餄餎的故事

李自成 元朝 蘿蔔 唯我不敗 唯我不敗 2017-08-02

麵食大家不陌生可是這種卻不常見,餄餎即是過去北方人常食的“河漏”,在元朝時就已經在民間流行,

餄餎的故事

元人王禎所著的《農書·蕎麥》中即有關於這種食物的描述:“北方山後,諸郡多種,磨而為面或作湯餅,渭之河漏。” 這種用蕎麥麵混合其他雜豆麵的食物主要流傳於山西的寶雞、銅川一帶,在我國的河北、山西、甘肅等也頗為時尚。

餄餎的故事

餄餎的傳統做法是用一種木製或鐵製的,有許多圓眼的工具,直接架在鍋臺上,把和好的面塞入餄餎床子帶眼兒的空腔,然後人在木柄上使勁兒下壓,鉿鉻直接就壓進已煮著沸水的大鍋裡。這種方法制成的餄餎,外形上是小圓條,比一般麵條要粗一些,也軟一些。食法跟一般麵條差不多,都是一邊滾水煮一邊用筷子攪,防止其粘黏,熟後撈出澆臊子。這臊子也屬北方面條的一種特色“配菜”,可用豆腐,或肉、紅白蘿蔔等材料製成,味道鮮鹹,也可作成辣味。

餄餎的故事

關於這餄餎面,民間有不少趣聞。崇禎十六年初,三邊總督孫傳庭兵出潼關,來河南與李自成義軍作戰。據傳,為了豐富關中將士口味,他傳諭三軍,每軍可以攜帶20臺樺木餄餎機。這一年10月,明軍與義軍在郟城東南講武場相遇,義軍佯敗。明軍追殺義軍15裡,至郟城東冢頭、柿園一帶的藍河岸邊李莊,義軍用“以利誘之,以敵取之”的策略,棄金銀、輜重於道,得勝。孫傳庭部潰不成軍,只得輕騎突圍西竄,幾十部樺木餄餎機為郟地李莊百姓及義軍所得。義軍所得八臺,李莊百姓為紀念義軍的金剛精神將“剛”改為“鋼”,美名為“金鋼餄餎”。精美的餄餎面製作設備頓使百姓喜不自勝,一時街旁館巷,“金鋼餄餎”的招牌迎風飄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