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山地戰神”讓AK-47享譽世界

陸軍 AK-47 火箭筒 武器 上官婉婉 上官婉婉 2017-10-31

一提起AK-47突擊步槍,人們就會想起它是蘇聯槍械大師卡拉什尼科夫的傑作,但您可曾知道,真正讓該槍享譽世界的“第一仗”卻是中國人打贏的。1962年底,中國軍隊沿喜馬拉雅山脈全面反擊蠶食領土的印度軍隊,斃傷、俘敵8900多人,己方僅陣亡700餘人,取得了輝煌勝利。

此戰的突出特點是單兵輕武器起關鍵作用,輕武器威力誰佔上風,誰就是戰場主宰。當時,配備國產化AK-47等武器的中國軍人無疑是“山地戰神”。

解放軍“山地戰神”讓AK-47享譽世界

56式槍族“三傑”

20世紀50年代中蘇關係密切之際,新中國迅速建立起完備的基礎工業和軍工體系。在輕武器方面,1955年,蘇聯一口氣向中國轉讓了使用7.62X39毫米中間型步槍彈(蘇聯稱M43彈)的 AK-47突擊步槍、SKS半自動步槍和RPD班用機槍的生產技術,次年中國便全部仿製成功,分別稱為56式衝鋒槍(當時中國沒有“突擊步槍”的概念)、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式班用機槍。由於經濟困難,解放軍只有重點部隊在1959-1962年完成換裝,對印作戰部隊正是全軍首批列裝56系列槍族的單位之一。

中印邊境幾乎沒有像樣的公路,雙方軍人只能攜帶槍支、火箭筒、無後坐力炮及少量迫擊炮機動,“多帶彈藥”就意味著多一分取勝的把握。與印軍相比,解放軍的56式槍族射程適當,M43子彈因重量輕可以多帶,在特殊情況下尤其能發揮優勢。據參戰中國士兵回憶,他們對56式槍族的“三傑”情有獨鍾,只能“一發一發打”的56式半自動步槍在植被稀少的高寒區最適合進行數百米外狙擊,尤其是400米內精度極好,且節省子彈,一名士兵說:“定在常用表尺上,‘56半’指哪裡打哪裡。”

以AK-47為技術藍本的56式衝鋒槍則採用容易影響精度的導氣式自動原理,連發射速為 90-100發/分,有效射程300米。在中國步兵班一級,56式衝鋒槍只配給正副班長。實戰中,由於該槍火力猛、可靠性好,又與精度好的"56半”配合使用,形成“點面結合”的快速壓制火網。每當解放軍遭印軍伏擊時,不等重武器展開,解放軍分隊中的衝鋒槍手常自行擔負壓制敵火力點的重任,屢次出現以少數兵力擊潰比自己多幾倍印軍的情況。

至於56式班用機槍,它以 100發彈鏈盒供彈,火力持續性好,對於單個目標在500米內射擊效果最好,集火射擊可殺傷 500米內的地面步兵和空中傘兵,即便彈頭飛到1000米外也有殺傷力。

解放軍“山地戰神”讓AK-47享譽世界

印度名槍“只好過弓箭”

與中國相比,印度仗著易從他國進口的寬鬆條件,把自己的軍火庫變成“萬國博覽會”。在高原輕武器交鋒中,印軍拿著型號雜亂的“舶來槍”與解放軍的標準化“國槍”較量。戰鬥中,印軍官兵用得最多的仍是英國遺留的李—恩菲爾德MK3型和No.4 MKl型7.7毫米步槍,它早在 1907年就開始生產,雖然射程可達900米,比"56半”還遠,但由於它採用手動槍機,射速太慢,很容易被中國人壓制。該槍配用的 7.7X56R毫米長形子彈很重,印軍一般要求士兵隨槍攜帶90發子彈,可在實戰中,印軍士兵往往不堪重負,自行減少攜彈量,最少時只帶一條裝50發的空投子彈袋。結果每每在中印小分隊遭遇戰中,印軍多半會在交火半小時後就打光彈藥。

客觀而言,印度並非沒有意識到李-恩菲爾德步槍的老態, 1957年,堅持對華強硬路線的梅農當上印度國防部長後,便決定從英國引進L1A1半自動步槍生產專利,搞出印度版“伊莎波爾步槍”,1962年中印戰爭爆發時,伊莎波爾在印軍中的換裝遠未完成,而且印度國內彈藥生產也跟不上戰場消耗,於是,原裝進口的“RG子彈”(英國造)和“KF子彈”(印度造)被一古腦地送到前線。據被俘印軍反映,他們害怕使用國產KF子彈,“瞎火太多,只比弓箭強一點”。

在戰鬥中,解放軍雖未受到伊莎波爾步槍的太大威脅,但通過將繳獲的樣槍與56式衝鋒槍進行對比,還是發現前者的不少優點。例如,伊莎波爾全槍結構緊湊,採用威力堪比解放軍機槍彈的北約7.62X51毫米大威力子彈,槍口動能是56式的1.51倍,這使得伊莎波爾發射的子彈在 300-600米外仍能保持相當的穿透力和精確性,這使得該槍在遠距離對陣時享有優勢。

解放軍“山地戰神”讓AK-47享譽世界

解放軍還發現,承襲西方後勤模式的印軍在伊莎波爾步槍及其彈藥的包裝運輸方面有可茲借鑑的地方。當時,56式衝鋒槍採取單支油封、每盒木箱裝10支 (含附件)的方式包裝,拆封後需要大量棉紗和擦槍布拭去槍身表面和膛內的黏油,而且要對所有零部件完全分解擦拭後才能使用,增加了戰前準備時間。而伊莎波爾步槍則採用塑料薄膜多層包裝,先為槍塗一層薄薄的槍油,在各結合部位包一塊浸過包裝油的白紗布,第二層為草綠色塑料薄膜,第三層是浸透包裝油的白色透明塑料薄膜,如此一來,士兵只需徒手撕去包裝即可使用伊莎波爾步槍,全程不超過幾分鐘,還節約了大量油料,經濟實用。另外,中國的56式衝鋒槍子彈採用“木箱加鐵盒”的包裝模式,士兵開啟比較麻煩,開木箱需要起釘器,打開裡面裝子彈的鐵盒時又需要卡絲鉗才能撕開蓋子,而伊莎波爾的子彈箱為套裝鐵箱構造,鐵箱上有特製的手拉提環,使用者稍稍用力即可打開鐵蓋取彈,這些包裝鐵箱堅固耐用,均可重複使用。

然而,伊莎波爾步槍的“細節之美”仍無法彌補其在戰場上的劣勢。從戰後分析看,雙方交戰多發生在一兩百米甚至幾十米近距離上,伊莎波爾的遠射優勢無從發揮,由於不能全自動射擊,手持笨重槍械的印軍經常被解放軍的56式衝鋒槍打得抬不起頭,被俘印軍常說中國士兵“人人抱著一挺小機槍”。在打掃戰場時,曾發現被打出幾十個窟窿眼的印軍屍體,足見解放軍單兵火力之猛。更重要的是,56式衝鋒槍是通過中國最苛刻的環境測試後列裝的武器,解放軍曾將繳獲的伊莎波爾步槍用於同類測試,結果它在浸沒河水和揚沙環境下射擊時啞火了,足見其可靠性不是中國槍的對手。

解放軍“山地戰神”讓AK-47享譽世界

火焰噴射器成單邊優勢

與對付人體目標的槍械相比,火焰噴射器無疑是單兵攻堅的利器。為了對付印軍苦心經營的堡壘陣,解放軍動用了仿蘇的 58式火焰噴射器,因為它採用火藥燃氣噴射,所以火力猛、射程遠。實戰中,解放軍偏愛用火焰噴射器攻擊印軍地堡。比如參戰某師在戰前臨時編組了噴火連,轄 57人,28具噴火器。擔任主攻任務的連隊一般可以得到2-6具噴火器的加強裝備。58式火焰噴射器的缺點是隻能噴三次,使用靈活性差,而且在零下30度的嚴寒條件下,經常出現冷噴(就是隻噴油不發火)現象,經戰後統計冷噴率竟達50%。

印軍在向中國領土滲透的時候,曾經打算給每個排裝備一具噴火器用來攻擊中國陣地,但是後來因故不了了之。當然,即使印軍配備火焰噴射器,在被動防禦的條件下也沒有什麼用處。

中國軍隊在步兵連編有火箭筒班,使用56式40毫米火箭筒 (仿自蘇聯RPG-2火箭筒,其實最早原型是二戰中德國的鐵拳 100型火箭筒)作為連支援火器。 56式火箭筒體積小、重量輕、機動性好,在野戰中能跟上步兵猛打猛衝,及時進行火力支援,因此被認為是攻堅作戰中最適用的武器。56式火箭筒在100米內可以打中胸環靶大小的目標,曾經有 10發火箭彈消滅9座印軍地堡的戰例。不僅如此,56式火箭筒發射的超口徑彈威力極大,印軍地堡一旦被擊中,往往被炸得殘肢、機槍零件滿天飛。據統計,被 56式火箭筒擊中的地堡和火力點無一復活。但是56式火箭筒的尾噴火對在複雜地形上使用影響較大,有時為了消滅敵人,解放軍射手寧可自己的腿部被燒傷,也堅持向敵人開火。

印軍也裝備一些美製M20式88.9毫米火箭筒,它的優點是威力大,有效射程200米,是56式火箭筒的2倍;缺點是太笨重,不便於伴隨步兵作戰。印軍本打算用M20火箭簡攻擊中國軍隊的哨所,但由於中國軍隊先發制人,使印軍處於被動防禦地位,所以M20火箭筒在實戰中用處不大,多被中國軍隊繳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