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陸河|陸河第一關隘:旗頭嶂

從歷史上來看,陸河境內最重要的關隘莫過於旗頭嶂了。過去,這個地名在周邊地區可謂赫赫有名,甚至連明朝著名大儒王陽明也曾在一篇文章之中提到過它,由此可見它的知名度之高,以及其重要性。

旗頭嶂,又叫葵頭嶂,位於陸河縣螺溪鎮各安村,是陸河縣與五華縣的分水嶺,即是兩縣交界的地方。從陸河縣這邊過去,過了旗頭嶂就是五華縣境內了,其是海陸豐與五華(長樂)交界的地方。

相關資料顯示:旗頭嶂(葵頭嶂)位於陸河縣北部,在與五華縣交界處,屬聖峰嶂山脈之一,東與揭西縣接壤,乃三縣(陸河縣、五華縣、揭西縣)和三市(汕尾市、梅州市、揭陽市)交界之處。據說,其以形似葵扇而得名。旗頭嶂的山體由花崗岩、砂頁岩構成,多在海拔400米以上,主峰海拔517米,西北--東南走向。旗頭嶂東南海拔300~500米處,山嶺陡峭、溝壑交錯,其間有一小溪,是螺河最重要的發源支流之一。它的表層多為砂質黃壤和紅壤植被翠綠、森林覆蓋面積9000畝。旗頭嶂嶂北分水凹,是陸河縣通往五華縣的重要關隘。這條山道坡陡狹窄,崎嶇蜿蜒,非常難走。

我說陸河|陸河第一關隘:旗頭嶂

(從旗頭嶂上遠眺螺溪鎮)

古時候,旗頭嶂是海陸豐地區通往興梅地區乃江西、湖南等地的必經之路。當時,海豐(含今天的陸豐陸河)縣等東南沿海的鹽、海產等物品,要經過這條官道,運往興梅地區和江西、湖南等內地諸省的各縣市。舊時海豐縣(含今天的陸豐陸河)讀書人上京赴考,一般也要走這條官道,而旗頭嶂是這條古官道的要塞之一。這裡歷來就是一個戰略要地,是從長樂(五華)南下海陸豐地區的重要據點,許多歷史文獻對旗頭嶂都有記載。

例如,在明朝《王明陽集》卷九別錄一中,有一篇名叫《類奏擒斬功次疏(弘治十二年五月二十八日,1499年)》的文章,裡面記載:“及據惠州府申:‘準捕盜通判徐璣牒稱,流賊一夥約有八十餘徒,圍劫新地屯徐百戶等家,當督兵快打手追殺至地名馬駿逕,擒獲賊徒杜棟等四名,殺獲賊級一顆;又督總甲鄭全等在地名葵頭嶂獲賊徒張仔等一十二名;及千長彭伯擁嚷時擒獲賊徒黃貴等一十五名,殺獲賊級一顆,俘獲賊婦一口。又有總甲黃廷珠追獲賊徒雷進保等八名。俱解赴嶺東道審驗’等因。”這段話透露的信息是:據惠州府報稱,當時曾命令總甲鄭全在葵頭嶂(旗頭嶂)抓獲流竄到此的張仔等賊徒十二名。

我說陸河|陸河第一關隘:旗頭嶂

(清乾隆十年《陸豐縣誌》對“旗頭嶂”的記載)

在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版的《陸豐縣誌》中,對旗頭嶂也有專門的記錄,稱:“旗頭嶂,在縣北一百里,高千丈,綿亙數十餘里,陸邑祖山也,山之北為長樂界。前明時,屢為盜窟,路絕行人。今則往來貿易,安馭康莊。己山麓即羅溪水,南匯於陸,北流入長樂。”這裡稱旗頭嶂為陸豐(含陸河)的祖山,即來龍之地,並稱明朝時旗頭嶂多次淪為盜窟,使行人不敢過往。不過,到了清朝乾隆時期,這裡已經太平了,是往來貿易的交通要道。其還說該山麓為螺河的發源地(後證明此乃螺河支流,非發源地)。

而成書於清朝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嶺南逸史》一書,作者花溪逸士(黃岩)是程鄉縣(今廣東梅縣)桃源堡人,其在該書第二回“花間遇佳人牽情投宿,酒中聞大盜弄法驅凶”中,有這樣一段(原文):“黃漢道:‘既要從路上走,須渡河,由長沙上塘湖,過旗頭嶂,穿海豐,出羊蹄嶺,抵鵝埠為近。’”這裡說的是,當時(清朝中期)從梅州要陸路去省城廣州等珠三角地區的話,走塘湖(今五華),過旗頭嶂(今陸河),再經過海豐的羊蹄嶺、鵝埠,這條官道是最近的。這裡也提到了旗頭嶂,可見旗頭嶂是當時一個十分重要的關口。

晚清陸河著名文化名人羅公度,也曾在一首講述挑夫的詩文中提到了旗頭嶂。羅公度所作的這首《旗頭嶂竹枝詞》,如此寫道:“旗頭嶂上路迢迢,挑擔人家做早朝。鬧得奴奴眠不得,我郎何苦學肩挑。”從羅公度的詩文中可知,當時旗頭嶂是必經之路,而且挑夫挑擔上旗頭嶂非常辛苦。

我說陸河|陸河第一關隘:旗頭嶂

我說陸河|陸河第一關隘:旗頭嶂

我說陸河|陸河第一關隘:旗頭嶂

我說陸河|陸河第一關隘:旗頭嶂

(旗頭嶂上的葵嶂橋老橋)

據悉,抗戰後,日本佔領東南沿海地區,廣東沿海亦淪陷,或遭封鎖。因此,各種貨物需通過香港偷運到汕尾沿海,再靠人力肩挑,由海陸豐沿海地區經陸河河田鎮,再經葵頭嶂到五華塘湖圩轉運到興寧、梅縣、龍川、和平、江西等地。此時期的塘湖(五華縣龍村鎮)商業最為繁榮,為紫、五、海、陸通商要地。五華縣詩人古柳石竹枝詞雲:“海陸通商貨發行,塘湖生意異尋常,搞得家家男及婦,競日紛紛過嶂忙”。由此詩可見當時旗頭嶂山道的繁忙景象。

我說陸河|陸河第一關隘:旗頭嶂

(旗頭嶂上的指路牌)

隨著上世紀50年代末,陸五(陸豐至五華)公路的開通,通過挑擔經旗頭嶂運送往來物產成為了歷史,從此汽車替代了人力,因此,旗頭嶂也漸漸地消失在陸河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年輕一輩已經基本不知旗頭嶂在哪了。不過,歷經千百年的沉澱,旗頭嶂仍存留在陸河的歷史文化記憶之中。例如,直到今天,在陸河民間熟語中有時也會提到旗頭嶂。陸河老一輩人,有時會說:“好貨冇上旗頭嶂。”意思是說,不好的東西才會挑上旗頭嶂,販賣到北邊去,好的東西都已經在沿途的河田、螺溪等地賣掉了。

我在想:旗頭嶂上的這條古官道不知磨破了多少挑夫挑婦的鞋子,官道上的泥土砂石也不知被多少挑夫挑婦擔著沉沉的擔子踩踏過,更不知浸染了多少挑夫挑婦的汗水與血淚。如今,卻俱都雨打風吹去,空留青山綠水供後人憑弔……

(圖文/幽壹)

我說陸河|陸河第一關隘:旗頭嶂

(旗頭嶂上的道路及小水庫)

注:為了拍攝旗頭嶂近照,2015年3月28日,專程去了一趟,並且從螺溪旗頭嶂、經五華龍村,再從上砂回到螺溪,兜了一圈。在此,感謝羅兆安老師的大力協助,帶我去現場考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