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河文化|陸河文化的傳承——獅鑼鼓'

陸河 文化 春節守護值班 獅子 陸河熱線網 2019-07-22
"

爺爺是傳統獅鑼鼓班子裡的一位資深鼓手,如今仗朝之年的他,雖然沒有了年輕時的風采,行動也沒有當年利索。然而只要頸椎病不犯,不會因此偏頭痛和眩暈,爺爺的精神狀態還算不錯,興致來了,還有可能叫上獅鑼鼓班子的夥計一起娛樂一番。

"

爺爺是傳統獅鑼鼓班子裡的一位資深鼓手,如今仗朝之年的他,雖然沒有了年輕時的風采,行動也沒有當年利索。然而只要頸椎病不犯,不會因此偏頭痛和眩暈,爺爺的精神狀態還算不錯,興致來了,還有可能叫上獅鑼鼓班子的夥計一起娛樂一番。

陸河文化|陸河文化的傳承——獅鑼鼓

爺爺敲擊的點點鼓聲,在我的童年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它是我成長中耳濡目染、動聽的旋律。疏密相間的鼓點,搭配著緩急交錯的鑼聲,奏出蓋仔獅隨之柔猛舞動的音律,抑揚頓挫之中,獅子表演者們律動著舞姿,將生動而活潑的蓋仔獅形象演示得惟妙惟悄。小時候的我特別期待過年,期待舞獅給春節帶來的氣氛和樂趣,正因為如此,爺爺敲打的鼓聲成了我快樂的守候。雖然那個年代沒有現在過春節那麼多娛樂的方式,但是我依舊喜歡那時候的純樸鄉情和春節氣氛。

我爺爺二十一歲的時候,也就是1956年,他開始學習打鼓。據他所說,村裡的獅班是他的曾叔祖父和同村的另一位長輩興辦起來的,當時兩位長輩到外鄉(今陸河縣河田鎮金全村)獅班學習,他們出師回到村裡後,召集了十幾個有興趣參加獅班訓練的男青年,再集資購買了舞獅需要用的道具。有獅頭、一個鑼鼓、兩個鑼、兩個沙和一“精”一“瓦(傻)”、兩個王猴子一“精”和一“瓦(傻)”、木棍、鐵尺、長刀、叉、矛、紙扇...

在掙工分度日的歲月裡,白天他們到生產隊裡參加勞動,晚上就到祠堂面前的那片空地,點著竹燈或油燈練習舞獅。爺爺給我詳述了那些舞獅表演情節:獅子跳桌表演翻跟斗,兩個王猴子弄獅、表演“灌臭屁”,兩個沙和表演“搶沙包”精沙和丟沙包,瓦沙和搶沙包···他們的表演引起觀眾鬨堂大笑。還有兩人對樁表演,刀矛對樁、鐵尺與矛、矛叉對樁,打拳有空手拳和棍拳。群獅參拜廟宇時,雙獅嬉戲對鬧,單獅越登走樁···蓋仔獅的一靜一動,一文一舞,無不是“踩著”鼓點,“應著”鑼聲,三者間可謂互為表裡,相得益彰。

可是,從我記事以來只知道村裡的獅班一直都是五個人,爺爺打鼓,同村的伯公和一個年長的阿哥敲鑼,還有兩個中年人,一個頂獅頭,一個頂獅尾。那些“瓦沙和”、“王猴子”、兩個人拿武器對樁的表演漸漸地都省略了,就連那些道具也沒存留下來。關於拳術的表演,鄰居老伯還在世的時候,我們幾個小孩子多次起鬨他給我們表演打拳,而他每次也都很樂意並大顯身手,沒辜負我們這些小觀眾的期望,沉浸在他的表演中。時間真快,雖不陌生卻久遠的舞獅拳術,漸漸地在記憶裡越來越模糊。

歲月不饒人,獅班裡的長輩們都老了。獅班敲鑼的伯公還在世的時候,他經常感嘆:“現在村裡的年輕人都不學舞獅,將來我們的獅班無法傳承下去了”。村裡像我爸那個年紀的長輩們都沒有把舞獅傳承,也許是那時候,舞獅活動賺不了很多錢,而選擇外出去打工。我爸是因為從小受爺爺的影響,他倒是會打鼓,但他從來沒有外出參加過任何的舞獅活動。後來,我的兩個弟弟也受爺爺的影響和教導,他們都學會了敲鑼打鼓,爺爺把一些舞獅參拜的基本禮節告訴了他們,從那一年開始,每年春節的前幾天,我兩個弟弟就約好幾個夥伴一起練習,爺爺就在一旁示範和指導。

時至今日,獅鑼鼓已經傳承到了我弟弟90後的這一代,他們又集資購買了一些全新的舞獅道具。相比起其他已經失傳的傳統習俗,這一點尤為可貴,因為在這個娛樂多元化的現代化社會,陸河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已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而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如何重拾起漸漸被人遺忘的傳統,是擺在我們所有人面前的一道解答題。

所以,我們身為陸河客家人,應當去了解我們自己家鄉的傳統文化,去守護這些逐漸消失的“遺產”。

(文字/羅彩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