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寫完《鹿鼎記》後,發現自己把武俠故事寫盡了,所以從此封筆

少年時讀金庸,最遺憾的莫過於金庸先生寫的小說太少了,僅有十四部中長篇與一部短篇。七十年代金庸先生寫完最後一部《鹿鼎記》便從此封筆,相信這不僅是我的遺憾,也是很多金庸迷們的遺憾。之後的幾十年時間裡,金庸果然沒有寫新的武俠小說,只是將原有小說修訂了兩遍。

金庸先生為什麼要封筆呢?

金庸寫完《鹿鼎記》後,發現自己把武俠故事寫盡了,所以從此封筆

這要從金庸最後一部小說《鹿鼎記》說起。《鹿鼎記》的主角韋小寶,是與傳統武俠小說主角大相徑庭的一個人物,他是一個小混混,幾乎不會武功,只靠溜鬚拍馬、坑蒙拐騙便能遊走於朝廷與江湖間,一路春風得意,平步青雲。

其實金庸最早的創作思路並非如此,如果我們看連載版《鹿鼎記》,會發現金庸本想如前面十三部作品一樣,讓韋小寶成長為武功高強的一代大俠。

然而,小說情節的發展並不總是以作家的意志為轉移。也許金庸曾想讓韋小寶改掉惡習成長為一個大俠,然而寫著寫著金庸便放棄了原先的設想,他自己曾說,當《鹿鼎記》寫了五分之一,他便把韋小寶這個角色當成了好朋友,多所縱容,頗加袒護。因此韋小寶總能靠著拍馬屁和撒謊的功夫便能橫行天下,那又何必讓他學一身武功呢?

如此一來,《鹿鼎記》變成了一部“非武俠”甚至“反武俠”的武俠小說,裡面的武林高手們,要麼鞠躬盡瘁卻死於內鬥,要麼被韋小寶耍得團團轉,要麼見識昏聵不識大體。總之與前面幾部書中的高手形象大相徑庭。

因此,《鹿鼎記》一書便宣告了金庸的武俠小說已經寫到了盡頭,只能就此封筆了。

金庸寫完《鹿鼎記》後,發現自己把武俠故事寫盡了,所以從此封筆

金庸的封筆也與他的思想變化有關。

金庸十四部小說,大部分與一個主題有關:漢民族反抗其他民族的侵略與統治。

第一部《書劍恩仇錄》,故事完全圍繞著紅花會的反清鬥爭而展開。

《射鵰英雄傳》,金庸花大量筆墨描寫蒙古與成吉思汗的歷史,最終還要回到郭靖抵禦蒙古入侵上來。射鵰三部曲寫的就是蒙元從誕生到滅亡的一段歷史。

在寫作的前期,金庸是站在漢民族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的,所以異民族總是不好的,是侵略者、壓迫者。到了《天龍八部》中,金庸則開始反思這一立場:漢人是人,契丹人也是人,漢人並非天然正義,契丹人也不是天生邪惡。大英雄蕭峰身為契丹人,最終為阻止遼帝耶律洪基侵宋而自殺,但他不僅是為了宋朝的百姓,也是為了遼國的百姓。

到了《鹿鼎記》中,金庸的反思達到了極致:天地會、沐王府群雄們只想著反清復明,卻從未想過這樣是否對百姓更為有利,換上來的皇帝是否一定比康熙好?而主角韋小寶並不想反清復明,卻也不想替皇帝剷除天地會,在他看來可能雙方和和氣氣地坐下來一起喝酒賭博逛窯子才是最美好的事。韋小寶的身世也非常獨特,他生於揚州妓院中,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有可能是漢人,也有可能是滿、蒙、藏、回任何一族人。

因此金庸最常寫的一個主題被他自己消解了,我想這也是金庸封筆的一個原因。

金庸寫完《鹿鼎記》後,發現自己把武俠故事寫盡了,所以從此封筆

金庸的武俠小說雖然只有十五部,但是內容卻包羅萬象:

有胡一刀與苗人鳳的傾蓋之交,一見如故。

有謝遜與張無忌,石清夫婦與石破天、石中玉的父子親情,感人至深。

有郭靖黃蓉夫婦的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有胡斐的替天行道,不徇私情。

有江南七俠的一諾千金,言而有信。

有令狐沖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有楊過與小龍女的纏綿悱惻,生死相隨。

有郭襄的求之不得,念念不忘。

當然,也有《笑傲江湖》中的爭權奪勢,《連城訣》中的人心叵測,李莫愁心理扭曲,公孫止、淩退思謀害親女,其他各色見利忘義、忘恩負義等等無恥之徒太多太多。

可以說,金庸一支筆,十五部書,把那些善的、惡的、無善無惡的動人主題都寫盡了了,就算金庸再想寫,也很難想出新的主題,那麼何不急流勇退呢?

金庸寫完《鹿鼎記》後,發現自己把武俠故事寫盡了,所以從此封筆

其實寫武俠小說並非金庸的主業。

金庸與古龍不一樣,古龍就是自己筆下的天涯浪子,寫武俠小說是為了換酒錢,所以他要一直寫,哪怕自己沒空寫,也要找人代筆。

金庸心中的理想人物是范蠡、張良,他們倆人是什麼樣的人物?帝王師。所以金庸的理想是濟世安民,而不是寫小說。

當年金庸不滿於《大公報》的政治立場,憤而創立《明報》,秉持中立的立場。為了提升《明報》的銷量,打開市場,金庸便在報上連載自己的武俠小說,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金庸從此成為武俠世界的盟主、宗師。武俠小說家分為兩類:金庸與其他作家。

一方面,寫武俠小說並非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自己又在武俠領域功成名就。金庸自然沒有再寫下去的理由了。

金庸寫完《鹿鼎記》後,發現自己把武俠故事寫盡了,所以從此封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