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青瓷 | 陳先明:龍泉青瓷大掛盤

龍泉 陶瓷 瓷器 景德鎮 歷史 南宋 藝術 龍泉旅遊 2019-05-31
龍泉青瓷 | 陳先明:龍泉青瓷大掛盤

龍泉旅遊

隨時隨地瞭解龍泉旅遊那些事兒

歷史悠久的瓷盤藝術

盤作為生活中的一種食具,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作為觀賞品它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制瓷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的。龍泉青瓷盤的燒製起源於唐、五代時期,該時期的盤釉淡青,與甌窯釉色相近,主要特色是器型撇口,弧腹,小圈足,足壁薄,足底裹釉,外底無釉,粗泥餅墊燒,製作很精美,而且樣式也多。

在龍泉窯的鼎盛時期,特別是南宋時,由於宮廷文化的推動,燒製出了如冰似玉的粉青、梅子青等,這對龍泉青瓷盤來說在外觀上有了華麗的蛻變。尤其是哥窯盤,製作極為精細,美觀,且盤的式樣也已經十分豐富,其中以菱花式盤和海棠花式盤最為漂亮。南宋晚期,盤的直徑亦有大增,可達到30餘釐米。

龍泉青瓷 | 陳先明:龍泉青瓷大掛盤

發展到明清時期是龍泉窯進一步發展和衰退的階段,這對龍泉青瓷盤來說同樣如此。明早期,龍泉窯燒製了一批極為精美的大盤,直徑多為40-60釐米,最大的達72釐米,以刻花居多,素面較少,製作十分精美,且釉厚如玉,氣勢恢宏,紋飾與同期景德鎮官窯青花盤相近,非常難得。不過至明後期開始,龍泉窯慢慢步入衰退期,雖然青瓷盤產品還很大,但質量較差。清末明初時,隨著龍泉窯開始慢慢慢生產別的瓷系,青瓷一脈便也漸漸衰退,大盤難尋。

新中國成立之後,龍泉窯恢復生產,有了專門供日用和觀賞兩種類型的瓷盤。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出現了圈足留孔,用來掛在牆上欣賞的盤子,後來改用盤家,叫掛盤,是目前觀賞盤的通稱。青瓷掛盤,由盤演變而來,經過歷時的甄選和人們智慧的修飾,到如今越來越凸顯其藝術性和審美性,成為了龍泉青瓷工藝品中的特色產品。現在龍泉以青瓷盤作為自己藝術特色的大師不多,陳先明是最突出也是虔誠的一位。

龍泉青瓷 | 陳先明:龍泉青瓷大掛盤龍泉青瓷 | 陳先明:龍泉青瓷大掛盤

與掛盤的較真史

走進陳先明的瓷盤專賣店,舉目望去全是各種尺寸的掛盤,最小的如荷葉般,最大的據說直徑超過一米。面對這些雙手環不過來的瓷盤,一種崇拜感是悠然而生。用土燒瓷,泥的柔軟性已很難做大盤,再加上火烤,竟能得到不變形,不開裂的完整品,試想造物主也不過如此吧。

“做青瓷掛盤,特別是大的掛盤是需要功底和時間積累的。”陳先明首先說到。

1954年陳先明出生於龍泉寶溪,16歲便進到寶溪竹垟村瓷廠(碗廠)學藝,從事陶瓷製作和龍泉窯燒製技藝。1992年各方面開始成熟的他承包了寶溪鄉集體瓷廠成為廠長。期間一干便是五年。“我真正開始燒製掛盤是在1997年,不過那時只能燒製出直徑30釐米的掛盤,再大一點的很難燒製成功。”

龍泉青瓷 | 陳先明:龍泉青瓷大掛盤

在寶溪,傳統的龍泉窯差不多都是建於清末的平焰窯,它的特點是窯燒的火焰會往窯尾一個方向躥,這用於燒製掛盤會造成“半江瑟瑟半江紅”的尷尬效果。認識到這個問題,1988年,陳先明和朋友一起湊了3萬元資金到景德鎮定製了一座專門燒製掛盤而設計的液化氣梭式窯,進行新的嘗試。同一年,他創辦了龍泉寶溪先明瓷廠,並開始有規模,有步驟的研究和生產各種規格與樣式的哥、弟窯青瓷掛盤。至此,掛盤在陳先明的手上也是越做越大、越做越精美。

《一米雲龍盤》是陳列於陳先明店中最大的一件掛盤。它不僅釉色勻稱、明亮,其尺寸更是掛盤中難得的珍品。“如此大和完整的青瓷掛盤對於我來說也是很難得的,這件作品我試驗了很多次才成功。”陳先明頗為自豪地說到。龍泉青瓷一般都是以釉色和剔花為絕,不想這裡的掛盤竟把氣勢也納入了絕技的範疇。

龍泉青瓷 | 陳先明:龍泉青瓷大掛盤

掛盤製作是項苦工程

青瓷本來就美,加上掛盤的大,真有些像明月落在碧水中,並帶上自然的清風躲進了生活的後花園。享受美誰都會,但製作這樣美,這樣大的掛盤,不是墨跡幹了就會有的效果。“製作一件較大的掛盤是要融合天時地利人和的生產條件,在這裡可以簡單地解釋為火、土和人三者之間的完美配合。”陳先明提到。

燃氣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與土窯大抵相同,不過每座窯都有自己的“脾氣”,即燒成各個階段控制的時間和溫度不同,就會呈現不同的效果。如今,雖然有高科技輔助,但陳先明還是得小心伺候著:“要燒成一個好的瓷器火候的掌握是非常關鍵的。如燒盤時要先緩慢升溫氧化,使坯體內的有機物燃盡,雜質充分排除,然後高溫重還原,再升溫至高火氧化除碳。之後保溫,再緩慢降溫。這個過程很很重要如果稍微有差錯就可能出現盤裂或是釉色不均等現象。”

龍泉青瓷 | 陳先明:龍泉青瓷大掛盤

窯火對於一個瓷器的成型來說雖很重要,但最主要的還是其坯體的製作。“掛盤的造型很有講究。它有圈足大小、足壁與盤底厚度、高度等數據區分。足壁太厚,不美觀,太薄,支撐不了盤的重量,這些都是要注意的問題。”製作一件完整的掛盤它最起碼需要八道工序,其中與造型有關的就佔了五道,顯然造型對於掛盤來說不是擁有知識就能解決的,它還需時間的積累。

工藝美術與美術的區別就是它特別磨人,青瓷也一樣。“要燒成一件完美的大掛盤,有時候就像一場人生的歷練。”陳先明說,“有時候儘管你非常細心地把握每一環節,但特大盤燒製成功比例仍然很低。我曾經成功燒製了哥、弟窯特大掛盤各一個,都是經過了數十次失敗後才成功的。因此,對於製作者來說如果沒有意志和毅力就會半途而廢。”

掌握了火的脾氣,知道了土的特質,陳先明耐著性子燒製出了諸多100釐米以上的青瓷大盤,如其《102釐米哥窯紋片大盤》曾獲第一屆中國陶瓷藝術展榮獲中陶杯金獎,《106釐米刻龍紋盤》獲浙江省首屆中青年青瓷創新評比金獎等等;曾經為領導人定製掛盤。

龍泉青瓷 | 陳先明:龍泉青瓷大掛盤

如今陳先明創辦的“先明瓷廠”是龍泉以生產龍泉青瓷掛盤為主的唯一廠家。他用時間和耐心換來了效益,不過在效益之後他也是說到:“現在不愁吃穿了,我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製作更好更美的青瓷作品上。”

陳先明,1954年出生於浙江龍泉寶溪,浙江省優秀民間人才,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青瓷行業協會理事,浙江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

龍泉青瓷 | 陳先明:龍泉青瓷大掛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