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黃縣幅員遼闊。唐朝以前,膠東半島沒有蓬萊、棲霞和招遠縣。其地域均屬於黃縣。其時,蓬萊仙島及其海市蜃樓均屬黃縣範疇。不僅如此,而且物阜民豐。

歷史上,黃縣就是絲綢之鄉。據傳黃縣是因軒轅黃帝在此長期活動而得名。境內的黃山、黃水河、黃城陽、黃河營也皆由此而得名。黃帝元妃嫘祖的故鄉就是黃縣。嫘祖有個兒子叫“意”,得姓昌。新莽時,改黃縣為意母縣,就源於此。嫘祖是中國養蠶的鼻祖,史有“嫘祖始養蠶”之說。龍口市作為嫘祖的故鄉,自然就是養蠶繅絲乃至絲綢的發祥地。《尚書·禹貢》載:“海岱惟青州。……厥土白墳,海濱廣斥。……厥貢鹽絺,海物惟錯。岱畎絲、枲、鉛、鬆、怪石。萊夷作牧。厥篚檿絲。”由此可知,夏代以前,龍口一帶大量出產食鹽、細葛布和多種魚蝦;這裡的先人已開始種植山桑,養蠶繅絲。秦漢時期,龍口市境內有個(讀若簡)國,國都設在今北馬鎮古現村一帶,後來又改為縣。《說文解字》注:“,布。出東萊”。地,就是由出產布而名聞天下。

《尚書·禹貢》中:“萊人作牧”是說這裡的管理者是萊人。而萊()字乃象形字,禾首來身。《新編說文解字》注:“萊甲骨文作(),象形字。①本義:麥”。望文生義,“萊人”就是懂得種植小麥技術的人。由此觀之,夏朝以前,龍口這一地區就開始種植小麥。從《尚書·禹貢》的記載看,龍口市在夏朝前後,就已是一個魚米之鄉。

龍口市歷史上曾是陶瓷之鄉。從唐家、乾山和邵家幾處古代遺址出土的文物看,早在5300多年前,這裡就開始燒製陶器,包括墨陶和黑陶。2002年4月,榮烏高速龍口段施工中,在位於黃山館鎮毗鄰的北馬鎮埠下王家村西又發現了一處漢代白陶窯遺址。由此證明,最遲在漢代,龍口市境內就已開始燒製白陶。漢代曾在黃縣西部(今黃山館一帶)設立徐鄉侯國。其目的就是為了控制這裡出產的高嶺土。高嶺土是一種礦物質,亦稱“光粉”“白土”,今稱“砂粉子”。這種物質是很好的製陶原料。除此之外,它還是洗滌劑和漂白粉。古代沒有肥皂、洗滌劑和漂白粉,因而,砂粉子被廣泛使用,直到建國初期民間仍有沿用。而作為製陶原料和添加劑,應用至今。1973年,開採量還在300萬斤左右。對於“光粉”,史書上多有記載,清朝的時候,每年還徵收其稅。稅目:“甲字庫本色光粉”。

山東半島的先民歷史上稱為夷人。從六書造字的角度看,夷人有兩大發明。一是發明了弓箭。《說文解字》注:“夷,平也,從大從弓。東方之人也”。夷是會意字,由“大”和“弓”組成。二是發明了鐵。鐵()也是會意字,由“金”和“夷”組成。六書造字始於商代,而商代國都建於今龍口市歸城的萊國,其疆域囊括整個山東半島。龍口一帶先民的歷史貢獻,由此可見一斑。

龍口市歷史上是青銅和鐵的冶煉之鄉。從清朝末年以來,龍口境內便有青銅器次第出土。截至目前,已先後出土400多件。其中屬商代青銅器兩件。1969年在歸城遺址出土的了一批青銅器,其中有兩件重要文物,一件名“啟卣”;另一件名“啟尊”。銘文中有周昭王十六年萊國國君隨周昭王南征楚國的記載。1989年啟卣和啟尊被調往國家博物館,國家考古界專家確定其為周昭王時期斷代標準器,國家一級文物。龍口出土的青銅器之多,在膠東半島各縣市中首屈一指,被考古學家稱為“膠東半島青銅器的搖籃”;從青銅器的做工看,其精美程度多屬上乘。歷史上龍口市便是名符其實的青銅器鑄造之鄉,由此可證。龍口市還是冶鐵之鄉。據春秋時期齊國的叔夷鍾銘文記載,齊國滅掉萊子國後,齊靈王為了表彰功臣叔夷,賞給他城池、縣邑及萊夷造鐵奴4000人,萊僕350家,並賜予佐正卿官職。由造鐵工人的數量看,當年萊子國的冶鐵規模是相當大的。上世紀60年代,冶基村村民在城東取土時,發現了一處古代冶鐵遺址,出土了大量鐵礦渣和灰炭混合物。其中還有熔化鐵的顆粒。今日,龍口市北部沿海還有幾個村名,都與冶煉有關。諸如:冶基,冶基鞠、呂、卞等。

歷史上龍口市造船業也極為發達。據《登州古港史》記載,在膠東半島北部榮成灣發掘出一隻保存完整的獨木舟,其沉船年代距今已達5000餘年,由此可以證明山東半島北部(包括龍口市)航海活動具有久遠的歷史。而在今長島縣大黑山島出土的木板船殘船、殘槳碎片和南長山島(大黑山和南長山唐代以前均屬於黃縣)淺海打撈出來的古代石錨,其原物製作年代也均在4000多年以前。考古證明,龍口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擁有較高水平的造船技術。周初,箕子率5000名商朝遺民由黃河營古港北上遼西;秦代,徐福率3000童男童女及五穀百工遠航東渡日本,也是由此啟航。特別是徐福東渡,人員眾多、隊伍龐大,且屬遠涉重洋,因而需要一批大而堅的船隻。而這些船隻無疑大都就地取材,造諸本地。龍口自古盛產木材,史書曾有“登州八屬,惟黃產木”之記載。龍口地區造船歷史之久、技術之高、能力之巨,由此可證。

豐富的物產,除了滿足本地人需要外,還銷售外地,於是有了最初的商人。相繼出現了鹽商、魚商、陶商、禮器商、兵器商、農具商、布商、木材商、光粉商,等等。除了本地商人外,外地商人也紛至沓來,運來他鄉物產,帶去本地土產。史書曾有“管子治齊,通魚鹽之利於東萊”的記載。

龍口市瀕臨渤海,得天獨厚的舟楫之利,促進了當地與外地乃至外國的商業貿易。徐福東渡,首開中日韓海上貿易之先河。歷史上龍口市的黃河營等沿海港口,一直是中國對日本、朝鮮進行貿易與往來的的重要口岸。日本早期遣隋使團和遣唐使團來華的北路航線,登陸地點就是選擇在黃縣沿海口岸,日本稱這條航線為“新羅道”。這條航線是從日本大阪出發,到北九州的大津浦,經壹岐島、對馬島到達朝鮮濟州島,然後沿朝鮮半島西海岸航行。由此,或從朝鮮半島甕津半島附近海面西渡黃渤海抵達黃縣沿海口岸,或繼續沿朝鮮半島海岸北上航行,在鴨綠江口折轉向南,從遼東半島南端駛往廟島群島抵達黃縣沿海口岸,而後再由陸路,去當時的國都(隋代在洛陽,唐代在長安)。隋代,日本國曾派遣4批使團由新羅道到達中國。唐代,共派遣18批遣唐使團到中國。其中有7批是由新羅道到中國的。有據可查的從公元630年到669年,日本共派出7批遣唐使團。其中,有4批是由新羅道來中國的,5批是由黃縣沿海返回日本的。

黃河營等沿海天然港口的充分利用,為當地的貿易提供了方便,商人的頻繁來往,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繁榮,給人民帶來了利益,百姓由此殷富。史書上對黃縣有這樣的記載:“……自東徂西彌望皆膏田,加以林木森蔚,儼然一富庶鄉。美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