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菜,位居中國四大名菜之首。我媽媽所烹飪的魯菜,在我心裡可以說是最棒的。說她全球第一,我都臉不紅、心不慌,還敢白紙黑字地寫出一大張。

媽媽的拿手好菜並不是極具膠東特色的蔥燒海蔘、油爆海螺、清蒸加吉魚、扒原殼鮑魚、糟溜魚片、浮油雞片、汆雙脆、烤大蝦、炸蠣黃,而是紅燒鱠魚、油煎銀魚餅、芝麻拌海蟄、韭菜炒青蝦、大蔥炒蛤蜊、肉片燜蒜薹、鮮炸黃花魚、茼蒿芋頭湯、蝦米白菜粥、魚肉汆丸子、豆腐燉鮱子。

"

魯菜,位居中國四大名菜之首。我媽媽所烹飪的魯菜,在我心裡可以說是最棒的。說她全球第一,我都臉不紅、心不慌,還敢白紙黑字地寫出一大張。

媽媽的拿手好菜並不是極具膠東特色的蔥燒海蔘、油爆海螺、清蒸加吉魚、扒原殼鮑魚、糟溜魚片、浮油雞片、汆雙脆、烤大蝦、炸蠣黃,而是紅燒鱠魚、油煎銀魚餅、芝麻拌海蟄、韭菜炒青蝦、大蔥炒蛤蜊、肉片燜蒜薹、鮮炸黃花魚、茼蒿芋頭湯、蝦米白菜粥、魚肉汆丸子、豆腐燉鮱子。

記憶中的魯菜

蔥燒海蔘

山東半島,三面環海。在老家時,我足蹬南山坡,放眼望去,“海到無邊天作岸”。這壯美景觀讓人頓生萬丈豪情。就因生在海邊,我們靠海吃海,沒商量!如此這般,我家的一日三餐幾乎餐餐有海味。尤其是產自膠東灣的各種蛤蜊,一直都在不失時機地為湯啊、滷啊增鮮添香。

借地緣優勢,媽媽便做得一手鮮美可口的海味菜。三姐說,媽的紅燒鱠魚可用“古今中外誰堪比”來形容。的確,在老家四周,誰家娶媳婦、嫁女兒,都會特地聘請我媽去掌勺。她老人家的那道紅燒鱠魚一上桌,大家紛紛讚不絕口。

我最愛吃媽媽做的油煎銀魚餅。她用小銀魚、雞蛋、少許白麵,少許鹽跟蔥花攪在一起,煎出的銀魚餅圓圓的,像核桃酥那麼大,一煎幾大盤,聞著噴香,吃著透鮮。一頓飯下來,我常常什麼都不碰,專門大塊朵頤那看著金黃、嚼著倍兒香的銀魚餅。

"

魯菜,位居中國四大名菜之首。我媽媽所烹飪的魯菜,在我心裡可以說是最棒的。說她全球第一,我都臉不紅、心不慌,還敢白紙黑字地寫出一大張。

媽媽的拿手好菜並不是極具膠東特色的蔥燒海蔘、油爆海螺、清蒸加吉魚、扒原殼鮑魚、糟溜魚片、浮油雞片、汆雙脆、烤大蝦、炸蠣黃,而是紅燒鱠魚、油煎銀魚餅、芝麻拌海蟄、韭菜炒青蝦、大蔥炒蛤蜊、肉片燜蒜薹、鮮炸黃花魚、茼蒿芋頭湯、蝦米白菜粥、魚肉汆丸子、豆腐燉鮱子。

記憶中的魯菜

蔥燒海蔘

山東半島,三面環海。在老家時,我足蹬南山坡,放眼望去,“海到無邊天作岸”。這壯美景觀讓人頓生萬丈豪情。就因生在海邊,我們靠海吃海,沒商量!如此這般,我家的一日三餐幾乎餐餐有海味。尤其是產自膠東灣的各種蛤蜊,一直都在不失時機地為湯啊、滷啊增鮮添香。

借地緣優勢,媽媽便做得一手鮮美可口的海味菜。三姐說,媽的紅燒鱠魚可用“古今中外誰堪比”來形容。的確,在老家四周,誰家娶媳婦、嫁女兒,都會特地聘請我媽去掌勺。她老人家的那道紅燒鱠魚一上桌,大家紛紛讚不絕口。

我最愛吃媽媽做的油煎銀魚餅。她用小銀魚、雞蛋、少許白麵,少許鹽跟蔥花攪在一起,煎出的銀魚餅圓圓的,像核桃酥那麼大,一煎幾大盤,聞著噴香,吃著透鮮。一頓飯下來,我常常什麼都不碰,專門大塊朵頤那看著金黃、嚼著倍兒香的銀魚餅。

記憶中的魯菜

銀魚餅

自走出老家,在北京、在美國,媽媽的“名菜”,我複製起來甚難,其主要原因是穀物不新、魚蝦不鮮。

就拿芝麻拌海蟄來說,不提其它,僅尋到新鮮海蟄就難。而在我老家,想要新鮮海蟄只需一根扁擔、兩個筐,腰裡別上幾毛錢,一路歡快至海邊便可購得兩方海蟄,之後,晃晃悠悠地挑著海蜇回家,碗盞刀剁齊上陣,就能等到一餐可口美食。

媽媽的做法是這樣的:先將那略帶海水顏色及海水味道的海蟄端到案板上,片成片,切成條,放在涼水裡浸泡30到40分鐘,然後用漏勺撈到瓷盆裡,撒上炒香的芝麻鹽兒、倒上醬油、拌上蒜末兒和香菜末兒,人手一碗,吃後必定是口齒留香,鮮味無窮。

讓我懷念的還有蛤蜊打滷麵,離開膠東那片海後,甭想再嘗那個鮮。告別家鄉那方田,甭想再品那種面——媽媽的手擀麵。

媽媽在擀麵時從來不用醭面,要的是把切好的麵條往開水裡一放,當即會自行散開,這個技術關鍵在和麵上。常言道:鹼是骨頭,鹽是筋,和麵時若配好鹽鹼的比例,那麵條吃到嘴裡,是又滑又爽又筋道。如此麵條,再澆上我媽特製的滷,那味道鮮美極了。

"

魯菜,位居中國四大名菜之首。我媽媽所烹飪的魯菜,在我心裡可以說是最棒的。說她全球第一,我都臉不紅、心不慌,還敢白紙黑字地寫出一大張。

媽媽的拿手好菜並不是極具膠東特色的蔥燒海蔘、油爆海螺、清蒸加吉魚、扒原殼鮑魚、糟溜魚片、浮油雞片、汆雙脆、烤大蝦、炸蠣黃,而是紅燒鱠魚、油煎銀魚餅、芝麻拌海蟄、韭菜炒青蝦、大蔥炒蛤蜊、肉片燜蒜薹、鮮炸黃花魚、茼蒿芋頭湯、蝦米白菜粥、魚肉汆丸子、豆腐燉鮱子。

記憶中的魯菜

蔥燒海蔘

山東半島,三面環海。在老家時,我足蹬南山坡,放眼望去,“海到無邊天作岸”。這壯美景觀讓人頓生萬丈豪情。就因生在海邊,我們靠海吃海,沒商量!如此這般,我家的一日三餐幾乎餐餐有海味。尤其是產自膠東灣的各種蛤蜊,一直都在不失時機地為湯啊、滷啊增鮮添香。

借地緣優勢,媽媽便做得一手鮮美可口的海味菜。三姐說,媽的紅燒鱠魚可用“古今中外誰堪比”來形容。的確,在老家四周,誰家娶媳婦、嫁女兒,都會特地聘請我媽去掌勺。她老人家的那道紅燒鱠魚一上桌,大家紛紛讚不絕口。

我最愛吃媽媽做的油煎銀魚餅。她用小銀魚、雞蛋、少許白麵,少許鹽跟蔥花攪在一起,煎出的銀魚餅圓圓的,像核桃酥那麼大,一煎幾大盤,聞著噴香,吃著透鮮。一頓飯下來,我常常什麼都不碰,專門大塊朵頤那看著金黃、嚼著倍兒香的銀魚餅。

記憶中的魯菜

銀魚餅

自走出老家,在北京、在美國,媽媽的“名菜”,我複製起來甚難,其主要原因是穀物不新、魚蝦不鮮。

就拿芝麻拌海蟄來說,不提其它,僅尋到新鮮海蟄就難。而在我老家,想要新鮮海蟄只需一根扁擔、兩個筐,腰裡別上幾毛錢,一路歡快至海邊便可購得兩方海蟄,之後,晃晃悠悠地挑著海蜇回家,碗盞刀剁齊上陣,就能等到一餐可口美食。

媽媽的做法是這樣的:先將那略帶海水顏色及海水味道的海蟄端到案板上,片成片,切成條,放在涼水裡浸泡30到40分鐘,然後用漏勺撈到瓷盆裡,撒上炒香的芝麻鹽兒、倒上醬油、拌上蒜末兒和香菜末兒,人手一碗,吃後必定是口齒留香,鮮味無窮。

讓我懷念的還有蛤蜊打滷麵,離開膠東那片海後,甭想再嘗那個鮮。告別家鄉那方田,甭想再品那種面——媽媽的手擀麵。

媽媽在擀麵時從來不用醭面,要的是把切好的麵條往開水裡一放,當即會自行散開,這個技術關鍵在和麵上。常言道:鹼是骨頭,鹽是筋,和麵時若配好鹽鹼的比例,那麵條吃到嘴裡,是又滑又爽又筋道。如此麵條,再澆上我媽特製的滷,那味道鮮美極了。

記憶中的魯菜

山東打滷麵

滷的做法是:先用蔥姜熗鍋,再煸炒肉絲和西葫蘆絲,加進蛤蜊肉,倒上焯蛤蜊的鮮湯,開鍋後,撒把韭菜末兒,那味道鮮美得足以讓人回味三天。

在我眼裡,媽媽不僅是紅案名廚,白案手藝也相當地道。強烈感受,媽媽無論做什麼均受愛的驅使,那份潛存在心底間的愛,對世人、對孩子無不全心釋放。她不怕麻煩,不嫌累,只要我們吃樂了,吃美了,她老人家的“中國夢”就算實現了。

人說,嬌大的,慣小的。我恰是那個被慣大的老丫頭。孩提時,媽媽給我包的大餃子,全捏成胖麥穗兒,甭說吃,一看就咕咚咕咚嚥唾沫;包那小餃子比乒乓球還要小一圈,為的是一口一個,吃著痛快。

媽媽蒸起饅頭來,有時會做幾隻大燕背小燕,有時會做幾隻小白兔,有時會做幾隻小狗狗,有時會做個大刺蝟。

動物的形狀做好後,媽媽就先用剪子剪出燕子的翅膀,用手捏出脖頸、嘴和尾巴。再讓燕媽媽用翅膀當手,上翹後彎,勾住自己的孩子,為的是小寶貝不會摔下來。

做小兔、小狗饅頭主要是捏好耳朵與小胖臉兒及四條腿。大刺蝟耗時最多,那一身的刺全靠剪刀來一排一排地退著剪,剪一下往上挑一下,以防蒸好後,刺會粘在後背上。都做好了,再把那尖尖的嘴給剪開了,裡面還要夾上一條泡過、剪好的紅棗。

等饅頭好了,我常捧著晾涼的小動物饅頭,說什麼都捨不得下口咬。看著它們那栩如生的小樣子,好想如對待寵物般地將其養起來。

尤為難忘,每年陰曆的七月初七,媽烙的巧餜更是酥脆,香甜,咬一口,慢慢嚼,細細品,嚥下捨不得。

這些美好的回憶讓我忍不住想起了蘇東坡的詩句:“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

作者:宋曉亮;編輯:徐無鬼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