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樓、圍屋、風雨亭——品味龍門麻榨鎮的文化底蘊

麻榨鎮位於龍門縣南部,建鎮已有四百多年曆史。數百年來的文化積澱,使麻榨鎮留下許多古蹟,其中有建築格局精妙無比的古碉樓、歷經歲月洗禮的古圍屋、還有數百年曆史的風雨亭,這些古蹟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南灘碉樓

南灘碉樓位於龍門縣麻榨鎮南灘村,這座碉樓建於清代嘉慶年間,是龍門縣地區內較有文物研究價值的碉樓建築之一,2003年7月15日,龍門縣人民政府公佈其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碉樓、圍屋、風雨亭——品味龍門麻榨鎮的文化底蘊

碉樓坐東南向西北,面闊19.30,進深10.5米,佔地面積約202平方米,高五層,青磚石腳,懸山頂,灰塑龍船脊,簷下線腳青磚出挑,每層外牆均設有箭孔和窗口。

樓內每層各設一廳九房,木樓梯木樓板,二層以上樓板設運輸口。一層當心間有一口水井,樓左側有一磚木結構的廚房,通過兩側圍牆與碉樓連成一體。

碉樓、圍屋、風雨亭——品味龍門麻榨鎮的文化底蘊

▲碉樓首層結構

碉樓、圍屋、風雨亭——品味龍門麻榨鎮的文化底蘊

▲走廊

碉樓、圍屋、風雨亭——品味龍門麻榨鎮的文化底蘊

▲水井

碉樓內最古老的物件,當數放在二樓走廊邊上的一塊聖旨牌匾。這塊已腐朽得能窺見木紋的牌匾,已經缺失了載有年代落款的一塊。從牌匾上的陽刻木字可知,這是清代時村人何秩宗捐職營千總後,朝廷封其祖父何干朝、父親何達仁為武略騎尉,贈祖母廖氏、母親王氏為安人。不過,何秩宗本人有何功績無史料可稽。

碉樓、圍屋、風雨亭——品味龍門麻榨鎮的文化底蘊

南灘碉樓還有一個別名——“坐樓”,清朝時,全村未成年的少女在待嫁前要在碉樓裡生活,直到出嫁年齡方可搬出碉樓。民國成立後,自由戀愛之風開始興起,繼而解放後實行婚姻登記制度,村中少女才不用久居“坐樓”。

鳳崗圍

鳳崗圍位於龍門縣麻榨鎮鳳崗村,根據斗門石匾的落款推算,鳳崗圍始建於清代,坐西向東,總面闊90.9米,總進深96.9米,連禾坪和月池面積共約11102平方米。

碉樓、圍屋、風雨亭——品味龍門麻榨鎮的文化底蘊

整個圍屋為平行對稱排列式結構,一排五棟,再兩側以較為低矮的住房圍合。主體建築包括一斗門、一書室、兩家塾、一廚房、一祠堂和八民居。祠堂年久失修明顯,書室和家塾等先有村民在內居住,原貌有較大改變。

碉樓、圍屋、風雨亭——品味龍門麻榨鎮的文化底蘊

▲祠堂

碉樓、圍屋、風雨亭——品味龍門麻榨鎮的文化底蘊

▲書室

碉樓、圍屋、風雨亭——品味龍門麻榨鎮的文化底蘊

▲紉蘭家塾

碉樓、圍屋、風雨亭——品味龍門麻榨鎮的文化底蘊

▲化南家塾

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為五進五開間的宗祠,二進廳堂上懸掛一塊木匾,匾的中間陽刻“敦本堂”楷體字,左右兩邊落款:“嘉慶十年歲次乙丑孟冬穀旦;敕授文林朗知龍門縣事加十級記錄十次師保元題”。

碉樓、圍屋、風雨亭——品味龍門麻榨鎮的文化底蘊

▲上堂

鳳崗圍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2003年7月15日,龍門縣人民政府公佈其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犀牛尾茶亭

犀牛尾風雨亭是龍門保存較完整的風雨亭,位於沙麻公路旁、犀牛尾電站壩下,此處為麻榨河“十里水灣”最上游。從現存資料看,犀牛尾風雨亭建造時間至少在清光緒壬寅年(1902年)前,至今110多年,為方便行人在碼頭候客而建。它坐東向西,面向增城、廣州方向,面闊11米、寬7.4米,建築面積約81平方米,亭柱方形、磚砌,石臺也為方形、磚砌。

碉樓、圍屋、風雨亭——品味龍門麻榨鎮的文化底蘊

龍門縣檔案局資料顯示,犀牛尾風雨亭牆體內側原鑲嵌有一石碑,陽刻楷體“便利行人”4字,落款“光緒壬寅年季冬吉旦”,“署理龍門縣事史允端書”,可惜石碑丟失。亭內原有兩副對聯,僅剩一下聯模糊可辨,為“逸人洗盞說茶經”。

碉樓、圍屋、風雨亭——品味龍門麻榨鎮的文化底蘊

犀牛尾風雨亭讓今人窺見昔日碼頭候客的身影,也為當地風土人情留下證據。

碉樓、圍屋、風雨亭……

這些古韻十足的建築點綴著龍門麻榨鎮山水

為麻榨鎮增添歷史文化底蘊

來源:惠州龍門文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