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陸河|“泛陸河”地區

看到這個標題,也許有朋友會問道,陸河就是陸河,又何來“泛陸河”的說法呢?別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陸河,指的是於1988年從原陸豐縣析分出來的陸河縣,現屬廣東省汕尾市管轄。這是一個最為年輕的“客家縣”,也是海陸豐地區唯一講客家話的縣區。陸河縣城所在的河田鎮,數百年來,一直就是其周邊一帶的經濟、文化和政治中心,這種地位在陸河縣建縣之前幾百年就已經奠定了。

那“泛陸河”是什麼概念呢?

歷史上,現屬揭西縣的上砂、下砂、五雲等鄉鎮,以及普寧市的大坪、鮜溪、船埔、黃沙等鄉鎮,均與陸河地區屬同一行政區,它們在清朝時都屬陸豐縣的吉康都或河田巡檢司管轄範圍,且都屬客家人聚集區,與陸河風土人情相同,山水林地相連,民眾之間交往密切,互相之間結為秦晉之好的也不在少數。而紫金縣的南嶺;五華縣的硝芳、龍村、登畲、安流;陸豐的八萬、大安、西南、陂洋等鎮和海豐的平東、公平、黃羌等鄉鎮,歷史上也一直與陸河區域關係密切。因此,我認為上述這些地區,均可以納入“泛陸河”的範疇。

也就是說,“泛陸河地區”主要指:吉康都區域、河田巡檢司、黃沙坑巡檢司轄地,以及周邊從古至今與陸河關係密切的相鄰鄉鎮。

說到陸河,人們往往會想到歷史上的吉康都,現在的陸河縣基本繼承了該都的區域。然而,歷史上,陸河地區還有兩個巡檢司,其轄地與吉康都有部分是重合的,也有部分是不重合的,不重合的主要為現屬普寧管轄的大坪、鮜溪、船埔、黃沙等鄉鎮,這些地方是河田巡檢司的轄地,但不屬吉康都範圍。

據查,巡檢司為元朝、明朝與清朝縣級衙門底下的基層組織。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朝廷下令,將海豐縣所轄的:南豐驛改為汕尾巡檢司;平安驛改為河田巡檢司;東海驛改為東海巡檢司。當時,陸豐尚未置縣,整個海陸豐均為古海豐縣所轄。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海豐縣析吉康、石帆、坊廓三都置陸豐縣,並改汕尾巡檢司為黃沙坑巡檢司,撥屬陸豐縣(在今陸河縣南萬鎮);河田巡檢司撥屬陸豐縣(今為陸河縣);東海巡檢司改為甲子巡檢司。

也就是說,在現在的陸河縣境內,當時有河田和黃沙坑這兩個巡檢司。據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陸豐縣誌》記載,由河田司巡檢分管:河田墟約、吉溪鄉約、螺溪墟約、河口三溪兵營埔約、鮜溪烏坑大坪墟約;由黃沙坑司巡檢分管:大安墟約、坣尾墟約、新田墟約。相關史料顯示,河田巡檢司從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開始設置,到清末辛亥革命(1911年)後廢止,一共存在182年。

“泛陸河”地區

我說陸河|“泛陸河”地區

[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陸豐縣誌》記載的河田巡檢司管轄範圍]

上述這些歷史事實,是今天提出“泛陸河”概念的基礎。其實,除了與陸河有歷史淵源、交往密切之外,上述地區的語言、風俗等也與陸河地區非常接近,所以基本可以視同為同一地區。這些地區均與陸河地區接壤,屬陸河的外延,儘管其現在與陸河不在同一個行政區域,但是互相之間的交往卻沒有太大的隔閡。

事實上,在陸河的居民中,有不少姓氏,其祖上是從這些周邊區域輾轉遷入陸河定居的。因此,這些地區的民眾,上朔五百年,往往可以與陸河的同姓居民接上同宗關係,都由同一先祖繁衍而來,可以說“五百年前是一家”。

另一方面,上述地區在其本縣市來說,往往屬於邊緣地區,與其所在的縣城要麼語言不同,要麼雖然相同,但是有差異,而且風俗習慣也有異,在地理地貌的聯繫上也不屬同一板塊,所以在該縣市反而是“少數派”,與該縣市的主流人群不太相同。因此,部分這些地區的民眾,不到其所在縣市的縣城購房或購物,反而會到陸河縣城購房購物。

需要注意的是,“泛陸河地區”的概念,並不是指要將上述這些地區納入陸河縣的行政管轄範圍,而是說上述地區歷來與陸河交往密切,現在仍然緊密相連,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視同其為“準陸河地區”,將這些地區的人視同為“陸河同鄉”。

在現實社會的日常交往中,陸河人經常可以遇到來自上述這些地區的人,發覺他們和自己語言相近,風俗習慣也相近,但是因為不處在同一行政區域內,所以又不好認同為“老鄉”,互相交往起來有些彆扭。因此,如果將上述地區放在“泛陸河”的概念下,那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彼此之間就可以大大方方地互認“老鄉”,從而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加強團結與合作,最終達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圖文/幽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