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是這次湖北之旅的最後一站,行程中唯一的景點古隆中也是整個行程中僅有的自費景點。由於我們這個團只有11個人,並且有3個人在襄陽就結束行程,因此,湖北行程開始的時候,導遊就流露出了不打算安排去古隆中的意思。導遊的動議沒有得到我們3個家庭8個人的首肯,大家都表示,來趟湖北不容易,況且古隆中又是那麼有名,已經到了襄陽卻不去看看諸葛亮的隱居地,實在說不過去。導遊和司機在經過一番“商量”後,提出了加收車費、嚴格控制遊覽時間、確保下午5點以前趕到武漢的方案,大家均表示同意。

早上不到8點,我們就冒著淅淅瀝瀝的小雨前往古隆中。筆直的臥龍大道引領我們由北向南跨過漢江上的臥龍大橋,然後向西轉入檀溪路。昨天下午從武當山來襄陽的路上,谷城、新野、樊城等一個個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頻頻提到的地名不時出現在路牌上,讓我這個“三國”迷突然有了穿越回東漢末年的感覺。眼下正走著的檀溪路,其名字一定來自劉備騎馬越過的檀溪。《三國演義》第三十四回中說,劉備在襄陽遭蔡瑁追殺,騎馬衝出襄陽城西門,狂奔十數裡後,被水流湍急、波浪翻滾的檀溪阻住,幸虧所騎戰馬“的盧”神助,一躍三丈,飛過檀溪,不僅讓劉皇叔脫離險境,而且巧遇水鏡先生司馬徽,從而引出“三顧茅廬”的故事。查成書於清光緒年間的《襄陽府志》得知,檀溪原為漢江支流,在漢魏之前因修築老龍堤而使其與漢江隔斷,“日久淤塞”,逐漸乾涸,至近代只存其名而無其水。現在的檀溪路應該就在原來檀溪所在的大致位置上,我們從襄陽來古隆中的軌跡八成就是劉備落荒而走的路徑。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古隆中在襄陽城西約20公里的地方,從公路上就可以看到景區高大的漢代風格門樓。

從景區遊客服務中心到景區核心部分有兩三公里的樣子,需要乘坐景區提供的擺渡車。在遊客服務中心等候的時候,看到一份古隆中景區的介紹資料,說景區佔地面積為209平方公里。當時我以為是印刷錯誤,把小數點印錯了位置,因為我居住的城市有差不多50萬人口,城區面積也只有不到50平方公里,一個內容比較單一的景區怎麼會有209平方公里?但坐了20多分鐘的擺渡車才到達核心景區後,我知道資料上的數字沒有錯,因為襄陽方面顯然制訂了一個宏大的古隆中景區發展規劃。相信若干年後,在景區大門到現在的核心景區之間的廣大區域,一定會出現一大批與諸葛亮、三國故事相關的新景點、新景觀。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甫一進入景區,山清水秀、林木蔥蘢的幽雅環境讓人一下子想起了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對隆中景緻的描述: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林不大而茂密,地不廣而平坦。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由於沒有導遊,我們幾個人正琢磨如何遊覽的時候,透過林木的空隙,我看到了古隆中的標誌物——石牌坊。顧不上招呼大家,我已經三步並作兩步來到了牌坊前面。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古隆中 牌坊建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為青石材質,四柱三門三樓,樓脊兩端飾以魚龍吻。牌坊明間正面坊額“古隆中”三個字的書寫者是清代同治年間進士、曾任湖北兵備道、總理湖北、四川、江西等八省漕運的陳維周,題寫時間是光緒十五年(1889年)。

兩邊對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取自杜甫的《蜀相》詩。東西次間坊額分別為“淡泊明志”和“寧靜致遠”,語句源自諸葛亮《誡子書》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牌坊背面明間坊額“三代下一人”把諸葛孔明譽為夏、商、周之後政治、軍事才能和人品第一人,評價不可謂不高。兩邊的對聯“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將諸葛亮與歷史上的名臣伊尹、呂尚、蕭何、曹參相提並論,足見作者杜甫對諸葛亮歷史功績的充分肯定。粗略檢索了一下,杜甫涉及到諸葛亮的詩作有八九首之多,且均為頌揚、讚美之作,杜甫對諸葛亮的尊崇和敬仰之情可見一斑。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緊鄰牌坊,是一池碧水,稱荷花池,池上架設的小橋叫小虹橋。這座小虹橋,就是劉備二顧茅廬時遇到諸葛亮岳父黃承彥的地方。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走過小虹橋的時候,驚動了草叢中的一隻水鳥。水鳥在水面上盤旋了兩圈,落在了遠處池水中的一塊石頭上,只留給我一個背影。以我有限的鳥類知識,我判斷這應該是一隻鷺,至於是什麼鷺,不敢確定。羅貫中說隆中“猿鶴相親,松篁交翠”。此番來遊,猿鶴未見,有鷺相迎,也算不枉此行。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池畔,立有一通石碑,正面陰刻楷書“隆中路”,北面鐫“襄陽隆中路記”。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碑記作者為民國年間時任湖北第八區行政督察劉驥。碑記有3個內容:糾正“隆中”不屬於襄陽的說法;記載1932年11月蔣介石蒞襄至隆中祭拜諸葛武侯的歷史事實;記述修復隆中古蹟和修築隆中路的過程。碑文書寫頗見功力,只是其中的“蔣公介石”四字和劉驥的“劉”字因人為破壞而漫漶不清。劉驥主持修建的這條隆中路非常簡陋,勉強可以通行汽車,但卻是湖北省內第一條專門的旅遊公路,在湖北旅遊發展史上地位特殊。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隆中路”碑面對的小山叫隆中山,海拔只有306米,古隆中的大部分歷史遺蹟都集中於此。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偱路上山不遠,遊路右側可見一座兩柱沖天式石牌坊,坊額是“隆中書院”,坊柱聯“才需學學以廣才;學需靜靜以修身”同樣取意諸葛亮的《誡子書》。

“隆中書院”的前身“武靈王學業堂”,始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三年(938年)。史載,唐光化三年(900年),唐昭宗李曄加封諸葛亮為武靈王,改其故宅為廟,並立碑作記。從此,諸葛亮由“侯”晉升為“王”,在主流社會的尊崇地位進一步提高。這也是“武靈王學業堂”名字的來歷。至元末,廣德寺書院遷至隆中,始稱“隆中書院”。廣德寺為襄陽名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是中國佛教鼻祖釋道安講經弘法的地方。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現在的隆中書院重建於1987年,主要有靜礪堂、致遠堂等仿古建築,其中佈置的展覽從勵志成才、勤廉治國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展現了諸葛亮為國、為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偉大一生。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院中有一尊漢白玉青年諸葛亮雕像,與《三國演義》中劉備看到的諸葛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的形象還是比較接近的。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重建隆中書院碑記”碑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設有廊簷的書室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書院裡放置“三顧茅廬”銅像有些不倫不類。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展廳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從隆中書院返回主遊道繼續上山,路右側可見一座四角攢尖頂小亭,稱“明碑亭”。

亭內所立石碑上刻有“重修隆中諸葛武侯先生祠堂記”,記載了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中憲大夫、都察院協院事左僉都御史李楨重修隆中武侯祠的有關情況。碑陰刻有諸葛亮畫像,這是現存最早的諸葛亮畫像。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明碑亭旁邊的說明牌竟然把都察院的“都”字寫成了“督”。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石階路盡頭臺基之上,是古隆中的主要建築武侯祠。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臺基下東側立有一通大理石碑,上刻描金的郭沫若《諸葛草廬》文。文中把諸葛亮與陶淵明類比,肯定了諸葛亮的“出世”精神。這是郭沫若1964年到訪古隆中時題寫的。

與郭沫若碑相對的位置,還有一通碑,上面是著名歷史學家譚其驤確認諸葛亮躬耕之地即在襄陽隆中的考證文字。長期以來,河南南陽和湖北襄陽在“隆中”究竟在豫還是在鄂爭論不休,學術界也分成涇渭分明的兩派,為兩家的紛爭推波助瀾、搖旗吶喊。以我對三國曆史的瞭解和對相關資料的辨析,覺得諸葛故地在襄陽的說法更為合理。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武侯祠正門為坊式門,四柱三門,飛簷翹角,十分壯觀。坊式門明間門楣上嵌有一塊石雕門額,上書“漢諸葛丞相武侯祠”,兩側有聯:岡枕南陽依舊田園淡泊;統開西蜀尚留遺像清高。東西次間門楣上分別有額“掀天”、“揭地”,應是對諸葛亮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局面中,冷靜分析天下大勢,開闢三國鼎立新時代的中肯評價。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該祠為四進三院的層臺建築,各殿依山勢逐漸升高。門殿,也就是坊式門所在的大殿,殿中塑有峨冠博帶、手執羽毛扇的諸葛亮全身銅像。這尊銅像由諸葛後人捐贈,據說是按諸葛亮的實際身高塑造的。塑像背後太師壁上繪有戰伐之神白虎,這是隻有諸葛亮這樣的軍事大家才佩享受的“待遇”。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太師壁上端懸時任國家副主席董必武題寫的“臥龍遺蹟”橫匾,左右聯語:出處媲耕莘寄命託孤卓爾臥龍誠國士;忠勤昭伐魏大星遽隕咄哉司馬嘆奇才。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殿內東西兩壁嵌有歷代著名人物頌揚諸葛亮的文字,包括蜀漢楊戲的《贊諸葛丞相》、西晉鎮南參軍李興的《祭諸葛丞相文》(又名《諸葛亮故宅銘》)、東晉著名文學家、史學家習鑿齒、袁宏的《諸葛忠武候贊》《孔明贊》、北宋大文豪蘇軾的《諸葛武侯畫像贊》和唐太宗李世民對諸葛亮一段評語。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前殿在更高一級的臺基上,面闊三間,硬山頂。殿門兩側有兩副對聯,內聯是“畫三分燒博望出岐山大名不朽;氣周瑜辱司馬擒孟獲千古流傳”;外聯是“伯仲之間見伊呂;先生有道出羲皇”。後面這副對聯是一副集聯,均出自杜甫詩句,上聯前面已經提到,來自《詠懷古蹟五首》;下聯則出自《醉時歌》。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太師壁壁心中堂畫上的郭沫若題字與祠前石碑上的為同版;兩邊的對聯“志見出師表;好為梁父吟”也由郭沫若撰寫。太師壁上方懸“三顧遺蹟”匾額,一副對聯是:二表深心透武略;三分鼎足見文韜。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殿內東壁為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陳亮的《諸葛孔明論》;西壁為清初文學批評家毛宗崗在《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讚語,譽其為“古今來賢相中第一人”。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第二進院子兩側廊廡裡是蜀漢荊州籍知名文臣武將的彩塑坐像,東側6位文臣是費禕、向朗、習楨、馬良、蔣琬、龐統;西側6位武將是鄧芝、廖化、向寵、習珍、馬謖、諸葛均。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中殿為一過殿,也是面闊三間,硬山頂。殿門兩側有兩副對聯,內聯為“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外聯為“兩表一對鞠躬盡瘁酬三顧;鼎足六出威德鹹孚足千秋”。前面那副對聯,最早出現在成都武侯祠裡,其作者是清代曾任四川鹽茶使的趙藩,一般認為是有關諸葛亮的對聯中最有思想深度的一副。殿內一派商業氣象,各種旅遊紀念品琳琅滿目。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在第三進院靠近西側門的地方,有一通“重修隆中祠記”碑,上面記載了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武侯祠的基本情況。碑記的作者永升有一長套官銜“誥授中憲大夫湖北分守安襄鄖兵備道兼理水利事務”,讓人一下子還真記不住。

據成書於清光緒年間的《襄陽府志》記載,隆中武侯祠始建於東晉時期,唐宣宗朝有維修記載,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改祠為廟。此後各朝,對武侯祠均有增修,多次重建。現存的武侯祠重建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乃由時任荊南道觀察使蔣興芑從東山窪移建而來。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後殿是全祠的主殿,樣式和前兩殿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殿門上掛有一塊橫匾,上書“諸葛武侯”。看落款,題寫者是著名書法家李鐸。大家的書法自然不差,但制匾的水平實在不高,把其中的飛白弄得像強加上的,可惜了李鐸先生的這幾個字了。殿門外也有兩副對聯,內聯為“公已去千年留得勝跡長存風光無限;我來才一瞬想到古人三顧感慨何深”;外聯為“才須學也自布衣且致卿相耕讀本始;法以威之親賢臣而遠小人紀綱當先”。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殿內居中為諸葛孔明坐像,上懸“天下奇人”匾額。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東側為諸葛亮長子諸葛瞻像,上懸“志存高遠”匾額。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志存高遠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西側為諸葛亮孫諸葛尚像,上懸“漢家遺風”匾額。

諸葛瞻曾官至蜀漢尚書僕射、兼軍師將軍;蜀漢景耀六年(263年),在綿竹與魏將鄧艾交戰中,諸葛瞻父子雙雙戰死,父親時年36歲,兒子還不到18歲。諸葛一門三代人,在諸葛亮的引領下,前赴後繼、流血犧牲,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特殊貢獻。殿內東西兩壁掛有木刻條屏,內容多與前殿重複。

武侯祠的西跨院有兩座建築,一個是“娘娘殿”,一個是“三義殿”,前者奉祀諸葛亮的夫人黃月英,後者奉祀桃園三結義的劉備、關羽和張飛。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娘娘殿夾在武侯祠後殿和三義殿之間,面闊只有一間,舉架比兩側房屋都要低許多,顯示出封建時代男尊女卑的社會意識。門楣上所懸的“智慧賢淑”匾額,由毛澤東的次女李納在1996年題寫。因為在中國傳統的對女人的評價標準裡,賢淑已經是非常高的評價,而在黃月英身上賢淑和智慧相疊加足見這位諸葛夫人的不同尋常。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殿內陳設簡陋,黃月英塑像上下左右無匾、無聯。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東西兩壁有兩幅木質浮雕壁畫,以承彥擇婿、羽扇定情、牛車迎親、同耕共讀、本人磨面和教子成才6個畫面再現了黃月英作為一代奇女子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

關於諸葛夫人黃月英,正史並無記載,但民間故事極為豐富。北宋著名文人范成大在其風土民俗著作《桂海虞衡志》中記載:“諸葛亮居隆中時,友人畢至,有喜食米者,有喜食麵者。頃之,飯、面俱備,客怪其速,潛往廚間窺之,見數木人椿米,一木驢運磨如飛。孔明遂拜其妻,求傳是術,後變其製為木牛流馬。”這則故事告訴我們,“木牛流馬”的知識產權至少有一半應該是黃月英的。另外,諸葛亮與孟獲纏鬥於南中,蜀軍為避瘴氣而使用的藥物“諸葛行軍散”,據說也是黃月英提供的祕方。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三義殿面闊三間,前有出廊,月臺青石欄板上雕有馬躍檀溪、草船借箭、長阪坡等“三國”故事。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樨頭裝飾也很講究,並且與院牆連成一體,形成階梯式結構;;院牆上同樣鑲嵌有石雕“三國”故事,技法簡潔,傳神生動。從建築規制和裝飾上看,“三義堂”的規格顯然比武侯祠的幾大殿都要高,劉備的君主地位在這裡沒有被忽視。簷下懸“三義殿”匾額,前廊左右兵器架上分置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和張飛的丈八蛇矛,劉備的雌雄雙股劍不知所蹤。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東西廊牆上身部分裝飾有石雕“三國”畫,西為劉玄德白帝託孤。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東為關雲長單刀赴會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殿內三尊青銅坐像,劉備居中,左為關羽,右為張飛。劉備像兩邊有一副抱柱聯:當年正氣扶元氣;萬世人心仰赤心。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張飛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關羽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殿內東西兩壁繪有兩幅彩繪壁畫,東壁為“桃園三結義”,西壁為“三英戰呂布”。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桃園三結義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庭院西側立有兩通石碑,碑額鐫有中國國民黨黨徽的一通叫“志銘功德”碑,上面記載了1932年蔣介石蒞臨隆中,感念於諸葛武侯的赤膽忠心,捐資大洋5000塊重修武侯祠、三顧堂,新建銅鼓臺、荷花池的歷史事件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另一通叫“重修隆中武侯祠記”碑,豎立於1933年,是對蔣介石捐資重修、新增隆中景點項目完成情況的回饋。前一塊碑在“文革”時因匍匐在地充作鋪路石而倖免於難,後一塊則是根據碑拓資料重刻的。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蔣介石當年捐建的銅鼓臺在武侯祠的東側,其中安放著清同治初年在廣西出土的“諸葛銅鼓”。銅鼓臺的主體建築是一座建築在高臺上的四角攢尖頂小亭,亭南面闢門,其它三面封閉;環亭圍以青石欄杆,東西南北四面皆有踏跺。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亭內銅鼓據信為諸葛亮平定南中時所鑄,在廣西出土後,曾為廣西蕃司李承思所得,後捐於隆中。

關於諸葛亮在平定南中的時候為什麼鑄造銅鼓,歷來有多種說法,比較可信的,應該是銅鼓不怕潮溼,能夠適應南中地區的潮溼環境,而皮鼓在受潮後很難敲響。另外,銅鼓比較特殊的聲音容易在篤信鬼神的南中民眾中製造詭異和恐怖氣氛,是諸葛亮“攻心”戰術的一部分。類似銅鼓在成都武侯祠也有陳列。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亭前築有一堵青石磚雕照壁,壁心雕有隸書“銅鼓臺”字樣。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環繞亭及照壁建有半廊,廊內牆壁上鑲嵌著數十塊歷代名人謳歌、稱頌諸葛亮的書法、碑刻作品。蔣介石捐建的銅鼓臺在1950年倒塌,現在的銅鼓臺重建於2000年。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從銅鼓臺出來按照遊覽圖向西尋找三顧堂的路上,先看到了“六角井”。六角井井筒呈六邊形,井壁以清石砌成,井臺上圍以六角形欄板。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俯身觀井內,水波如鏡,清澈見底。

有關六角井的記載,最早見於東晉習鑿齒的《襄陽耆舊記》(又名《襄陽記》),書中說:“襄陽有孔明故宅,有井,深五丈,廣五尺,曰葛井。”此後,南北朝時期鮑至的《南雍州記》、盛弘之的《荊州記》都提到六角井,且具體位置始終沒有變化。特別是明弘治年間隆中諸葛故宅遭到破壞後,六角井更成為確定諸葛故宅準確位置的最重要依據。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六角井後面的山坡上,建有一座六角重簷攢尖頂小亭和一通石碑。石碑是明襄簡王朱見淑墓的標誌碑,亭為“草廬亭”。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古隆中 看到朱見淑墓標誌碑的時候,我就好生納悶:明代藩王的墓怎麼會出現在隆中?難道這位藩王建墓的時候不知道這裡是大名鼎鼎的諸葛故宅嗎?閱讀完標誌碑上面的說明文字,方知其中原來還有一樁公案。

朱見淑是第三代襄王,封地在今天的襄陽。一個偶然的機會,朱見淑發現隆中諸葛故宅一帶風水極佳,遂命人將諸葛草廬拆毀,在草廬原址上為自己修建起了陵墓。可能是這位無知藩王的無恥舉動遷怒了上蒼,朱見淑及其家人在其即位僅一年後即突然集體暴斃。崇禎十六年(1643年)年1月,李自成義軍攻佔襄陽,並在襄陽稱“新順王”,朱見淑墓被掘。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朱見淑墓遺址上重建武侯祠,同時在草廬原址修建草廬亭,以示紀念。

轉身靠近草廬亭,打算仔細看看鑲嵌在牆壁上的石碑是什麼內容時,腳下一滑,斜歪著身子,重重地摔在了草廬亭旁邊的青石板上。爬起來後的第一件事,是看看手裡的相機是否損壞,然後才是活動手腳,看看是不是有骨折的地方。初進古隆中的時候,我就發現這裡非常潮溼,鋪路的青石板上長滿了青苔,腳踩上去非常容易滑倒,我就是不小心踩到了草廬亭旁邊有些坡度且長滿青苔的石板摔倒的。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儘管摔了跟頭,但還是沒忘看那方石碑。碑文的作者是光緒年間一位叫劉保林的官吏,當時的官職是權兵備道使者。碑記有考證諸葛故宅真偽的意思,但顯然不夠深入,只是泛泛而談。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戰戰兢兢,踩著被雨水打溼後更加潤滑的石板路從山坡上下來,前面是一個不大的院子,後門門楣上鑲嵌著一塊石雕門額“松竹蒼茂”。進去之後才知道,這就是“三顧堂”。

明成化初年,荊南道觀察使吳綬在維修隆中古蹟過程中,增建了供有劉關張塑像的“三顧堂”,此為古隆中建設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紀念堂之始。吳綬還有《題三顧堂》詩“賢人隱巖穴,帝子再三尋,野處終身志,雄談濟世心。路回山隱隱,樹鎖晝陰陰,千載稱魚水,高風冠古今。”現存的三顧堂重建於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之後屢有修繕。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三顧堂的大門面闊三間,硬山頂,兩側八字牆上有兩幅石雕“躬耕隆中”和“三顧茅廬”。門聯“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的作者是明代文人遊俊。門前有三株古柏,相傳劉關張三顧茅廬時曾經在此樹上拴馬。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門前還有兩通古碑,東側一通漫漶不清;西側一通為“重修武侯武侯祠宅碑記”碑,碑記作者是時任中憲大夫、湖北分守使李敏學,時間是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東側一通漫漶不清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三顧堂為四合院結構,進入大門,迎面就是主堂。主堂面闊五間,硬山頂,前有出廊。廊柱上有聯:大猷是經謀國早讀隆中對;淡泊明志慕公好為梁父吟。門聯較長“與孟德同時先後相漢而行誼判若霄壤大節凜孤忠孟德能無死悔;為仲達所畏進退視蜀倘將星不隕渭濱王師捷六出仲達焉得生還”,把諸葛亮與曹操、司馬懿相比,切入點比較新奇,耐人尋味。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堂內是一組“隆中對”彩塑,諸葛亮與劉備縱論天下大勢,不甚服氣的關羽和張飛在一旁竊竊私語。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東西兩廂為碑廊,裡面陳列著歷代碑刻數十塊,包括《隆中對》《前出師表》《後出師表》。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前院有一架雙木輪棚車,相傳諸葛亮當年就是用這種車迎娶的黃月英。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前院三間草房明間為客廳,東次間為客房,西次間為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的臥房。諸葛均曾官至蜀漢長水校尉。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後院三間草房明間為小客廳,東次間為書房,西次間為諸葛亮的臥房。著名的“隆中對”就應該是在這個小客廳裡進行的。

雨勢漸大,天色更暗,草堂內外讓人感覺都是溼漉漉的。有史學家根據諸葛亮在行軍時只坐車而不騎馬,推斷孔明可能患有嚴重的關節炎或風溼病。身臨隆中諸葛草廬如此潮溼的環境,我馬上認可了史學家們的推斷。古隆中山川秀美、風景宜人,但過於潮溼的環境實在不適合人長期居住。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在後院石板路上拍到一條讓人毛骨悚然的蟲子,有差不多10公分長,身上有黃色條紋,多足。把照片上傳到百度,得知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毒蟲——馬陸,一種喜歡在潮溼環境生活的節肢類動物。此種駭人的蟲子,在隆中隨處可見,隆中的潮溼可想而知。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和導遊約定的時間已經所剩不多,不能再往遠走了,只能依依不捨地原路返回。透過林木,看到山坡下有一通高大的石碑,上書“龍臥處”三個硃紅大字。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我讓妻女先慢慢往回走,自己三步並作兩步下了石階,一定要好好看看這通如此雄壯的石碑。走近才看清,我剛才看到的是碑陰,碑陽書有“草廬”二字。碑陽上的其它文字告訴我們,該碑豎立於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題寫者叫江匯。江匯是明嘉靖年間進士,曾任湖廣按察副使、浙江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景點的相關資料介紹說,“草廬”碑是古隆中景區裡明代碑刻保存比較完整的一通。

心懷三國事   隆中吊孔明

由“草廬”碑沿山坡下行,有一座三重簷六角攢尖頂亭,名:抱膝亭。相傳,諸葛亮隱居隆中時,長在此抱膝長吟。吟者何?《梁父吟》者也!抱膝亭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由時任湖廣襄陽道趙宏恩主持修建。現在的抱膝亭是由時任湖北提督程文炳在清光緒年間重建的。亭前立有一通“抱膝處”碑,碑文由程文炳在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題寫。

匆匆忙忙遊覽完古隆中,汗水和雨水已經將身上的T恤完全打溼。坐在去往武漢的旅行車上,信口吟出四句順口溜:隱居隆中待明主,一旦得召震乾坤。智慧忠義堪雙馨,諸葛至今無數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