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李氏,是中國古代以隴西郡為郡望的一個李氏家族。秦漢時期設置隴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隴西李氏在秦代與漢代是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這個家族湧現過西漢飛將軍李廣、秦國名將李信等著名將軍。

世傳“張王李趙滿地劉”,是說國人姓氏最為眾多的幾大姓氏,而李姓近億人口遍佈世界各地。近年,散居在世界各地的李氏後裔尋根祭祖之風日興,經有關專家多年考證證實:李氏祖根在甘肅的隴西。


天下李氏出隴西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李姓出自嬴姓,皋陶之後,世為大理(掌管刑法的獄官之長),以官命族為理氏。商朝末期,紂王無道,理徵因直言規勸其改正錯誤,為紂王所不容,而被殺害。其妻陳國契和氏攜子利貞逃難於伊候之墟,飢渴交侵,摘路旁李子樹上果子充飢才得生存。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為改姓避難,,又因理、李同音、通用之故,所以理利貞改姓李利貞,後遷徙定居隴西,故皋陶為李姓血緣始祖,利貞為得姓始祖。


天下李氏出隴西


李姓從形成時起,長達幾百年默默無聞,直到春秋時期李耳(字伯陽,諡曰聃,號為老子)為周朝守藏室之史,春秋時的思想家和道家始祖,著《道德經》八十一章五千餘言,留芳百世。李耳九世孫李曇生四子:崇、辨、昭、璣。戰國時遷居趙國和秦國,這一派後來分為兩支。一支為長子李崇,任隴西太守、封南鄭公,居隴西,後來成為隴西李氏的始祖。一支為四子李璣,居趙郡,成為趙郡李氏的始祖。這兩支人丁興旺,都成為名門望族。趙郡李氏後來湧現了趙國大將李牧、秦末將軍李左車、唐代大臣李吉甫、李德裕和文學家李陽冰。隴西李氏從李崇起居住在今甘肅隴西,世代為官,其孫李信任秦大將軍,封隴西侯,李信的後人“飛將軍”李廣和他的兒子李椒、李敢,孫子李陵都是西漢將軍。到了十六國時,李廣的16世孫李暠建立了西涼國。李暠的16世孫就是唐高祖李淵。

公元618年,李淵建立了唐朝。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姓作為“國姓”,是最尊貴的姓氏,在唐朝蓬勃發展,所以唐朝也是李姓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隴西李氏大發展的關鍵時期。生長於隴西的李淵父子統率十萬關隴軍,逐鹿九州,一統天下,文治武功,至為煊赫。修《氏族志》時,以李姓為天下姓氏之冠,並詔令天下李姓皆以隴西為“郡望”,並對受封歸降的顯赫之士廣賜國姓——李姓,還有許多家族的附姓和改姓,使李氏家族空前龐大起來,多民族的相互融合,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繁榮和壯大。


天下李氏出隴西


李氏族裔“得唐獨厚”,創造偉業,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李隆基的“天寶盛世”,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建立了不朽功績,也為李氏樹立了一座光彩斑斕的豐碑。有唐一代,李氏一族,英才濟濟,文臣武將,名士大儒,不勝枚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李姓擔任過宰相的,趙郡有13人,隴西郡有10人;立過赫赫戰功的大將有開國元勳李靖、中後期的李晟;詩人李白、李賀、李商隱稱得起一代巨匠;傳奇作家李朝威、李公佐、李復言,給中國的小說創作奠定了基石,開拓了道路。此一時期,李姓人家的文治武功,至為煊赫,無怪李白開懷歌唱:"我李百萬葉,柯條遍中州"。王勃也熱情詠歎:"隴西多名家,子弟復豪華…麟閣圖良將,六郡名居上。”唐朝宗室是一個龐大的李姓族群,特殊的社會政治地位,為他們創造了發展繁衍的優越條件,因而使李姓人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興旺景象。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了大成、西涼等12個政權王朝,但最為輝煌的莫過於唐王朝。

隴西李氏自此繁衍生息,建功立業,根深葉茂。從此李氏延續萬代,繁衍發達而成中華第一大姓。時到當今,李姓遍佈於中華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起源

隴西李氏始祖是秦國的司徒李曇長子隴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李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李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其子孫“飛將軍”李廣是漢朝時的重要人物。


天下李氏出隴西


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國君。南北朝時隴西李氏蟬聯圭組,世為顯著,門第高華,與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併為中原五姓高門士族,到了唐高宗時頒佈法令禁止這五姓七望自行婚娶。隴西李氏到唐朝時連續出了10位宰相。

演變

秦代隴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後人尊他為隴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為隴西郡的名門望族是由李崇祖孫三代人創基的:李崇之次子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漢朝時,隴西李氏出了兩位重要人物:飛將軍李廣及其從弟李蔡。李廣孫李陵戰敗被俘降於匈奴,使隴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


天下李氏出隴西


到了隋朝,隴西李氏已經是權傾朝野的望族。

隴西李氏李淵滅隋,建立唐朝,奉李姓為國姓。在唐朝,隴西李氏的聲望超過了趙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將宗室李置於諸士族姓氏之首,更將有功之臣賜姓李,從此隴西李氏由一個血緣系統的宗族演變成為一個“多元一體”的龐大世族 。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到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

房支

隴西李氏十三房支,他們是:

范陽李氏,始祖李向(尚弟,李崇6世孫);

頓丘李氏,始祖李忠(李廣孫)。北朝時期有李平涉獵群書,好《禮》《易》,頗有文才。子李諧,文辯為時所稱,與盧元明二人才器,併為鄰國所重。唐朝時有狀元李琚,善書法尤工"八分書"。

渤海李氏,始祖李恬;

申公房李氏,始祖李潛。唐有李渤,和兄長李涉一起隱居廬山一心讀書,因隨身帶著一隻白鹿而被稱為白鹿先生,現今白鹿洞書院立有先賢祠。李遜與弟李建皆好學講習不倦。

丹陽李氏,始祖李倫;其後有名將李靖。

安邑李氏,始祖李蓋;

鎮遠將房李氏,始祖李愔;

天下李氏出隴西


平涼李氏,始祖李系;

姑臧李氏:始祖李承,是東晉涼昭王李暠的曾孫,賜爵姑臧侯,因此這一房稱為姑臧大房,即後世墓誌銘所說的“稱閥閱者姑臧大房也”。南北朝時有李承長子李韶,學識豐富,時修改車服及羽儀制度,皆令韶典焉。

敦煌李氏,始祖李茂;

僕射房李氏,始祖李衝;

絳郡李氏,始祖李成禮;

武陵(後為武陽)李氏,始祖李琰之。少機警善談論,經史百家無不悉覽,號曰神童。為國子祭酒,祕書監。曾孫李大亮有文才。

又有京兆房李晟,為中興大唐名臣。涼昭王之後有“文章李杜在,光焰萬丈長”的著名詩人“詩仙”李白,文學史上經典傳奇小說的作者隴西三李李公佐、李朝威、李復言。隴西李氏又有唐宗室著名詩人鄭王之後李賀,青綠山水畫派北宗之祖長平王之後李思訓,滕派蝶畫畫家滕王李元嬰,山水畫家李成,建王之後南唐後主李煜,續資治通鑑長編作者曹王之後南宋史學家李燾,南宋大教育家白鹿洞書院學者朱熹傳人吳王之後李燔。

祖籍地

自從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故槐裡,遷成紀。”千百年來,槐裡就成為人們關注的地方。可以說,槐裡是李廣的第一故鄉,成紀是李廣的第二故鄉。而在李廣和他的父親李尚前往成紀之前,李氏就已經在這個名叫槐裡的地方生活了幾百年。我們所能見到的關於李氏在古隴西相關的記載,最早是從李崇開始的,李崇也就成為隴西李氏的始祖。李崇在秦時擔任隴西守。秦以郡為最高地方行政區劃,每郡置守,掌管其郡。李崇的後代李仲翔在平定羌人叛亂時戰死,朝廷追贈太尉,“葬於狄道東川”,他的兒子李伯考奔喪時,將家徹底安置在了素昌,素昌就是今天的臨洮。李伯考是李廣的爺爺。


天下李氏出隴西


結合其他各個方面的內容,人們認為“隴西郡狄道東川槐裡”就是隴西李氏的祖籍地。槐樹裡在臨洮縣城東面一個叫東二十里鋪的地方,儘管它的正式名稱叫做槐樹裡,但在當地居民的口語中依然稱作“槐裡”。公路邊上一個不大的石碑,上面寫著 “古槐裡”幾個字。許多專家的研究表明,這個槐裡就是隴西李氏的祖籍地。

前身後世

隴西李氏從最初紮根的狄道,隨後擴展到全國各地,最後發展成了中國的第一大姓,這背後是一個鮮為人知的遷徙之路。《史記》記載,隴西成紀李氏,漢武帝末年因為李陵投降匈奴的事件,遭受了滅頂之災,狄道李氏也受到了這次事件的牽連,都已經“衰微矣”。然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西晉至北周時,隴西李氏再次興起,累世為官,成為功著關隴的隴西豪族。


天下李氏出隴西


隴西李氏的這次興起是從李暠開始的,隴西李氏第一個做皇帝的就是西涼王李暠字玄盛,小字長生,生於晉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1年),為隴西李氏“狄道房”人,是漢初征西將軍李仲翔之19代孫。公元400年李建號“庚子”,在敦煌建立西涼政權,稱西涼王,後遷都酒泉。後來李暠後人受到北魏的信任,不少人在全國各地擔任過官職,後來他們就將家安置在了做官的地方,最後形成了不同的房。

在繁多的隴西李氏支派中,有四房最為興盛。這就是武陽(故城在今山東朝城縣西40裡)房、姑臧(治今甘肅武威縣)房、丹陽(治今河南項城縣東北)房、敦煌(治今甘肅敦煌縣)房。唐朝時期,這四房出宰相十名,榮顯功高,流芳百世。

在這裡面,最為引人注意的就是敦煌李氏,始祖李穆。李陵裔孫李穆、李賢就是隴西李氏敦煌房的始祖。據《南齊書》記載:初,匈奴女名託跋,妻李陵,胡俗以母名為姓,故虜為李陵之後,虜甚諱之,有言其是陵後者,輒見殺”。所以李陵後裔姓拓跋。在李賢墓誌中關於拓跋氏的來歷則有“建國拓跋,因以為氏”的記載,故拓跋也可能是因為拓跋部落的建立而產生的,且南齊書多有不實,故更為可信。李陵死後不久,匈奴內部發生了內亂,李陵子曾擁立烏藉都尉為單于。大約在漢宣帝末年,鮮卑拓跋部形成。隨著歷史的發展,拓跋部不斷南遷,這支部落建立了北魏。公元450年,北魏發生了一次慘案,由於環境的變化,北魏皇室並不承認漢族的血統,後北魏推行漢化,鮮卑姓改為漢姓,李陵後裔又恢復了李姓。李賢和他的三弟李穆,曾在敦煌為官並且在敦煌安家,成為隴西李氏敦煌房的遠祖。


天下李氏出隴西


漫長的歲月中,李氏已經發展到1億多人,成為中國最大的姓氏,今天在臨洮也有不少。 “現在,臨洮有八萬人姓李,佔全縣人口的七分之一。” 整個臨洮境內,以李姓命名的村莊達到76個,可以說遍地都是“李家莊”。僅僅是“李家灣”就有10個,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村莊也是非常的有趣,如“紙房李家”,他們或許有造紙的絕活;“窯頭李家”最早是否住在石灰窯或者其他什麼的窯邊上。還有更多的李家,瓦房李家、大戶李家、小戶李家、單莊李家、河下李家等等的名稱,成為展示李氏文化的天然博物館。

古隴西今臨洮

甘肅省臨洮縣,自古是人文薈萃之地。先秦時期,臨洮有古有隴西的稱呼,因為地處隴水之西而得名(注:出《山海經》,隴水發源於渭源的東峪溝河,位於臨洮東)。現稱臨洮,得名因地處洮河之濱。從南向北流過的洮河,是遠古時期為戌、狄、羌與先秦華夏民族之間的天然交界。地處洮河東岸的臨洮,是先秦西端抗禦外侵的軍事、文化、政治中心,以至於發展到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從臨洮城北三十墩的洮河東岸開始修築長城,一直向東延伸到遼東,構成了秦代長城基本輪廓。因此,洮河與長城,成了秦朝西北共同的屏障,並依次在臨洮建立了隴西郡,成為秦國三十六郡中最西邊的郡,郡治今臨洮縣城南。


天下李氏出隴西


西漢初,隴西郡仍然是西部軍事政治門戶,並且成為張蹇出使西域,衛青、霍去病徵討匈奴的後勤基地,為打通河西走廊,迎來絲綢之路的輝煌,打下堅實的基礎。從此,臨洮逐步發展成為絲綢之路出長安後的第一個重要驛站和商埠。唐代,臨洮是西防吐蕃的南防羌族的軍事重鎮。漢唐邊塞詩人反覆吟唱。並有哥舒翰著名將領助守戍邊,並有姜維、鄧艾、李思齊等在此血殺疆場,留下眾多歷史遺蹟,有古代民諺和城中的唐明皇手書為證。

隴西縣由來

自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置隴西郡(郡治狄道,今臨洮縣),魏文帝黃初年間(220-226)將郡治遷至今隴西縣地域。古隴西郡在歷史上共存在了1037年。至唐乾元元年(758年)裁撤,郡治所在地襄武承襲郡名,得隴西縣名至今。


天下李氏出隴西


至今,“隴西”作為地域名已存在了2292年,成為全國僅有的幾個典範地名之一。可以說隴西和臨洮一直為隴山以西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成為包括現甘肅境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

李氏文化

隴西李氏文化興起於周秦,顯於大漢,而盛於大唐。是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化齊名的甘肅四大文化之一;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的文化遺產。隨著“李氏故里”、“李氏文化”商標的註冊和這一文化品牌效應的逐步顯現,隴西李氏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並以逐漸轉變為一項文化產業。“隴西堂”是天下李姓的宗族祠堂,也是隴西李氏文化的標誌。李氏文化本身即為一種姓氏文化,而姓氏文化最深層的涵義就是宗族傳承和族群凝聚。隴西李氏文化代表的不僅是某一地區的文化,更是天下李姓人尋根祭祖之根本和精神需求之依託。


天下李氏出隴西


1992年,甘肅省在隴西縣恢復重建“隴西堂”,併成立了“隴西李氏文化研究會”;1993年又將“李氏文化”列為全省的四大文化之一。在1992年、1994年、2005年隴西李氏文化研究會、甘肅隴西李氏文化研究總會和隴西李氏文化研究開發中心先後成立,對隴西李氏文化利用信函往來、資料交流、新聞媒體介紹等多種形式,開展了一系列具有較大影響的宣傳活動。


天下李氏出隴西


《人民日報》——海外版,《甘肅日報》、《香港商報》、《菲律賓商報》等十幾家報紙;中央電視臺、北方電視臺、甘肅電視臺、定西電視臺等多家電視臺;世界李氏網、李氏網、隴西李氏文化網、蘭州大學網站、隴西縣政府信息網等多家網站均發表有介紹隴西李氏文化或專業研究隴西李氏文化的信息資料。國家郵政局出版了有關隴西李氏文化的一系列郵票和明信片。編排的《風雲隴西堂》也參加了第四屆中國藝術節演出。多角度、全方位的輿論宣傳和相關論文的撰寫,使隴西李氏文化在海內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李家龍宮由來

李家祠堂又稱“李家龍宮”,是唐代宮廷式古建築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御筆親書而得名。是研究隴西李氏文化遺址遺蹟的重要載體和標誌性建築之一,是隴西唯一保存下來的一處古建築群。李家龍宮(李氏祠堂)毀於唐末,明朝萬曆年間隴西知縣李汝相倡導集資重建,以後數度遭毀,清末及民國初年又陸續進行部分增建,解放後改為學校,2002年對尚存的十一座古建築群進行了恢復原貌的維修保護, 2003年9月正式向遊人開放。


天下李氏出隴西


李家龍宮(李氏祠堂)坐北朝南,東西長600米,南北寬440米,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建築風格為宮廷式建築,稱宮者,不但規模大,且規格也高於廟。龍宮主殿屋脊上安放九獸,在封建等級制度下,只有皇宮和太和殿安放十獸,李家龍宮的地位由此可見。龍宮建築物上大大小小一千八百九十九條雕龍,象徵“十八子李”根深葉茂。

唐王朝末期,社會動盪,民族交融,隴西李氏大舉渡江南遷,遍佈各地,李家龍宮數度遭毀,變成一片廢墟。至今遺址方圓一百多畝地下一片瓦礫,有的地方竟厚達十米,當地人稱為“瓦碴坡”。

宋、元時期修復了部分建築,亦因戰火遭毀。


天下李氏出隴西


明萬曆五年時任隴西知縣的山東臨邑人李汝相倡導籌資,重建李家龍宮,由於大唐盛世已衰,只在原李家龍宮的舊址北面恢復了龍宮部分建築——亦稱“北極宮”。增建後的李家龍宮,外圍建築有北天第一門(俗稱頭天門)、北天第二門、北天第三門。

清順治五年毀於兵災,僅留“北天第一門”牌坊。康熙元年重建,康熙三十七年呂培高任知縣時,曾於任期內在“北天第一門”上懸有“仰彌高”豎匾額,同治五年隴西城陷,李家龍宮再遭劫難。

清末及民國初年又陸續增建維修一新,規模雖遠不如前,卻也山水相依,樓殿參差,別有天地。


天下李氏出隴西


甘肅隴西縣位於定西地區中部,在蘭州市東南220公里處的渭河上游。隴西物產豐富,金錢肉、火腿和口條被譽為“隴原三絕”;臘肉、醃驢肉、養粉、燒雞粉、恰烙面等29種風味小吃享譽隴原。隴西有“西北藥都”之稱,文峰中藥材市場為全國十大中藥材市場之一。隴西保存有建於宋代的威遠樓、清代的保昌樓、文峰塔,及李家龍宮、五李亭、讀書堂、太白井、太白故里、李賀南園、李賀墓、李靖廟等李氏文化遺址、遺蹟,成為海內外李氏後裔尋根訪祖、朝覲旅遊及學術研究人員的嚮往之地。

隴西郡始設於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制史。它是“李氏文化”發源地,並有“千年藥鄉”和“西部藥都”之稱。歷史上,這裡是“四塞之國”,兵家必爭之地,是秦一統河山後所設三十六郡之一;朝代更迭,幾度為郡、州、府治所在。絲綢之路開通後,隴西衢通四海,商貿西域,成為遊客熙熙,商旅嚷嚷的大驛站。


天下李氏出隴西


中華民族是一個四海歸一、各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在漫長的繁衍生息過程中,形成了以姓氏為標識、以血緣宗親為根基的睦鄰親善的優良傳統和強烈的認同意識。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姓氏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大文化的組成部分,成為增強廣大中華兒女凝聚力的聯結紐帶。

據資料記載:明朝時期,李氏是全國的第八大姓,到清代,已發展為全國的第二大姓,如今全國漢族姓氏中,李氏最多,約佔漢族總人口的7.9%,達—億之多,居全國漢族人口之冠。遍佈全國和旅居海外的李姓人士,異口同聲稱自己的“根”在隴西,並命自己的堂號為“隴西堂”,共尊隴西為其郡望。於是有“天下李氏出隴西”之說。


天下李氏出隴西


著名科學家李政道先生說過:“一個依賴過去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同樣,一個忘記祖先的民族也是沒有希望的。”遍佈世界的炎黃兒女身處異國他鄉敬宗睦族、加強聯誼,不僅是一種生存需要,同時也是一種精神需要,他們在各地成立了宗親組織。在美國有“美國李氏敦宗總會所”等25個宗親組織遍及美國;加拿大有“溫哥華域多城李氏公所”等九個組織,馬來西亞有“吉隆坡李氏聯誼總會”等八個組織,菲律賓有“菲律賓隴西李氏宗親總會”等八個組 織,日本有“門本東京李氏宗親會”等兩個組織,新加坡有“新加坡李氏總會”、“新加坡潮州隴西公會”等組織,泰國有“李氏宗親總會”,緬甸有“仰光只荷坦隴西堂”,印度有“印度加爾各答李氏 自治會”,香港有“香港隴西李氏宗親總會”等組織,歐洲有“北歐李氏宗親會聯絡中心”,以及臺灣省的“世界李氏宗親總會”。這種世界宗親網絡的形成,顯示了中華兒女強烈的認同感情、尋“根”意識和團結精神。

1987年,臺灣記者李長德冒著風險來北京訪。當他接受香港《文匯報》的採訪時說:“我是客家人,遠祖在隴西。我從小就想到 大陸來,很想看看大陸,當了記者以後,這個想法越來越強烈。” 其後,日本的富田秀子(漢名李秀蓮,原廣東梅縣客家人)攜子女來到隴西尋根訪祖,每天晚上她都要和當地的老婆婆同炕而眠,共話家常.回到日本後,她來信說:“我像回到溫暖的家鄉,受到親人的款待,心裡感到那麼溫暖,愛鄉之情,油然而生,我們在海外盼望著祖國繁榮。”正如隴西李氏文化研究專家汪鉞在《李唐的祖籍和郡望》一文中闡述道:“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情,遠遠超過了歸屬的意境,悠久的歷史沉積了古老的文化,尋根意識淡薄,郡望意識厚重,前者展示的是先祖的棲息之地,後者閃爍著祖先的智慧之光。”正是這種閃爍著“智慧之光”的“郡望意識”,構成了隴西李氏文化研究的基礎。


天下李氏出隴西


自1987年以後,日本及臺灣省的李氏同胞接二連三地來到隴西尋根謁祖。因沒有“隴西堂”之類的李氏宗祠,他們只好揀一處李氏廟宇遺址焚香禮拜了其心願。其後臺北“世界李氏宗親總會”理事長李伸一先生來蘭時提出了修建“隴西堂”的意向。隴西縣聞風而動,經過到外地取經考察認定是這大力發展旅遊經濟、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重要項目。1992年,甘肅省委、省政府同意隴西修復“隴西堂”和成立“隴西李氏文化研究地”。1994年5月20日,隴西縣召開了“全國隴西李氏文化研討會”。為了加強與海內外李氏組織的學術交流,借“研討會”的東風,在會議結束時成立了“隴西李氏文化研究總會”。從此,隴西李氏文化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天下李氏出隴西


幾年來,隴西李氏文化研究總會收集了大量以李氏文化為主體的相關資料、書刊、碑文、家譜、塑像、照片等,為今後的李氏文化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同時對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觀李家龍宮、太白故里、太白井、五李亭、李賀南園、李靖廟、讀書堂等李家遺址進行了修復,出版了《隴西李氏文化專集》等學術性專著。通過發行會刊、拍攝電視片《根葉情》及新聞媒體的大量宣傳,隴西不但成為天下李氏尋根敬祖見賢思齊的理想勝地,而且隴西李氏文化研究一躍成為涵蓋人口學、客家學、民俗學、譜牒學等新興的交叉學科,其研究領域十分廣闊。從這一意義講,隴西李氏文化研究起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它的使命任重道遠。

(素材多來源於隴西縣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