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村”捐“荔枝款”建美麗家鄉

心往一處想 勁往一處使

關月(赤坎)

廉江市青平鎮青山腳村村民,以“每賣出1斤荔枝就捐獻4分錢”的做法,不斷增加著村集體收入,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絕的內生動力。村民捐“荔枝款”,讓村裡荔枝種植更成規模,成為“荔枝村”,也讓村民的生活越來越紅火,描繪出最美“荔枝紅”。

這抹最美“荔枝紅”,首先源於共建。報道中有一句話讓筆者印象非常深刻——“在全村12個黨員示範帶領下,大家都以上榜為榮,銷量只會往高處報,寧願捐多一點也不會虛報。”寧願捐多,也不會虛報,這最樸素的舉動背後,是村民“共建”意識的形成,大家都把村當成了家,都想這個大家庭變好,所以才會不計較捐多。

這抹最美“荔枝紅”,是共享的見證。一筆筆“荔枝款”,為青山腳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憑著這筆資金,該村實現道路硬底化,建成文化廣場,辦起鄉村春晚,設立助學基金,成了遠近聞名的生態文明村。大家都能從“荔枝款”帶來的改變中受惠,自然也更願意繼續捐款,將家家戶戶的小錢匯成大錢辦大事。

其實在很多鄉村,村民捐款共建美麗鄉村、再從中共享成果,這是“常規操作”。大家普遍都有這個意識,都願意為家鄉建設出一份力。但為什麼青山腳村能做得更好,繪出一抹迷人的“荔枝紅”呢?筆者覺得,是因為他們可能在“共治”上更有辦法。其實這筆村民約定俗成的捐款,以前不是叫“荔枝款”,而是叫“荔枝稅”。後來,村民漸漸覺得“荔枝稅”的提法不妥,才改了叫“荔枝收成捐款”。而報道中更是提到,村民小組會計譚鳳朝說,“就連他放在抽屜裡的賬本,被發現寫著‘荔枝稅’後也被提醒。”一方面,這體現出村民的法制意識越來越強,另一方面,則是“共治”意識越來越好。在青山腳村,大家都把這筆“荔枝款”當成自家事,無論是修路還是建文化廣場,“荔枝款”都要在大家監督下“陽光”花銷。正是有了“共治”的保障,“共建”才能更充分地轉化為“共享”。

其它村莊想向青山腳村學習,要學“捐小流匯大流”的共建之法,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更好地將美麗鄉村建起來。更應該學習的,是青山腳村村民對“荔枝款”共治的堅持。正是大家一起監督、討論、提醒,那些“荔枝款”才能每一筆都做到“好鋼用在刀刃上”,才能繪出紅紅火火的“荔枝紅”。

感恩與回報

鍾娜(霞山)

看到這則新聞時,我第一時間想到兩個詞:感恩與回報。荔枝村裡延續了15年的荔枝款正是“感恩與回報”的生動詮釋。

處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傳統果農的種植、銷售模式都在發生大變化,從單純經驗種植到科學技術種植,從分散經營到規模化經營,從挑擔售賣到網上銷售,從國內市場賣到國外超市,這些轉變都離不開國家的政策、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離不開交通的大發展、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支持。

正是這些大轉變促使傳統農業邁向現代農業道路,也讓很多果農走上富裕道路,這一點我從自家姐夫的大哥身上得到實證。大伯是信宜懷鄉山裡的三華李果農,這幾年依靠銷售三華李獲得了不少財富,建起了一幢山中別墅,入手一輛越野車,生活越過越好。他告訴我,以前道路不通、電話不通,再好的果子往往因為很難及時運送出山而爛掉,每年收入有限,生活過得緊巴巴。現在就不同了,曾經的這些困難已經成為過去。他感嘆,“多虧有了好政策,有了暢通的道路,有了智能手機啊。”這是我隨大姐去拜訪大伯時,他喜上眉梢對我說的,那張溝壑深深淺淺的臉開成了一朵山茶花。

是的,繁榮富強的國家是人民生活美好幸福的前提,我們欣然看到大家不忘感恩,不忘回報。廉江市青平鎮青山腳村黨群服務中心的那張“2019年荔枝收成捐款一覽表”就是這句話最美麗的註解。讀到這裡時,我彷彿看到村民們心懷感恩,積極主動走進村委會捐款的情景,我想那一刻每個果農定然既懷著豐收的喜悅,還懷著對家鄉的熱愛,在簽下名字的那一刻期待著自己獻出的微薄力量能夠匯聚在一起,共同把家鄉建設得更美好。

雙贏

樑嘉雯(赤坎)

青山腳村村委會將荔枝收成捐款用於修道路、建文化廣場、設立助學金等等鄉村基礎建設是個可達雙贏目的的做法。通暢的道路會是雙向的紐帶,一邊將更多荔枝往外運送銷售,而另一邊則會引得外界的遊客進到村子裡來參觀遊玩。而“荔枝村”可趁此良機規劃建設時下很流行的“荔枝旅遊”項目:前來參觀遊玩的旅客可以在指定的荔枝園區有償採摘和品嚐荔枝,亦可外帶贈送親友。同時,“荔枝村”要緊跟時代步伐展設計準備好自己的電子名片和建設好線上銷售平臺,遊客們日後有需要回購荔枝的可以在家裡通過掃碼下單或直接搜索的方式即可採購。

用於助學金的荔枝捐款更是將鄉村文化教育向前推進以培養更多人才,日後學有所成的人才回到家鄉發展就可以為如何改良荔枝品種與種植環境等荔枝培育問題出謀劃策;而留在外地發展的孩子可以推廣家鄉的荔枝,為其打開更多的銷售道路。大家合力回報家鄉,將所學本領和知識來帶領家鄉不斷髮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