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像一面鏡子,映照我們的時代和無數普通人的面孔

我願意寫出生命所經歷的磨難、罪過、悲苦,但我更願意寫出經歷過這一切後,人性的溫暖。——阿來

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召開的《都挺好》研討會上,劇中主演姚晨引用作家阿來的這句話概括當今影視創作者的一大使命。

前不久,聚焦現代家庭生活的電視劇《都挺好》引發全民追劇熱潮,其折射出的家庭關係百態、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養老等社會問題,一度在公共輿論場上激起無數漣漪。

《都挺好》像一面鏡子,映照我們的時代和無數普通人的面孔

對此,除了演員姚晨,中國作家協會影視文學委員會副主任範詠戈、《都挺好》製片人侯鴻亮、演員倪大紅等人也在研討會上分享了各自的看法。

“貼近生活、直面矛盾、立意高遠、視角新穎、呈現精湛”,在範詠戈看來,是這部劇能夠成為現象級作品的主要因素。

侯鴻亮透露早在2012年就已買下《都挺好》小說版權,雖然經歷了漫長的籌備期,但播出後仍能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展示出劇作本身旺盛的生命力,他說:“我們去反映現實,去關注問題,絕不只是給觀眾提供一個宣洩的通道,而是想去引導觀眾思考問題。”

演員倪大紅也認為:“一部引起全民共情,腳踏實地的電視劇,一定是故事和角色都切中了時下的社會脈搏。”

《都挺好》播出後收穫頗多讚譽,與其遵循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直面當下社會問題,反套路的劇情和反傳統的人物設定等息息相關,而這也成為了所有與會人員的共識。

直面生活的“真”

範詠戈認為,當下影視界,現實題材影視作品正呈現出從歷史劇、宮廷劇、穿越劇中迴歸到現實生活的趨勢,這樣的迴歸是主流也是暖流。

他進一步將現實主義創作定義為:以某種社會共同關注的現實問題作為故事核心,反映當下社會矛盾的焦點和難點,對當代人的生活和情感處境給予心理分析般的人文關懷。

《都挺好》無疑是這類題材的有益嘗試。

在“都挺好”這句國人見面慣用的寒暄語下,隱去的是“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

電視劇中的蘇家表面風光,實則早已分崩離析,圍繞著以不斷鬧事來引起子女關注的核心人物父親蘇大強,三個子女蘇明哲、蘇明成、蘇明玉過得都挺不好。

《都挺好》像一面鏡子,映照我們的時代和無數普通人的面孔

這部作品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沒有在社會現實矛盾面前繞道而行,真正保持了真實的生活底色。就像演員姚晨所說的,這部劇像一面鏡子,映照了我們的時代。

範詠戈說,《都挺好》引申出兩個層面的話題。

《都挺好》像一面鏡子,映照我們的時代和無數普通人的面孔

中國作家協會影視文學委員會副主任範詠戈

其一,劇作關注了一般社會層面上的家庭倫理,如養老問題、啃老問題、為老尊與不尊的問題等。

範詠戈分析,雖然少有人稱《都挺好》是一部養老劇,但它直面了這一社會痛點。

養老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中國現在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過億的大國,養老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則各種社會問題相繼而生。

傳統的家庭養老、社會養老機構的養老這些主要的養老方式已經明顯地跟不上人口老齡化的步伐。所以每個家庭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間接地要面對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普遍性使之上升到社會層面、國家層面以至於人類生存發展的層面,這樣的問題必須面對和思考,事實證明了多數人採取的蘇大強式的居家養老走得很艱難。

《都挺好》像一面鏡子,映照我們的時代和無數普通人的面孔

跟大兒子去美國不行,跟二兒子同住也不行,獨居不行,最後住到明玉家,實際上也不行,明玉辭去企業高管回家專門照顧他只能是權宜之計。

其二,這部劇又超越了一般的社會問題劇,進入到深層次的關於親子關係、關於子女對父母的孝、關於原生家庭之傷以及如何與傷共處等。

作為一個倫理心理學問題,“原生家庭倫理”這一概念在國內被關注不過十餘年。

《都挺好》像一面鏡子,映照我們的時代和無數普通人的面孔

原生家庭對子女將來生活的影響,有人認為影響至關重大,也有人認為不是特別重要。《都挺好》首次聚焦這一現實問題,並暗示缺少愛的原生家庭之殤步步驚心:棄女,媽寶男,愚孝——而最後劇作給出的答案,也如編劇王三毛所言:“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來。找不回來就是一場災難,找回來就‘都挺好’。”

範詠戈分析,其實劇中敘事主體就是一個“找”的過程。

除了呈現家庭內亂外,三個子女在職場上也遇到了相當的曲折。老大失業、老二被騙失業並且婚變、明玉上下追索和不斷奮爭——十八歲離開蘇家獨自闖社會,雖然身處管理層但是勾心鬥角,需要她化險為夷去“自渡”。

《都挺好》像一面鏡子,映照我們的時代和無數普通人的面孔

家裡基本上沒有給他們正面的幫助,而且蘇大強到處作怪,影響了子女們的正常生活。最終,通過故事的發展和演變,《都挺好》走了一條尋找親情和愛的迴歸的“大團圓”之路。

範詠戈解讀,西方文化中有很強的“弒父情結”,古代神話和當代影視有很多表現。但中西文化不同之處也在於,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倫理為架構,以血緣關係親情為依託,是一種濃厚的倫理本位文化傳統。《都挺好》在講中國故事時對此有準確的把握。

在劇播出期間,關於“蘇明玉該不該和解?”這個話題討論度很高,飾演蘇明玉的演員姚晨在會上說:“我們在關照現實的同時,更應該傳遞希望。蘇明玉外表冷漠,內心溫暖。‘愛’才是這個人物一切行為的驅動力。愛讓她最終有力量接受了原生家庭的不完美,也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勇敢面對了不完美的生活。”

《都挺好》像一面鏡子,映照我們的時代和無數普通人的面孔

侯鴻亮在會上也表示,在劇中通過蘇家內部矛盾的緩解與解決,通過蘇明玉與父親蘇大強尋回親情,觀眾們很自然地會去思考自己的家庭關係,去學習和父輩溝通交流,在理解他們的同時又不失掉自己的獨立性。單從代際關係這個文藝創作的子命題來看,人們可以超出權力、規訓與衝突層面,進入到溝通、對話與疏通的層面。

“反套路”的劇情和人物

作為一部家庭劇,《都挺好》的視角是獨特的:開篇就是母親去世,剩下一位老父親。因為母親的高壓,父親蘇大強覺得自己委屈了一輩子,失去這個壓力後,他“不能承受生活之輕”地開始折騰三個孩子。

範詠戈說,這個視角是目前已有的現實題材電視劇、家庭倫理劇所沒有的,避免了同類劇的視角單一,以新穎視角切入時代話題、時代精神;同時擺脫固化了的敘事套路,反映出現實生活的多維度。

在人物設置上,《都挺好》也突破了“父慈子孝”的傳統設置。

侯鴻亮直言,劇中像蘇大強這樣的“父輩”形象,確實是超出許多觀眾認知的,但在現代家庭生活中,這樣的人物或者說人性,又確實是存在的。

就連飾演蘇大強的倪大紅也坦言:“蘇大強這個父親基本是以前影視劇裡很少見。傳統的父親形象一般都是像一座大山一樣穩固牢靠,但蘇大強這個角色就太反傳統了,他還有點極致。”

《都挺好》像一面鏡子,映照我們的時代和無數普通人的面孔

但這樣的人物形象最終能站到銀幕的中央,並讓大家能夠沉醉於這個角色裡,實屬難得。“蘇大強讓中國影視的父親角色得到了解放。因為角色解放了,角色就鮮活了。”倪大紅說。

侯鴻亮也認為,與其說《都挺好》中有“父輩形象的坍塌”,不如說這是一次對父輩形象的重新建構。

作為演員,倪大紅很喜歡這個角色。電視劇播出後,有很多朋友會跟他聊,蘇大強這個父親形象如何如何真實,多多少少都會有點自己父母的樣子;有的甚至直接跟他說,“我爸更能作”。

有同樣經歷和感受的還有演員姚晨。

《都挺好》像一面鏡子,映照我們的時代和無數普通人的面孔

《都挺好》播出時,她收到了很多朋友發來的信息。儘管他們性別、年齡、職業各不相同,卻不約而同地告訴她:在蘇明玉的身上,他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讓我深刻感受到:一個真實可信的角色,是可以擊穿所有的壁壘讓觀眾們感同身受的。”

許多人說蘇明玉是“女精英”,但在姚晨的理解中,這個角色是“反精英”的。

姚晨談到,在最初討論劇本的時候,導演簡川訸和她就在蘇明玉這個人物的設定上達成一致:蘇明玉是平凡大多數人的理想投射。

她就像我們生活中某個普通人,出身平凡,沒有任何背景,也沒有名牌大學的學歷,但她依靠自己的生命力一路打拼,自我成就。

雖然這個角色乍一看“不太討人喜歡”,但隨著劇情的深入,很多人又對蘇明玉產生強烈共情,同時也受到極大鼓舞——即便手裡拿到了最爛的牌,也依然可以通過奮鬥改變命運,證明自我價值。

蘇明玉一角,也讓姚晨意識到,藝術創作有時需要冒險,不能永遠停留在舒適區。她說:“所謂演員對角色的創新,是需要不斷去探索最真實的人性,而不是隻想著一味地‘討喜’。觀眾的審美趣味永遠比想象的要高級,甚至藝術創作者的任務之一,就應當是引導社會審美。”

範詠戈也認為,蘇明玉是家庭倫理劇中的一個嶄新形象。在已有相當多的家庭倫理劇由“婚姻危機”進入“第三者”時代的時候,劇中女性不是“棄婦”就是“剩女”,或賢妻良母,或概念化的“壞女人”,以男性視角為中心的敘事套路實際上窄化了家庭倫理劇的路子。而《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大氣,幹練,也不乏親情柔情,只有她才能扶大廈於將傾,完成原生家庭的修補再生。

演員要像釘子一樣紮根生活深處

“團隊不選貴的,只選對的。”演員倪大紅談到,《都挺好》劇組在選角時,演員在性格、外貌上都會極力靠近角色本身。

導演簡川訸最初找到倪大紅時就說,“除了您誰也演不了蘇大強這個人物。”相比自己飾演過的其他角色,蘇大強這個少有的“貼近現實生活的角色”,最終也讓他闡釋得入木三分。

《都挺好》像一面鏡子,映照我們的時代和無數普通人的面孔

倪大紅透露,在劇組拍攝期間,導演對於演員創作的想象面放得很寬,“有一個關係的界定,就是我們是父母和孩子,在這種狀況下可以去自由發揮出最好的表演狀態。”

事實上,《都挺好》劇組整個創作氛圍都非常好,在開機之前,主創們就曾連續多日圍讀劇本、研究人物。演員們大多有各自的藝術追求,戲大於天,彼此間的配合默契,除了讓每個演員大放光彩之外,也碰撞出更多火花。

《都挺好》像一面鏡子,映照我們的時代和無數普通人的面孔

作為劇中主角,姚晨雖已從業二十餘年,但對於表演藝術,她始終認為沒有捷徑可以走:“做一顆釘子,紮根生活深處塑造角色。”

為了更進一步吃透蘇明玉這個角色,姚晨講述,自己曾委託製片部門幫忙聯繫去蘇州當地的精工企業體驗生活,並由此結識了三位真正的銷售總監。姚晨通過和他們接觸交流,瞭解到銷售這個職業的共性,也觀察到了他們作為個體之間的差異性。

在他們身上,姚晨逐漸勾勒出了蘇明玉這個人物的輪廓:平凡、努力、有愛、有信仰。拍攝的四個月裡,銷售總監也成了劇外智囊團,不間斷地為她提供建議,甚至還上手幫忙調整過專業技術層面的臺詞。

在職場上,能做到銷售總監這個級別的人情商勢必很高,他們常年和經銷商打交道,懂得察言觀色,深諳“談話的藝術”。由此,姚晨就和導演簡川訸一起商量著,為蘇明玉注入了“江湖氣”這層底色。

此外,在姚晨看來,表演創作極容易犯“概念先行”的毛病。比如,一提到事業成功的女性,就一定是職業套裝、細高跟鞋,走路生風,冷酷強勢。但深入的田野調查讓她瞭解到,不同職業的女金領有不同的職業氣質,成功女性也不都是一副面孔。

《都挺好》像一面鏡子,映照我們的時代和無數普通人的面孔

所以在造型上,團隊為角色挑選了符合她實際收入水平的服裝品牌;銷售工作時常在機床車間和辦公大樓之間來回奔波,因此,平底鞋是她們的日常首選;面部妝容也有意識設計得更柔和,讓蘇明玉看上去沒有那麼強的攻擊性,減輕職場對手的敵意……

姚晨認為,想要塑造真實可信的人物,就必須尋求細節的真實,需要創作者下笨功夫去做田野調查,去體驗生活。

儘管有許多細節素材在表演創作中大部分用不上,但演員所看到過、經歷過,這些最真實的體驗,會讓演員像一個釘子似得牢牢紮根在規定情境中,清晰地知道自己是誰?在做什麼?要往哪裡去?

褒揚之外,範詠戈也指出了該劇存在的瑕疵之處。

比如,結局的轉變有些突然、倉促,按著發展的邏輯來說不大可能這麼快。明玉之傷不是一件練習本和患上阿爾茨海默病就能癒合的,畢竟十八歲以後她就不承認是蘇家的人了。其“大團圓”的結局來得太容易,也便失去了其直面現實的力度。

但總體而言,這部劇在現實題材作品裡的突破是鮮明的。加上成功的藝術呈現、精湛的人物表演,使之成為現實題材文藝作品的一部強有力的推手劇。

無論是對於影視製作者,主創團隊,還是觀眾而言,都期望未來能夠創作出更多此類接地氣、落地、能引發共情的現實題材的影視作品。

※本文根據範詠戈、侯鴻亮、倪大紅、姚晨等人在《都挺好》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