有“經、傳、注、疏”層層解釋,而不至於因為年代的變遷,使得後人讀不懂經典。張繼說,要“為往聖繼絕學”,也是要傳承聖人的經典。而歷史上每隔幾百年,就會有人站出來,正本清源維護道統。

讀《論語》(題解)

這次我在這個平臺讀《論語》也是基於這一讀書的方法,認真做學生,做筆記,不隨意搞自己的觀點,而是讀前人的研究。而前人則主要是對《論語》做過註疏幾位歷代大儒,像朱熹、張居正、楊伯峻等,而我所要去讀的,也正是他們的著作《四書章句集註》、《四書直解》、《論語譯註》等。

《論語》自學而篇,至堯曰篇共二十篇,而我將會每天讀幾句,直到將整本書讀完。而在該平臺分享的內容,就是我的讀書筆記,我會盡可能完整且有所挑選的將這幾位大儒研究《論語》的精髓呈現給大家。我們先來了解了解孔子和《論語》。

讀《論語》(題解)

一、孔子及其所處的時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2年),死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2歲。據《史記》記載,孔子是殷商的苗裔。而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奴隸社會衰亡,新型封建制度逐漸興起的交替時代,這是一個動盪的變革時代,這一切都為孔子所耳聞目睹。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自然有許多人提出不同的主張。而孔子作為救世者,自然也有自己的救世主張,他因而將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主張稱為“異端”。孔子志向很大,自己的主張在魯國行不通,便去周遊列國,宣揚自己的主張,但在那個弱肉強食,道德淪喪的時代,自己只能 “惶惶如喪家之犬”晚年孔子回到魯國,大半輩子精力用於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獻。他對後世的最大貢獻也在這裡。

讀《論語》(題解)

二、孔子對後世的貢獻:

孔子以前有不少的文獻,孔子一方面學習它,一方面加以整理同時向弟子傳授。讀讀《論語》你就會發現,《論語》裡面涉及有《易經》、《尚書》、《詩經》等內容。而《論語》裡面並沒有談及《春秋》,然而自《左傳》的作者以來都說孔子修《春秋》,孟子甚至說孔子作《春秋》。但是根據楊伯峻先生的研究認為,孔子並未作《春秋》,《春秋》還是魯史原文。

常說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史記孔子世家》裡司馬遷說,“弟子蓋三千焉”,用一“蓋”字,表明司馬遷說這話時也並不自信。但無論其弟子數量如何,他們都在孔子之後傳授文獻,使中國古代文化不至於絕滅,而且有發展,有變化,這種貢獻開自孔子,行於孔門。在春秋戰國那段歷史上,大都是接受孔門傳播的文化教育,而為了適應形勢,由儒家變為法家。(如吳起本是儒家,後成為法家和軍事家)新興的地主階級頭目任用他們,使他們竭盡心力,為自己的國家爭取富強。


讀《論語》(題解)

縱觀整個春秋戰國歷史,如果沒有孔子和孔門弟子及其後的儒學,不但不可能有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更不可能有商鞅變法,奠定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基礎,尤其不可能有李斯幫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由此可見,孔子在學術上,文化上的貢獻以及後代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

三、《論語》是怎樣一本書:

《論語》記載著孔子的言語行事,也記載著孔子的若干學生的言語行事。而“論語”的“論”是“論纂”的意思,“論語”的“語”是“語言”的意思,而“論語”就是把“接近夫子之語”“論纂”起來的意思。而且“論語”的名字是當時就有的,不是後來別人給的。當然,後來的很多學者對“論語”二字還有別的解釋,在這裡就不再贅述的了。

初看《論語》你會發現,它是若干斷片的篇章集合體。這些篇章的排序不一定有什麼道理,也不一定有什麼關聯,它們絕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且很多字句、篇章都有重複,其中有些字句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可以推測,《論語》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學生之手,而且還出自他不同的再傳弟子之手。根據楊伯峻先生研究,《論語》裡面最晚所敘的人物和事蹟,為曾子的弟子所記,所以可以推論出,《論語》的編訂者,就是這班曾參的學生。因此,《論語》開始著筆於春秋末期,而編纂成書則在戰國初期。

讀《論語》(題解)

四、讀《論語》該讀哪些版本:

《論語》在歷朝歷代都有人註解它,關於論語的書,汗牛充棟,舉不勝舉。楊伯峻在《論語譯註》裡說,如果想深入研究,可以看看以下幾本:

1.《論語註疏》(何晏集解、邢昺疏)

2.《四書章句集註》(朱熹)

3.《論語正義》(劉寶楠)

4.《論語集釋》(程樹德)

5.《論語疏證》(楊樹達)


"
讀《論語》(題解)


中國傳統做學問,跟西方做學問有很大的不同。孔子在《論語》裡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將古人的智慧加以陳述,而不要妄自摻入自己的思想。自古便有“經、傳、注、疏”層層解釋,而不至於因為年代的變遷,使得後人讀不懂經典。張繼說,要“為往聖繼絕學”,也是要傳承聖人的經典。而歷史上每隔幾百年,就會有人站出來,正本清源維護道統。

讀《論語》(題解)

這次我在這個平臺讀《論語》也是基於這一讀書的方法,認真做學生,做筆記,不隨意搞自己的觀點,而是讀前人的研究。而前人則主要是對《論語》做過註疏幾位歷代大儒,像朱熹、張居正、楊伯峻等,而我所要去讀的,也正是他們的著作《四書章句集註》、《四書直解》、《論語譯註》等。

《論語》自學而篇,至堯曰篇共二十篇,而我將會每天讀幾句,直到將整本書讀完。而在該平臺分享的內容,就是我的讀書筆記,我會盡可能完整且有所挑選的將這幾位大儒研究《論語》的精髓呈現給大家。我們先來了解了解孔子和《論語》。

讀《論語》(題解)

一、孔子及其所處的時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2年),死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2歲。據《史記》記載,孔子是殷商的苗裔。而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奴隸社會衰亡,新型封建制度逐漸興起的交替時代,這是一個動盪的變革時代,這一切都為孔子所耳聞目睹。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自然有許多人提出不同的主張。而孔子作為救世者,自然也有自己的救世主張,他因而將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主張稱為“異端”。孔子志向很大,自己的主張在魯國行不通,便去周遊列國,宣揚自己的主張,但在那個弱肉強食,道德淪喪的時代,自己只能 “惶惶如喪家之犬”晚年孔子回到魯國,大半輩子精力用於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獻。他對後世的最大貢獻也在這裡。

讀《論語》(題解)

二、孔子對後世的貢獻:

孔子以前有不少的文獻,孔子一方面學習它,一方面加以整理同時向弟子傳授。讀讀《論語》你就會發現,《論語》裡面涉及有《易經》、《尚書》、《詩經》等內容。而《論語》裡面並沒有談及《春秋》,然而自《左傳》的作者以來都說孔子修《春秋》,孟子甚至說孔子作《春秋》。但是根據楊伯峻先生的研究認為,孔子並未作《春秋》,《春秋》還是魯史原文。

常說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史記孔子世家》裡司馬遷說,“弟子蓋三千焉”,用一“蓋”字,表明司馬遷說這話時也並不自信。但無論其弟子數量如何,他們都在孔子之後傳授文獻,使中國古代文化不至於絕滅,而且有發展,有變化,這種貢獻開自孔子,行於孔門。在春秋戰國那段歷史上,大都是接受孔門傳播的文化教育,而為了適應形勢,由儒家變為法家。(如吳起本是儒家,後成為法家和軍事家)新興的地主階級頭目任用他們,使他們竭盡心力,為自己的國家爭取富強。


讀《論語》(題解)

縱觀整個春秋戰國歷史,如果沒有孔子和孔門弟子及其後的儒學,不但不可能有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更不可能有商鞅變法,奠定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基礎,尤其不可能有李斯幫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由此可見,孔子在學術上,文化上的貢獻以及後代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

三、《論語》是怎樣一本書:

《論語》記載著孔子的言語行事,也記載著孔子的若干學生的言語行事。而“論語”的“論”是“論纂”的意思,“論語”的“語”是“語言”的意思,而“論語”就是把“接近夫子之語”“論纂”起來的意思。而且“論語”的名字是當時就有的,不是後來別人給的。當然,後來的很多學者對“論語”二字還有別的解釋,在這裡就不再贅述的了。

初看《論語》你會發現,它是若干斷片的篇章集合體。這些篇章的排序不一定有什麼道理,也不一定有什麼關聯,它們絕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且很多字句、篇章都有重複,其中有些字句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可以推測,《論語》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學生之手,而且還出自他不同的再傳弟子之手。根據楊伯峻先生研究,《論語》裡面最晚所敘的人物和事蹟,為曾子的弟子所記,所以可以推論出,《論語》的編訂者,就是這班曾參的學生。因此,《論語》開始著筆於春秋末期,而編纂成書則在戰國初期。

讀《論語》(題解)

四、讀《論語》該讀哪些版本:

《論語》在歷朝歷代都有人註解它,關於論語的書,汗牛充棟,舉不勝舉。楊伯峻在《論語譯註》裡說,如果想深入研究,可以看看以下幾本:

1.《論語註疏》(何晏集解、邢昺疏)

2.《四書章句集註》(朱熹)

3.《論語正義》(劉寶楠)

4.《論語集釋》(程樹德)

5.《論語疏證》(楊樹達)


讀《論語》(題解)

當然,對於普通讀者來說,以上幾本相對較難讀下去,所以對於大多數人來書,讀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就夠了。另外可以再看看張居正的《四書直解》,張居正是明朝三朝首府,甚懂人心,而這本書又是給九歲的萬曆皇帝作為上課教材用的,所以能做到深入淺出。還有就是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也可以讀讀,其博採眾長,又以新時代的語言對其加以申述,別有一番滋味。

本文主要內容參考了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寫在開始讀《論語》之前,算作是題解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