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坦克圖騰:中國第一輛坦克,59式中型坦克是這樣誕生的

陸軍 坦克 許光達 中國近代史 投資 軍史解密 2018-11-30

59式中型坦克是人民軍隊坦克部隊中裝備時間最長的中型坦克,長達近六十年的服役歲月,依舊寶刀不老,堪稱不朽的經典!作為解放軍坦克發展史上的傳奇,它的背後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1959年10月1日,新中國迎來10週年的慶典。在萬眾矚目的閱兵式上,32輛嶄新的中國59式中型坦克隆隆駛過天安門,接受毛澤東主席等國家領導人的檢閱。中國第一輛坦克——59式中型坦克的亮相,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坦克的歷史。這是內蒙古第一機械製造廠向新中國奉獻的最珍貴大禮。

中式坦克圖騰:中國第一輛坦克,59式中型坦克是這樣誕生的

內蒙古第一機械製造廠(內蒙古一機集團前身)是在工業基礎薄弱的塞外包頭拔地而起的一座規模宏大、技術複雜程度很高的大型機械製造企業。1955年4月,國家計委批准一機廠初步設計,產品為T54中型坦克。

1956年,獲得T54A中型坦克的技術資料和樣品;1957年,首先建成並開工生產,那時,許多技術人員和工人師傅將行李搬到車間,晝夜苦戰,1958年6月19日,電弧鍊鋼爐裝料升溫,煉出了內蒙古自治區第一爐鋼。

為了向世界展示新中國十年發展成就,上級機關要求已試製出合格產品的內蒙古第一機械製造廠,生產32輛T54A中型坦克參加檢閱。當時試製條件還不太具備。除平爐鍊鋼、橡膠車間外,其他主要生產廠房土建工程雖已基本結束,可很多管道還沒有安裝好,尚有50多項工程沒有完成。老工人和高級工人較少,加上大鍊鋼鐵運動正在全廠以壓倒一切的勢頭進行,更增加了生產T54A中型坦克的難度。

當時36歲的廠長郭韞和技術人員一起,以特有的傑出才能和優良作風,知難而進,在一片荒漠上以最快速度建設起一座現代化坦克製造廠,用國內原料很快就研製成功了新型特種鋼。

接到國慶獻禮這一光榮又神聖的任務,全廠職工異興奮,工廠提出了邊基建、邊安裝、邊試製的“三邊”建廠方針和“平行、立體、交叉、流水作業“的施工方法。工廠全體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幹部,披著夜色上班,頂著星星下班,如飢似渴地邊幹邊學。

1957年,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工廠先後進行了設計研究、翻譯圖紙和工藝技術文件。經過兩年的努力,生產技術準備各項工作進展順利,T54A中型坦克試製條件基本具備了。

1957年春,全國開展增產節約運動,工廠基建投資削減。1958年,在大躍進浪潮推動下,工廠決定提前在1958年底裝出第一臺車。

為了確保坦克試製任務按計劃完成,工廠詳細研究完成任務的保證措施。鑄造模型生產的任務量超過木工車間實際能力的六倍,當領導把任務向這個車間工人交底後,他們提出“苦戰40天,紅軍能奪下臘子口,我們就能突破第一關”的口號。220車間承擔的衝壓件很多,技術條件要求高,

工藝裝置又不全。為保證進度,他們自己動手製造簡易工裝近千套。在訂貨未到的情況下,工人們利用廢鐵皮自己設計自己製造土樣板147種,保證了產品質量和進度;機加車間為了搶進度,設備剛剛安裝好,地基水泥尚未乾透就投入了生產。生產中沒有工裝,就自己動手製造。同時,承擔的標準件量大件小,專用機床萬能工具不全,就組織人員利用萬能機床加工。那時的一機人,沒有廠房就用臨時措施或手工方法試製自己承擔的產品,用自制的橡膠、焊條,保證了全廠生產任務的需要。

原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向駐廠軍代表發出了戰鬥號令:“現在應一切為了造出坦克,要和工廠擰成一股勁,集中力量來搞自己的坦克。”1958年10月,工廠500車間開始總裝。在設備不齊全,零件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技術人員與工人們採用工序交叉的工作,爭分奪秒,晝夜奮戰半個月,終於在11月5日蘇聯10月革命節前,裝出了一臺“中蘇友誼車”。

全體試製人員借鑑試製“中蘇友誼車”的經驗,又一股作氣,到1958年12月中旬不僅完成了這十大部件的試製任務,還試製成功了誘導輪、負重輪、炮塔轉向機和加溫鍋四個部件,

把十大部件試製變成了十四大部件試製。自制十四大部件T54A中型坦克,1958年12月18日開始總裝。用了7天時間,到1958年12月25日全部試製成功。

中式坦克圖騰:中國第一輛坦克,59式中型坦克是這樣誕生的

1958年12月30日,內蒙古第一機械製造廠黨委以全廠職工名義給毛澤東主席發了報捷電:“明年10月1日——建國十週年的偉大時刻,將以成批的最新型的國產坦克和重型牽引車經過天安門,接受您的檢閱。”

在緊張進行坦克試製的時刻,工廠組織的炮塔試製工作也正在上海鋼鐵三廠火速進行。炮塔是坦克重要部件,製造技術複雜。為生產炮塔鑄件,必須準備一套鑄造的專用工裝,而鑄造的變型規律和模型、芯盒、樣板的尺寸調整,只有經過反覆的實踐和試驗,認真地測量和積累,才能逐步掌握。

當時,炮塔製造技術在中國無處可以觀摩借鑑。工廠雖有部分工程技術人員見過蘇聯的工藝,但簡單把蘇聯冶鑄技術原封不動地移植過來,肯定會導致失敗。因此,上級領導和工廠確定,寧肯花費代價也要利用一年時間,在國內條件合適的鋼廠組織試製,用以鍛鍊中國自己的技術隊伍。

上鋼三廠的工藝技術條件不同於工廠,裝甲鋼冶煉、鑄造的要求比一般碳素鋼皮鑄件嚴格得多。因此,儘管上鋼三廠大力支持,為試製工作提供了當時所能提供的最好條件,試製依然舉步維艱。試製組在滬工作人員克服困難堅持試製,堅持合理工藝,親自動手打磨鑄造缺陷,終於試製成功。共煉了5爐鋼水,澆了6個炮塔,於1959年連同工裝運回包頭,全部熱處理後,射擊性能合格。

中式坦克圖騰:中國第一輛坦克,59式中型坦克是這樣誕生的

1959年4月15日,工廠平爐煉成第一爐鋼,隨即根據工廠具體情況,進行了炮塔的第二輪試驗。到年底,炮塔試製工作圓滿完成。

進入1959年,工廠主體基建工程和設備安裝工程逐個完成投產,工藝裝置、非標設備和平爐、工業爐也按期完成。加上試製中蘇混合車和十四大部件的經驗及蘇聯專家的指導,構成了工廠完成受閱任務的基礎。

第二季度,以完成受閱任務為目標的獻禮在工廠全面展開,剛剛落成還未健全的生產線上掀起了熱火朝天的大幹高潮。領導幹部親自坐陣,軍代表守候在車間,科研人員夜以繼日緊張查閱資料,構思方案,計算數據,設計圖紙,並與工人一道安裝調試,研究解決技術問題。

為了保證毛坯供應,沒有烤芯自己動手,沒有鍛模就用自由鍛代替,以臨時焦炭爐代替煤氣加熱爐。

總裝兩個月,工人們一絲不苟拼死拼活地幹,一位工人在調整支架時,被旁邊人打走了錘,將腦門打開一個10毫米長的口子,鮮血直流,他到醫院包紮後,立即返回總裝現場繼續工作。

1959年5月26日,工廠隆重舉行了向國慶獻禮坦克移交儀式。

為了確保受閱部隊正常訓練和坦克無故障通過天安門,工廠派出一支技術服務隊,趕赴北京天壇公園裝甲兵受閱部隊訓練場。8、9月正是北京最炎熱的季節。技術服務隊同受閱部隊吃住在一起,白天部隊駕駛坦克進行隊形訓練,晚上服務隊的人員爬進坦克工作。炎熱的氣溫與發動機散發的熱量加在一起,使駕駛室內溫度高達40℃度左右。為了照明,還得點三四盞瓦數很高的電燈泡,這更使裡面像個烤箱。

對技術服務隊的人員來說,最艱鉅的任務是裝穩定器。沒有工作臺那樣的輔助設備,全得靠手工擺弄操作。三、四個人擠在燙人且憋悶的戰鬥室內,小心翼翼地搬動著重達20~30

公斤的零部件,車體烤、電燈烤、呼吸困難,光著脊背幹活還汗如雨下,滿身是蚊子咬的包,但他們誰也不叫苦,爭先恐後搶著幹,提前完成任務。

中式坦克圖騰:中國第一輛坦克,59式中型坦克是這樣誕生的

1959年10月1日,新中國的十年大慶,天安門廣場紅旗招展,萬眾歡騰。上午10時整,閱兵總指揮楊勇上將莊嚴宣佈:閱兵式開始。凝結著內蒙古第一機械製造廠軍工心血的坦克方陣,和其他重型武器方陣一道,雄糾糾氣昂昂通過了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向全中國和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坦克製造業的實力與進步。

相比於世界坦克強國而言,中國的坦克發展起步晚了30多年。但是,新中國領導人並沒有妄自菲薄,而是以高瞻遠矚的雄偉氣魄決定建立自己的坦克工業,從而拉開了中國坦克發展的序幕,而這些令人欽佩的戰車,都列入了《坦克世界》的名單之內,成為捍衛祖國領土的守護神。

內蒙古一機從1955年4月破土動工到1959年基本建成,僅用了4年時間,這充分顯示了兵工一機人的聰明才智和沖天幹勁。特別是59式中型坦克,除了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部隊外,還出口到10多個友好國家,從純粹的坦克進口國到坦克出口國,這就是新中國坦克工業邁出的堅實步伐。

中式坦克圖騰:中國第一輛坦克,59式中型坦克是這樣誕生的

坦克的問世和使用,開創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期,對軍隊作戰行動產生了重大影響,在軍事上具有極其深遠的歷史意義。內蒙古一機於50年代引進前蘇聯T54坦克生產技術研製生產了59式中型坦克。從1958年生產出第一輛,1959年定型生產,經過30多年改造和完善,衍生出其改進型系列,研製出幾種變型車,形成了以59式為基型車的一個車族,在火力、機動、防護三大性能方面還是比較先進的。從防護和機動性方面分析,也優於英國的遜邱倫坦克。它的成功引進,使人民裝甲兵的坦克裝備技術水平首次與世界同步。

作為中國第一種國產坦克,59式坦克不僅是解放軍坦克的標誌,更是成了解放軍裝甲部隊的圖騰。幾乎在所有解放軍裝甲兵參與的重大事件中,都有59式的身影,從某種意義上說,59式就是伴隨著人民軍隊走過了這段光輝的歷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