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選之子李自成

天選之子李自成

明朝末年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軍最終攻破了北京城,逼得崇禎皇帝自縊而亡。而李自成在滅明前所遇到的種種有利因素使其堪稱“天選之子”。

崇禎十年,楊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策略,以求限制農民軍的流動性,然後各個擊破,最後殲滅農民軍主力。李自成在正面戰場屢戰屢敗,幾乎無法逃脫明軍的圍剿。結果在這時候,清軍加強了對明朝邊境的進攻,明軍在邊境大敗,圍剿李自成成為了明朝政府的次要目標,不少明朝精兵悍將轉向了北方邊境。

不過此時的李自成也沒有多少軍隊。他在山中娶了老婆,做起了山大王。上天似乎有意助李自成成事。在崇禎十二年和十三年,連續的大旱與蝗災使得百姓辛苦勞作而一無所得。由於受災面積過於巨大,加之明朝官僚系統的腐敗,明朝政府對於饑荒束手無策。百姓無法生存下去只能揭竿而起尋求暴力解決。李自成在這時候抓住機會進軍河南,在河南迅速的重整旗鼓,兵力快速的恢復。

天選之子李自成

李自成在恢復自身實力的過程中提出了“均田免糧”和“追贓集餉”的政策。這在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眼裡看起來當然沒什麼了,實施這兩個政策以來有利於團結更多的貧苦百姓,而來有利於激發部下的工作積極性。但是,李自成的做法眼中挫傷了地主階級的利益。地主們保護自己土地和財產的意願被充分激發。當時就有大臣向崇禎提出要放手讓地主練“鄉勇”。鄉勇絕對是農民軍最頭疼的對象,明朝之前的元朝,在鎮壓起義軍尤其是江南的起義軍就特別仰仗地主武裝。要不是老朱主動與江南地主講和,拉攏,元朝在江南的統治還看不到崩潰的跡象。明朝之後的清朝,靠著“淮軍”“湘軍”更是續了幾十年的命。但是明朝崇禎皇帝思想覺悟很高,我要是放開鄉勇就是在培養地方大員,不行,不能練。自覺幫李自成掃清了一個障礙。

天選之子李自成

山海關長城

不過李自成儘管恢復了元氣,但是明朝政府手裡還有關寧軍可以調動,如果崇禎真就放棄關外和後金講和,將關寧軍調回,李自成想攻破北京城也不容易。但大明的統治集團又送助攻:誰提放棄關外誰就要揹負罵名,況且李自成不過一流寇,他敢攻北京城嗎?我們暫時不調。結果出乎明政府的預料,李自成直接進攻了北京。等到李自成大兵壓境,崇禎才想著調兵救援,結果為時已晚,只能自縊而亡。

從李自成崇禎十年以後的發展史來看,李自成絕對是天選之子無疑。有利的因素一個接著一個,大明的弊病早已積重難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