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裡運河碼頭搬運工

裡運河 貨車 淮安 煤炭 淮安身邊事 2019-05-26
【悅讀】裡運河碼頭搬運工

網絡配圖

騎車路過淮安運南閘一處碼頭時,看到一架輸送機一頭伸到停靠碼頭旁裝水泥的大船裡,一頭高伸到岸邊的載重卡車上,船上兩位工人把袋裝水泥輕捷地搭到輸送機上……我想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裡運河碼頭上的搬運工。

在整修裡運河風光帶之前,裡運河淮安區河下至下一鋪段有好多碼頭,這些碼頭有些是工廠自備的,但絕大多數屬淮安縣搬運隊。即使是工廠的自卸碼頭,也是用搬運隊的搬運工人裝卸貨物。那時碼頭上沒有吊車、輸送機、卡車等,無論是從船上卸貨,還是從岸上裝貨,都是碼頭搬運工人手搬、肩扛、人抬,運貨則用平板車(俗稱平車)。那個年代,從我家住的地方南角樓到西門淮安縣中學這段裡運河東堤路上,有植物油廠碼頭、石子廠碼頭、編織站碼頭、大鹽庫碼頭、搬運隊碼頭、食品廠碼頭、木材廠碼頭等,時常看到一船船貨物被搬運工人齊心弄上岸,你繁忙的情景叫人振奮。

植物油廠的碼頭搬運工,搬運二百多斤重的大油桶時,會把油桶倒地,再用麻繩(有小孩小膀子粗)兩頭的鐵彎鉤分別鉤住油桶兩頭的凸口,然後結實的扁擔從繩中間穿過,兩人一前一後抬著走,三百多米的路段,他們打著號子一口氣抬到碼頭,走跳板上船。百十來斤重的菜籽包兩人合力放到扛包人肩上,那人一口氣扛到四百米外的倉庫裡。

石子廠碼頭的搬運工卸石頭時,幾十斤重的石頭都是用雙手搬。一件用針線納的很厚的圍裙圍在腰間,彎腰,兩手搬起石頭,將石頭貼著肚子,邁著“八字步”,從跳板一步一步走上碼頭。百十來斤重以上的大石頭,兩個人常用麻繩套著抬上岸。

編織站碼頭常年堆著七八個有三層樓高的蒲包、草包、草繩、柴席大垛子,都是那時防汛用的。蒲包、草包都是十幾個一梱,從船上卸上岸就上蒲包垛、草包垛。搬運工人有的用帶帽子的坎肩,有用一件上衣頂在頭上,彎腰低頭背扛蒲包、草包,從船上的跳板直接走上一層層的蒲包、草包垛上(垛上也有跳板),垛上兩個碼垛技術好的搬運工正在碼垛,他們要保證常年風吹雨打,垛不會東倒西歪、不灌水、不漏雨。

大鹽站碼頭的搬運工人,從船上卸鹽都是一包一包地扛上岸,要爬二十多層臺階,扛上運河堤,歪倒在平板車上,再拖到堆鹽的大倉庫。往船上裝鹽則用三塊又寬又厚的長木板,從碼頭高處伸到低處的船上,一包包鹽順著木板滑到船艙,又快又省力。

搬運隊的碼頭是個雜貨碼頭,有日用百貨,有煤炭,有黃沙、水泥、石子、磚瓦等。日用百貨都是用手搬肩扛,黃沙、煤炭等都用能裝三百來斤的大柳條筐,兩人往岸上抬。系筐的繩子放在扁擔中間,彎彎的扁擔搭在兩人肩上,前邊的人右手扶著扁擔頭,左手抓住身後的繩子,後邊的人右手搭扶在扁擔上,兩人側身走跳板,喊著號子,同步前行,穩穩地走上岸,把一筐筐碎貨倒到碼頭上,再回頭。熱天他們光著上身,赤著腳,汗流浹背。

食品廠裝卸生豬的碼頭非常特別,是個2米多寬的通道,通道兩旁是1米多高的磚牆。生豬從船上上岸或從岸上下船,都被搬運工趕到通道內,趕豬的搬運工手中揮著小柳條,嘴裡發出“喲喲”的聲音,生豬也發出“哼哼”的叫聲,那情景非常有趣。

木材廠碼頭的搬運工卸木材的方式也很特別。那時大都是用木排運木材,木材在水中,搬運工先用彎篙把要弄上岸的木材鉤到碼頭邊,系在碼頭鐵樁上的兩根粗麻繩,從木材底下繞過,幾個人或十來個人用力拉繩子,就這樣水中的木材慢慢被拉上了岸。

醃製品廠的碼頭是清朝漕運時砌的石堤,高出水面七八米,從船上擔跳板上碼頭坡度太大,人或貨物都不易上下。搬運工便將平板車的兩個車輪卸去,把平板車前端伸到船上,一包包大頭菜便緩緩滑到船艙。

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碼頭逐漸建起了塔吊,架起了輸送機。卸貨、裝貨都用上了機械,運貨多為卡車。隨著幾年前裡運河風光帶的開發,這一段碼頭建築都被拆了,植上花草樹木,成為人們悠閒的好去處。(徐懷庚)

融媒體編輯 李昱

來源:淮安新聞網

相關推薦

推薦中...