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農民起義,李自成為什麼和朱元璋差距這麼大?

成敗論,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李自成的失敗,說明它有許多不足的地方。近代的論歷史者,一般不把朱元璋、劉邦歸入農民起義範疇,起碼不是純粹的農民起義,有的甚至認為他們是農民起義的叛變者。但是,所謂農民起義是近代紅色歷史學者引入的概念,非農民的或建立了封建政權的,即否認之,所以這一概念有其時代背景。

同是農民起義,李自成為什麼和朱元璋差距這麼大?

李自成電視劇照

我以為,所謂的“農民起義”都是一些自發的、沒有公益思想的反抗,他們基本上附庸於盜賊等各種“黑社會”組織。直到他們聚集起來後,其目的全是私性的,所謂滿足食色,快意恩仇,不顧社會各階層的利益,故而難以被社會各階層所接受。其次,他們沒有建立政權的想法,流寇作戰,能混就混,不能給人以希望。因而,人才匱乏。在於政府的作戰中,他們往往處於下風,沒有成熟的戰略,犀利的戰術,部隊人數往往很多,戰鬥力卻很弱。原因就是他們不能吸引政治、經濟、軍事等各種人才,既不能有穩固的後方,也練不出百戰百勝的軍隊。

李自成與吳三桂之戰,就很說明問題。總兵力大於吳及清的總和,但不能打,對吳方作戰雖然人數佔優,對陣中卻無絕對優勢;對清軍入關作戰,估計不足,清軍乘其疲敝,進行夾攻,幾十萬大軍瞬時潰散,此後屢戰屢敗,既不能守城,又不能野戰,等死而已。歷史上,以流寇作戰最出名的,就是黃巢和李自成。過去的歷史學者評論,所謂治國不足,糜爛有餘。

同是農民起義,李自成為什麼和朱元璋差距這麼大?

李自成電視劇照片

觀乎劉邦、朱元璋則完全不同。劉邦入長安,約法三章,收民心。朱元璋自主之後,即以戡亂,救黎庶為己任,嚴申軍律,故人才雲集。而他們的作為,我認為才是真正的起義。老朱更是厲害,初期為郭子興手下將,上馬能戰,號為勇將;伯溫未加入前,與張士誠、陳友諒爭城奪地,即有聲有色,其人政治、經濟、軍事才能,豈是自成輩能比的。

近代有政權思想,非流寇可比的有太平天國。但他們一方面以宗教愚民,不為有識者所齒,又貪圖享樂,內部鬥爭,爭權奪利。沒有一個絕對的領袖,這是起義者的大忌。

李自成沒能成為朱元璋,是其自身素質造成的,也就是封建士大夫認為的“王氣”。

同是農民起義,李自成為什麼和朱元璋差距這麼大?

朱元璋影視劇形象

朱元璋對付的敵人是異族(不要說什麼全是中華民族的廢話,朱元璋那會兒還沒有這個概念,蒙古就是異族),能激起全漢族的鬥志。李自成那會兒,地區到個人的貧富差距極大,雖然以東林者不尊朝廷號令,他們針對的只是明朝過時的制度。而對那些造反者的一致看法是:這是一群自己沒能力吃飯的流氓,屬於下層人物。社會全體官僚縉坤等上層人物全都看不起的社會下三爛在造反。李的阻力要比朱那會兒大得多。

社會基礎的不同,使李的起義軍很難得到社會上層人物的認同。上層人物,即使降清也不會降李。

同是農民起義,李自成為什麼和朱元璋差距這麼大?

朱元璋畫像

假設沒有清,李如果要成功的話也只有一條路---兌變,從搶糧食的饑民領袖變成掌握財富和擁有地位的縉坤勢力代言人。

朱元璋的起義最初未露鋒芒,而陳友諒等實力較強的反王遮擋了朱元璋的隊伍,另外朱元璋遵循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儘量避免與元軍主力正面作戰,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軍事實力的壯大。

而李自成不同,盲目貢獻北京,自己沒有固定的發展策略,有點隨波逐流的感覺,在把握事態的能力稍欠火候。另外明亡之後,南方的明軍殘存實力尚存,在北方有清軍,南方有明軍的狀態下,屬於腹背受敵。

同是農民起義,李自成為什麼和朱元璋差距這麼大?

李不管怎麼起義,都沒驚動到生產力及其發達,極其富裕的江南地帶,打來打去都沒怎麼搶到錢,後勤資本不夠。為何不去那裡?難道不往有錢的地方跑嗎?

而朱起家的地方就是江南富裕地區。朱積糧沒幾年,幾十萬軍隊的糧食就不成問題了。李行嗎?全天下災情嚴重,跑到哪裡都沒糧食,只能不停的跑。

明後期開放海禁後,原先的江南產糧區,大都改成了棉、絲、茶等經濟作物的種植,而本地區的糧食很大程度上需要湖廣以及北方各省的調配,李起義為了什麼?沒飯吃,後期手下部隊那麼多,耗糧巨大,當然不會去江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