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化州市簡介——基本情況、旅遊現狀和發展前景

陸川 冼夫人 檀道濟 南宋 化州生活圈 2017-05-24

一、化州簡介

廣東省化州市簡介——基本情況、旅遊現狀和發展前景

化州市古稱羅州縣、高興郡、高興縣、石龍郡、石龍縣、羅州、南石州、辯州、化州、陵水郡、勳州、化州路、化州府、化縣、化州縣。因盛產橘紅,橘紅明清時被列為貢品,又稱橘州。

唐堯虞舜時期(約公元前26世紀初至公元前21世紀初)今化州境屬南交。

夏、商、周至秦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初至公元前256年)今化州境屬百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今化州境屬象郡。

秦亡後,南海郡尉趙佗取桂林、象郡,稱南越武王,及至西漢前期,今化州境屬南越國。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滅南越國,分其地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今化州境屬合浦郡高涼縣。東漢建和元年(147年)合浦郡分立高興郡,今化州境屬交趾刺史部高興郡。建寧元年(168年)改高興郡為高涼郡,旋廢,今化州境屬交趾刺史部高涼縣。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刺史部為交州,今化州境屬交州高涼縣。建安十五年(210年)分交州為交、廣二州,今化州境屬廣州高涼縣。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分高涼縣立高涼郡,吳又立高興郡,俱屬廣州,今化州境屬高涼、高興二郡地。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滅吳,高涼、高興二郡仍吳制。太康中,撤高興郡併入高涼郡,今化州境屬高涼郡。

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檀道濟築石城於陵羅江口(今合江圩陵江與羅江匯合處),置羅州縣(縣治所陵羅江口,今化州市合江鎮合江墟),今化州屬廣州高涼郡羅州縣地,此為化州建縣之始。宋於今化州境復置高興郡,旋廢。齊再置高興郡(一說治所高興縣,在今化州城;一說治所宋和縣,今化州南境),屬越州,轄地為今化州南部、吳川局部、湛江市區局部及廉江全境。樑大通二年(528年)置石龍郡、石龍縣,又升羅州縣為羅州,州、郡治所均在今化州城東北舊城嶺,置刺史,領石龍、高興二郡。羅州轄境包括今化州、廉江兩市全境、吳川局部、湛江市區局部和高州西部、西南部,及至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陳,沿樑制不變。

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廢高興、石龍二郡,以州統縣。羅州領石龍、吳川、茂名三縣;大業三年(607年)廢高州、羅州,立高涼郡(郡治今陽江市區西三十里)。石龍縣屬高涼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廢高涼郡;武德五年復置羅州(治所石龍縣,今化州城),領石龍、吳川、陵羅、龍化、羅辯、南河、石城、招義、零綠、慈廉、羅肥十一縣,轄今化州、廉江兩市全境、吳川局部、湛江市區局部,及至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屬嶺南西道邕管經略使。武德六年,羅州徙治石城,另置南石州(治所石龍縣,今化州城),領石龍、陵羅、龍化、羅辯、慈廉、羅肥六縣,轄今化州全境及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貞觀元年(627年),省慈廉、羅肥2縣(此兩縣在今化州境)入石龍縣。唐貞觀九年(635年)南石州更名辯州,領石龍、陵羅、龍化、羅辯4縣。乾封二年(667年)羅辯縣(此縣即前文之“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中的部分地域)屬禺州(今廣西境)。天寶元年(742年)辯州更名陵水郡。乾元元年(758年)複稱辯州。大曆八年(773年),龍化縣(此縣即前文之“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中的部分地域)屬順州(今廣西境),辯州只領石龍、陵羅(陵羅縣治在今化州西北境)2縣。天佑元年(904年)更名勳州,後複名辯州。五代,後漢沿唐制,辯州領石龍、陵羅二縣。

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廢羅州入辯州,以吳川來屬,省陵羅入石龍,辯州領石龍、吳川兩縣。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辯州改稱化州,此乃化州命名之始。因州治西南三裡石龍崗有石龍勝蹟,以龍能變化,故名化州。

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州守李丹從河東徙城於河西,築化州城,州署建於石龍崗南(今化州市公安局駐地)。乾道三年(1167年)析吳川西鄉為石城縣,化州領石龍、吳川、石城三縣。景炎三年(1278年)宋帝日丙即位於硇洲,升硇洲為翔龍縣,隸屬化州。化州領石龍、吳川、石城、翔龍四縣。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化州路,領石龍、吳川、石城三縣,屬湖廣行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化州路為化州府,隸屬廣東行省。洪武七年(1374年)降化州府為州,並附郭縣石龍入化州,石龍縣從此撤銷。化州領吳川、石城二縣。洪武九年(1376年)化州降為化縣,屬高州府。洪武十四年(1381年),縣復改為州,化州仍領吳川、石城二縣,仍屬高州府。

清沿明制,化州領吳川、石城二縣,屬高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州,撤高州府,化州改化縣,廣東省派出高州綏靖處,化縣屬高州綏靖處。民國三年(1914年)撤高州綏靖處,設高雷道,化縣屬高雷道。民國九年(1920年)撤高雷道,派出高雷善後處,化縣屬高雷善後處。民國十四年(1925年)撤善後處,派出南路行政公署,化縣屬南路行政公署。民國十五年改設南路綏靖專員公署,化縣屬南路綏靖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1月廣東派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後,化縣屬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第八專署行政督察區後,化縣屬第八專署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2月廣東省南路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化縣屬南路專區。1950年9月南路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公設設欽廉區專員公署並改為高雷區專員公署,化縣屬高雷專區。1952年5月撤高雷專區,化縣歸廣東省粵西辦事處轄。1952年9月粵西行政公署成立,化縣屬粵西行政區。1956年2月,粵西行政公署改為湛江專員公署,化縣屬湛江專區。1958年11月,繼原吳川縣的坡頭(包括今湛江市坡頭區坡頭鎮、乾塘鎮、南調街道)、龍頭(包括今湛江市坡頭區龍頭鎮、官渡鎮)割歸湛江市郊區後,按地理、經濟、生產等條件小縣並大縣,化縣與吳川縣其餘部分合並,改稱化州縣。原茂名縣(今高州市)的南盛(今南盛街道局部,在此之前除南朝梁大通二年(即公元528年)至隋朝大業三年(即公元607年)外,歷史沿革中凡涉及的“化州”轄境,今南盛街道局部地域均當不包括在內)、蘭石(今有吳川市蘭石鎮)、龍首(今有吳川市淺水鎮龍首村)、高棧(今有吳川市淺水鎮高棧村)劃歸化州縣;1961年分縣後蘭石、龍首、高棧劃歸吳川縣,南盛劃歸化州縣。化州縣政府駐化州城原化縣政府駐地。

1961年4月吳川縣析出,化州縣稱謂不變。1968年4月湛江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1978年9月湛江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湛江地區行政專員公署),化州縣屬湛江地區。

1983年9月,撤銷湛江地區建制,實行地市合併、市領縣體制,化州縣從湛江地方行政區析出,歸茂名市管轄。1994年7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同意撤銷化州縣,設立化州市(縣級),以原化州縣的行政區域為化州市的行政區域。同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化州市委託茂名市代管。同年8月18日,化州縣各機關、企事業單位正式啟用新印章,使用化州市稱謂。自此,化州為市(縣級)建制。

廣東省化州市簡介——基本情況、旅遊現狀和發展前景

二、化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

化州歷史悠久,開州較早。早在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活動,遠古越族先民於此繁衍生息。秦時化州屬象郡地,漢時屬合浦郡地。南北朝宋元嘉三年(426)置羅州縣,鎮南將軍檀道濟於羅江口築石城。從那時起,化州建城約有1600年。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改稱化州,以境內石龍古蹟,取龍能變化之義命名。1994年撤縣設市。

化州鍾靈毓秀,人文薈萃。漢時有力陳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的交州刺史李進;南北朝時有種植化州橘紅的始祖羅辨仙人,有“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冼太夫人;宋時,《資治通鑑》協修範祖禹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都曾貶謫化州;明時有清正廉明、官至內閣首輔的楊一清;有被譽為“藩臬清風、兩江名宦”的布政司陳珪;有被稱為“南國靈芝”的都御史姚嶽祥;有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嶺南才子陳鑑,有為官耿直的三進士李學曾、李邦直、李一迪;有被譽為“廣東報業鉅子”的陳錫餘;有參加“一二八”鬆滬戰役英勇抗日的十九路軍團長龐成。

化州山清水秀,景色誘人,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化州古老的橘紅文化 、冼太文化、孔子文化、佛教文化、民間民俗文化,影響深遠;名勝古蹟,比比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厚。我們化州,有古名勝“三奇八景”和新“三奇八景”;有“粵西形勝、南國名山”中火嶂,中火嶂腳下有農業部、國家農墾總局批准建設、投資近兩億元、佔地5000多畝的屬國內最大的南亞熱帶作物名優基地,其中名優水果品種160多個;有佔地總面積約5750畝、計劃投資18個億正在分步建設的的龍灣溼地體育公園;有始建於宋代被譽為“南國古建明珠”的儒教學宮—孔廟;有“佛教聖地”尖崗嶺南山寺;有正在改造建設的下郭孔文化產業創意園;有“溫泉水滑洗凝脂”的那務時代溫泉及“嫦娥落浴”的寶樹水庫;有佔地面積最大的六王山森林公園;有“天然氧吧”播揚福廕地生態旅遊區;有風景獨樹一幟的名教倒流灣;有冼太夫人廟多間;有“橘城之肺”寶山公園和橘州生態林公園;有仿若珠江夜遊的“三江六岸”美景等。在旅宿及購物方面,有五星級標準酒店—星河國際大酒店、四星標準的綠湖灣酒店和海利國際會議酒店、三星級酒店—飛龍大酒店、三星標準的橘州山莊和天悅大酒店,有充滿歐陸情味的民主路步行街和風味小吃夜市上街垌三十米街。此外,化州的榕樹茶、桂圓肉、水果大排擋、笪橋黃瓜、尖崗番薯、南盛沙姜、中垌豬和豆豉、化州白切雞、笪橋隔水蒸雞、長岐牛雜水、化州拖羅餅、化州簸箕炊等土特產和風味小吃,以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跳花棚,有跳禾樓、十八學士、化州橘紅的傳說、陳鑑故事、化州木偶戲、冼太夫人在化州的故事、合江龍舟、潦口姑婆、化橘紅中藥文化、年例、婚俗、年畫、合江梧村、廣福寺廟會、端午賽龍舟等風情習俗,都譽滿南天!

三、目前化州重要景點景區

1、自然山水風光資源

化州市自然環境良好,資源多樣。全市自然旅遊資源涵蓋森林、山巒、湖泊、江河、溼地和溫泉。整體地形南北長,東西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高南低。地貌類型以丘陵地為主,佔全市總面積的75.5%,地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長冬短,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年均溫度為22.9℃,年平均降雨量為1890毫米,季風氣候明顯,年最多風向為東南風。優秀的氣候條件孕育了化州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地理環境,光、熱、水資源豐富,四季常青,動植物種類繁多。全市森林覆蓋率48.1%,植物資源1900多種。全市經濟以農業為主,整體自然環境保持較好,尚未遭受大規模工業化破壞。

(1)三江六岸濱水景觀

羅江鑑水,自北向南,緩緩而來,至橘州大地,匯成一江,形成了橘州三江六岸的美景。這條連綿10公里多的綠色三江堤岸長廊,環抱著整座橘城,宛如佩戴於江面上的一條項鍊。長廊上的堤岸、路樹、花壇、草坪、雕塑、亭臺、花園等和諧地融為一體,處處綠樹成蔭、清風拂面。

三江六岸周邊區域,目前已經積聚化州市若干核心功能,包括市政府、目前已經成為市區夜市的集中地,北岸其中最主要的核心建築為位於鑑、羅江匯合處31層高的星河國際大酒店。酒店為化州市區規模檔次最高端,功能設施最為齊全的商旅餐飲休閒綜合性服務中心,未來將進一步優化改造提升,打造化州美麗江畔旅遊小城基本旅遊形象。

(2)扶蔭地

扶蔭地生態旅遊景區位於化州市播陽鎮內,北鄰廣西,從化州市區至此約一小時車程,全程實現水泥硬底化,屬省級中單生態保護區,海波500多米,總面積412.5公頃。區內有大量的野生動植物,珍稀樹種、名貴中藥材、罕見花卉和奇峰怪石,水資源充足,水質優良,旅遊資源豐富,是天然的綠色氧吧。沿扶蔭谷線直上,有多處天然三級瀑、跌水、溪谷、天花崖。此外,在這塊土地上,有1500多畝的人造森林及3000多畝的古老的自然林區,是絕佳的原始生態森林。未來可充分利用以開發成集生態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旅遊景區。

(3)六王山

六王山又名龍王山,位於化州市北去40公里,山上有33峰,各有特色。六王山上的天池、不朽的紅松、芳香激盪的樟樹、於懸崖盛放的秋菊、飛流直下的九吊水大瀑布等構成了一幅天然的風景畫,具備較好的觀光休閒開發潛力,目前已成為化州本地和周邊地區週末休閒徒步登山的主要目的地之一。該資源的優勢是距離市區較近,未來適宜開發提升為適宜都市家庭型出遊的郊野徒步、登山探險旅遊地。

(4)中火幛

中火嶂俗稱大嶂或中火嶺,位於化州城西10公里的石灣區境內,連綿5平方公里,其主峰海拔348米,為化州中部和南部的最高峰。嶂中青山連綿,田園泛綠,村舍嫣然,風景優美。另外,中火嶂在我國曆史、軍事、文化上有著顯赫的地位。南朝宋代,被譽為中國歷史第一巾幗英雄的冼夫人曾在這裡行兵佈陣,對抗分裂勢力。宋代文人蘇轍、範祖禹,明代才子陳鑑,民國李宗仁等都曾登臨此地。目前已成為化州本地和周邊地區週末休閒徒步登上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5)六竹水庫

六竹水庫坐落在中火嶂南邊的山腳下,當地人稱“綠色翡翠”。水庫湖面寬闊,澄明清澈,豐水期集雨面積可達5平方公里。湖畔垂柳絲絲,野花爛漫,自然植被髮育較好的濱湖地帶有白鷺棲息,時常可見掠影而飛,風光十分優美。水庫四周青山蔓延,連接亞熱帶農墾科技園和中火嶂兩大旅遊資源(見後),開發潛力較好,未來可建設完善與農墾科技園和中火嶂之間的交通網絡,形成捆綁組團效應。

(6)尖崗嶺

尖崗嶺地處化州中部,範圍4.8平方公里,由尖崗嶺生態旅遊公園景區、南山寺兩部分組成,距化州市區1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尖崗嶺主峰酷似一匹駿馬,馬頭、馬鞍、馬臀形象分明。全嶺區形態又似雙獅玩繡球,形態惟妙惟肖,是粵西有名的“風水寶地”,歷代眾多的堪輿大師對此極為推崇。尖崗嶺是南粵道教的發祥地,南粵道教始祖陳符經、曾一在此清修至殞,至今在次峰仍有陳符經清修堂古蹟;古化州人為州仙羅辯在此立廟,有“通天大王”廟存留至今,香客甚眾;民族首領冼英(冼夫人)在此留有遺蹟;清代廣東狀元林紹堂為此山題了“翟鳥兆高飛”、“載弄之璋”兩個石匾,其拓品為茂名博物館珍藏;化州傳奇人物陳鑑、化州進士寧龍躍之墳位於尖崗嶺次鋒;國民黨廣東省主席李漢魂祖墓位於主峰,墳主後裔門出十四個博士,人稱“天下第一家”;前國家司法部部長鄒瑜題有“鎮州石”,是珍貴墨寶;其他文人墨客在山上也有眾多留題,使尖崗嶺帶有濃厚的宗教、歷史和文化色彩。當前尖崗嶺連同周邊山體已經開發為橘紅生態種植區,總種植面積超過1000畝,未來將打造成為化州市郊野休閒主題公園。目前的橘紅種植產業沒有和周邊村莊和農耕景觀相結合,較為單一,沒有充分利用麗崗兩山相夾形成的美麗鄉村景觀,未來適合考慮聯動發展。

(7)倒流灣

倒流灣位於化州市中部官橋鎮東面,倚臨秀麗的羅江河畔,沿江通車12公里即可抵達市區,因豐水期河道拐彎形成河水倒流的自然景觀而聞名於化州。已於2003建成倒流灣風景區,總面積8.2萬平方米,包含有“神奇倒流灣”與“滴翠護祝嶺”、“百年荔園”、“名教村雕”、“書法長廊”等十多個次級景點。以河水倒流自然景觀為特色,集休閒娛樂和山水園林於一身的風景旅遊度假區。

(8)那務溫泉

那務溫泉位於那務鎮泉埇村委會,三面環山,山清水秀,屬於深循環地下水。那務溫泉分佈於那務鎮泉埇村委會及新時代農場方圓20平方公里範圍內,為脈狀熱儲型,地下熱水可採資源總量為每天4581立方米,300米深度內水溫為70攝氏度,深部水溫可到130至133攝氏度。經水質檢測結果表明,該溫泉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特殊礦物質組分,具有較高醫療保健價值。該溫泉在本地具有較好的旅遊休閒價值,目前該溫泉經營狀況一般,需要重新改造提升,並與周邊旅遊資源聯動發展。

(9)寶圩溫泉

寶圩溫泉,舊稱溫湯熱泉,位於寶圩鎮春灣溪和金雞埒匯合的河谷,該河谷稱溫湯垌,垌中間偏北有上下兩個相距20米的溫泉,上溫泉和8米,寬7米,水深盈丈,泉噴較猛;下溫泉長8米,水深米餘,泉噴較弱。兩個溫泉噴出的水,均為溫水。舊州志記述:“溫湯水在州北180裡,源初拂面,探其水溫達70攝氏度。兩個溫泉每3分鐘便可噴出1立方米的熱水。泉中含有大量硫磺及其它礦物質。當地村民常在此沐浴,皮膚病不澡而愈。竹器、木料泡於泉中,可防蟲蛀。目前主泉眼位於廣西境內,泉水已被開發利用為礦泉水,後續將引入寶圩境內,擬開發為溫泉度假區,選址位於陵江沿岸,自然風光較好,目前溫泉尚未開發,未有市場知名度。

(10)龍灣湖溼地體育公園

化州龍灣湖溼地體育公園是基於龍灣溼地所建立的休閒旅遊場所,坐落於化州楊梅鎮龍灣湖大道1號,距茂名市、湛江市只需30分鐘車程,距化州市區僅10分鐘車程,交通非常便利。該項目規劃總面積5750畝,其中溼地面積2000多畝,總投資約18億,是一處集休閒度假、生態旅遊、購物、體育、娛樂等多功能的綜合旅遊區。現已建成並對外開放的龍灣湖高爾夫練習場是目前粵西地區最大的高爾夫練習場,佔地面積100多畝,場內面積5萬平方米。擁有超過40條國際標準的超寬私人打道,練習場還擁有1000平方米的超大果嶺可容納多人練習;設有8個貴賓房,設施齊全、寬敞明亮、視野開闊,同時也配套大型的專賣店和餐廳,為遊客提供一個集運動、休閒和社交為一體的環境。該球場於2011開始對外開放,年接待遊客達3萬多人次。龍灣湖高爾夫球練習場擁有40餘個打位和符合國際標準距離的打道。

隨著鄰近新機場的建設,龍灣湖溼地體育公園的區位將得到本質性的提升,有機會為來往粵西地區的商務群體提供中高端的商務接待、會晤、娛樂休閒等服務,成為新的區域休閒度假中心性場所。

(11)長灣河水庫

長灣河水庫是市境內的一座水庫,位於羅江上,建於1960年。水庫正常庫容為1440萬立方米,平均水深為3.80米,集雨面積為71平方千米,海拔為37.7米。該水庫以農業灌溉為主,兼有防洪、發電、人畜飲水、水產養殖等綜合功能,也是化州市最大一宗蓄水工程,長灣河水庫經過50多年的運行,歷史最高水位41.37米,出現時間為1967年8月5日,多年平均水位36.3米。水域開闊,視覺景觀良好,由於非水源保護地,具備較好的水上休閒旅遊活動的開發潛力。

2、文化休閒旅遊資源

在歷史文化資源方面,化州市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7個,其中化州孔廟、楊氏宗祠群為茂名市級和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新安曲徑封誥樓、長岐李氏大宗祠、南安佛子神祠、那務冼太廟、楊梅陳氏大宗祠為茂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重點文化遺產資源為南山寺、孔廟。冼太廟和部分規模較大的宗祠。

(1)化州孔廟

化州孔廟,又名文廟、學宮,是化州地區受儒家思想影響而遵行經倫、重文遵教的重要文化表現。該孔廟始建於宋代紹興年間,距今八百多年,乃省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位於化州市的寶山南側,是粵西地區僅存的三座孔廟中建築規模較大、風貌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孔廟前面有開闊的廣場,直上為明倫堂,再拾級而上是尊經閣,此閣三間,上下兩層,藏有眾多國學圖書。從孔廟“大成門”可直通正殿“大成殿”,殿堂雕樑畫棟,盤龍飛鳳,十分瑰麗。於孔廟東廂建有古色古香的教諭講課之堂。

化州孔廟近年來堅持“以廟為學”,定期舉辦孔子紀念活動、公益培訓班(每月25日)、幼兒讀經班(每週六)、國學展覽、“幸福文化講座”以及與紅十字會共同組織的應急常識培訓班,併成為全省唯一一家擁有“省級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稱號的單位,並受到李克強總理表揚。另外,在民營企業的資助下,孔廟成立了“儒學書館”,收藏全國各地珍貴的儒學書籍。目前孔廟每期均能吸引一百以上人次的學員參加。在新一期的化州孔廟規劃中,孔子文化廣場、石龍書院等工程將投入建設。目前孔廟為非盈利型旅遊景點,主要開放為大眾觀賞遊覽,目前已規劃將此地區建設為宗教文化遊覽區,主要圍繞孔廟在周邊地區打造商業廣場和街區,成為城市型休閒遊憩購物遊覽中心。

(2)南山寺

南山寺的建立距今已有千年之久的歷史,。直至宋代,化州南山寺的佛教文化活動達到鼎盛,不僅信徒香客多,連一些官員文人學士也常到訪。著名史學家、政治學家範祖禹曾居住於此。後隨著時代變遷,逐步走向衰落。為弘揚佛教文化,於2006年始,在離該市市區十公里處的麗崗鎮麗山嶺重建南山寺。佔地300畝,目前觀音殿、大雄寶殿、天王殿、鐘樓、僧寮堂等工程已竣工。在主持仁煥法師(師從同安寺方丈慧參長老)的帶領下,南山寺重振威名,成為了粵西地區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佛教氛圍最為濃厚的宗教場所之一,是化州旅遊一張重要的名片。現今化州南山寺每月舉行唸佛報恩法會,參加法會也無任何規定收費,收入皆來自香客自願捐贈或得到好處後報恩捐贈。目前南山寺已經具備初步規模,法會每月可吸引數千信眾來訪,2013年春節初一至初三期間共有10萬來訪。儘管目前大量的信眾仍不是以遊客的身份來訪,但是具備轉化成為遊客的潛在可能。

(3)冼太文化旅遊區

該區的宏道冼太廟(在建)位於化州市同慶鎮宏道村,由化州商會會長髮起並主持在建,未來將連接瀋海高速,直達高速入口僅6公里。一期工程修建的冼夫人紀念廟預計2015年上半年完成。該紀念廟佔地約3000至5000平方米,主廟高13.8米,由檀木製作的像高3.8米,主殿面積為廣東同類紀念廟最大。未來將建設集文化廣場、妙水湖、金牌嶺(甘村大嶺)、馮寶墓於一體的冼太紀念館與冼太文化旅遊區。

(4)黃氏大宗祠

黃氏大宗祠,又名狀元祠,位於化州市楊梅鎮,是為紀念宋代狀元黃樸所建,該祠建築面積960平方米,已有700餘年的歷史,是茂名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祠堂經歷多次重修和修葺,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祠內的脊雕、灰雕、木雕等人物、花鳥雕刻工藝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祠內高懸“狀元及第”、“翰林學士”、“進士及第”、“陸軍上將”等200多塊古匾,具有文化旅遊開發價值。

(5)陳氏宗祠

陳氏大宗祠,位於化州市楊梅鎮楊梅村內,是粵西陳姓主要大宗祠之一,始建於明朝時期。由於歷史變遷原因曾於1968年被毀,後於1992年重建,目前是茂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楊梅陳氏人口眾多,文化底蘊較為深厚,隸屬英才輩出的名門望族,逢年過節,粵西地區的陳氏後人紛紛前往宗祠參拜進香。

(6)雷祠

由於原雷祠較小,陳氏後人擬於原址新建雷祠。預計佔地面積約12畝,主廟建築面積約1300多平方米,採用南派古典風格,木石結構,美觀且大方。

(7)瑚琳楊氏宗祠

位於化州市楊梅鎮那新村委會境內,始建於明清時期,由始祖、二房祖、三房祖、四房祖及五房祖等五座宗祠組成。各宗祠錯落相鄰又獨立成體,均為磚木結構,脊雕、木雕等工藝精湛,有一定的的藝術觀賞和歷史文化價值。

(8)文樓白梅書院

在文樓鎮白梅書房咀村。建於明代,城呈方形,城牆全用青磚砌築,長寬約200米、高9米,面積4萬平方米。開三門:中為“大夫門”、東為“參軍第”、西為“武德第”。城周築炮樓9座,6座高12米,開有圓形或方形炮眼,定位置炮。全樓以迴廊連通,廊寬可跑馬聯繫。平時樓上設有大書房,容四方舉子讀書,故得“書房城”雅名。書房城為客家人吳氏先輩創建,約600年曆史。相對於化州南部的宗祠建築群而言,白梅書院是較為優質的文化遺產,整體建築景觀優美和文化底蘊較為深厚。村內還有保存得較為完好的古村落。

(9)新安琉璃庵與榕樹茶古棧道

琉璃庵位於化州市新安鎮有“茶鄉”之稱的榕樹村琉璃山上,地處九龍山脈,南國名山中火嶂畔,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距今370多年。該庵以擁有“琉璃井”而在化州本地擁有較高的知名度,琉璃井,泉水清如琉璃,久旱不竭。民間傳說每擔水比常水重五斤,且久存不腐。用琉璃井水泡本地出產的榕樹茶,茶色黃亮,香氣清幽,滋味醇厚,如飴似酒。附近村民常飲井水,長壽者甚多。茶鄉至今還流傳著“琉璃井水泡榕樹茶,飲後猶如仙女降凡家”的民謠。而李宗仁先生到琉璃庵,及三飲榕樹茶“一進二退三安心”的故事,在化州更是廣為傳揚。2001年,當地政府和老百姓又重建了琉璃庵。重建後的琉璃庵,座西向東,上下達五間過,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磚瓦構築。2003年6月,琉璃庵被化州市民宗教事務局核准登記為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

(10)名教村

名教村位於官橋鎮東部的羅江倒流灣畔,是官橋鎮名教村委會轄下的中心村。農業以糧、油、果為主,工商、運輸業較發達。該村四面青山環繞,雙江環村而過,景色秀美,民間有“龍”繞村北、“虎”鎮村東、“鶴”鳴村西、“龜”守村南、“倒流一絕”、“古樹村寶”之說。目前仍有“大屋廳”、“六房頭”、“襟江樓”、門樓等經歷了三四百年風雨的古建築。因該村文化歷史悠久,中小學教育成績優異,村民素質較高,現已經被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廣東省文明村”。

(11)橘園

橘園與寶山公園連為一體,位於化州市老城區河西獅子嶺,東邊連接化州三奇八景之一“寶山積翠”之稱的寶山公園,南至人民醫院,西至化州五小,北至正在規劃建設的橘州新城。佔地170畝。為了將已有一千多年積澱深厚的化橘紅文化向遊人展示,“橘園”把橘紅種植、觀賞,橘紅歷史、文化,有關名人秩事及景點建設完美結合起來,全面展示化橘紅文化,日漸成為化州市特色園林、化州名片、廉政文化展示窗口、居民休閒場所。

(12)寶山公園

寶山公園位於今化州城區中心的寶山上,古為八景之一的“寶山積翠”。1964年闢為烈士陵園,1984年改建為寶山公園,面積約25000平方米。陵園路的公園正門,有石階直登山頂。山頂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山四周有景仰、橘香、積翠、龍吟等亭;環山路兩條,旁設石臺、石凳,供遊人憩息。園區廣植花草樹木,濃蔭夾道。登山可覽城區全景,是市民休閒遊覽的好去處。寶山公園內的賴家園、李家園和潘家園,是化橘紅的原生地。

(13)孔文化產業創意園

整合孔廟、下郭遊樂園、下郭度假村等資源,建設孔文化產業創意園。其中下郭遊樂園位於市區下郭街道轄區內,原為下郭遊樂園,佔地面積20 公頃,1994 年5 月興建,1995 年2 月接待遊客。先後投入資金4800 萬元,樂園內設文化度假村、水上游樂場、山地遊樂場、動物園、露天劇場、下郭大觀園等,現正在改建為孔文化產業創意園,園區整體初步規劃以打造4A級旅遊景區為目的,分為孔子祭拜、孔廟歷史文化(參觀遊覽)、休閒度假、康樂健身功能,分別打造冼夫人擂臺演藝中心、羅洲風情古街、羅洲湖、下郭遊樂區(水上樂園+拓展訓練基地+動物園+遊樂場)四大主題概念,創業創意孵化基地等涵蓋旅遊購物、博覽、餐飲、休閒娛樂、教育培訓、酒店、創業等九大業態。建設目標為引領時尚藝術相結合的主題商業區,成為粵西人民文化消費與藝術體驗的理想去處。目前孔文化產業創意園正在加緊建設,水上樂園、民俗博覽館、孔文化文學創作中心、騎樓旅遊特色街已全面開工。

(14)柑村革命歷史遺址

柑村是茂名市著名的革命老區村莊,是化南革命武裝起義的策源地,在革命戰爭年代,柑村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投身革命,先後有36人加入中國共產黨,1000多人蔘加了革命活動,湧現出葉宗與、葉車養、葉致英、葉宜勁等一批戰鬥英烈。柑村人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和犧牲。現保存有革命英雄紀念碑、柑村小學革命紀念館等珍貴文化遺產,是未來開展紅色旅遊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旅遊資源。

3、農業種植園旅遊資源

化州作為農業大市,有著悠久的農業種植歷史和優質的農產品。在廣東農墾集團和本地農業企事業單位的大力推動下,化州已經形成了一系列農科名優產品和種植園,未來將成為化州旅遊的重要吸引點。

(1)廣東省南亞熱帶農業科技園

按國家5A級旅遊景區規劃的廣東南亞熱帶農業科技園(正在申報更名為廣墾熱帶國家農業公司)位於化州市石灣街道中火嶂腳下,是廣東省首批農業科技園區之一,也是廣東農墾亞熱帶作物的科研成果應用研發基地,目前被認定為“農業部南亞帶作物名優基地”、熱區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整個園區佔地面積5000畝,立足農墾和地方優勢,以科技創新和水果文化為特色,是一個集南亞熱帶名優新品種的引進、繁育、科教研發、推廣、科普示範、生態旅遊休閒等功能於一體的觀光景區。

園區一年四季水果飄香,因地制宜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果品園,雲集了枇杷、羊奶果、楊梅、番石榴、無核黃皮火龍果、芒果、菠蘿等名優水果160多種。其中果品珍珠番石榴、番石榴、火龍果、青棗、菠蘿蜜獲得“中華名果” 稱號。

景區內建有會議酒店、賓館樓、別墅群等多幢那亞熱帶風情建築,整個園區以高檔的園林山水景觀為點綴,嵌入無微不至的服務,極具生態休閒價值。目前該園區已經完成新一輪的旅遊發展規劃,擬開發為水果主題的遊樂公園和生態休閒度假區,未來將成為化州市重要的旅遊吸引項目。

(2)蠶桑科技生態園區

化州種桑養蠶歷史距今也有一千多年,蠶桑產業基礎良好,是我國重要的蠶繭生產基地。蠶桑科技生態園區位於化州市白鳩棒村,佔地500畝,是由茂名市蠶業技術推廣中心建設的蠶桑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化基地。未來將基於蠶桑種植園,進行多產業聯動拓展,推出桑椹酒、桑果汁、桑果、桑寧茶、桑枝靈芝、靈芝雞、桑蛹蟲草產品、絲棉被等多樣化產品系列。產業區內將具備農業觀光、科研教育、蠶桑文化與展示、生態會務和餐飲休閒等多功能。

廣東省化州市簡介——基本情況、旅遊現狀和發展前景

四、發展前景

1、政策條件

“十二五”時期,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旅遊業發展,《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明確將旅遊業培育成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國家有關發展旅遊業以及調結構、擴內需、促消費政策的深入實施,將為化州市旅遊業發展提供重要的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除此之外,省市一級旅遊發展政策及規劃為化州市未來的旅遊發展指明初步的發展方向。在《廣東省旅遊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旅遊業被定位為“廣東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廣東現代服務業的龍頭產業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廣東省制定“一帶五區”的旅遊發展戰略佈局,化州市位於“粵西亞熱帶濱海旅遊區”,省級旅遊發展政策把化州市旅遊發展細化為發展山地度假、果鄉旅遊和溫泉養生等大方向。

《茂名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進一步將化州市中心城區確定為茂名市旅遊發展三大副中心之一,並將化州劃入“西部康體休閒片”,化州市可以利用良好的區位和交通條件,吸引旅遊資本,開發“資本依託型”旅遊產品,實施跨產業聯合發展。 編制完成的《化州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對我們化州發展旅遊的總體定位是:1.橘紅故里·國民休閒旅遊創新示範基地;2.南國精品·佛儒文化與休閒農業旅遊勝地;3.粵西明珠·江畔幸福小城。總體目標是把化州建設成為以“生態農業、鄉村度假和宗教文化”為特色的粵西地區知名鄉村休閒旅遊目的地。提出化州市的旅遊發展空間總體佈局:“一城兩片兩環一軸”(一城:橘城旅遊中心區,重點整合城區旅遊資源,打造三江六岸旅遊綜合區;兩片:南面休閒度假旅遊片區,目前工作重中之中是以廣東南亞熱帶農業科技園為中心,整合一山兩水一園及周邊的旅遊資源,打造粵西最大的旅遊綜合區;北面生態旅遊片區。兩環:環城休閒遊憩帶;北部生態旅遊環線;一軸: 羅江旅遊景觀軸線)。

此外,化州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旅遊業的發展,不斷研究旅遊業發展思路,將發展旅遊業作為化州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來抓。同時,專門研究、制定扶持旅遊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把旅遊業的發展列入市委、市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在2012年、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規定製定化州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和相關鼓勵政策,完善全市各景區(點)建設,做好旅遊宣傳和市場開發,推出“化州生態休閒一日遊、二日遊”的精品線路等。2014年,市委市府再次加大了旅遊業發展的力度,編制了化州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積極推動化州旅遊項目建設,化州迎來了旅遊業提速發展新時期。

2、區位條件

化州位於廣東省西南部,地處兩廣(廣東、廣西)三地市(湛江、茂名、玉林)的交匯中心,具有獨特的地緣發展優勢,處在粵西地區中心位置,扼粵西走廊的咽喉,是粵西對外經濟的重道。境內鑑江、羅江、陵江縱貫,三江在市區中心匯流入海,景象奇特,靈氣彰顯,是一個總面積2354.2平方公里,人口160多萬的農業大市。

化州距離最近的湛江機場約60公里,可提供國內中近距離支線飛行服務,距離新規劃建設的粵西國際機場30公里;距廣州新白雲國際機場約470公里、距香港赤臘角約620公里,可提供國內支線及國際航線服務。市內新建有化州市物流配送中心,能及時高效地將貨物配送發至全國各地。特別是粵西機場將落戶於吳川,化州的交通地理位置更加重要。

黎湛鐵路、207國道和廣湛高速公路橫貫化州,成為連結大西南、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海南省的主要通道和交通要塞,是各類物資的大型集散地。廣(州)湛(江)高速公路橫貫南部,全長19.2公里,國道G207線、省道S284線、S285線、S372線縱貫橫穿全境,與市道、鄉道連結成網,初步形成了一個以城區為中心,鐵道為重點、國道、省道為骨幹,市道為筋節,鄉村道為脈胳的交通網絡。

化州市公路通車裡程1980.4公里,其中國道35.8公里,高速公路19.2公里,省211.6公里,市道227.8公里、鄉道148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84.1公里。現已建成二級火車站1個,汽車客運站6個。黎(塘)湛(江)鐵路河(脣)茂(名)段境內路段全長39.5公里,有化州站、山底嶺站、米山站、新安四個鐵路站,路線經新安、笪橋、良光等鎮和城區、鑑江開發區,年客運吞吐量30萬人次。東接三茂鐵路可通穗(廣州)、(北)京、深(圳)、(香)港、汕(頭)、廈(門)等,西連湘桂線接通西南各省(區),南達湛江港。

今後,化州市交通系統將以粵西國際機場、廣湛高鐵、包茂高速、汕湛高速、沿海高速和雲茂高速等重點交通建設項目為主線,在抓好“市市通高速,鎮鎮通快速,村村通硬底化道路”建設的同時,做好粵西機場遷建選址、空港物流基地規劃、化州南北高速規劃,做好與港口機場相配套的物流中心、綜合運輸市場的規劃,建立結構優化、四通八達的公路主框架,完善化州交通網絡,構建內部交通發達、外部交通通暢的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優越的交通區位條件為化州市未來的旅遊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可達性基礎,這些都造就了化州基本與茂名市區同樣優越的交通條件。四通八達,多樣化的交通網絡使得化州市的交通區位條件不僅明顯優於信宜市和高州市,在整個粵西地區也具有較明顯的優勢。

廣東省化州市簡介——基本情況、旅遊現狀和發展前景

3、社會經濟條件

化州全市總人口在160萬左右,其中農業人口大約佔84%,漢族人口占99.5%,少數民族有壯、黎、蒙、回、藏、苗等30個,其中以壯族居多,黎族次之,主要分佈於平定鎮、文樓鎮和合江鎮。

化州市的工業和農業在化州經濟發展中都佔著重要的地位,2011 年,化州市實現生產總值288.20 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完成67.91 億元,第二產業完成90.24 億元,第三產業完成130.06 億元。三產業比重由2010 年25.1:27.7:47.2 調整為23.6 :31.3 :45.1。

化州是中國著名的南菜北運基地之一,是農業大市,盛產各種農副產品,瓜果蔬菜。目前還有廣東省省級萬畝蠶桑養殖基地。同時化州富含各種礦產,目前已知種類有22種,其中黑色金屬礦產以鐵、鈦礦為主。鐵礦遍佈中垌、官橋、合江、那務、新安、文樓、林塵、播揚等鎮,有礦點41 處;有色金屬礦有銅、鉛鋅、鉬、金、銀5 種,有中小規模程度的開採;還有非金屬礦產8種。化州所轄19個鎮均是廣東省重點工業衛星鎮。

旅遊業近年來穩步發展,據統計,2010年化州市接待國內外遊客168158人次,比2009年增長7.3%;接待過夜遊客達到66943人次,比2009年增長6.8%;2011年全市接待國內外遊客179060人次,比2010年增長6.2%;接待過夜遊客達到71140人次,比2010年增長5.9%;2012年全市接待國內外遊客196338人次,比2011年增長8.8%;接待過夜遊客達到76330人次,比2011年增長6.8%;2013年接待國內外遊客643591人次,比2012年增長54%;接待過夜遊客306098人次,比2012年增長35%;實現旅遊總收入5991萬元,比2012年增長39%;2014年接待國內外遊客666761人次,比2013年增長3.6%;接待過夜遊客320393人次,比2013年增長4.67%;實現旅遊總收入6249萬元,比2013年增長4.3%。

4、資源環境

化州市地形狹長,狀若坐獅,南北長81.75 公里,東西寬約44 公里。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北部為高丘區,中部為低丘區,西南部為臺地,東南部為鑑江平原。土壤以水稻土、赤紅壤、磚紅壤為主。亞熱帶季風氣候明顯,高溫多雨,日照充足,平均氣溫22.8℃,平均降雨量1795.6毫米。河流眾多,水系密佈,鑑江及其主要支流羅江、陵江從北到南縱貫全境,水能蘊藏量3.9萬千瓦。地下水多年平均徑流量18.4億立方米,其中30米以上淺層地下水均徑流量4.0億立方米。境內山川俊美,風景秀麗,有立石中流、龍岡盤石、寶山積翠、鳳井鳴泉、驪珠波光、鑑水飛帆、登高野色、千秋夜月等古“八景”聞世。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利於動植物的生長繁衍及生態平衡。市內種植的亞熱帶水果,比珠江三角洲提早一個節令成熟。

化州資源豐富,物產繁多。植物資源有1900多種,除大片的鬆、杉、桉、橡膠等林木外,赤藜、紅車、白木香、赤楠、鐵稜等國家保護植物和優質龍眼、荔枝、香蕉、芒果、菠蘿蜜、菠蘿、柑橙、柑桔、番石榴、楊桃、黃皮等亞熱帶水果。化州橙果大汁多,酸甜適中,20 世紀80 年代蜚聲中外。紅楊桃、無核黃皮為新引進的名優水果,分別榮獲1999 年、2000 年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和“中國特產金獎”。 化州在一些核心旅遊資源上並不遜色,化州有以化州市命名的藥物化橘紅,號稱“南方人蔘”,對於治療久咳不愈具有奇效,明清兩朝被列為宮廷貢品和御用藥物,現為國家中藥保護品種,這是一個全國性乃至世界性的品牌。化橘紅現已被列入國家“星火計劃”和廣東省“雙百計劃”,2009年被中國經濟林協會授予“中國化橘紅之鄉”的稱號,2012年榮獲中華文化促進會旅遊文化研究中心“中國最具特色文化休閒旅遊城市”稱號及“中國文化旅遊新地標”稱號,是粵西最出名的中等美麗河畔城市。

此外,還有一些新興的旅遊資源,如南山寺,紮根於中國傳統的宗教文化,這是周邊地市所缺少的,南山寺已經形成一定的影響力,旅遊市場正在不斷擴大。

優越的資源環境為化州市的旅遊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總的來說,化州市屬南亞熱帶氣候,夏長冬短,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合旅遊度假。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市域內以丘陵地為主,丘陵地佔全市總面積75.5%,臺地佔15.3%,平原佔9.2%。山多地少,加上植被覆蓋率高,植被以常綠季雨林、馬尾松林等為主,四季常青,因此整體環境優質,適合旅遊開發。

5、後發優勢

化州市稍顯滯後的旅遊發展態勢使其具有相對於其他地區的後發優勢,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可塑空間,資源環境保存狀況較好,在未來的發展上可以充分吸收國內外已有的先進旅遊發展經驗,在發展之初就要堅持“高起點開局、高標準開展、高質量推進”的策略,充分發揮後發優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