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縣故邑,萊國國畿。文明遠肇,享譽神州。龍口市史為黃縣,因軒轅黃帝在此長期活動而得名。在中華民族文明進程中,已歷經五六千年的滄桑,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爍古耀今。

早在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龍口市便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這裡曾是軒轅黃帝活動的重要區域,也是其元妃嫘祖的故鄉。夏代以前,屬嵎夷地。《後漢書·東夷列傳》載:堯帝時,曾派一位名叫羲仲的官員,到此走馬上任,總揆嵎夷百事。

夏代,禹劃天下為九州,這裡屬青州。

商代初期,隸屬營州。商末周初,屬萊國。國都設在今龍口市蘭高鎮歸城姜家一帶。


龍口的悠久歷史


周初,萊國由於土地肥沃,盛產小麥和魚、鹽,經濟發達,民殷盛,國富強,堪與姜子牙建立的齊國抗衡。鼎盛時期,其疆域極為遼闊,西起淄水、彌河流域,東到膠東半島最東端(今威海市榮成埠柳鎮不夜村),橫跨膠東半島東端。後來,萊國由侯爵國降為子爵國,稱萊子國(國都未變),與齊國以膠萊河為界。

公元前567年,萊子國被齊國兼併。齊國在此設立黃縣,縣治在今石良鎮黃城集村。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一編》中指出:“東周時期”,“縣是直屬於國君的一個行政區域”。楚、晉、齊等大的諸侯國相繼在其兼併的小國內設縣。“這種廢除領主割據,含有進步意義的制度,在某些大國裡通行起來。”“晉齊縣制整齊。”“戰國時,各國都採用郡縣制。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郡縣制成為歷代沿襲的地方制度。”黃之為縣,始於戰國。

六王畢,四海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黃縣隸屬齊郡,縣治仍在今黃城集村。後改屬膠東郡。


龍口的悠久歷史


公元前203年(漢高祖四年)置東萊郡,治掖縣,黃縣為其轄屬。公元前201年(高祖六年)於縣境置縣,縣治在今北馬鎮古現村。成帝時又置徐鄉侯國於黃縣境內。其時,黃縣縣域東鄰腄縣(今福山區境內),南與觀陽(今萊陽市境內)為鄰,西接縣,北臨渤、黃二海。縣東接黃縣,西與曲成縣(今招遠市境內)接壤,南與徐鄉侯國為鄰。徐鄉侯國東依黃縣,西至陽石縣(今萊州市境內),南與觀陽縣(今海陽市境內)接壤,北至縣。

王莽新朝時期,因黃縣是黃帝之子昌意的母親元妃嫘祖的故里,故將黃縣更名為意母縣;同時,徐鄉侯國改為徐鄉縣。意母、、徐鄉3縣皆隸於東萊郡。東漢時,意母縣復改為黃縣,縣改為侯國。公元30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廢腄縣和徐鄉縣,併入黃縣。黃縣和侯國仍隸於東萊郡,郡治由掖縣遷至黃縣。東漢時,黃縣幅員擴大,境域東鄰牟平縣,西南與曲成縣(縱跨今招遠和萊州兩市,今萊州市境內)為界,南與昌陽縣(今萊陽市境內)西北境相接,西北與縣為鄰,北包括廟島群島。三國時屬魏,郡縣如故。

晉初,廢牟平縣併入黃縣。東萊郡改為東萊國,復遷治於掖縣,黃縣和侯國屬於東萊國。其時,黃縣縣域再次擴大,東至成山角,南與昌陽縣為鄰,西、北依舊。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後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屬地,侯國改為縣。黃、2縣隸屬東萊郡。南北朝時期,黃、2縣仍屬東萊郡。公元543年(東魏武定元年)置東牟郡,郡治設在中郎城(黃城集村東),黃、2縣改隸東牟郡。556年(北齊天保七年)廢東牟郡,移長廣郡於黃縣,郡治中郎城,並廢縣入黃縣,縣治西遷至今黃城,黃縣屬長廣郡。其時,黃縣東境只至石門、北崮諸山。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公元583年(開皇三年)改長廣郡為牟州,黃縣隸牟州。606年(大業二年)廢州復郡,黃縣改隸東萊郡。

公元627年(唐貞觀元年),廢牟平、清陽兩縣,劃清陽河以西之地歸黃縣。其時,黃縣之東境與漢晉境域略同。黃縣隸東萊郡,後改屬登州(治所牟平)。634年(唐貞觀八年),於黃縣東部置蓬萊鎮。707年(神龍三年),設立蓬萊縣,治所在今蓬萊城,黃縣併入蓬萊縣,屬登州。同時,登州州治遷蓬萊。712年(先天元年),分蓬萊重置黃縣,遷還原治,仍屬登州。公元723年(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徙東黃城治所於今黃城。742年(天寶元年),改登州為東牟郡,黃縣屬之;758年(乾元元年)複稱登州,黃縣改屬登州。宋代,黃縣隸屬於京東路萊州,後改隸山東東路登州。

金天會(1123-1137年)年間,偽齊劉豫劃蓬萊縣南境之楊疃鎮及萊陽縣東北境旌旗山以北之地,置棲霞縣。與黃縣東南一角接壤。同時又劃出掖縣和黃縣部分屬地,置招遠縣。於是,黃縣的疆界遂如現今略同。其時,黃縣隸屬山東路登州。

公元1279年,元朝建立。黃縣隸屬山東東道益都路登州。1264年(元世祖中統五年),登州及黃縣改隸於淄萊路。1364年(至正二十四年)登州及黃縣改隸般陽路總管府。

1367年(明吳元年),大將軍徐達、副將常遇春兵下益都,招撫登萊耆老,鮑起敬等率眾歸附,廢般陽路,置萊州府,轄登州。1376年(明洪武九年)登州升為登州府,黃縣屬之。清朝,黃縣仍隸登州府。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民國初期,黃縣隸膠東道(道治煙臺)。1925年屬東海道。1928年廢道,黃縣直隸山東省。1934年黃縣屬山東省魯東區,1936年屬山東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8年屬山東省魯東行轅第九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民黨駐黃縣官吏和軍隊不戰而逃。在此國難當頭之際,黃縣地方共產黨員、民先隊員自發組織、建立起抗日武裝,承擔起民族救亡大任。

1938年5月,黃縣人民抗日政府成立(不久改稱黃縣抗日民主政府),受中共膠東特委領導。8月,北海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於黃縣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山東省第一個專區級政權。黃縣抗日民主政府與北海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是兩塊牌子,一套領導班子。10月,龍口特別行政區建立,隸屬北海專署。1939年12月,隸屬蓬黃掖行政聯合辦事處。1940年4月北海專署二次成立,黃縣屬之。1945年9月,城廂特區成立,隸屬北海專署。1946年2月撤銷城廂特區,轄域復歸黃縣。是年4月,龍口特區改建為龍口市,隸屬不變。1949年6月復設城廂特區,隸屬北海專署。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6月,龍口市、城廂特區同時撤銷,併入黃縣,隸屬山東省萊陽專區。1958年10月,萊陽專區改為煙臺專區,黃縣屬之。同年11月,蓬萊、黃縣、長島3縣合併稱蓬萊縣,隸屬煙臺專區。1962年1月,黃縣復還原治,仍屬煙臺專區。1967年屬煙臺地區。1983年11月屬煙臺市。1986年9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黃縣,設立龍口市(縣級市),由煙臺市代管。從此,龍口市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縱觀數千年的歷史,龍口市的政治地位極其重要,數度成為山東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500年時間的侯國之都,秦、東漢、東魏和北齊四朝的郡之治,抗戰初期的區之首,充分證明了龍口市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並對龍口市今後長足發展留下了深厚的沉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