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八景傳奇'

"
"
隴西八景傳奇

第一組,春象兩景“翠屏春曉”與“桃花晚照”。以“翠”色配“桃色”首開美麗動人的天然畫卷,為東來隴西第一組景觀。

隴西的地貌形勢典型地體現了“地不滿東南”的特徵,渭水川的流向與日出日落的地理方向約成二十五度至三十度夾角向南偏移,故隴西人習慣上依川道的走向為東西方向。翠屏山即坐落在距縣城東二十公里的西入界口渭河南岸。因為它是隴西境內一年之初最早接受逆渭河河谷而來的東南暖溼氣流的影響,春天的到來和農作物的成熟季節要比距它僅二十公里的縣城早半個多月。山有六泉,西秦乞伏國仁襲鮮卑三部處就在這裡。景取孟春之象,名“翠屏春曉”。意即報曉春天,顯示生髮之氣。景在東方,東方在八卦中為“震”,一震萬物生,這就是本意。

隴西的第二景“桃花晚照”原是個會意的虛景,並非因真正有桃林、桃花而得名。在這一景和下面兩個夏象景觀的配置上最為集中的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運用五行學說中陰陽互補、相生相剋的樸素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豐富的藝術創造力。所以,從古到今,這三處景觀成為人們最津津樂道理的話題。

從地理方位上講:“桃花晚照”是在隴西的正東。但在域界上,這裡是渭水北岸,黃士高原與隴南山地的分界表示得十分明顯。在這個方位上從縣城到縣境邊由遠到近有三座裸露著紅色砂土的斷崖,分別是桃花山、紅山堡、赤山子。古人為了表示春象。除從渭河南岸借來翠屏山作為第一景外,又將這三座紅山作了巧妙的藝術化處理,說它山色紅潤如桃花,每當夕陽西下,落霞盡染,山色與霞光相輝映,瑰麗多彩。

因距城四十里坐落在枲(xi)麻溝口的紅山堡居這三座紅山之中,故為中心景點。後來,這一帶百姓為應景色,廣植桃樹,使其成為隴西一大果品生產基地。再後來,因這裡有了桃材,有人就誤以為景因桃樹而名。這一認識其實是錯誤的。如果真因桃樹而名,那景名就該是“桃花晨曦”而不是“桃花晚照”。因景點在東方,接受晨曦要比晚照更切實一些。又顯示的是春象,晨曦比晚照更自然。

其實,這裡使用了一個“晚”字,還有更大的講究:它井不是標示時辰的實詞,面是取“晚照”即陽西下衰敗的意思去減弱三座乾枯的紅沙山過重的赤色。同時,因為赤山子又叫火焰山,火,有礙生髮,古人因此就在這個方位上少置了一景,形成八景在縣東僅有三景,縣西卻有五景的偏移,除先借翠屏六泉之水為主象外,又在後面的兩個夏景中安排了七個帶水邊的字,繼續滅減赤火,用以平衡陰陽,促導生髮。

第三景“落浦荷蓋”、第四景“渭水湫波”同樣都是虛景,屬夏象。“落浦荷蓋”景點在城北五里。“浦”即河浦,水邊上有人家的地方。這個景是以海拔兩千多米的岳家墩大山受山水沖刷形成的溝壑喻為大荷葉上的莖脈。這隻“大荷葉”倒映在山下的渭河中,好像河面是蓋滿了“荷葉”。身臨其境觀察,倒也煞有介事,然而卻是一處虛景。“渭水湫波”景點在城西北二十五里水月坪下。要注意這個“湫”字,是帶水邊的湫,不是秋天的秋。“湫”是大水池的意思。因這段河面寬闊、平坦,碧波盪漾而名。但取水波為景,望之有,觸無之,亦屬虛景。因此景方位在北,景象屬夏,夏屬火,渭北本缺水而遇火象,古人故在這兩景八個字中連用了落、浦、渭、水、湫、波六個帶水旁的字和以“皿”代水的“蓋”字湊成“七水”以平夏火之旺。主景分別以“波”、“荷”來顯示,頗具魅力,故使虛景亦成盛名,誘人尋訪。

“首陽舊縣”是隴西八景在中軸線以北四景中配置的唯一實景。“縣”含“倉”之意,屬秋象,故為孟秋之景。與春景“桃花晚照”相呼應,組成春花秋實的大意。從字面上講,“首陽”就是初升的太陽,或最早見到太陽的地方,代表興旺。“舊縣”包含著“大倉”,全句就是興旺的大倉。帶著祈禱、祝福豐收的意思。

隴西八景中的第六景“石門夜月”,景點在今渭源縣蒲川鄉,距院西約四十公里,原屬隴西,後劃歸渭源。景以峪中峨峙兩石為門,近有潤溝溪流,遠有迭峰松濤。每當皓月臨空,其清新典雅之趣,如若仙境,實為隴上亙古之一勝景。解放後,附近建成石門水庫,更添遊覽價值。

隴西八景的第四組“碧巖珠簾”和“樺嶺積雪”是代表冬象的兩景。“碧巖珠簾”是在縣西南碧巖鄉珠簾村南。地表涵養水分之沉積,遇岩石受阻,從礫石層縫中湧出,跌下數丈岩石時散作珠狀如串簾。秋愈濃,水愈寒,珠越明。故與“樺嶺積雪”配為冬象。冬象屬金,寓藏金珠之氣。

第八景“樺嶺積雪”。樺嶺山因山中多生紅樺樹而得名。在縣東南與漳縣、武山三縣交界處。主峰海拔兩幹七百七十八米,為隴西第一制高點。山上有回龍池,傳說為龍王之行宮驛館,故山中每霧則雨。至初夏,背陰處常有不化積雪,與前一景相同,喻藏玉堆金

【以上文字出自溫繼忠先生著的《隴西民間故事集》一書,部分文字有刪減。圖片來源於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